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太原西南郊北齐洞室墓

2021-08-03 10:56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太原西南郊北齐洞室墓

选自《文物》2004年06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太原市西南10余公里的汾河西岸坐落着晋阳古城遗址,其西侧为南北走向的悬瓮山脉,在东去的山前洪积坡地上,分布着许多古代墓葬。2002年11月,为配合城市外环公路建设而进行的田野考古中,发掘出一批古代墓葬。其中一座编号为TM62的北齐洞室墓,墓葬形制保存尚好,随葬器物组合完整,特此简报如下。

该洞室墓位于晋源区罗城镇开化村以北的山前坡地,墓圹开口被直接覆压在现代扰土层下。在连接墓道过洞与生土洞室之间的竖穴天井开口处,发现一块石碑。

洞室墓坐北朝南,方向170°。斜坡墓道长6.5、宽1.4米,底部留有不规则的脚窝,至墓室洞口处距现地表深约4.8米。拱券式过洞位于墓道中部,进深1.6、洞高1.4米。紧连着的竖穴天井长1.7、宽0.5米。墓室短洞口封堵着密实的鹅卵石石块,进深0.42、高1.6米。洞室墓内因浸水顶部塌落已致淤塞,遂作大揭盖式发掘。清理后的墓室平面略呈梯形,长2.6、南端宽2.7、北端宽1.9米。墓室内四隅上部残留有折角,似乎是四面坡的攒尖顶或覆斗顶,高度不详(图一、二)。

墓室底部中央部位放置棺木,仅存木灰痕迹。并列2具遗骸,皆头向南。男性仰身直肢,居中位;女性侧身旁依在西边,应为夫妇合葬。棺木痕迹正合于墓底的长方形生土坑,长2、宽0.76~1.22、坑深0.14米。墓底四周为生土二层台。在墓室西侧有一长方形的木框痕迹,长1.16、宽0.25米,清理出少许动物的碎骨,可能是用于陪葬的祭祀。

墓葬出土随葬器物79件,大多数置于墓室内东侧的偏南部位(图三),少量的放在墓室西南端。棺木内仅在男性右手掌骨处发现一枚铜钱,在女性头骨旁有一面铜镜(似有奁盒的痕迹)。

陶俑共39件。皆为灰陶质,模制,均通体先施白粉,再按部位涂绘红、黄色。

镇墓武士俑2件。墓室洞口两侧各立一件。标本T M 62∶1,头戴兜鍪,双肩披膊,身着明光铠,腰间束带;下着长裤,穿靴。右臂贴身握拳作持物状,右手前抬以掌按狮面长盾。高41厘米(图四、二六∶1)。

披氅武士俑12件。标本TM62∶3,头戴圆盔,内穿长襦,外披大氅,长裤。左手按住束腰革带。高21.5厘米(图五、二七∶1)。

持盾武士俑8件。标本TM62∶15,头戴风帽,穿交领上襦,系腰带,长裤。左手持盾,右手前屈作持物状。高20.5厘米(图六、二七∶2)。

垂袖男侍俑7件。标本TM62∶20,头戴折檐软帽,穿圆领上襦,束腰带,长裤。右手下垂,左手隐于长袖内,向前伸于腰际。高20.5厘米(图七、二七∶3)。

持物男侍俑10件。标本TM62∶39,头戴帽,袒露右肩,将外衣袖翻系于腰际,长裤。左臂屈肘握拳,右手于胸前作持物状。高21厘米(图八、二七∶4)。

镇墓兽1件(TM62∶54)。出土于墓室西南角。人面兽身,头顶上有角,蹄足,蹲坐状。两肩生翼,背脊竖立三撮鬃毛,尾上卷。高34.5厘米(图九、二六∶2)

牛车1件(TM62∶37)。出土于棺木的西侧。一头犍牛带络配轭,昂首站立。脊侧画出辕索,颈部有一穿洞。牛后置一辆双轮卷棚车,画出车舆前后的竖立栅栏,车篷边框各有可插羽葆的三个穿孔。牛高23.5、长28,车高30、长25厘米(图一一、二六∶5)。

骆驼 1件(TM62∶11)。出土于墓室的东南角。仰头直立,背负垂囊。高32厘米(图一0、二六∶3)。

小泥饼10余件为一组(T M 62∶14)。出土于骆驼旁边。泥质,手捏成圆饼状,正中有穿孔。径2、厚0.5厘米。

仿家居生活类明器 胎质有灰、红两种,亦多通体饰白。有一盘盛托若干小碗、小盒,旁有灯盏、陶罐、鸡首壶等;碓、井、厕等出土于墓室东侧。

盘 1件(TM62∶23)。盘口外撇,平底,内有同心圆的轮制痕。径36、高4厘米(图二0。

碗11件。形制相近,但有大、中、小之别。皆为尖圆唇,敞口,深腹,实心足外撇,足底稍内凹。标本TM62∶25,口径11.5、高7.6厘米。余略不计(图一八、二八∶6~8)。

盒5件。形制相同,无盖。均为子扣式口沿,浅直腹,平底。标本TM62∶29,径8、高2.8厘米(图一七)。

灯盏 1件(TM62∶34)。覆莲瓣状灯座与素面柱形灯柄系同体,中空。碗形灯盏口沿外侈,弧腹,圜底外凸出一插钎。口径12.2、座径14.2、通高35厘米(图一二、二七∶5)。

罐10件。形制相近,但有大、中、小之别。皆为圆唇,侈口,短颈,圆肩,斜收腹,平底。肩部饰凹弦纹。标本TM62∶67,口径10、高13.8厘米。余略不计(一九、二八∶1~3)。

鸡首壶1件(TM62∶36)。盘形壶口外撇,细高颈。鼓圆肩上装有鸡首,两旁并列桥形系,后设衔口的螭柄。斜收腹,小平底。口径13.5、高42.6厘米(图一三、二六∶4)。

碓1件(TM62∶42)。捣米杵板上有臼孔,竖立弯曲的碓架。长13.7、高7.8厘米(图二一)。

井 1件(TM62∶21)。圆筒形,宽平沿井口。径11.6、高10.2厘米(图二五、二八∶9)。

厕 1件(TM62∶38)。立面近方形,一半残缺,侧面设卷口,平底。高8.2厘米。正面绘一红色人形(图一四)。

灶 1件(TM62∶52)。高耸的阶梯状挡火墙,下设拱形灶门,灶台上置一釜。高13厘米(图一五、二二、二八∶10)。

细颈瓶1件(TM62∶53)。圆唇盘状口,细颈,鼓圆肩腹,小平底。口径7、高15.6厘米(图二三、二八∶4)。

广肩瓶1件(TM62∶55)。小圆口,广圆肩,微收腹,平底。口径3.8、高14厘米(图二四、二八∶5)。

铜钱1枚(TM62∶41)。周郭明显,篆书钱文“常平五铢”。径2.4厘米(图二九)。

铜镜1枚(TM62∶73)圆形。半球纽外为联珠纹圆座,内区有三枚带座圆乳钉,分作三组纹饰,为张口衔珠的龙首与昂头引颈的大龟相对峙。外区为两圈联珠纹夹带一周锯齿纹,外接一周并排波浪纹。素缘。直径13.5厘米(图三0)。

石碑质地为沉积的沙岩,碑体的下半截仍是毛坯石,碑首半圆形。在平整碑面的中央处,雕出一个浮雕的立人像。人像正面站立,头顶束双髻,身穿右衽长襦,双手拢于身前。下着裤,蹬圆头鞋。人像旁阴刻碑文(石面粗陋、字迹漫漶,仅释读如下):“唯大齐天保六年大将军口/癸酉岁次乙亥二月壬子朔廿/七日戊辰骠骑大军直正都督/高平县开国子西舞县开国男口/莫陈阿仁伏/薄少/宾亡妻叱列/钱口为守墓且铭/记之。”高76、宽39、厚15厘米(图一六、二七∶6、三一)。

TM62洞室墓的墓葬形制及出土的随葬器物具有北齐墓葬的特点,加之出土有天保四年始铸的“常平五铢”铜钱,当断定为北齐遗存。石碑出土于此墓的竖穴天井开口处,其有“天保六年”刻铭,与该墓葬年代相符。其可能是原竖立在地表的标识物。如是不误,则此墓的墓主人为北齐政权的一名中级官吏,名为侯莫陈。其刻铭“殡丧并州城西山”,反映了与晋阳城遗址有关地域的互存联系。又以石碑造像且“为守墓”,是本地区同类别墓葬中的罕有发现。

晋阳城是北齐王朝高欢的丞相府地,是除邺城之外的另一重要治地。此次在公路界标的较小范围内,在紧邻TM62处还发掘出同时期的若干洞室墓,似反映出北齐时期聚族而葬的习俗,也表明了该地望附近仍然需要文物保护方面的关注。

此次发掘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晋源区文物旅游局共同组队进行,得到太祁路建设指挥部太原西北外环项目部的大力支持。

执 笔:商彤流 周 建 李爱国

摄影、绘图:商彤流 孙先徒

太原西南郊北齐洞室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