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纸上就业”,数据掺水?——一名辅导员的看法

今天这篇是以自己辅导员工作多年的经历所表达的一点个人感受。未必符合大家的普遍感受,我也花了很漫长的一段时间才逐渐有了改变的想法,并且慢慢转变。这么说并不是说看文章的同学不能提出质疑,该吐槽还是吐槽,该不满也要表达,只一点,希望你看完。你看看我说的对不对,我也会看你们说的也会改进工作内容,交流是核心,沟通是目的。
01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所高校因为就业率低然后冠以“真实数据,不造假”而获得舆论关注,大家吐槽高校“纸上就业”,数据掺水,纸指的就是三方协议。
三方协议以前是4页不同色纸,学生一份,就业单位一份,另两份交到学校,做登记留存。现在很多省份开始逐步转入数字化,纸签和网签相结合。三方协议上面的内容可以反映就业单位的基本结构和性质,可以反映该学生就业的岗位和身份性质,是编制?人事代理?劳动派遣?临时合约工?可以反映这个公司的基本待遇,对于学生的就业态度是临时人工,还是长久发展……是的,你们现在任一给我看一张签订的三方协议,我都能给你分析出来,这不是吹牛,只是因为涉及到隐私,不然我就开直播做些案例分析给同学们了。
而且还不仅如此,三方协议不仅可以反映,还可以影响。学生在校期间有转入户口的,毕业之后三方协议的签订可能会影响户口。而之前几年炒作很火的“择业期内的应届生身份”如何保留,也和三方协议相关,档案怎么放,三方协议上要怎么签,签了之后还想改怎么办?已经毕业了为什么有些单位还要提供三方协议?为什么有些公司校招时明确注明要求签订三方,但实际操作时都拒绝签订三方协议?里面有什么猫腻,对学生有哪些隐患?……
关于三方协议我可以随意摆出一百个问题不带重样的,因为这些都是我干了十年,送了近一千个毕业生,处理每一份三方协议得出来的经验。
三方协议只是为了学校的就业率?这样说似乎一下抹杀了一个几十年政策的意义以及辅导员工作的价值了。就像是人家给厨师送去一把玄铁菜刀,你不开刃不割肉,偏偏拿它当镜子,然后说这镜子不够平整光亮。
三方协议或许是给一些人看的,但更是给我们用的。
02
我上大学时就要签三方协议,我那个时候脑子里也只是一个词:形式主义。我的大学老师们也都在他们上大学那会签了三方协议,所以他们和我们说,要签,至于为什么要签,没说,也说不出来。然后我做辅导员之后,开始也是如此,和学生说:要签。至于为什么要签,开始我也只是站在高地上要求学生“放开格局”,“为学校的就业数据着想,为国家的大学生就业数据贡献力量”。
但是,我的学生不怕我,不会因为我说什么就做,他们会问我,然后和我掰头。我既然端着以理服人的人设,就不得不查资料,找数据,研究“协议”和“合同”有什么不同。因为我刚入职几年带的都是专升本,第一年新生,第二年毕业生,这样带了几届,导致循环的做毕业生工作,也体会到各地就业政策不同,然后就又开始发现考公有的岗位要求学生提供三方协议有的不需要,第一年要,第二年又不要了,为什么呢?
我理论水平不好,不能把这里面的情况说明清楚,只是告诉你,我真的是有听到学生提的问题,然后去研究,去解决,我不是想要为政策唱颂歌,但好的就是好的。
污名化有的时候来自偏见,有的时候来自从未亲身了解。
03
当然,我不是说自己因此就工作升华了,方式好的不得了。实际上,我也会催学生签三方。甚至会在最后,强制学生“随便找一个公司也好,总之,你必须去找公司,去面试,去要求他们给你签三方。”
我说过,我了解过,就真的去恶狠狠的了解一切能和学生争辩的理由。我甚至研究了不同国家大学生就业都是什么情况,有没有什么类似于“三方协议”的东西。我找到的材料好多都没有学术标注,也不确定来源是否可靠,这里就不说明了。
但我说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日本的宅人群。宅,有文化原因,也有社会原因,但也有一部分是教育体系的原因。这一点我们也很相似,就是一个大学生,他从小到大,从家庭到学校,他们与社会之间有一个屏障,和现实是割裂的。一个在学校里再老油条的孩子,进入现实社会,也免不了被冠上“单纯”。这就是问题所在,也是我作为辅导员在就业时也会换面孔的原因。
学生签三方,归根结底,这三方里,有一方是学校。学生去签了,有什么问题,学校要负责,学校也能负责。我们不能永远挡在学生前面,那至少你们去面对社会的第一次,我希望能在我们的目光范围之内。这样你们做什么,学校能为你们撑腰。
我唯一可能做得稍微完善一点的,就是会根据情况来,学生考公考研的,我会等着学生考,考完再催。我怕的是你们拿着考公考研的由头,从没接触过社会,然后总是避世,终究荒废了自己。我不是不相信你能考上,我是相信你无论干哪一行都能干好。但如果你从没有过踏出一步的经历和勇气,同样有社交恐惧的我又怎么不理解你们的痛苦。
可是你们也都知道,即使有学校袒护着,就业的过程中,你们或多或少都吃过些亏。学校教你们如何完成工作任务,却从没教你们如何面对工作。这些又没法从书本里电视剧里学到的,我想到的,只有这么一个法子,你认为还有好的,也可以和我说,我来试试。
当然,已经签了三方协议的,还想换工作或者有顾虑,我也会帮他们解约给他们申领新的三方协议。这不是教育任务,这是就业服务。
当然,你也可以说,我这就是“水”,但这不是“假”。就业协议是什么,是不同于合同的民事约定,协议的落脚点,不是为学生找一份必须契合本专业对口的工作,管上一辈子。就是为了检验自己培养的学生有没有进入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督促学生有这样一个就业经历,而经历的过程学校该有自己的担当和配套措施。
04
三方也可以说是链接学校到社会的一个很好的渠道,有了这个,学校就知道自己教的知识也该接地气而不是真的就纸上谈兵。所以学校最后介入就业,毕竟教育的目的培养的是可应用的人才,不仅是社会可应用学生而发展,也是学生可应用知识而立足。
那些高校,20%多的未就业数据,这些学生毕业后,学校还管不管?好似是一张纸的问题,可是这张纸也不是临时出现的。如果是纸后的制度有问题,就应该提出问题,如果是自己的问题,就自己找问题。
参加一个比赛,规则明明早就在那里了,要么去改变规则,而不是自己输了之后,又怪规则不好。我实在不懂为什么要这样。
所有人都说三方协议只为了就业率,可我这么多年工作的感悟是,若是真为了数据,真需要这样费尽周折吗?所以我们做事的依据,都是只为了面子,不为里子吗。
如果这样以为,不要说学生痛苦,就业工作的辅导员老师领导所有人都会痛苦,不认同还逼着自己做,怎么能不难受。
05
当然,那么多学生吐槽三方协议,原因何在,我们也要弄清楚:
辅导员作为就业的一线工作者,有没有把就业当作一个教育的方式还是工作任务呢?客观来说,有些辅导员确实太年轻了,对于三方协议不了解,只是一味求快,配套服务又跟不上,当然,工作太冗杂,精力也跟不上。
学校相关的就业部门,有没有一个政策通透的指导人员呢?能不能及时发挥工具效用,能不能及时更新政策动向,为学生为辅导员答疑解惑,为每个学生提供面对现实问题的及时保障和解决的。
相关就业部门,有没有随意设置招聘门槛的情况呢?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条件,我能理解,但有些单位的今年要求应届毕业生必须携带空白三方协议,明年又不要了,后年又要了。有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还有一些社会配套就业服务机构,有没有政策加码的情况呢?学生档案随三方协议,提供了三方协议又说不作数要求学生提供其他材料,要求的依据是什么,能不能说清楚。
三方协议被污名当然也有社会舆论的原因,有些公司显而易见就是打着骗人目的,和学生说:“不要签三方,不要交社保,不要签劳动合同,不然会影响你考研考公。”学生和学校反馈的时候,我们能不能给学生一个明确详细的解释和建议。
我们敢不敢明确的拍着自己的胸脯和学生说:你相信我,出了问题,我为你负责。
06
我们要搞清楚一点,学生不是反感就业,哪个学生不想找一份好工作呢?
他们排斥就业协议,也正是因为担心影响他们对工作的选择。
学生在乎的,是学校的态度,是学校的作为。怕的是我们只让他们签,而不管他们签的是福还是祸。怕的是学校老师突然一下变了面孔,显得“虚伪”。怕的是学生明明告诉我们自己的难处,而我们只谈自己的难处学校的难处社会的难处不管他们的难处,拿所有人的难处凌驾学生的难处,只让他们自己克服困难。怕的是那句“责任自负”寒了学生的心。
作为学校一方,我们应该在每个环节中,多为学生考虑,搭建校园与社会的桥梁。要么就去改革,去找到更好的方法否定落后代替落后然后去践行,而不是找对立面,做没有痛脚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