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随便写点什么(三)

2019-08-27 19:13 作者:Aikov_Official  | 我要投稿

其实今天这个还真不算随便写点什么,这是一篇吐槽的文章

吐槽的是上海堡垒,emmmmm,我知道这是一个旧话题了,但是我也是最近才想去领略一下这个养活了影视区无数up的电影到底是何方神圣。所以我今天上午特意去找了找上海堡垒,然后,也不能说是一个半小时全无收获吧,我还是找到了一些能好好说道说道的地方的。

影片中的AV-28

剧情和角色我们先撇开不谈,我们今天先来说一说上图,就是影片中所说的“大杀器”——AV28战斗机,其实这个名字有可能是捏他自鹞式战斗机的美军型号AV8,但是说真的,这个飞机设计的有些让人一言难尽。

很多人看到这张图片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架飞机应该是向右上角的方向飞去的,但其实不是,这架飞机的飞行方向是朝左下角。是的,这架飞机的脑袋比身子要宽,这意味着在飞行的时候空气阻力会大大增加,而且这个机翼的设计,我几乎是数了3遍才确定这玩意有三对机翼,当然如果最前面那个最宽的玩意算是鸭翼的话这个就只有两对机翼。

我们知道,机翼的布局和机身的质量中心有着很密切关系,二战时的飞机,由于发动机前置,大多采用前主翼加尾翼的配置,例如P47雷电,P51野马,以及本子家的一票蛋战和毛子家的一堆雅克。

P47“雷电”战斗机 前平直翼+尾翼设计

但是到了现代,由于发动机的后置,战机的重心逐渐后移,也渐渐产生了后掠翼加尾翼,甚至是后主翼加前鸭翼的设计布局。这个例子很多,现在正在服役的战机随便抽出一架来都是这样。

阵风战斗机 典型的前鸭翼+后主翼

苏47那种前掠翼我们一会再说。

Su47 很具有科幻感的前掠翼

但是电影里这个飞机,我实在是看不出它的重心在什么位置上。

好的不考虑中心问题,我们来说下一个问题——展弦比

展弦比的定义为翼展长度的平方比上机翼的面积,展弦比大说明机翼长且窄,反之则是短而宽。展弦比越大,说明机翼可以提供越多的升力,在失速的情况下亦可以进行滑翔以提供更安全的飞行体验,如果展弦比过低,飞机的机动性能可能会较为优良,但是一旦失速,飞机立刻变身棺材,比如知名的寡妇制造者F104。

XF104 一旦失速直接就会变棺材

但是如果展弦比太高,对整个机体结构强度,尤其是机翼强度都会是巨大的挑战,想象一下B29做大幅度机动的样子,一个简单的翻滚都有可能导致机翼断裂。

B29 这东西可能在5G过载的时候就解体了

所以对于战斗机,在一些时候是可以考虑采用极端的低展弦比,因为低展弦比有时候意味着低翼载荷,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增加加速性能的方式补偿机动。

说回来说回来

那么说回影片中的战斗机上,这样的展弦比虽然不是太夸张,但是也没有多大可能用在战斗机上,当然设计师对瓶吹了一箱子伏特加除外。

然后是这架飞机最开始就让我产生迷惑的地方——进气口,如果说这架飞机的飞行方向是这个图的左下角的话,中间偏下的那个管子为主炮(一架战斗机居然用上了主炮这个词,让我怀疑我在说yak-9),那么两边的管子合理的解释就是进气口。

这个甚至都不用列什么定义,你在高速行驶的汽车上探出头,你会发现吸气其实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啊?你问为什么别的飞机进气口可以进气,那是因为别的飞机使用机头刺破空气而不是用进气孔刺破空气。

不过不得不说设计师应该是为了刺破空气这个设定特意更改了进气口的尺寸,然后它现在不仅会增加风阻,进气也不顺当。

然后几乎就是整架飞机最魔性的地方,驾驶舱被扔在了风扇中间.......

不得不说设计师是真的敢想。

这个设计我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吐槽了,因为往战斗机上装涡扇发动机的例子还真没有,更别说只装了前半部分,还是往下装的,更别提把驾驶舱扔到发动机中间的位置。

这玩意一旦飞起来不就是死重吗,除了拉低推重比以外还能干点啥,哦说到这个,我的老伙计。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下他那风骚的机尾喷气了,肉眼可见,因为前面的风扇占据了绝大多数空间,喷气部分很短,简直就像是个大号燃气灶。

说起驾驶舱,这玩意的逃生使用的是整个驾驶舱弹射出来,对,没错,中间那个圆球整个脱离出来,球上甚至还自带喷气。

这种东西历史上出现过,但不是整个座舱出来,而是弹射的时候乘员一人一个小胶囊自动套住座椅,然后弹射开伞。

那么这么好的玩意为什么没有传下来?

(让我偷个懒,图片不找了)

因为当年的地勤大爷快被这种弹射的维护整疯了。

然后我们再把视角放大,看整架飞机,这架飞机的流体外形,用一塌糊涂来形容都是好的。这种东西飞上天之后一旦进入高速很可能会自行解体。当然,有人可能会说这不是问题,既然是科幻,我们可以假设材料强度足够。

那么好的,我们可以说到苏47了。

苏47:终于轮到我了吗?

如图,苏47采用的是前掠翼,即机翼与前半段机身产生夹角。这种设计最早在民国政府的XP-1试验机上采用,它不仅是看上去科幻,相较于后掠翼,前掠翼有着巨大的优势,可以提高机动性,操控性能,整体结构强度和升阻比。那么为什么至今这种设计仍然只停留在试验机阶段呢——因为材料强度,在高速高机动的情况下,翼尖和翼根会承受巨大应力,而且产生翼尖震颤,如果材料强度够高,为什么不去使用这种前掠翼设计。

当然,我并不是要求电影的设计师有着飞机设计师一样的功底,如果那样的话就不需要沈飞成飞这些专业的设计机构了。

但是你至少找一个靠谱的仿照一下啊,流浪地球里的各种装备几乎都有其原型,也都并不影响观感,再不济找一架歼31(20就算了,看上去有点笨重)机身上做上发光特效也很好啊。

说完了设计问题,我们从战术角度讨论一下影片中这架飞机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在影片中,这架飞机在一开头就打出其卖点为“指挥,战斗双系统”。

我们先不去考虑这种系统的要求到底有多少人能达到。

(其实不会有多少,高达里也没几个玩得转浮游炮的)

从开局的两场空战来看,远程操作的无人机完全有着足够的配合和火力。信息传输的延迟也已经低到几乎对战局没有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战斗和指挥双系统除了将操作员置于危险的境地之下几乎没有任何好处。

就像是在在无人机群的几架无人机上扔上去几个飞行员,而且这架飞机在设定上也没有搭载强大的火力,换言之,与普通无人机相比,仅仅是多了几个人和几套操作设备。

个人观点,这样的飞机对整个无人机群的效能会是负增强。

且不说操作性能如何,就算是一人一群无人机抱团,在进入混战状况下之后,如果没有足够的战场宽度,各机群在几分钟之内就会陷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各机群之间指挥的通畅,你的信号不会成为我的干扰,我的无人机能够准确无误的接收到我的指令。

在战术上,这样的飞机实在难担“决战兵器”这样的称号。

(况且人家开高达的都知道,一件兵器决定不了胜负)

这架飞机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供主角耍帅吧,还有为了最后喊出那句“向我开炮。”

(这是我见过喊得最**的,真的是到头就你一句,就凭你,你何德何能?)

(更要命的是,你冲上去牺牲了,你这句话还有那么一丝丝悲壮,你活下来了,你这句话就是个笑话)

为了节目效果而修改设定,不论是剧本还是小说,这都是大忌。真正的好效果是基于一个完整而合理的设定,经由一系列巧妙地构思和合情合理的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

剧情不多做评价,我也是写剧情向小说的,很清楚将节奏和情感安排合理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我不认为现在我有详细评判剧情这一部分的能力。

还有一些其他设定,什么拖拉机扛根管子就当自行火炮啊,五菱宏光刷个漆就当装甲车之类的实在是不想吐槽了。这部科幻战争爱情片几乎没有什么关于军事的内容是可看的,说是做成了一坨也毫不过分,甚至可以说就是科幻版抗日神剧。

随便写点什么(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