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九鼎聚力影视:纪录是电影最初的形态
电影刚一发明出来,导演们就开辟了两个传统。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工厂大门》是电影纪录传统的开端,这是第一个传统。
《火车进站》(1896),卢米埃尔兄弟导演
卢米埃尔兄弟是室外实景拍摄的先驱,《火车进站》是最为典型的一部作品:摄影机架在站台上,朝着远处延伸的火车轨道。在火车站的月台上,男女老幼正在等候火车的到来,列车从远处驶向站台。
站台上空无一人,景深处一列火车迎面驶来,火车头驶出画面,沿站台停下,旅客们上下火车,其中有一位少女在摄影机前面,还迟疑经过,并露出了自然、羞涩的表情。
火车离开站台再驶出画面。在这部影片中,物体与人物时远时近,不同景别的视觉变化,形成了纵深的场面调度,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长镜头”。
梅里爱的电影则脱胎于魔法剧院。梅里爱是魔术爱好者,他当时买下了巴黎魔法剧院,他也成为了魔术的“导演”,他的魔术剧不但有他发明的、独特的魔术道具,还有剧本。
1895年12月28号。当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他们拍摄的电影时,邀请了许多巴黎名流,其中就包括当时还是魔术师的梅里爱。梅里爱一下子就被电影这个新鲜的东西给迷住了,他认为电影是比魔术还要更高级的魔术。
放映结束后,梅里爱找到了卢米埃尔的父亲安托万·卢米埃尔,想要购买这款摄影机和放映机,最后他被卢米埃尔父子婉言拒绝了。但这不妨碍梅里爱继续做他的电影梦,他开始“弃魔从影”,走上了电影道路。
梅里爱受到当时照相馆的启发,把自己家的花园和厂房改建成世界上最早的摄影棚。在摄影棚的环境里,1902年,梅里爱根据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和威尔斯的小说《第一个到达月球上的人》,拍摄了一群天文学家乘坐炮弹到月球探险的情景,这部《月球旅行记》也被认为是科幻电影的先驱。
也就是说,导演在同一个时间要做出两个决定,一个是决定“拍什么?”,另一个是决定“怎么拍?”。“拍什么?”是内容的问题,“怎么拍?”是方法的问题,是电影语言的问题。
因为导演所面对的拍摄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偶发性,所以在纪录片拍摄现场,导演要同一时间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并且同时思考采用哪一种方法捕捉和表现正在发生的情况是合适的。
通常来讲,我们在构思一部纪录片的时候,拍摄前会有一个笼统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之下,要对事件、人物的走向有自己的预测和判断。
《医院》(1970),怀斯曼(Frederick Wiseman)导演
一开始,导演可能想拍一个公共机构,比如美国导演怀斯曼拍《医院》,或者拍《纽约公立图书馆》。医院、纽约公立图书馆作为一个空间的存在,我们可以预计到它们会发生很多事情,但具体会发生什么?没有人知道。
纪录片也可以预设为某种事件。比如说,荷兰导演伊文思1938年在中国拍摄的《四万万人民》,就是二战期间,中国正处于抗战阶段,伊文思导演带着摄影机,来拍摄这样一个国际性的事件。
《四万万人民》(1938),尤里斯·伊文思(Joris Ivens)导演
同样一个导演,也可以只是在拍一种天气,比如说伊文思的代表作短片《雨》,并没有固定人物与线下的戏剧情节,仅仅是在拍摄一个城市下雨前、雨中和雨后的情景,形成一种诗意的、抽象的记录。
60年代,日本东京郊区的三里冢一带爆发了当地农民反抗为修建成田机场强占耕地的活动,小川绅介就带着他的摄制组住进到三里冢,开始了持续11年的“三里冢”拍摄。1967年,他拍出了以反抗东京羽田机场建设为主题的纪录片《现状报告书羽田斗争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