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名词简释》1.2.2 社会分工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9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2、社会分工[i]
社会分工包括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中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工[ii],也包括各部门内部的分工[iii]。
社会分工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当人类社会处于原始公社制时,在很长时期内只有自然分工而没有社会分工。自然分工就是氏族内部按照性别和年龄的分工。社会分工是随着向畜牧业和农业的过渡而开始产生的。原始人在狩猎生活中,发现了可以驯养的动物,于是有些部落就逐渐以驯养家畜作为自己的主要劳动部门,成为游牧部落。游牧部落的分化出来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社会分工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
社会分工是交换的基础,在社会分工出现以前,交换只是在公社之间偶然地发生,而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后,游牧部落常常以自己剩余的牲畜、乳制品、肉和皮毛等向农业部落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农产品,从而引起了交换的发展。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标志着生产力的提高,并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为社会分工促使生产专门化。因此,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生产工具发展了,从石制劳动工具过渡到金属劳动工具,在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也出现了。起初手工业是农业和畜牧业中的副业、后来成为了许多人的独立职业。
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这产生于原始社会瓦解的时期。
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和私有制的发生,产生了专门为出卖而生产的商品生产。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不从事生产而只经营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人的分化出来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这产生于奴隶占有制的初期。
注:
[i]《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9年版,第16页。
[ii] 如工业、农业、畜牧业、商业等等。
[iii] 如工业分为纺织、造纸、机器制造、金属冶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