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心思考教育经验:孩子的"别管我",恰恰需要更多"倾听与帮助"

2023-03-13 17:00 作者:心思考家庭教育  | 我要投稿

一、案例导入(别管我!)

影视作品和新闻里总是出现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激烈对抗的场景,明明是彼此最亲近的人,却针锋相对,用最残忍的语言伤害彼此。

李玫瑾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关于一位警察爸爸和他的青春期儿子。

这位警察爸爸平常很忙,陪孩子的时间很少。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有的时候还会出现一两个月回不了家一趟的情况,这种状态从孩子小时候一直持续到孩子长大。

孩子逐渐长大,到了青春期,16岁了,叛逆行为变得非常严重。

孩子沉迷网络,天天去网吧,甚至一整晚一整晚不回家。

面对儿子的叛逆行为,警察爸爸觉得自己不能再坐视不理了,需要在必要的时候“教育”孩子了。

但,这位爸爸“教育”孩子的方法十分简单粗暴——把孩子狠狠揍了一顿,要求孩子不能再出现类似行为。

可是这位爸爸忘了,孩子早已不是那个跟在爸爸妈妈后面的小不点。

16岁的儿子,早已成长成了一位身形与成年人无异的少年。

16岁的儿子,面对父亲的暴力,不再是以前默默承受默默哭泣,而是激烈地反抗爸爸。

一次次的冲突,一次次的暴力,让儿子对爸爸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恨意”。

有一天,爸爸不经意翻开了家里的相册,发现家里所有的照片中,只要有自己出镜的部分,他的脸上都被刀给划破了。

当时爸爸就想,这可能,是我儿子干的。

这位爸爸非常惊讶,但是家里除了儿子,不会有另一人做这样的事了。

这个时候他才惊觉,越来孩子已经这么“恨”自己了。

李玫瑾教授给到这位爸爸的建议是,不要想着立刻去“管教”孩子,不如先试试“陪伴”孩子。

这位爸爸听了建议,和单位领导说明了情况,在工作之余尽可能地抽出时间陪儿子。

有的时候是一起出去玩玩,看看风景;有的时候是一起去做做运动,打打球。

玩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感觉到了“陪伴”。

随着时间过去,爸爸和儿子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也不再是以前针锋相对的样子,孩子也慢慢改变了。

心思考曾遇到有父亲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一样的话,妈妈说就可以,自己说就不行?”

一样的话,自己的朋友对自己说,和一个陌生人对自己说,感觉是不一样的。

对于每个人来说,对于亲近的人的说教,自己会多一点信任和理解;但是对于不那么熟悉的人的说教,心里只会觉得反感和抗拒。

所以心思考教育认为,想要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化解孩子的心结,一定要先让孩子信赖自己,认可自己。

对于很多叛逆不愿意上学,把自己关在家里,关在房间里的孩子来说

他们表现出的对外界的抗拒,其实是对外界的不信任,和对自己的不认可。

他们把自己关在小小的房间里,是因为只有在房间里才能感觉到有安全感,才能感觉到自己有价值感。

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先理解和接纳孩子,不要强行把孩子从他的安全区拽出来,要慢慢地让孩子感觉到,外界对他来说,也是很安全的,让孩子主动走出自己的安全区。

我们不希望孩子不上学,孩子心里也不希望。

哪个孩子不希望自己在学校名列前茅,受欢迎,被人认可呢?

但是很多不上学的孩子是得不到这些的。

他们在学校里,学业受挫,社交受挫;回到家里,家人不理解,不支持,不信任,很多时候只会一味要求孩子“坚强点”。

这个时候的孩子,是走投无路的,对他来说没有一个地方能够让他有归属感。

只有接纳和理解,能让孩子不再和你站在对立面。

其次,要化解孩子的心结。

对于孩子来说,不是不想诉说自己的委屈,不是不想诉说自己的心声。

是因为很多时候,这些委屈,是不被理解的。

当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理解和被支持的时候,他自然会和你说他的心里话。

他有可能会告诉你,自己过去曾经受过什么委屈;他有可能会告诉你,过去你做的一件事对他的影响很大;他有可能会告诉你,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怀疑人生的意义。

这个时候,心思考建议先不用急着跟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不要这么想。

只需要做两件事,倾听,和回应。

告诉孩子,原来你受了这么多委屈,我们以前都不知道,真的很抱歉;

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理解你的感受,这样确实很让人难受;

告诉孩子,如果你现在很难受,没关系,这不是你的错;

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会陪伴着你,一直在你身边。

当孩子感觉到我们的理解,他自然就会卸下心防,愿意迈出化解心结的那一步。

最后,要陪伴孩子一起发现生活的美好,找到人生的希望。

很多厌学、叛逆、甚至退学的孩子,是已经对自己丧失了信心的。

他们觉得未来无望,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做什么都没意思。

这个时候不如陪伴孩子一起,多发现生活的美好。

看到孩子优秀的一面,看到家庭里幸福的一面,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引导孩子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看到生活里的美好,重新拥有对未来的希望。

有憧憬的孩子,才会有前进的动力。

如果您的孩子已经厌学,甚至休学了,请不要无视孩子的“求助”。

心思考教育经验,父母,是孩子永远的后盾。

心思考教育经验:孩子的"别管我",恰恰需要更多"倾听与帮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