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国考「常识判断-初中综合」难题解析

全文字数|8.3千
阅读时间|26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对历史考点不能「想当然」
2.各种航天知识误区大合集
3.联动《解放军报》的一篇评论
4.只能用排除法去做的难题
5.「民族关系」的最基本常识
6.根据「选非题」的要点来解析
7.初中历史的基本知识点
8.各国的代表性文化遗产
9.从已知的知识点入手
10.非常有趣的天文知识题
「常识判断」共分为「初中综合」「法经军农」和「时政要闻」三部分,其中「初中综合」的题目和初中课程及课外常识有关,本文即为2011国考「常识判断-初中综合」正确率≤60%的难题解析。

一、对历史考点不能「想当然」
【2011国考第6题】在西柏坡时期,党中央:①领导了解放区的土改运动;②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③组织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上述历史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③②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上述历史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③②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正确率29%,易错项B

本题的超低正确率,反映了部分考生对解放战争末期的历史考点有些「想当然」,没有掌握历史事件的要点。大部分考生误选了B,其原因是③「三大战役」是考生非常熟悉的历史事件,而且发生的比较晚,因此就选择了③位于末尾的B项。
分析3个事件:
①「土改运动」发生的比较早,1946年即开始试点,1947年9月在西柏坡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由此全面推广。
②「七届二中全会」是全国解放前召开的非常重要的会议,发生于1949年3月。
该会议有两个知识点:一是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各种准备,包括新政协、民主联合政府、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解决国民党军队等;二是「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两句话对应的事件也被称作「进京赶考」。
③「三大战役」发生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其中有几个知识点:一是「辽沈战役」结束后,解放军从总兵力上首次超过了国民党军;二是北平是和平解放的;三是「淮海战役」有一个「60万战胜了80万」的典故;四是「三大战役」奠定了解放战争的胜局,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军事力量,迫使蒋介石宣布「下野」。
因此本题正确顺序为①③②,A选项正确。
从29%的正确率来看,有的考生可能把「七届二中全会」和「七大」弄混了。「七大」召开于1945年,但问题是「七大」在延安召开,和「西柏坡时期」没有关系,通过这一点也能排除B。对历史考点千万不能「想当然」。

二、各种航天知识误区大合集
【2011国考第10题】下列关于人类航天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A)载人飞船首次在地球轨道上实现交会和对接是在20世纪60年代
(B)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太空行走的人
(C)成功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的是美国
(D)首次实现登月的载人飞船是「阿波罗13号」

下列关于人类航天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A)载人飞船首次在地球轨道上实现交会和对接是在20世纪60年代
(B)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太空行走的人
(C)成功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的是美国
(D)首次实现登月的载人飞船是「阿波罗13号」
正确率21%,易错项D

本题包含了各种航天知识的误区,如果这道题能做对,则说明考生对航天知识掌握得相当好。
A「载人飞船首次在地球轨道上实现交会和对接是在20世纪60年代」描述正确。
A的知识点非常冷门,甚至可以说99%的考生完全没办法复习到,因此只能通过推理来解析。
根据掌握的知识可知,「阿波罗11号」于1969年首次实现了载人登月,而加加林于1961年首次进入太空。而根据常理可推断,「载人飞船交会和对接」的技术含量要高于「载人飞船单纯地载人绕地球飞行」,低于「载人登月」,因此其实现的时间应当在1961-1969年之间,A描述正确。
事实上A发生于1966年。1966年3月16日,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斯科特乘坐「双子星座」8号飞船,手动操作交会过程,与无人「阿金纳」目标飞行器对接,实现了两个航天器之间的首次交会对接。
B「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太空行走的人」是本题的易错项,也是很容易误解的选项。
加加林的知名度极高,大家都知道他是历史上第一位「太空人」,而且苏联也是第一个实现「太空行走」技术的国家,但加加林并没有进行「太空行走」。
1965年3月18日,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在「上升2号」飞船航天飞行期间实现了离舱12分钟的太空行走,成为历史上首位实现太空行走的宇航员。
C「成功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的是美国」也是本题的易错项。
当年美苏争霸,在航天领域的竞争最为激烈。一开始苏联占据优势,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个「太空人」、第一次太空行走都是苏联实现的,但美国后来居上,在载人登月上实现了反超。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名为「斯普特尼克一号」。美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于1958年1月31日发射,名为「探险者1号」。
D「首次实现登月的载人飞船是『阿波罗13号』」,也是本题的易错项。绝大部分考生都知道美国的「阿波罗」飞船是首次载人登月的飞船,但却不一定记得是多少号。事实上,阿波罗13号在登月途中发生了爆炸事故,宇航员历经千难万险终于返回了地球,该飞船因此次经历而知名度很高,但它不是首次载人登月的飞船。
首次载人登月的飞船为「阿波罗11号」,时间为1969年7月。
综合考虑,本题只有A选项描述正确,应选。BCD都似是而非,如果不熟悉相关知识点就可能选错。误选B的考生也有可能是没仔细读题,没注意到「太空行走」这个点。

三、联动《解放军报》的一篇评论
【2011国考12题】关于我国的军衔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士兵军衔肩章版面底色有松枝绿色、深藏青色、深蓝灰色三种
(B)一般分帅、将、校、尉、士五个等级
(C)刘伯承、陈毅、粟裕等人曾被授予元帅军衔
(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度是在1949年

关于我国的军衔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士兵军衔肩章版面底色有松枝绿色、深藏青色、深蓝灰色三种
(B)一般分帅、将、校、尉、士五个等级
(C)刘伯承、陈毅、粟裕等人曾被授予元帅军衔
(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度是在1949年
正确率26%,易错项B

本题难度极高,考点极为冷门。各位小伙伴如果对公考题有所归纳总结,就会发现军事类的题目经常出现这种特别专业的,连军迷都可能做错的难题。关于这一点,大家可能比较头疼,但是很多事情要深入思考下才能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题,在此就不详细阐述了。
本题CD较为容易解析。
C中刘伯承、陈毅为元帅、而粟裕为十大将军之首。粟裕有「两让司令、一辞元帅」的美名,虽然战功居首,但高风亮节、淡泊名利,大家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
需要注意的是「元帅」和「大将」只出现在1955年的首次授衔中,现在军队中「上将」为最高军衔,这一现象和1949年之后我国长期处于和平阶段有关——建国后打的仗要么在国外,要么在边境。
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度是在1949年」明显错误,正确说法是1955年。
CD两项为中国现代、当代史基本考点,难度尚可,AB的难度就很高了。
A「士兵军衔肩章版面底色有松枝绿色、深藏青色、深蓝灰色三种」描述正确,三种颜色分别对应「陆军+火箭军(即2012年时的第二炮兵)、海军、空军」4个兵种。
B「一般分帅、将、校、尉、士五个等级」是本题的易错项,1955年之后就没有「元帅」这个级别了,该考点还是比较冷门的。我国目前现行军官军衔下列三等十级,可简单记忆为「将校尉,上中少,校加大」,即「校」有「大校」这一级别,其他都是「上中少」三级。
本题做错了很正常,无法确定正确选项也没有关系,只要不选CD即可。
2017年11月22日的《解放军报》专门针对「公考中的军事题很偏很难」这个观点发表了评论,里面部分原文如下:
「核潜艇装备的主要是核武器?」这是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一个考题选项。没承想,这道简单的题目却难倒了不少考生,让人大跌眼镜。
然而,更令人费解的是来自考生和社会上的争议:一些人将这道军事考题归为「偏题」「怪题」「难题」,「公务员考试中该不该出现军事类考题」的质疑声一度甚嚣尘上。
「一道考题掀起如此波澜,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些人国防意识的淡薄。」回想起当年的情形,湖北省一位领导至今耿耿于怀,「一些年轻人对国防时事不关心,对世界格局不清楚,倒是对明星的身高、体重、绯闻一清二楚,那老百姓还要你做公务员干什么?」
值得欣慰的是,现如今,军事考题几乎成为每年「国考」的标配。但唤醒公务员的国防意识,绝非靠几道军事考题就能轻松实现。
请大家注意原文中加粗的字体,这篇文章的「含金量」还是很足的。大家可以百度下原文,题目为「『铁饭碗』里的国防考量 」,首发于《解放军报》。

关于军衔的更具体内容,大家可以搜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自行学习。

四、只能用排除法去做的难题
【2011国考13题】关于中国交通建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目前国道线采用数字编号,分别以1、2、3、4开头
(B)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由詹天佑主持设计修建
(C)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架自制飞机在南昌试飞成功
(D)宋、元时期的泉州港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之一

关于中国交通建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目前国道线采用数字编号,分别以1、2、3、4开头
(B)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由詹天佑主持设计修建
(C)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架自制飞机在南昌试飞成功
(D)宋、元时期的泉州港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之一
正确率46%,易错项C

本题AC和BD的难度有天壤之别。
B「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由詹天佑主持设计修建」是非常罕见的同时出现在历史、语文两个科目初中教材的基本知识点,毫无疑问正确。
D「宋、元时期的泉州港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之一」中,把「之一」去掉都没有关系,这是初中历史「宋元史」章节的基本知识点。
C「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架自制飞机在南昌试飞成功」是难度较高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常理推断。
众所周知,新中国的工业化有个很重要的时间段,那就是「一五」计划。伴随着「一五」计划还有两个重要知识点,即「156个苏联援建的项目」和「工业上的各种第一」。
新中国在1953-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在苏联的帮助下,建造了各种「第一个」。包括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第一座长江大桥、第一个钢铁公司、第一个发电厂……因此,可以推测第一架飞机产生于「一五」计划期间,即20世纪50年代,但是否产生于南昌较难确定。
由于本题主要考察「技术的产生时间」,一般不会在地名上设置干扰,因此可推测C选项正确几率较高。
A「目前国道线采用数字编号,分别以1、2、3、4开头」是难度超高的知识点。
中国国道编号方式为,以北京为中心的呈放射状的国道,编号以1开头;南北走向的国道,编号以2开头;东西走向的国道,编号以3开头。「五纵七横」主干线的国道,编号以0开头。
因此A表述错误,应选,但问题是一般考生几乎不可能复习到这一点,本题只能用排除法排除BCD来做。
本题为2011年国考题,现在《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中新增联络线国道,编号以5开头,大家复习时要注意下。这道题难度很高,做错了也没关系。

五、「民族关系」的最基本常识
【2011国考16题】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三个离不开」是指:
(A)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的努力,离不开发达地区的帮助,离不开国家民族政策的支持
(B)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C)民族关系的和谐离不开经济发展,离不开民族政策教育,离不开法制建设
(D)各民族的团结离不开共同繁荣,离不开共同发展,离不开共同进步

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三个离不开」是指:
(A)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的努力,离不开发达地区的帮助,离不开国家民族政策的支持
(B)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C)民族关系的和谐离不开经济发展,离不开民族政策教育,离不开法制建设
(D)各民族的团结离不开共同繁荣,离不开共同发展,离不开共同进步
正确率42%,易错项D
本题属于基本考点,这道题的低正确率还是有些让人意外的。
「三个离不开」是民族关系的最基本知识点,必须牢固记忆。这个点没什么好的推理技巧,记住就可以了。
一般来说这种考点属于送分题,但从正确率来看,很多考生对党政方面的知识还是缺乏了解的。
大家可以多学习一下领导人的讲话,理解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

六、根据「选非题」的要点来解析
【2011国考18题】下列有关地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是我国自1949年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
(B)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
(C)我国的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台湾、西南、西北、华北、东南沿海等五个区域
(D)震源的深度越浅,地震破坏力越大,波及范围也越广

下列有关地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是我国自1949年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
(B)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
(C)我国的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台湾、西南、西北、华北、东南沿海等五个区域
(D)震源的深度越浅,地震破坏力越大,波及范围也越广
正确率50%,易错项A

本题B较容易确定正确,C可判定大概率正确,解题要点在于识别AD哪项表述必定错误。
B「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是初中地理的基本知识点,正确。
C「我国的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台湾、西南、西北、华北、东南沿海等五个区域」有一定难度,回忆常识可知,这五个区域都曾经发生过级别较高的地震,因此C表述正确的概率较大。
A「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是我国自1949年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是本题易错项。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地震的破坏性都很强,波及范围都很广,但汶川地震无论从强度还是从波及范围来说,都是建国以来最大的,超过了唐山大地震。
考生在做题时可能无法判定A描述是否正确,此时要根据「选非题」的特点先放一放,优先考虑D。
D「震源的深度越浅,地震破坏力越大,波及范围也越广」明显错误。根据常理推断可知,震源的深度越浅,地震破坏力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
因此D的描述确定错误,应选。
本题D选项通过常理即可推断出错误,不需要特别专业的知识。在「选非题」中,遇到不确定正误的选项可以先放一放,优先寻找必定错误的。

七、初中历史的基本知识点
【2011国考20题】关于我国的出土文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素纱襌衣
(B)西安附近出土了大量殷商时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
(C)越王勾践剑是战国时期兵器冶炼技术的杰出成果
(D)洛阳出土的唐三彩以红、蓝、白三种颜色为主

关于我国的出土文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素纱襌衣
(B)西安附近出土了大量殷商时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
(C)越王勾践剑是战国时期兵器冶炼技术的杰出成果
(D)洛阳出土的唐三彩以红、蓝、白三种颜色为主
正确率38%,易错项C

本题为初中历史的基本知识点。
A「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素纱襌衣」正确,素纱襌衣重量仅49克,是无价之宝,代表着汉代顶尖的织物技术。
B「西安附近出土了大量殷商时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明显错误。根据常理推断可知,商朝的主要活动地点在华北、中原地区,西安属于周朝、秦朝的发源地,因此B描述错误。
事实上「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地区。
C「越王勾践剑是战国时期兵器冶炼技术的杰出成果」是本题的易错项,「吴越争霸」时期位于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所在的时代还未进入战国。
「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两种都有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而一个版本加入了宋襄公和秦穆公,另一个版本加入了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
D「洛阳出土的唐三彩以红、蓝、白三种颜色为主」明显错误。通过初中历史教材和日常记忆可知,唐三彩指的是「黄绿白」三种颜色,而不是「红蓝白」,因此D的表述也是错误的。
综合考虑,本题只有A选项描述正确,应选。
这道题考察的都是初中历史教材上介绍过的文物,4个选项都不是很冷门,做错的小伙伴要好好思考下。分析D选项时要想到「越王勾践→吴越争霸→春秋五霸(第二种说法)」这条线索。

八、各国的代表性文化遗产
【2011国考21题】在几千年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亚洲、非洲、美洲、欧洲都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学、艺术和建筑遗产,下列文化遗产属于同一个大洲的是:
(A)《最后的晚餐》、雕塑「思想者」、雕塑「大卫」
(B)胡夫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帕特农神庙
(C)《百年孤独》、《老人与海》、《海底两万里》
(D)《飞鸟集》、《高老头》、《源氏物语》

下列文化遗产属于同一个大洲的是:
(A)《最后的晚餐》、雕塑「思想者」、雕塑「大卫」
(B)胡夫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帕特农神庙
(C)《百年孤独》、《老人与海》、《海底两万里》
(D)《飞鸟集》、《高老头》、《源氏物语》
正确率51%,易错项B

本题考察了书籍、雕塑、建筑、绘画等多种艺术,是一道很全面综合的题目。
A选项中,《最后的晚餐》为达•芬奇所作,雕塑「思想者」为罗丹所作,雕塑「大卫」为米开朗基罗所作,三者都是欧洲的文化遗产。
《最后的晚餐》和雕塑「大卫」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之二,知名度很高。部分考生没有选择A,可能是对「思想者」和罗丹不够了解。
B选项中「胡夫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很明显是埃及的文化遗产,但「帕特农神庙」在希腊,三者分别位于非洲和欧洲。
B选项为本题易错项,原因可能是部分考生误以为帕特农神庙也位于埃及。实际上埃及的确有很多著名的神庙,但帕特农神庙不在其中。
C选项中,《百年孤独》是南美洲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海底两万里》则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的最著名作品。
C较容易理解,三本著作的知名度都极高。
D选项中,《飞鸟集》作者为泰戈尔,《高老头》作者为巴尔扎克,两者分别为印度人和法国人,不在同一大洲。
《源氏物语》是最著名的日本古典长篇小说,可能它的作者没有前两部那么出名,是平安时代的女作家紫式部。
综合考虑,本题只有A选项同属一个大洲,符合题意。
不要单纯凭借印象做题,埃及神庙多不代表著名的神庙都是埃及的。本题的文化遗产基本都是各个国家最著名的文化符号,甚至没有之一。

九、从已知的知识点入手
【2011国考22题】下列有关书法艺术的表达,正确的是:
(A)东汉著名书法家张芝被称为「书圣」
(B)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楷书四大家之一
(C)《真书千字文》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的代表作
(D)「苏、黄、米、蔡」中的「黄」指的是黄公望

下列有关书法艺术的表达,正确的是:
(A)东汉著名书法家张芝被称为「书圣」
(B)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楷书四大家之一
(C)《真书千字文》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的代表作
(D)「苏、黄、米、蔡」中的「黄」指的是黄公望
正确率58%,易错项D

本题考察的「书法」这个点对于大多数考生还是比较生疏的,因此一定要优先选择确定正确或错误的选项。
分析可发现,A明显错误,「书圣」=王羲之,这是魏晋历史的最基本考点。B大概率正确,因为颜真卿的楷书极其有名,从唐代至今,每个学习楷书的人基本都学过「颜体」,因此「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楷书四大家之一」的表述是比较有道理的。
「楷书四大家」分别为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赵孟頫,其中颜真卿和柳公权的知名度相对更高一些。
CD两项对于不熟悉该考点的考生来说难以判定对错,但通过初中教材可大致判断表述错误。
怀素是草书(尤其是「狂草」)的代表人物,《真书千字文》看上去就像是规范性的教科书文字,和怀素的风格不同。
而「苏、黄、米、蔡」中,历史教科书上姓苏的名人除了苏秦、苏武外,就只有宋朝的「三苏」父子了;姓米的名人更是只有宋朝的米芾一人,因此四人中的「黄」很可能就是北宋的黄庭坚。
事实上「苏、黄、米、蔡」就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本来指蔡京,但由于蔡京为相时北宋灭亡,时人厌恶其为人而改为蔡襄)」。
综合考虑,本题B选项表述正确,当选。
黄公望是元代画家,总体来说知名度不如选项中的其他人,很多考生选择D是因为觉得其他选项都不确定正确吗?
对于冷门的考点,一定要优先判断自己熟悉的知识点是否正确。

十、非常有趣的天文知识题
【2011国考23题】下列有关天文知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A)开普勒制成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并证实了哥白尼学说
(B)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C)世界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是《诗经》中的「鲁庄公七年星陨如雨」
(D)月食发生时地球、月球、太阳在一条直线上,且月球居中

【2011国考23题】下列有关天文知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A)开普勒制成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并证实了哥白尼学说
(B)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C)世界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是《诗经》中的「鲁庄公七年星陨如雨」
(D)月食发生时地球、月球、太阳在一条直线上,且月球居中
正确率51%,易错项C

本题非常有趣,无论是正确项还是干扰项都出得非常有水平,值得认真学习。
A「开普勒制成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并证实了哥白尼学说」中,开普勒是哥白尼之后的天文学领域的大科学家,为证实哥白尼学说做出了杰出贡献,但他的贡献是「开普勒三定律」。
开普勒定律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的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第一和第二定律发表于1609年,是开普勒从自己的老师,天文学家第谷观测火星位置所得资料中总结出来的;第三定律发表于1619年。这三大定律又分别称为「椭圆定律、面积定律和调和定律」。
三定律的发现,从理论上证明了哥白尼学说,当然也否定了哥白尼学说的「行星轨道圆形说」,属于对该学说的进一步完善。
三定率的大致情况如下:
①椭圆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②面积定律:行星和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③调和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一周的恒星时间的平方与它们轨道长半轴的立方成比例。
大家只要记住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即可。
制成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并从「天文观测」的角度证实了哥白尼学说的是伽利略,当然,伽利略对于中国的学生们来说更著名的可能是「比萨斜塔实验——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虽然据可靠资料显示,伽利略并没有在比萨斜塔上做过这个实验……
大家在复习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将「哥白尼→布鲁诺→开普勒+伽利略→牛顿」这几位名人连在一起记忆,他们分别是「提出日心说→为日心说献身→从理论、观测上证实、完善日心说→集大成,并初步创立物理学体系」。
B「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正确。
B选项对于玩过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游戏的小伙伴来说应该毫无难度,不过一般考生平时很少接触此类概念,因此这道题选对的不是很多。
「四象」可用对应的颜色记忆。「青」是春天的颜色,如「青草」,对应着春天的东风逐渐盛行;另外「青龙」排行第一,而春天也是第一个季节。记住「青龙」后,根据「东西南北」的方位表达顺序对应「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即可。
C选项很有意思,世界最早的流星雨记录是《左传》中的「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而最早哈雷彗星记录为《春秋》中的「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因此C的表述是错误的,它也是本题的易错项。
其实C留了两个突破口:
一是「诗经」中都是诗歌,而「鲁庄公七年星陨如雨」明显不是诗歌题材,更像是史书的记载;二是「彗星」只有一颗,「星陨如雨」明显说的是流星而不是彗星。
通过这两点可以断定C表述错误。
D「月食发生时地球、月球、太阳在一条直线上,且月球居中」明显错误,这是「日食」的情形。如果不仔细读题,有可能会误选D。
综合考虑,本题只有B的表述是正确的。如果不确定B是否正确,在排除了ACD之后,也可以确定只能将B作为正确选项。
这道题的几个选项出的水平非常高,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学习一下它们背后的知识。
注意C中《诗经》的体裁,这是出题者有意留下的解题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