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国考「常识判断-初中综合」难题解析

全文字数|10.4千
阅读时间|32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初中教材的重要性
2.最容易误解的政治术语
3.「一知半解」就一定会做错
4.很有迷惑性的选项
5.关于「三大宗教」的常识
6.不太严谨的两个选项
7.一般情况与例外情况
8.各主要地区的代表河流
9.从作者的风格进行推断
10.考点冷僻的「选非题」
11.伤口愈合与知觉感受
12.公考机构都选错的难题
13.有趣而接地气的「食品包装学」
「常识判断」共分为「初中综合」「法经军农」和「时政要闻」三部分,其中「初中综合」的题目和初中课程及课外常识有关,本文即为2012国考「常识判断-初中综合」正确率≤60%的难题解析。

一、初中教材的重要性
【2012国考第3题】在历史上中国共产党曾提出:①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②知识青年到农村去③枪杆子里面出政权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③④①
(B)③②④①
(C)②①③④
(D)③②①④

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③④①
(B)③②④①
(C)②①③④
(D)③②①④
正确率50%,易错项D

「党史排序」类的题目难度普遍比较高,原因是有很多党史较为冷门,想要一一准确记忆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不过,此类题目是有解题窍门的,那就是有的事件或口号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考生可根据「烙印」对其对应时代进行大致定位。
本题一眼就可以看出只有③「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口号,①②④三句都是和平建设年代的。因此③应排在首位,即正确答案位于BD之中。
观察BD可发现,两者的排序分别为③②④①和③②①④,因此②「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必然在①④两者之前,本题解题关键就是确定两者的顺序关系。事实上「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是「**」时期一句非常著名的口号,而①④都是改革开放之后提出的观点。
分析①④:
①「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简称「三讲」。「三讲教育」在考生中的知名度可能没有那么高,但这也是初中政治教科书上提到的观点,提出于1995年。
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非常有名,该口号提出于1988年。
因此④在①之前,本题B选项正确。
本题的难点在于「三讲」的提出时间。虽然4个知识点都出现在初中历史、政治的教科书上,但「三讲」由于提出时间很晚,相对来说没有前面几个口号知名度那么高。如果实在无法判定,那么就只能在B和D中间蒙一个了。
初中的教材多看看,对提升常识判断的能力非常有帮助。

二、最容易误解的政治术语
【2013国考第4题】下列关于我国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工商联不属于民主党派
(B)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
(C)无党派人士是指既不参加中国共产党也不参加民主党派的普通群众
(D)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下列关于我国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工商联不属于民主党派
(B)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
(C)无党派人士是指既不参加中国共产党也不参加民主党派的普通群众
(D)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正确率50%,易错项A

本题为「选非题」,一定要优先找出必定错误的表述。
A「工商联不属于民主党派」是本题的易错项,但它的表述是正确的。
我国有8个民主党派,分别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工商联」为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的简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业界组织的人民团体。虽然「工商联」也是中国爱国统一战线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成单位之一,但它不属于民主党派,因此A表述正确。
B「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表述正确,这是中国特色政治协商制度的根本性质之一。
C「无党派人士是指既不参加中国共产党也不参加民主党派的普通群众」表述错误,如果对「政治协商」制度的相关内容一知半解,就很容易认为「无党派」=「没有党派」。
实际上「无党派」这个词是有特定内涵的。在政治术语中,无党派人士是指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
大家可以回忆下自己在入学、工作中填写的档案中,是不是有「政治面貌」一栏?大部分小伙伴都会填「共青团员」,而大家的父母如果也需要填写的话,可能填「群众」的比例就比较高了,但是有没有哪位小伙伴的父母是「无党派」呢?保守估计,这个比例可能不会超过0.1%吧。
D「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正确,D和B一样,属于基本知识点。
「无党派」可以说是最容易「望文生义」而误解的政治术语了,千万不要理解成「没有加入任何党=无党派」。
大家一定要记住这8个民主党派的名字。

三、「一知半解」就一定会做错
【2012国考第7题】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文化轨迹,以下关于孔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著作《论语》,记录孔子本人及弟子言行
(B)孔子在教育学上的贡献是打破公学,创办私学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孔子一跃成为当时名家
(D)孔子核心思想是「仁政」,提出「民贵君轻」观点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文化轨迹,以下关于孔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著作《论语》,记录孔子本人及弟子言行
(B)孔子在教育学上的贡献是打破公学,创办私学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孔子一跃成为当时名家
(D)孔子核心思想是「仁政」,提出「民贵君轻」观点
正确率53%,易错项A

如果对和孔子相关的知识「一知半解」的话,本题很容易做错。
A「著作《论语》,记录孔子本人及弟子言行」是本题易错项,也是一眼看上去很想选的答案。
实际上《论语》记载的虽然绝大部分是孔子(少部分为其弟子)的言行,但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著作的,不是孔子本人写的。
B「孔子在教育学上的贡献是打破公学,创办私学」正确。
孔子被誉为「中国最伟大的教师」,他在教育上最杰出的贡献就是「打破公学,创办私学」。关于这一点有个典故,即「束脩」。孔子要求,凡是来学习的弟子,必须缴纳「束脩(即十条干肉)」作为学费,而孔子则无视出身贵贱,一律平等对待,这就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后世也用「束脩」作为对敬师之礼或者学费的代称。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显然是汉武帝时期根据董仲舒的建议采取的措施,表述错误,排除。
D中孔子核心思想是「仁政」正确,但「民贵君轻」的观点显然是孟子提出的,因此D的表述也是错误的。
综合考虑,本题B选项为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的A选项非常有迷惑力。如果对孔子的相关知识点「一知半解」的话,本题就一定会选A,或者在AB中纠结。一般来说,历史名人的代表作是由他们自己来写的,但《论语》不是,这点一定注意。
孔子在很多领域都有伟大的成就。

四、很有迷惑性的选项
【2012国考第8题】下列关于《共产党宣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法国大革命的理论基础
(B)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
(C)贯穿全书的基本思想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D)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融为一体

下列关于《共产党宣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法国大革命的理论基础
(B)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
(C)贯穿全书的基本思想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D)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融为一体
正确率51%,易错项C

《共产党宣言》是一个不太热门的考点,因此本题做对的不多。不过,这道题是「选非题」,大家可以根据选非题的特点,优先寻找表述必定错误的。
A中,「法国大革命」发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而《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后者不可能是前者的基础。
事实上A选项是一个很有迷惑性的选项,出题者故意混淆了「法国大革命」和「巴黎公社」的概念。「巴黎公社」发生在普法战争之后的1871年,它的理论基础为《共产党宣言》。
BCD的表述均正确,即使不确定是否正确,由于A选项明显错误,三者也不需要过多考虑。
关于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一般来说只有3个考点,即《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和第一、第二国际。这三个考点大家需要学习并理解。
「选非题」做多了之后,就会逐步有快速解题的感觉了。

五、关于「三大宗教」的常识
【2012国考第10题】关于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一神论宗教
(B)都以亚洲为发源地
(C)基督教产生时间最早
(D)目前佛教信仰人数最多

关于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一神论宗教
(B)都以亚洲为发源地
(C)基督教产生时间最早
(D)目前佛教信仰人数最多
正确率32%,易错项D

本文考察的是宗教常识,考生需对「世界三大宗教」有一定认识。
A「都是一神论宗教」显然错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一神教,但佛教中的神有很多,《西游记》中出现的如来佛、弥勒佛、观世音菩萨乃至结尾成为斗战胜佛的孙悟空,都可以称之为神。
B「都以亚洲为发源地」正确。
佛教起源于印度,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围绕着麦加、麦地那),这两点大家都很熟悉。
而基督教的起源比较复杂,涉及犹太教-基督教的转变,反映在《圣经》上就是《旧约》与《新约》,核心人物为耶稣及其门徒。总体来说,基督教可视作起源于现今「巴勒斯坦-以色列-约旦」一带的亚洲地区。
部分考生认为B表述不正确,可能因为耶稣活动于罗马帝国时期,或者因当今欧美为基督教主要盛行地域,误以为基督教诞生在欧洲。事实上「罗马帝国」的疆域很大,现在的宗教和过去关系也没有那么密切,像佛教在印度就被印度教取代了。
C「基督教产生时间最早」明显错误,佛教的诞生和我国的春秋-战国基本为同一时期,基督教诞生在公元元年左右,伊斯兰教诞生于公元7世纪,因此佛教产生时间最早。
D「目前佛教信仰人数最多」为本体易错项。虽然佛教主要在东亚、东南亚等人口较多的地区盛行,但中日韩三国的大部分人并不信仰佛教,信徒总人口是比不上其他两个宗教的。
综合考虑,本题B选项正确。
这道题也是初中历史的基本知识点。很多考生误选了D,可能是受到历史教材上一张「世界宗教分布图」的影响,图中东亚、东南亚区域基本为佛教所覆盖,但问题是该区域只能说是「信仰佛教的比例最高」,但并不代表大部分人会去信仰它。
对初中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透彻,不能一知半解而导致做错。

六、不太严谨的两个选项
【2012国考14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日光灯通过电流加热钨丝产生热量,继而产生光辐射来发光
(B)数码相机利用电子传感器技术,与普通相机记录图像的原理基本相同
(C)等离子电视显示采用荧光粉显示屏幕,因而明亮度高于液晶电视
(D)激光打印机是把射到感光器的图像转印到打印板(或复印纸)上,其原理与复印机不同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日光灯通过电流加热钨丝产生热量,继而产生光辐射来发光
(B)数码相机利用电子传感器技术,与普通相机记录图像的原理基本相同
(C)等离子电视显示采用荧光粉显示屏幕,因而明亮度高于液晶电视
(D)激光打印机是把射到感光器的图像转印到打印板(或复印纸)上,其原理与复印机不同
本题表述不清晰,CD都有道理,但有都有疑问。
正确率——%易错项——

本题涉及家用电器及电子设备的工作原理,难度非常高,需要通过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推断。
A「日光灯通过电流加热钨丝产生热量,继而产生光辐射来发光」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选项,句子后面的表述明显是「白炽灯」的工作原理,错误。
「日光灯」也称荧光灯,工作原理的核心是通过各种方式激发荧光物质而发光,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长管状、发光时略带紫色的基本都是日光灯。大家通过回忆可知,这种灯在发光时灯管没有炽热的感觉,因此该选项表述错误。
B「数码相机利用电子传感器技术,与普通相机记录图像的原理基本相同」明显错误。
众所周知,普通相机有胶卷、「洗照片」时需要暗房,「溴化银的感光」还是初中化学的基本知识点,而数码相机根本没有实体胶卷(一般是存储卡等设备),因此两者的记录图像原理并不相同。
C「等离子电视显示采用荧光粉显示屏幕,因而明亮度高于液晶电视」表述很难说是否正确。
等离子电视是在两张超薄的玻璃板之间注入混合气体,并施加电压利用荧光粉发光成像的设备。也就是说,等离子电视属于「自发光生成图像」。
而液晶电视是在两张玻璃之间的液晶内,加入电压,通过分子排列变化及曲折变化再现画面,屏幕通过电子群的冲撞,制造画面并通过外部光线的透视反射来形成画面。也就是说,液晶电视是属于「利用外界输入的光线来制造新的图像」。
单从发光原理来说,等离子>液晶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是电视机是家用电器,是销售给消费者的,不是比拼某个具体数值的。因此在实际销售中,等离子电视往往称自己和液晶电视相比,色彩更加丰富鲜艳,更为「护眼」。
所谓「护眼」,就是等离子电视的亮度和对比度相比液晶电视看着更舒服,尤其是在显示带有黑色元素的画面时,等离子电视由于可以通过完全不发光来表现黑色,使得其更看起来更加深邃通透,画面更有立体性,控制亮度的能力更强,所以人类的眼睛看着更舒服一些。
因此C选项的表述不是很准确,最正确的说法应为「等离子电视对亮度的控制能力更强/对人类视力影响更小/黑色可以用不发光表示」。
D「激光打印机是把射到感光器的图像转印到打印板(或复印纸)上,其原理与复印机不同」的说法无法确定正误。
激光打印机的原理是相同的,但复印机的原理是不同的。比较老式的复印机直接传递光模拟信号;新式的复印机纯粹使用数字信号,打印过程无需传递光模拟信号。题干并没有说复印机的工作原理,因此D选项不能确定正误。
综合考虑,本题大家只要不选择AB即可,CD各有各的道理。
2012-2014年,随着日立、长虹等电视大厂宣布退出等离子电视业务,这个产品基本就消失在了市面上,还是有些可惜的。
本题CD两项出的很不严谨,大家不懂也不要太在意,实际遇到后蒙一个即可。

七、一般情况与例外情况
【2012国考15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自然界中的金属在常温下一般呈固态
(B)惰性气体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天然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燃料
(D)钢是铁和碳按照一定比例加工而成的合金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自然界中的金属在常温下一般呈固态
(B)惰性气体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天然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燃料
(D)钢是铁和碳按照一定比例加工而成的合金
正确率50%,易错项C

本题如果出现在中考化学中,应该属于一道接近送分题的简单题,但放在公考中就变成了错误率一半的难题。
A「自然界中的金属在常温下一般呈固态」中的「一般」修饰语正确,如果说「都」就错了,因为「汞(水银)」在常温下是液态。
A是初中化学「金属」章节的最基本知识点。
B「惰性气体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表述错误。
「惰性气体」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无色无味的单原子气体。在惰性气体元素的原子中,电子在各个电子层中的排列,刚好达到稳定数目。因此原子不容易失去或得到电子,也就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这些元素被称为「惰性气体元素」。但是惰性气体也不是完全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这点在初中化学教材上的也提到过。
AB两个选项都是初中化学教材所重点讲述的,可以结合起来学习,即:
自然界中的金属在常温下一般呈固态,惰性气体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也有例外情况。
C「天然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燃料」表述正确,它也是本题的易错项。
C之所以容易选错,可能是由于日常生活中有过「煤气中毒」的报道,部分考生误将「煤气」等同于「天然气」而误选。事实上,天然气是甲烷,单纯的甲烷是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不会使人中毒。
D「钢是铁和碳按照一定比例加工而成的合金」正确,这是初中化学的基本考点。
综合考虑,本题B选项表述错误,应选。
本题AB选项表述的事实都有例外情况,其中「金属汞常温下为液态」属于必须了解的知识点,一定不要忽略。
「天然气」≠「煤气」,煤气中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氢气等,和天然气的成分不同。

八、各主要地区的代表河流
【2012国考17题】世界大河中,与长江流向大致相同的是:
(A)尼罗河
(B)印度河
(C)亚马逊河
(D)伏尔加河

世界大河中,与长江流向大致相同的是:
(A)尼罗河
(B)印度河
(C)亚马逊河
(D)伏尔加河
正确率53%,易错项A

本题属于初中地理的基本知识点,4个选项对应的河流都是不同地区的最主要河流。
A「尼罗河」流向:南→北,从非洲中部流向地中海。
B「印度河」流向:东北→西南,从喜马拉雅山流向阿拉伯海。
C「亚马逊河」流向:西→东,从安第斯山脉流向大西洋。
亚马逊河的流向和长江大致相同。
D「伏尔加河」流向:北→南,从俄罗斯内陆流向里海。
因此本题C选项正确。
尼罗河、印度河(与恒河并列)、亚马逊河与伏尔加河分别为非洲、南亚、南美洲、俄罗斯的最大最重要的河流。
学习一个地区的地理时,一定要记住该地区最著名的河流、山脉。

九、从作者的风格进行推断
【2012国考18题】下列音乐作品与创作作者对应不正确的是:
(A)《蓝色多瑙河》——巴赫
(B)《安魂曲》——莫扎特
(C)《天鹅湖》——柴可夫斯基
(D)《命运交响曲》——贝多芬

下列音乐作品与创作作者对应不正确的是:
(A)《蓝色多瑙河》——巴赫
(B)《安魂曲》——莫扎特
(C)《天鹅湖》——柴可夫斯基
(D)《命运交响曲》——贝多芬
正确率53%,易错项B

本题BCD对应都正确,且都是创作者的代表作。A中《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代表作。
这道题也可以通过推理来解析。即使不知道巴赫有没有创作过《蓝色多瑙河》,也可以通过印象得出巴赫是一位严谨而深沉的创作者,而且他的音乐很多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息。而《蓝色多瑙河》的曲调轻快活泼,和巴赫的创作风格不同,因此大概率不是巴赫所作。
选项的4个人和《蓝色多瑙河》的作者小约翰•施特劳斯可以说是西方近代最著名的作曲家。
这种纯粹的考察固定且冷门知识点的题目,近年来是越来越少了。

十、考点冷僻的「选非题」
【2012国考19题】海鸥是最常见的海鸟,被称为海上航行安全的「预报员」,下列对海鸥「预报员」称号的解释不符合事实的是:
(A)如果海鸥贴近海面飞行,那么未来的天气将是晴好的
(B)海鸥常落在浅滩、岩石或暗礁周围,航海者可据此判断附近是否有礁
(C)海鸥有沿港口出入飞行的习惯,迷失方向时可观察海鸥的飞行方向寻找港口
(D)如果海鸥离开水面高高飞翔,成群结队地从海边飞向大海远处,则显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

海鸥是最常见的海鸟,被称为海上航行安全的「预报员」,下列对海鸥「预报员」称号的解释不符合事实的是:
(A)如果海鸥贴近海面飞行,那么未来的天气将是晴好的
(B)海鸥常落在浅滩、岩石或暗礁周围,航海者可据此判断附近是否有礁
(C)海鸥有沿港口出入飞行的习惯,迷失方向时可观察海鸥的飞行方向寻找港口
(D)如果海鸥离开水面高高飞翔,成群结队地从海边飞向大海远处,则显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
正确率45%,易错项A

本题为「选非题」,虽然考点较为冷僻,但可以通过优先寻找表述必定错误的选项来解析。
ABC的描述均正确,D选项中「预见暴风雨」也是海鸥的能力。
海鸥之所以能预见暴风雨,是因为海鸥的骨骼是空心管状的,没有骨髓而充满空气。这不仅便于飞行,又很像气压表,能及时地预知天气变化。此外,海鸥翅膀上的一根根空心羽管,也像一个个小型气压表,能灵敏地感觉气压的变化。
如果不了解海鸥的生活习性,则根据常理可推断D中「如果海鸥成群结队地从海边飞向大海远处,则显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的表述是有问题的。
通过初中地理知识可知,只要是在海陆交界处,则暴风雨必然是由海上向陆上行进而不是相反,这和海陆的特性有关。那么,当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海鸥想要躲避暴风雨,就必须想办法远离它,也就是在陆地上寻找躲避的场所。
因此,如果海鸥离开水面,高高飞翔,成群结队地从大海远处飞向海边,或者聚集在沙滩上或岩石缝里,则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和D的表述正好相反。
综合考虑,本题只有D解释错误,应选。
只要是「考点冷僻的选非题」,一般来说都有特定的解析技巧。遇到此类题时一定要冷静,找到解题关键非常重要。

十一、伤口愈合与知觉感受
【2012国考20题】人受伤后,如果伤口范围较大或损伤较严重,那么伤口在康复的过程中,尤其是最后结痂时,会有很痒的感觉。产生痒的感觉的原因是:
(A)伤口在愈合时,刺激了毛细血管的修复,旧组织被分解吸收,从而产生痒的感觉
(B)伤口在愈合的过程中,快速生长的新生组织会刺激挤在一起的新生神经,产生痒的感觉
(C)伤口在愈合时,人体的免疫细胞会清除伤口中的细菌、细菌尸体刺激伤口从而产生痒的感觉
(D)伤口在愈合的过程中,新组织的生长和旧组织的脱落会摩擦皮肤、从而在伤口周围产生痒的感觉

产生痒的感觉的原因是:
(A)伤口在愈合时,刺激了毛细血管的修复,旧组织被分解吸收,从而产生痒的感觉
(B)伤口在愈合的过程中,快速生长的新生组织会刺激挤在一起的新生神经,产生痒的感觉
(C)伤口在愈合时,人体的免疫细胞会清除伤口中的细菌、细菌尸体刺激伤口从而产生痒的感觉
(D)伤口在愈合的过程中,新组织的生长和旧组织的脱落会摩擦皮肤、从而在伤口周围产生痒的感觉
正确率52%,易错项D

本题难度较高,初中生物并未对此做出详细解释,大家可以通过常理进行推断。
A明显错误,「旧组织被分解吸收」的表达太吓人了,这不是人类皮肤的能力,排除。
B「伤口在愈合的过程中,快速生长的新生组织会刺激挤在一起的新生神经,产生痒的感觉」正确。人类产生的任何感觉都要通过神经来传递,因此神经收到挤压而产生痒的感觉是符合要求的。
C「伤口在愈合时,人体的免疫细胞会清除伤口中的细菌、细菌尸体刺激伤口从而产生痒的感觉」的表述有问题。根据常理可推断,在伤口愈合阶段是不存在细菌感染的,而「细菌尸体」也早就随着结痂的过程而被清除掉,因此该过程是不会产生痒的感觉的。
D「伤口在愈合的过程中,新组织的生长和旧组织的脱落会摩擦皮肤、从而在伤口周围产生痒的感觉」是本题的易错项。
伤口在愈合的过程中的确会有新组织的生长和旧组织的脱落,也会「摩擦皮肤」,但问题是这种「摩擦」是瞬间的过程,不是说在整个过程都一直摩擦着,因此痒的感觉和摩擦无关。
综合考虑,本题B选项表述正确,应选。
本题难度非常高,考生需要理解「感觉的产生都和神经有关」这一要点。
D选项非常有迷惑性,但「摩擦」这个过程不是持续的。

十二、公考机构都选错的难题
【2012国考22题】冰是水在低温条件下的一种形态,然二生活中发现,在我国北方的冬季,河流往往是表面结冰而深层依然是流动的水。对于此种现象,原因是:
(A)水固化成冰时会释放出热量
(B)表面冰层具有隔热保温作用
(C)水在0℃左右具有热缩冷涨的性质
(D)气温尚未低到使河流整体冰冻的程度

对于此种现象,原因是:
(A)水固化成冰时会释放出热量
(B)表面冰层具有隔热保温作用
(C)水在0℃左右具有热缩冷涨的性质
(D)气温尚未低到使河流整体冰冻的程度
正确率30%,易错项B

本题几乎所有公考培训机构认为应该选B,原因是「冰是热的不良导体,对下层的水起到了隔热保温的作用」,但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冰的确是热的不良导体,但国考既然是单选题,就要选最本质的因素,否则本题ABCD都可以选。如果认为B正确,那么AD为什么不正确?水的凝结放热或者气温没有低到让河流整体冰冻,两个理论都有一定道理呀?因此本题应选最核心的C选项。
下文出自百度百科「冷胀热缩」词条:
我们知道,如果物体所受外界压力不变,大多数物体的体积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即热胀冷缩。与大多数物质的性质相反,在0到4℃的温度范围内,水的体积却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这就是说,水在0到4℃之间是冷涨热缩。水的这一反常性质,对江河湖泊中的动植物的生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当寒冷的冬天来临后,随着气温的降低,江河湖泊中的水温也随之下降.考虑某一湖泊,设其全部湖水处于某一温度如10℃,再设湖面上空气的温度为-10℃,于是湖表面的水就会变冷,比如说温度降到9℃,这部分水因变冷而收缩,其密度比底下较暖的水为大,因而沉入下面密度较小的水中,下面的 10℃的水上升。
冷水的下沉引起一个混合过程,此过程一直持续到湖泊中的所有水冷却到4℃为止。但是表面的水还要被冷空气继续冷却降温,表面水的温度进一步降低,又比如降到3℃,这部分水的体积不但不缩小反而膨胀,即表面水的密度比下面小,因而就浮在水面上不再下沉.对流和混合此时都停止了(当然扩散不会停止),表面下的水基本上靠热传导散失内能。
水是热的不良导体,这样散热是比较慢的。表面水的温度,先于下面的水降至0℃、开始结冰.。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一直浮在水面上而不下沉.冰下面的水,从上到下温度为0到4℃,从上到下逐渐结冰。由于通过热传导而向上散热,比较慢,并且有地热由底下向上传导,因此冻结的速度是缓慢的。
若湖泊的水很深,湖水是不会被冻透的,湖泊中生存的动植物就可以在靠近湖底的4℃的水中安然过冬,免遭冻死的厄运。如果水的性质也像其它大多数物质那样,在全部温度范围内都是热胀冷缩的,那么温度较高的水不断升到水面,向空气散热,湖泊中水的冻结就会从底部开始,从而容易导致湖泊中的水全部冻结。这样一来,就毁掉了湖泊中的一切经不起冻结的生命。
可以看出,「水在0-4℃的热缩冷胀」是河流只有表面结冰的根本因素,「水是热的不良导体」是次要因素,因此本题C选项正确。
如果没有「热缩冷涨」的性质,那么即使水再怎么不导热,河流也是先从底部结冰,因此本题描述的现象就会在根本上不成立。
本题的考查点非常深入,公考机构的解析都是错误的,一定要引起注意。

十三、有趣而接地气的「食品包装学」
【2012国考25题】在超市里常常看到牛奶装在方形的容器中出售,而碳酸饮料通常装在圆形的容器中出售,下列关于此现象的原因解释不合理的是:
(A)视觉上圆形比方形更柔和舒缓,吸引更多的顾客购买
(B)圆柱形易拉罐下底可做成半球形凹槽以承受更大的压力
(C)牛奶通常需要存放在冷藏柜中,立方体容器更节约空间
(D)碳酸饮料通常直接用包装罐饮用,圆柱体拿在手里更舒服

在超市里常常看到牛奶装在方形的容器中出售,而碳酸饮料通常装在圆形的容器中出售,下列关于此现象的原因解释不合理的是:
(A)视觉上圆形比方形更柔和舒缓,吸引更多的顾客购买
(B)圆柱形易拉罐下底可做成半球形凹槽以承受更大的压力
(C)牛奶通常需要存放在冷藏柜中,立方体容器更节约空间
(D)碳酸饮料通常直接用包装罐饮用,圆柱体拿在手里更舒服
正确率58%,易错项B

这道题涉及「食品包装学」等大学专业课程的知识,但考的很浅显,通过生活常识即可判断。
读题可知,圆(柱)形和方形的容器各有其优点。分析4个选项:
A「视觉上圆形比方形更柔和舒缓,吸引更多的顾客购买」的说法似是而非。大家可以回忆下自己购买饮品的过程,有没有关注过外包装的柔和舒缓度呢?事实上,就算圆形的更柔和舒缓,它对销量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因为人眼对颜色和亮度的敏感度远远超过形状(除非形状特别尖锐),因此A表述错误。
另外可通过反推来解析。A并没有强调哪种饮料更需要「视觉的柔和、舒缓」,因此可理解为A通用于所有饮料。如果A表述为真,则所有饮料都应该采取圆形包装才对,因此该表述不合理。
B「圆柱形易拉罐下底可做成半球形凹槽以承受更大的压力」正确。
B涉及比较复杂的力学概念,选项中表述的是其中比较容易理解的一点。在容量较小的情况下,两种包装都是可以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家经常可以见到2.5L甚至更大容量的碳酸饮料,却很少见到同类包装的方形牛奶盒,其原因就和承压能力有关。
碳酸饮料由于装在圆柱形容器中,因此可以在底部做成多种承压结构,除了题干所说的半球形之外,还可以做成5个小半球,然后在中间连起来,这就是大家日常见到的可乐的包装。
而牛奶盒则是清一色的平底包装,这就和方形底部的结构棱角过于明显,不方便进一步加工有关。一般来说,大容量的牛奶,往往采用「桶装」的方式,尤其是1L以上的牛奶、酸奶基本都装在不透明的白色塑料桶中。
C「牛奶通常需要存放在冷藏柜中,立方体容器更节约空间」正确,这是牛奶采用方形包装的最核心原因。
由于牛奶往往需要冷藏贮存,而冷藏柜的储存成本远远大于普通货架,另外冷藏柜对于大容量包装的饮料也不够友好(大家可以回忆下超市的冷藏柜结构),恰好掩盖了方形容器承压小的缺点,因此牛奶包装一般为方形。
D「碳酸饮料通常直接用包装罐饮用,圆柱体拿在手里更舒服」正确。不过,由于牛奶一般用纸来包装,而方形纸盒只要不是太大,拿在手里也很舒服,因此D属于合理但不太重要的原因。
综合考虑,本题只有A的描述不合理,符合题意,应选。
或许由于题量所限等原因,本题没有讲述更多关于包装形状选择的知识。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更重要的一些因素决定了牛奶和碳酸饮料的选择不同,例如:
牛奶中含有蛋白质,储存中要避免光照和与容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不透明且不和牛奶发生化学反应的纸成为了最好的包装容器,而纸包装加工成方形是最简易方便的;装可乐的聚乙烯、聚丙烯、聚酯等塑料则可低成本加工成任意形状,考虑到方便握持、容易摆放、卫生防尘等多个因素,现在大家见到的这种结构很复杂但不含棱角的形状就成为了自然的选择。
另外,金属的加工工艺虽然和塑料不同,但金属装的可乐罐也是比较低成本的加工方法。大家可以观察下自己身边的事物,是不是很少见到低成本的方形金属产品?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碳酸类饮料由于会逐渐产气(释放二氧化碳),导致内部压力增大,如果用方形或其他形状很容易变形,这也是冰茶类饮料可以设计类似方形的塑料结构,可乐却不行的原因之一。题干所说的「承压」也包括「二氧化碳释放后的气压」。
食品包装是一门很有趣且接地气的的科目,大家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