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教资培训: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的常考考点
1.身心发展特征:
新生儿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第一个高速时期。
2~3个月,声音,出现最初的亲子游戏。
4~5个月,手眼协调。
5~6个月认生。
半岁到1周岁,五指分工,依恋关系,出现分离焦虑。
9~10个月,按成人命令做动作。
1岁半左右,使用工具的开端。
2岁左右,人类特有的言语和思维活动,游戏萌芽,自我意识萌芽(代名词“我”)。
3~4岁(小班),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爱模仿,直觉行动思维。
4~5岁(中班),爱玩、会玩,产生具体形象思维,开始遵守规则。
5~6岁(大班),好学、好问,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个性初具雏形,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2.学前儿童发展的特征:方向性和顺序性,连续性和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
3.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外部客观因素(遗传、生理成熟、环境和教育);主体内部因素。
4.儿童发展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华生、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班杜拉社会学习);格赛尔的成熟势力说;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重点)。
5.学前教育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试验法、问卷法。
6.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趋势: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被动到主动。
7.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头尾原则,头、颈、上端的动作先于腿和下端的发展;近远原则,躯干和肩膀的动作发展先于手和手指的动作发展。
8.动作发展通常分为两类:大肌肉动作的发展和精细动作的发展。
9.新生儿生来就有抓握反射,这并不是抓握动作。抓握动作的发展,是手的动作发展的标志。
10.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2岁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
11.口腔触觉是新生儿认识物体最早的一种探索手段。
12..形状知觉: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13.大小知觉:婴儿已经具有物体形状和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14.方位知觉:教师要采用“镜面示范”教学。
15.时间知觉:“生物钟”。
16.感知觉规律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适应现象、对比现象。
17.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18.注意对儿童活动的意义: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而注意是儿童游戏活动开展的保证。注意是儿童学习活动的保证。
19.注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首先,注意能使儿童从环境中接受大量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行为。其次,注意对儿童认识过程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最后,注意对儿童坚持性发展影响很大。
20.皮亚杰将儿童从出生到1.5岁的注意发展分为以下阶段:第一阶段(从出生到2个月),婴儿能看着一个客体,但客体移出他的视野时,他不去追踪。第二阶段(2~4月),客体移动时,婴儿能够跟踪,根据客体的运动来辨认客体。第三阶段(4~6月),婴儿能跟随一个移动的客体,不论它向哪个方向移动,但不能理解一个被遮盖的物体仍然存在。第四阶段(6~12月),婴儿能够寻找在一块布下面的客体,知道物体可以从一处移到另一处,也知道放在一起的两个相同的客体不是同一个客体。第五阶段(12~15月),幼儿能够找到先后藏在两个位置的一个客体,但如果他没有看见藏的动作就做不到。第六阶段(15~18月),幼儿能找到不论什么情况下藏起来的客体,并且明白两个客体不能同时处于同一位置,除非一个藏在另一个里面。
21.1岁以后,儿童能说出具有最初概括意义的真正的词,标志着言语的初步形成。1.5~2岁儿童的表象开始发生。
22.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基本形式。其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和是否需要克服困难。
23.学前儿童的注意主要是无意注意。
24.3岁幼儿能集中注意3~5分钟左右,4岁幼儿可持续注意10分钟左右,5~6岁幼儿则能保持注意20分钟左右。
25.影响儿童有意注意的因素有:第一,儿童的有意注意依赖于丰富多彩的活动。第二,儿童对活动目的、活动任务的理解程度。第三,儿童对活动的兴趣与良好的活动方式。第四,言语指导和言语提示。此外,儿童自我言语指示,也有助于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第五,儿童的性格与意志特点。细心、坚持性强、不爱认输的儿童,一般易于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当前的活动和任务。
26.儿童记忆的特点:3岁前,保持时间短,随意性大,没有目的。3~6岁,识记方式:在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逐渐发展;机械识记用得较多,但意义识记的效果比较好。
27.偶发记忆。
28.“说谎”:由于儿童心理发展不成熟造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会改变。因此,教师不能随便指责儿童“不诚实”,而是要耐心地帮助孩子把事实弄清楚,把现实和想象区分开来。
29.想象在儿童游戏中的作用:
在角色游戏中,角色的扮演、游戏材料的使用等都依赖于儿童的想象。如“娃娃家”游戏中,“爸爸”、“妈妈”用纱布做成的包子、馒头,用木棍炒菜,带孩子看病等活动,都是经过儿童“假想”而成的。没有想象,这种“虚构的”活动便无法开展。
在结构游戏中,儿童必须对结构材料、结构物体进行想象,通过一定的建构技能才能“创造”出一定的“成果”。
此外,幼儿听故事、听音乐、绘画、搭积木时,也需要依靠积极的想象活动。
30.儿童想象的主要特征:(1)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2)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3)想象有时和现实混淆。
31.儿童常将想象和现实混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已发生的事情来描述;在参加游戏或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身临其境,与角色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随着学前儿童年龄的增加,知识经验的积累和丰富,儿童想象的内容会越来越符合现实、符合逻辑。
32.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1)直觉行动思维:学前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也是直觉行动思维的重要特征。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儿童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小班初期的绘画和游戏活动中表现尤为明显。(2)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具体性、形象性,表现在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依靠形象来思维。幼儿的思维还具有内隐性和自我中心性,自我中心性伴随的表现有不可逆性、拟人性(泛灵论)、经验性。(3)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儿童开始逐渐用抽象的方式思考问题,具体表现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形成及理解能力的发展等。获得“守恒”观念,开始理解事物的相对性。
33.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掌握数的守恒”等阶段,这一发展过程正是学前儿童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体现。
34.学前儿童概念的特点和形成:
学前儿童掌握的概念主要是日常的、熟悉的、能接触到的具体形象的事物概念,如汽车、衣服、图书、跑、跳等。学学前儿童概念的形成是将所认识的事物或现象逐步加以归纳和概括,提炼出共同特征的过程,但这个特征通常不是事物的本质特征。
小班儿童的实物概念的内容基本上是其所熟悉的某一个或某些事物,理解事物的表面特征和熟悉特征。
中班儿童能在概括水平上指出某些事物比较突出的特征,特别是功用上的特征。
大班幼儿开始初步掌握某一事物较为本质的特征,但不能将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很好地加以区分。
35.学前儿童口语的发展:
主要表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言表达力。
(1)掌握全部本民族语音。教师必须重视幼儿的发音练习,尤其是4岁左右的幼儿,更应实施正确的语音教育。
(2)词汇量增加,内容变化大。儿童最先掌握具体的实词。儿童掌握词汇的先后顺序通常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儿童对于副词、代词、数词等的掌握相对较晚。
(3)初步掌握语法。我国儿童能说出的句子类型有以下发展趋势: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4)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白言语的出现;情境性言语的发展和连贯性言语的产生;出现内部言语的过渡形式—出声的自言自语。
36.儿童口语分为不完整句(1~2岁)和完整句(2岁以后)两大阶段。
在不完整句阶段,儿童从单音重叠、一词多义、以词代句的单词句阶段(1~1.5岁),逐渐发展到电报句阶段(1.5~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