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神话学研究 田兆元(华东师范大学)

2022-06-29 02:00 作者:半月残霜  | 我要投稿

神话学研究 田兆元


神话学绪论(一)

原本被放到了最后,顺序不太对,因此将这讲提前

目的: 了解神话学基本理论,了解中国神话主要类型,提高文化素养,提高文学文化分析境界

要求:阅读神话学理论著作,理解记忆重要的神话学学说,识别重要的神话母题,能用各种理论进行初步的神话学分析,对其在中国文化各门类中的根本地位有实在的认识。

参考书

《神话三家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影印

袁珂: 《中国神话史》上海文艺出版社

田兆元: 《神话与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

闻一多: 《伏羲考》上海古籍出版社

马昌仪: 《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陈建宪: 《神袛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叶舒宪: 《中国神话哲学》中国社科出版社

吴泽: 《吴泽文集第四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顾颉刚: 《古史辨》1、7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

阿兰▪邓迪斯编: 《西方神话学论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

约翰▪维克雷编: 《神话与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

弗莱:《批评的剖析》百花文艺出版社

卡希尔: 《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马林诺夫斯基: 《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大林太郎: 《神话学入门》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神话学在中国

-神话(Myth),神话学即是Mythology,基于想象

-汉语“神话”一词来自日本,日本比中国更早接受Myth一词,居日中国学者首先使用“神话”一词。“神话”一词是从日语中移过来的。

-“神话”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是在1903年,距今100年

-中国第一次出现神话的术语:

      ▪1903年,《新民丛报▪谈丛》发表观云(蒋智由)的文章《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云: 一国之神话与一国之历史,皆于人心上有莫大之影响。

      ▪神话、历史者,能造成一国之人才。          ——《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

      ▪然神话、历史之所由成,即其一国人天才所发显之处。 ——《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

      ▪其神话、历史不足以增长人之兴味,鼓动人之志气,则其国人天才之短可知。   ——《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

      ▪盖人心者,不能无一物以鼓荡之。鼓荡之有力者,恃乎文学,而历史与神话(以近世言之,可易为小说)其重要之首端矣!

     ——《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

-1905年,夏曾佑《中国历史教科书》: 中国自皇帝以上,包牺、女娲、神农、诸帝,其人之形貌,事业,年寿,皆在半人半神之间,皆神话也。

-单士厘(女)作《归潜记》

       ▪育斯宠爱所钟,遍乎神人,为正式缔婚者凡七度,育侬其殿。

       ——《归潜记》

-之前是启蒙主义视角,改变人心,到周作人就开始有了学科意义。

1913年,周作人《童话论略》:

童话(Marchen)本质与神话(Mythos)世说(Saga)实为一体。童话研究者当以民俗学为据。

英有安特路兰(Andrew Lang)始以人类学法治比较神话学

-周作人后来介绍历史学派,譬喻派,神学派,语言学派,人类学派五种神话学理论

-1922年,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有“洪水”篇,附有《洪水考》,开启比较神话学的最初实践活动,人们发现世界各地都有洪水神话,比如印度还有基督教

-中国神话学的初步成型

        ▪1927年,黄石: 《神话研究》开明书店

        ▪1928年,谢六逸: 《神话学ABC》世界书局

        ▪1929年,玄珠(茅盾): 《中国神话研究 ABC》世界书局(破光性著作,开始把神话学理论和中国神话结合起来)

-上个世纪前期的四大流派

        1. 古史辨派: 认为古史的开头部分都是神话,禹是一条虫。

        2. 人类学派: 开始对神话分类,开始田野调查

        3.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神话表现了社会进步,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是进步(原话女权到男权,感觉以现在的男女权理解不太恰当,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可能更好理解)

        4. 闻一多: 神话意象的系统联想与论证,体现本土话语,代表作《伏羲考》。将神话学转为诗学。


神话学绪论(二)


-袁珂是中国神话学代表人物,著作有《中国神话史》与《中国古代神话》,他提出中国神话和国外神话不同的东西在于仙化,仙的特点是长生不老和能飞。同时,他有规有矩地将中国古代神话整理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袁珂提出广义神话论,反对一些认为原始社会才有神话的人

-叶舒宪有《中国神话哲学》,开拓了人的视野

-《神话与中国社会》讲神话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与民族融合和国家认同的分析

-刘尧汉研究彝族的古神话,分析葫芦崇拜,影响较大,研究值得推敲

-萧兵: 勤奋成果最多的学者,臆断太多,不乏卓见

-张振犁、杨利慧: 通过田野分析传世神话,如女娲神话

-台湾神话学研究突出,由研究中国文化的共同神话到研究台湾和海洋的地域神话,与台湾族群的起源神话

从与神话相反的语汇看神话

        ▪神话与真实——神话不是真实的叙述(本质的真实)

        ▪神话与理性——神话是非理性的思维(神话也是理性的体现,体现规则与秩序)

        ▪神话与历史——神话不是可靠的记载(神话是历史的一种叙述方式)

        ▪神话与现实——神话不是真实的境界(神话与现实浑然一体)

        ▪神话与科学——神话是非科学的想象(神话从社会方面的认识代表了当时的水准与理解,一些方面具有科学性)

-神话故事、神话传说是文学样式

-神话是一种信仰精神

-神话是民族根本

-神话是社会凝聚的要素

-神话与原型批评是一种批评方法

-神话是民俗的核心要素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马克思

-神话是已经通过人们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

-所谓神话,乃指一种流行于上古民间的故事,所叙述者,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们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但是古代人民互相传述,却信以为真

                 ——茅盾

-神话是关于世界和人怎样产生并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神圣的叙事性解释

               ——阿兰▪邓迪斯

-神话是散文的叙述,在讲述它的社会中,它被认为是发生于久远的过去的真实的可信的事情

              ——威廉▪巴斯科姆

-Liuliu是神话,它们不仅被认为是真实的,而且还被认为是庄严和神圣的。它们在一年的一些不同时间里,通过仪式的准备才能讲述。它们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与仪式相联系而成为仪式的说明。               ——马林诺夫斯基

-语言学派观点是: 神话是预言之变,是听错了

        ▪穿井得人,挖了井省了劳动力,被传成挖井的时候挖出人来

        ▪月中有兔,发掘出一个箱子,箱子有动物,又像兔子又像老虎,一位老先生就说老虎叫乌兔,传到北方后人们说月亮里边有兔子。传到南北交界的地方,遂州人就不知道如何是好,就觉得月亮里边的是又像老虎又像兔子的东西,就搞成老虎头兔子尾

-劳里▪杭柯的十二种关于神话的解释:

1. 作为认识范畴来源的神话

2. 作为象征表述的神话

3. 作为潜意识的投射的神话,个人或者部落群体的心理

4. 作为人类改编生活的整合因素的神话

5. 作为行为特许状的神话(哪件事能做哪件事不能做的特许状,社会行成的禁忌)

6. 作为社会制度的合法化的证明的神话(刘邦斩蛇起义)

7. 作为契合社会标牌的神话(龙的传人)

8. 作为文化的镜子和社会的结构的神话

9. 作为历史状况结果的神话

10. 作为传播宗教的神话(汉明帝夜梦金人,佛教通过这个神话传来)

11. 作为宗教形式的神话

12. 作为结构媒介的神话


神话学绪论(三)

-神话是既存状态的依据,是建立或者摧毁某种秩序的神秘舆论(为什么周朝灭掉商朝)

-新的见解: 神话是叙述非现实的故事而又企图影响现实的叙述体系

-神话不断发展,当下的神话可能成了文化产业的一个工具,成了旅游的一个招牌

-多元多视角的分析方法(要素分析 分解成不同要素)

-精卫填海体现什么

  1. 人和自然的矛盾与抗争

  2. 有几组自然的矛盾,东海是水,少女是炎帝之少女,是火。水火不容。而水来土挡,可能是自然视角的描述

  3. 炎帝本来在西部的,为什么到了海边?可能隐含一段冲突,可能描述炎帝向东部开拓失败的一段失败历史(东西矛盾)

  4. 精卫这种鸟真实存在吗?还是假的,假的又有什么文化意义?

  5. 精卫这个鸟的叫法在语言学方面的启示

  6. 炎帝族是鸟图腾,可以进行图腾信仰分析

  7. 炎帝族可能 是农耕民族,对水不适应

  8. 诗学美学分析

  9. 与汉代社会文化很有关系,炎帝有两个 一个是神农氏的炎帝,一个是蚩尤氏的炎帝,到底是哪个?如果是蚩尤氏,可能是写实,因为刘邦在徐州起义时祭祀了蚩尤。刘邦把蚩尤带到长安城立庙,蚩尤是夺了西部神农氏炎帝位的族群,真是蚩尤,可能有政治背景。如果是神农氏,那就是写意。这个故事很有可能是老的神农氏炎帝往东部来,结果当地的土著蚩尤氏把它的位子给夺了,于是老的神农氏的残部跑到河北向黄帝求助,黄帝和炎帝联合起来把蚩尤氏干掉,也就是黄帝战新炎帝(篡权的)


第一讲 神话与中国文化(一)

  图腾: 来自印第安语totem,意为我(它)的亲属,它是氏族、部落等较大的群体所认为的自我的来源,具有祖先性质

  -由动物、植物或者无生物组成,是最早的崇拜对象,关于图腾的神话也就成为最早的神话之一,真正成为文化的重要源头

  图腾的内涵:

  1. 认为本氏族或部落, 族群来自于该图腾,图腾是祖先性质的对象,因此是信仰的对象,是宗教起源之一

  2. 图腾作为一种识别,与婚姻制度有关,即外婚制度密切关联,同图腾不婚姻,同姓不婚(避免近亲结婚)

  3. 图腾是氏族或者部落的徽号和标志, 是艺术起源的源头之一

  4.图腾行成禁忌(taboo),成员有保护图腾的责任(保护国旗就是这种图腾保护的延续),损害图腾要受惩罚。同族发生关系,要受严重的惩罚。这种禁忌被视为是法律的起源


第二讲 神话与中国文化(二)


-麦克伦南在《论动物与植物崇拜》中对于凭什么崇拜动物与植物展开讨论,并且发现崇拜对象是有选择的,可能因为群体的不同而对于同一动物具有不同的看法(一个群体认为这种动物神圣,另一个群体认为它一钱不值),具有价值判断存在

-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对图腾具有详细的描述,主要对氏族与图腾的关系来谈论,并且认为氏族命名、崇拜与发展都与图腾有关系,这套理论对中国影响非常大

-1910年弗雷泽的《图腾主义与外婚》及涂尔干的研究,将图腾与宗教和婚姻的研究推向引人注目的地位

-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同样具有巨大的影响,有争论性,全书大致基于恋母情结与弑父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每一个男子都有恋母情 结与杀掉父亲的情结,于是在遥远的过去,一群孩子真的把父亲给杀了。但他们后来又陷入深深的忏悔。这样的后果导致毁灭图腾的行为出现,与殉葬(以器物、牲畜甚至活人陪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证死者亡魂的冥福)类似,儿子对父亲怀有仇恨,但不能把父亲杀死,于是以杀死图腾的行为来表达他们对于父亲的仇恨

     ▪后来由于对父亲的怀念,这种图腾物也应当得到保护,然后才行成了图腾的禁忌(弗洛伊德的这种说法找不到太多依据,太简单化)

-1903年,严复翻译了《社会通诠》,介绍了图腾的概念

-1932年,胡愈之翻译的《图腾主义》有了充分的理论资源

-1936年,岑家梧著《图腾艺术史》,吸收外来史料与思想,从制度研究转到艺术研究;1935年,李泽刚著《始祖的诞生与图腾》则相当中国化

-闻一多《伏羲考》是中国化的代表作品,综合全面地考察整个中华民族的图腾对象,从图腾关系研究民族关系

-图腾文化经过一百年,由学术对象迅速地塑造成了文化建构的对象、图形识别的对象,成了一个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当代神话

    ▪例如,台湾邵族(高山族第10族,台湾原住民族,主要聚居在南投县日月潭畔的日月村)认为自己是猫头鹰的后代,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旅游产品的销售


第三讲 神话与中国文化(三)


-十月历法: 分阴月和阳月,一个月一共36天,一年360天

-河姆渡文化: 双鸟朝阳纹牙雕,鸟神话依据

-浙江余杭玉神像: 玉器很硬,如何加工存疑

-河姆渡文化: 猪纹陶钵,作为艺术品存在。崇拜野猪的原因可能有:

1. 野猪充满激情、武力值高

2.猪肉美好

3.性崇拜

4.含有图腾崇拜因素

-红山文化: 玉猪龙

-三足鸟的第三只脚很可能源于陶器的支撑需要,随后慢慢成为习惯,而后人看到将其神话化,认为其不是现实中的,可能是神鸟。也有可能是看错了,原本是两只脚加上支撑的,看成三只脚,然后理解错了(神话发生)

-中国有图腾文化和神话传说的依据

   ▪有图像为证

   ▪有文献为证(周颂 鲁颂 商颂):

氏族起源神话——玄鸟

 姓名痕迹——鲧(gǔn)禹,姓杨姓柳

  民族的名称可能(注意是可能)所留下的痕迹——蛮(崇拜虫,但虫范围广,不知是何),狄(犬类,狼的崇拜),犬戎(犬类崇拜),华夏(华——花,植物崇拜),苗(花草)


第四讲 神话与中国文化(四)


-《诗经•商颂》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史记•殷本纪》中有“殷契 母曰简狄 有娀氏之女 为帝喾次妃 三人行浴 见玄鸟堕其卵 简狄取吞之 因孕生契”,这种是氏族起源神话

-蛙鸟图腾和神话(最古老最大的一支)

      ▪蛙图腾和鸟图腾最后演为日月神话,它们可能和伏羲女娲的联盟有关,蛙和鸟可能最初是婚姻,外婚联盟,从仰韶文化到马家窑文化有清楚的演进痕迹。伏羲女娲传说遍布许多地方,有可能是当时他们的部落到处遍布痕迹,即两合婚姻,按照当时的外婚制度来说,部落需要成双成对地一起迁徙发展

        ▪但当两个部落发展条件不均衡时,比如女娲部落有两万人而伏羲部落有一万人,婚姻资源无法满足需求,就会发生新的联盟。这可能是一些地方只有女娲没有伏羲的由来(然而这些地方有可能因为当代传媒的对文化的破坏性影响把伏羲加入进他们的神话,造成同质性。畲(shē)族崇拜犬,素有金犬祖图,但被现代传媒影响,认为狗难听,便改变了自己曾经的图腾崇拜),与女娲部落婚配的另外一个部落较小,没有具有影响力的神,也信仰女娲了

-伏羲和女娲人面蛇身,作为更为理性时代的信仰对象可能不妥,于是后来炎帝与黄帝成为了祖先(祖先是一种选择),伏羲女娲便长期成为民间神话流传(有可能伏羲女娲作为部落是我们更早的源头)


第五讲 神话与中国文化(五)

-太阳神鸟金饰中的鸟代表太阳(有四只代表四季或方位,四季更为可能),而又辅以十二条纹代表十二个月(月亮),极具创造力,后被选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

-物质与精神是两个概念,不能因为粗糙的外形而判断这是古老的事物,反之亦然,文字记载内容则落后于图像


第六讲 神话与中国文化(六)

-龙凤是中国影响最大的图腾神话,是部落兼并的结果。龙由蛇、马、猪、鸡、云多部落图腾的融合而成,凤主要来自鸟(粗略概念)崇拜的组合

-夏商周时期图腾开始政治化,图腾最初和每个成员相关联,最终会变成首领独占图腾的符号

-夏以龙为主,商以凤为主,到了周,龙凤融合,到秦汉,龙与皇帝相联系,凤与皇后相联系,就被皇帝皇后占了。这是对最高图腾的垄断

-存在统治者与百姓争夺文化权利的现象

-濮阳西水坡 蚌壳龙虎图墓葬中摆了龙和虎,表现出龙和虎也可能存在联盟,同时也表现出了虎崇拜,虎崇拜例如彝族“老虎笙”,重庆青铜虎钮錞(chún)子与土家族虎钮錞子。这种陪葬可能带有部落要素,也有可能是道教起源(龙虎山),不过道教起源只是猜测,并不存在证据证明相关猜测

-东北红山文化c型龙,是否是龙并不清楚,用玉石雕刻

-凤有一大支是燕子(玄鸟),红山文化可能存在玄鸟部落,因为其中有大量燕子造型


第七讲 神话与中国文化(七)

-龙凤部落在最初似乎不是主流,不如鸟部落与蛙部落,说明当时有非常多的部落和联盟活跃着,图腾不断重组,势力消长,最终龙凤部落上升到最高的地位

-宝鸡北首岭 鱼鸟纹彩陶壶 可能是龙部的一支和鸟部的一支所有的关系,能确定的是两个部落

-齐国(姜,出于崇拜羊的部落)与鲁国(姬,可能出于是龟鳖类的部落)贵族互相求亲

-秦国与晋国贵族也有同样的婚姻关系

-庄和严不能结婚,因为庄姓有皇帝避讳,改为姓严

-由血缘中心转为地域中心,氏族统治主流瓦解,这种婚姻制度也就发生变化,但仍对现在有影响,一些村落仍有通婚制度

-楚人崇拜凤鸟


第八讲 神话与中国文化(八)

-张正明先生对楚文化研究非常深

-《人物龙凤帛画》中一种解释是凤在攻击龙(可能斗争为主),另一种解释是龙凤关系很好

-吴越之地崇拜龙,楚国灭了吴越占领了这个地区,可能就有凤攻击龙的解释,但到底如何理解只能凭主观猜测。但是楚国有《人物御龙图》,里面的人牵着龙鼻子,龙在楚国文化中更多是驾车的或是坏的,而凤都是美好的

-龙凤虎纹绣罗中的凤打龙、虎,与打吴越类似

-关于虎座凤鼓架,孙正国老师认为这个文物至少表明楚文化兼容了虎文化

-关于鹳鱼石斧图彩陶,严文明教授认为这是白鹳部落和鲶鱼部落战争的写照,白鹳将鲶鱼打败(战争说)。另外则是联盟说,即是白鹳部落与鲶鱼部落的联盟

-玄武也体现了最早龟和蛇的联盟

-由动物的异类相触,表现一种部落的婚姻关系,逐渐由异类成为同类,于是动物同类相合,异类相触到同类相合是文化的演变,体现图腾从婚姻的标志逐渐成为政治的标志

-闻一多先生认为两头蛇实际代表两只蛇在交配,即婚配关系

-汉代王充批判神话,认为汉高祖的母亲和蛟龙相交不可能,龟和蛇不可能发生关系,诸类想法,有理性之精神,但同时也忽略了其中的文化内涵

-龙开始从异类相触成为同类相合的关系,逐渐独尊,也就是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的由来


第九讲 神话与中国文化(九)

-图腾学说最初从动物故事的研究发现,可能和图腾没有什么太大关系,但这种动物故事被认为是和图腾相关的起源

-在《龙向公鸡借角》这篇故事中,以前龙是没有角的,龙虎斗也是难分难解,玉帝让它们来天宫评理,怕不及老虎,就想去借角。公鸡不肯,龙发誓如果不还角,回陆地就死,而蜈蚣也担保说如果龙不还,鸡可以把它吃掉。公鸡于是借角给龙。玉帝见龙和虎都十分威风,下令虎为陆地百兽之王,龙为水中水族之王,龙回来后心想如果把角还给公鸡太丑了,便决定不还角。从此以后,公鸡的脸总是气得通红,见到蜈蚣就一口一个吃掉,并且总是喊“龙哥哥,还我角!”

-龙在这里有忘恩负义的形象,针对这些“恶”龙,有降龙伏龙的传说,龙的形象很复杂

-龙从一开始就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楚辞》里的龙形象都不太好,说明我们文化中龙确实有其不好的一面,国外传进来的文化也有好的和不好的龙。天龙八部从印度传进来,丰富了我们的传说,而这些龙有各种形态,有善有不善

-十二生肖在传说故事里面体现了文化的很大的空间上面交流的特点(十二生肖类似的神话在同一时期出现在古中国,印度和巴比伦)

-回头亲: 嫁过去的女儿生了女儿儿子,再将女儿儿子婚配给娘家,在古代有维持家族延续的意义

-习俗有时候是对日常的解放,比如《周礼》中“仲春之间,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第十讲 神话与中国文化(十)

  -黄帝族的图腾

   ▪黄帝者 少典之子 姓公孙 名曰轩辕 ——《史记》

   ▪黄帝者,徐广曰: “号有熊”与图腾存在关联

  -东北鄂伦春族就是一个熊图腾崇拜的族

  -同时楚国人姓熊,说明我们确实和熊很有关联

  -为什么熊明明很厉害却在一些社会文化中被视为疲软的呢?(例如熊市,熊样)值得研究,可能发生过相关文化碰撞

  -“黄帝者【索引】: 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可能是大地的崇拜者)

  -“黄帝有熊国君”黄帝是一个小国有熊国的国王

  -“乃少典国君之次子,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少典字之本质为氐(表音,如共工读音为鲧)。少典氏取于有蟜(jiǎo)氏(羌)。云族,有对云的崇拜(“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这个留下了一定的文化痕迹,例如,浙江有缙云县缙云山

  -黄帝可能不是一个氏族,而是一个集团联盟

  -“又曰帝鸿氏”崇拜鸿

  -“亦曰帝轩氏”轩应该不是图腾,可能是指造车的

  -“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 闪电和星(北斗)是比较典型的感生神话

  -“二十四月而生黄帝於寿丘”山东神话

  -“生日角龙颜,有景云之瑞,以土德王”日和龙神话

  -可能是母系时代知其母不知其父的一种续写

  -“黄帝居轩辕之丘 而娶于西陵之女 是为嫘祖” “嫘”与“雷”读音一样,这个族群可能有雷崇拜的痕迹

  -“元妃西陵氏女,曰累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果然有雷,过去“方”可能读出来是入声,表述雷的声音

  -“次妃彤鱼氏女”崇拜红彤彤的鱼

  -“次妃嫫母”: “嫫”即“蛤蟆”,蛤蟆部落

  -嫘祖养蚕,也可能是蚕氏族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 “玄嚣”是一种黑色的鳖(暂未查到相关资料)

  -“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 “蜀”一般认为是与虫类有关

  

  第十一讲 神话与中国文化(十一)

  -“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pí)貔貅貙(chū)虎”炎黄决战时,黄帝的联盟队伍空前壮大,是不同图腾物的一种集合,因为是集合,于是按照群体之中最强大的脱颖而出,而不是最原始的熊部落

  夏禹

  -《说文解字》“禹,虫也。”

  -“夏禹,名曰文命。”“鲧取有莘氏女,谓之女志,是生高密” 高密可能也是禹(语音不同表现)

  -“父鲧妻脩己” 这个“己”就像是长蛇,母亲是蛇族的,父亲是鱼族或者鳖族的

  -玄武是龟身上缠一条蛇,是鲧部(鳖)和脩己部(长蛇)婚姻联盟的象征

  -禹的虫可能是蛇的那种虫(蛇虫类),蛇和龙是一体,因此可以说是龙蛇部,禹和龙的关系最近

  -禹怎么生出来的?“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感生神话,与星有关

  -“又吞神珠意苡”薏苡是一种植物

  -“胸坼(chè)而生禹”两种可能,一是难产,只能剖腹产(需要研究当时有无剖腹产),二是后代人可能觉得从下面生出来不雅,从腋下或胸前生出来更高贵

  -“名文命,字密,身九尺二寸长”

  -杨雄蜀王本纪云‘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於石纽。’ 四川,石纽是个镇。不过也有说法是“生于石”,从石头里边生出来,来源于石头,中国文化诞生于石的基础上

  -“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第十二讲 神话与中国文化(十二)

  -为什么石头得了崇拜? 石头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和武器,人们得益于石头,石崇拜很正常

  -“鲧之羽山,化为黄熊,入于羽渊。熊音乃来反,下三点为三足也。”这个熊可能不是熊,下面是三个点而不是“熊”字的四个点,读为nài。“能”本来就是三足鳖,加三点强调。结果写的时候写错了,成了熊。鲧族既是熊族又是鳖族。“能”字发音像“龍”,有的地方说化为黄熊,有的地方说化为黄龙,又是龙又是熊又是鳖,不过这个字本来就是鳖(鳖三足曰熊)

  -鲧禹在田兆元老师的说法里是联盟,一般的说法里是父子(存在父子的个案,禹的父亲在鲧部,鲧部的孩子的父亲是禹部的人)

  商代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sōng)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图腾卵生说,祖先的来源之一是吞食了鸟类的卵

  -“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子是卵的意思(鸡子)

  -《诗经》“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起源图腾,上古图腾传说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与羊的崇拜有关

  -“姜原为帝喾元妃。”周人掌握话语后的说法(正统)

  -“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详,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適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 巨人感生神话。脚有代表雄性的意思,可能是发生关系的表达。《诗经》里写得更详细,而对商人的神话写得简单,说明神话表现自我


第十三讲 神话与中国文化(十三)


-周人的图腾不明显,不过少数民族存在图腾崇拜

-到周朝时,主要的图腾崇拜开始淡漠

-秦朝最初的祖先故事是图腾神话“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秦和楚可能存在一个共同的祖先,也可能是后来共同追求这个大帝。《山海经》中有三个最高的帝,黄帝,帝俊与帝颛顼(颛顼可能是声音的一种记录)

-“孙曰女脩。女脩织”农耕时代衣服的重要性

-“玄鸟陨卵,女脩吞之”卵生神话

-秦人和东方(当时东部)的商人是有密切的联系的,图腾神话可能是东西部文化交流的产物,尤其是玄鸟图腾的神话

-“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舜赐姓嬴氏”“嬴”中间夹有女字,是古老的姓

-“大费生子二人: 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姓分化出氏,古时姓是很大的一个种群与血缘共同体,后来开始出现氏,有的是地名,有的是官名,有的是图腾。《离骚》中有“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一个是鸟俗,一个是若木(可能是太阳树),都是图腾崇拜

-“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畜牧色彩重

“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於鸣条。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鸟确实可以和人类通过语言存在联系


第十四讲 神话与中国文化(十四)

-东夷大体上属于鸟崇拜为主题的文化区

-“夫馀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骊,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这是东北的地方,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国家,是一个共同体

-“初,北夷索离国王出行,其待儿于后{任 女 上边一个任,下边一个女}” 和别人发生关系,怀孕了

-侍儿曰: “前见天上有气,大如鸡子,来降我,因以有身。”王囚之,后遂生男。王令置于豕牢(放在猪圈里),豕以口气嘘之,不死。复徙于马兰,马亦如之。王以为神,乃听母收养,名曰东明(太阳神崇拜色彩)。东明长而善射,王忌其猛,复欲杀之。(符合弗洛伊德理论,弑父情节,当然弗洛伊德理论并不是那么有依据,个人认为出现一种现象不代表这个现象普遍存在并植根每个人心中)

-东明跑了,然后建立了另一个共同体

-“以腊月祭天,大会连日,饮食歌舞”“以蹄占其吉凶”“其俗用刑严急”“男女淫,皆杀之”“由洽恶妒妇,既杀,复尸于山上。兄死妻嫂”收继婚,女性在丈夫死后嫁给其兄弟

-“死则有椁无棺。杀人殉葬”习俗,这是东北地区的故事

南边的故事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战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槃瓠。下令之后,槃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大喜,而计槃瓠不可妻之以女,又无封爵之道,议欲有报而未知所宜。女闻之,以为帝皇下令,不可违信,因请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槃瓠。槃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于是女解去衣裳,为仆鉴之结,着独力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寻求,辄遇风雨震晦,使者不得进。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槃瓠死后,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 五色犬图腾


第十五讲 神话与中国文化(十五)

-“其母后归,以状白帝,于是使迎致诸子。衣裳班兰,语言侏离,好入山壑,不乐平旷。帝顺其意,赐以名山广泽。其后滋蔓,号曰蛮夷。外痴内黠,安土重旧。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贾贩,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有邑君长,皆赐印绶,冠用獭皮。名渠帅曰精夫,相呼为姎徒。今长沙武陵蛮是也”

巴蜀

-“巴”字本身是有老虎的意思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音审)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钟离山在这个课程讲述之时暂未找到明确相契的,也未找到符合要求的赤黑二穴

-“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沈,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廪君当老大了

-“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可能表示出了社会的转变,由从女居到从夫居的一种较量

-“廪君于是君乎夷城,此已上见《代本》也。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土家族虎崇拜


第十六讲 神话与中国文化(十六)

西南

-“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遯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

-“武帝元鼎六年,平南夷,为牂柯郡,夜郎侯迎降,天子赐其王印绶。后遂杀之。”“今夜郎县有竹王三郎神是也。”图腾神成了神话,夜郎神现在在贵州

云南

-“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妊(上任下女),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水上。沙壹忽闻龙语曰:“若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其母鸟语(不是普通话),谓背这九,谓坐而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后长大,诸兄以九隆能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为王。后牢山下有一夫一妇,复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以为妻,后渐相滋长。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衣皆著尾。” 外婚制度的产物。龙崇拜

-突厥狼崇拜

-各族人民的图腾崇拜构建了中华文化的多元特征,而龙凤主体则又说明中华文化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第十七讲 神话与中国政治文化(一)

前面有一段可能没录到

-“一拜天地 二拜高堂 夫妻互拜”

-《诗经》里母亲排在前面,老百姓有呼唤上天的意思,但是妈是最高主宰,更高于上天。另外的想法是两者并行,《诗经》是在民间,是规范压迫的对象,这里面的出现可能是孔子在整理的时候漏网了

-《诗经》这时候没得到很大的强化,周代后期进一步强化这事。到了秦汉不能这么说,到了唐代以前对于最高神是封闭的,可能以前有,后面不许有

-婚姻拜堂仪式时代,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最初是怎么拜的,拜谁

-“天 地 君 亲 师”这个牌子是宋代以后

-“祠堂”按照周代的礼仪,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百姓没有建祠堂的权利。而按照宋代的时候,则提倡大家建祠堂。体现老百姓对于最高信仰资源的争夺

-玉皇大帝是民主思潮发展的结果,在他身上体现出民众心理的复杂性。第一,玉皇大帝是上天之神,想从他身上得到福利,所以崇拜;第二,玉皇大帝仿佛只保佑权势者和富贵者,我们又对它有很多的不满,所以玉皇大帝形象并不是很好(《西游记》中一方面他是最高神,另一方面孙悟空又老戏弄他),这是神话的矛盾与人心的矛盾(既需要一种信仰,又缺乏真正的信任。人们往往把现世的结局归咎到信仰对象上面,很少从自己身上检讨)

-田兆元老师有《论神话的矛盾法则》专门谈论人的信仰的矛盾

-求雨的时候,不下雨,将菩萨抬到田埂上拿棍子揍菩萨。另外也有不下雨倒石灰进池塘的,石灰刺激性强,对鱼虾有伤害,这是认为鱼与龙是同类,这样弄了之后蛟龙也会出来跳,神只能下雨。这个是民族自我的一面。太自我与缺乏真诚的信仰,出问题就归到神的对方出气

-对于最高神的亵渎表现我们的政治姿态,借孙悟空之嘴说“玉皇老儿”。孙悟空造反具有合理性,但同时这也是合理化了的社会变革的动力(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神话学研究 田兆元(华东师范大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