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朝】新加坡先贤林文庆的足迹(下)
在《清末民初政情内幕——袁世凯政治顾问乔·厄·莫理循书信集》中,笔者还发现了一封1911年10月24日,辛亥革命刚刚爆发时,林文庆从巴黎写给莫理循的信。
当时林文庆受清廷委派,作为中国代表出席在伦敦召开的“世界人种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在欧洲考察九个月。莫理循成为袁世凯的政治顾问还是一年后的事,这时他仍是《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在国际新闻界有非常的影响力。林文庆这时给莫理循写信,想通过莫理循在辛亥革命中发挥舆论的作用。
我亲爱的莫理循:
我参加医师及医护人员会议以及安排卫生展览会的工作现在快结束了。我真希望能允许我留在这里。比起远东所有令人激动的工作来,文明世界显得太平淡无奇了……
中国人民很尊重你,所有大报都争着译载你的电讯。我希望你会考虑这一点的,并根据时机采取必要的行动,告诉这场内战的双方,他们要公平地,以现代文明方式作战。如果你在这点上帮助中国,汉人和满人将永远对你感激不尽……
我下月回来,在新加坡逗留一个月,从那里回中国。
当时是辛亥革命疾风暴雨的紧张时刻,尚不知林文庆是否如信中所说先回新加坡逗留了一个月,但从《一生真伪有谁知:大学校长林文庆》中,能知道这封信后续的故事。林文庆回中国后,不是到北京见莫理循,而是到了汉口,与孙中山在一起。他与孙中山、黄兴、黎元洪四人同住一帐篷。紧张的工作,使林文庆没空刮胡子,从此他长髯飘胸,自称为“共和胡子”,伴随他一生,成了林文庆标志性的肖像特征(图片见34版)。
据伍连德回忆:“当这位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受邀出任中国总统的时候,林文庆和他同乘一艘船前往南京,而1912年1月,当孙博士在明陵前发表那具有历史意义的演说、宣布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林文庆就肃立在他的身边。”应该说,林文庆也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
这封信也很能代表林文庆的一些思想:他认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同时他也相信,清廷气数已尽,人心思变,需要改革。他同情革命,但不主张暴力和屠杀,他希望革命党和清廷能够对话,以“现代文明方式”推动社会的进化。由此可见,林文庆极具书生气,在大动荡的时代,这种思想似乎不受欢迎,却也难能可贵和可爱。
值得一提的是,林文庆在中国销声匿迹,与他晚年的境遇有莫大的关系。1942年日军占领新加坡,以“大检证”和“大肃清”抗日分子为借口,对新马华侨进行了疯狂的屠杀行动。在日本侵略者的威逼利诱下,已经73岁的林文庆答应出任“华侨协会”的傀儡会长。
日本侵略者知道华侨曾经筹款支援祖国对日抗战,竟然恬不知耻地强迫马来亚华侨缴纳5000万元“奉纳金”,否则就要屠杀更多华侨。这笔沾满华侨鲜血的钱,由“华侨协会”主席林文庆、秘书,以及几个侨领签名经手。这是林文庆一生怎么也抹不掉的污点。
实际上,在奉纳金的转交仪式上,林文庆“几欲跳楼,以全其节,无奈由同僚之苦劝,良久方俯首以应。”而且,任职会长期间,林文庆并没有谋取私利,反而利用“职权”,将新加坡的平民疏散到马来亚的其他各个城市。
多年后,当地华人也渐渐理解了林文庆“两难”的痛苦。正如后人所言,“当时若没有林博士等人虚与委蛇地与日人周旋,则不知还会有多少华人死在日人刀下。”的确,林文庆并没有牺牲他的生命,但他却牺牲了自己一世的英名——他用看似“不洁”的晚节,换取了无数新马华人的新生。
在中国,林文庆的功绩也开始受到认真对待。2005年,厦门大学设立文庆亭,以纪念这位作出卓越贡献的校长,亭上对联是他一生功德的极佳概况:“禾山巍巍怀师德,鹭水泱泱见道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