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清朝】新加坡先贤林文庆的足迹(上)

2020-09-30 01:15 作者:广州武术_巭  | 我要投稿

提及晚清时期的华侨林文庆,在中国知之者不多。即便是知道他的,也多是了解的他不太“光彩”的一面:鲁迅曾“骂”过他,说他是“尊孔的英国籍中国人”。

事实上,林文庆这位“英国籍中国人”,有着传奇而丰富的一生。在他的出生地新加坡,林文庆有着非常显赫的声名。在当时的英属马来亚,他与辜鸿铭以及后来的李光耀,统称为“英属三圣”。如今的新加坡,不止历史教科书中有林文庆的记载,还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街道和车站,如:文庆路、文庆站。

在清末民初的中国,他也极具影响力,他甚至见证了众多重大历史时刻: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林文庆就在孙中山身旁。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林文庆担任厦门大学校长,以一己之力,帮助彼时为私立性质的厦门大学,发展为当时著名的大学之一。与鲁迅的“交恶”,正是林文庆在厦门大学任校长时。

后来因为时代的原因,林文庆消失在中国人的视野里。近年来,关于他的研究不断深入,他不平凡的一生,渐渐为人们所知。日前,有研究者又发现了林文庆在北京活动的资料,他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十六年间倾其所有助厦大办学

几年前,笔者策划出版了国内第一本林文庆传记——《一生真伪有谁知:大学校长林文庆》(严春宝著),总算了却了一桩心事:为湮没在历史中的林文庆正名。

林文庆,字梦琴,祖籍福建。1869年,生于新加坡一华侨家庭。幼年时,父母双亡,他由祖父抚养长大,后来进入新加坡莱佛士学院学习。1887年,林文庆毕业时,因成绩优异,获英女皇奖学金。林文庆是获得该项奖学金的第一个中国人。

此后,林文庆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医学。1892年,23岁的林文庆获硕士学位,第二年回新加坡行医。林文庆的医术受到了新加坡人的广泛认可。当时,时任大清驻星洲(即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患肺病,林文庆药到病除,黄遵宪赠匾:“功追元化”(华佗字元化)。

此后,林文庆在新加坡的影响不断提升。他首倡种植橡胶,为东南亚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林文庆后来被陈嘉庚称之为“树胶种植之父”。1912年起,林文庆还联合友人先后成立了华商、和丰与华侨三家银行,三家银行最终在林文庆的撮合下于1932年合并成为当时新马华人企业界规模最大,也是今日新加坡规模最大的三大银行之一的华侨银行。

林文庆非常重视教育,他创办的新加坡华人女子学校以及中正中学,时至今日,仍然为新加坡的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林文庆还是今日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前身——爱德华医学院的主要发起创办人之一。

更重要的是,林文庆一生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他成立华人改革党、组织华人好学会、创立南洋孔教会……因为其卓越的影响力,1895年起,林文庆先后担任过五届立法议会的议员,一直到1921年前往厦门出任厦门大学校长之后,他才彻底告别新加坡政坛。从这个角度来说,林文庆堪称殖民地时代华人社会最重要的政治家。

这个身份,也使得他与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有了紧密的联系。因为组织“华人好学会”,1900年,林文庆与康有为相识。此后,他与孙中山结为知己。不过他俩认识的过程非常曲折。

1900年7月初,孙中山与康有为的共同朋友——日本人宫崎寅藏(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曾协助康有为到日本躲避追捕)到达新加坡。时如惊弓之鸟的康有为将宫崎寅藏误认为刺客,使宫崎寅藏身陷英殖民地政府的囹圄之中。

孙中山为营救宫崎寅藏从越南西贡赶到新加坡,结果也差点被羁押。幸好,时任殖民地政府议员的林文庆从中斡旋,才使得孙中山等人安然离开新加坡。

从此,林文庆与孙中山之间的终生友谊也由此开始, 林文庆在新加坡的住所,一度成了孙中山流放生涯中可以“摆脱一切惊吓的安乐窝”。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就任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林文庆则受委担任其机要秘书兼军医官,第二年升为卫生部总监督。

在新加坡,林文庆与陈嘉庚关系非常要好。林文庆稍长于陈嘉庚。林文庆在新加坡热衷于教育的行为和思想,很早就对陈嘉庚产生了影响。1920年,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最初请邓萃英做校长,邓萃英不久辞职,陈嘉庚遂请林文庆出山。1921年,52岁的林文庆欣然应允,成为厦门大学的校长。并且一当就是十六年。

在厦大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厦大基本上是依赖于陈嘉庚个人的财力支持。然而,到1929年后,陈嘉庚公司开始出现巨额损失,1934年2月后,陈嘉庚就再无财力继续支持厦大的办学了。身为一校之长的林文庆,不得不接替陈嘉庚肩负起了为厦大筹款的重任。

1937年,当68岁的林文庆将厦门大学交归国有,亲手将厦大交给国民政府派来的接任者萨本栋的手中,并从厦门回返新加坡的时候,他几乎一无所有了,就连他晚年在彼得逊的寓所还是友人赠送给他的。

关于林文庆与厦大,绕不开的一段公案就是鲁迅与林文庆的“交恶”。1926年9月鲁迅来到厦大,1927年1月,鲁迅便匆匆离去。很多学者认为,因为鲁迅与林文庆之间思想理念的不同(林文庆满腔热忱推崇儒学,而鲁迅对儒学抱着批判的态度),导致鲁迅被校长林文庆“逼迫”离开。

《一生真伪有谁知:大学校长林文庆》的作者严春宝,在书中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两人的确存在观念的冲突,但两人接触的机会实际并不多,鲁迅离开厦大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对于许广平的思念以及周边其他同事在文学观念上的极大差异。

鲁迅离开厦门大学时,林文庆还宴请了鲁迅。可见,两人并没有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中国.清朝】新加坡先贤林文庆的足迹(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