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卦是太阳系“内阳而外阴”的卦象。《易传》在注释《易经》的泰卦时曰:“内阳而外阴
泰卦是太阳系“内阳而外阴”的卦象。《易传》在注释《易经》的泰卦时曰:“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故吉。”在注释否卦时曰:“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故不吉。”在太阳系这个天体中,太阳一阳独大居于内,为乾为阳、为健为刚、为君子;八大行星居于外,为坤为阴、为顺为柔、为小人。泰卦是源自太阳系之天体以太阳为中心的圆结构之道,否卦则是反证之。 一般而言,上为天,下为地,阳在上,阴在下,阳下降,阴上升,是天地气交,为吉、为泰。但为什么泰卦却是乾在下,坤在上,“故吉”?否卦是乾在上,坤在下,“故不吉”?因为“易与天地准”“道法自然”,所以泰卦和否卦都应是源自于太阳系之天地的结构之道,是太阳系圆结构的卦象,所以“内阳而外阴”是天地交,为泰,“故吉”,如果是“内阴而外阳”则是天地不交,为否,“故不吉”。 内阳而外阴的泰卦 内阴而外阳的否卦通常所见的太极图也有两种模式:一个是阳在上,阴在下,阳下降,阴上升,左为阳降之道,右为阴升之路,符合天地阴阳上下交感之道;另一个则是阴在上,阳在下,是下为内、上为外“内阳而外阴”的泰卦之象。 系统内 阳在上 阴在下 系统外 内阳而外阴一个是站在太阳系之内看,则是天在上,地在下,阳下降,阴上升,是天地阴阳的上下交感之道。一个是站在太阳系之外看,则是“内阳而外阴”,是乾坤圆通、负阴而抱阳的结构之道。一个是系统内观天地,一个则是系统外看天地,二者的维度不同、视角不同,所以才有了太极图的两种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