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轮老手
轮扁斫轮
斫轮老手
得心应手
《庄子·天道》
【原文】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轮斫轮于堂下。
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
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
公曰:“已死矣。”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今译】
齐桓公坐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斫削木头制作车轮。
忽然,轮扁放下手中的椎子、凿子工具走到堂上,问齐桓公说:“我大胆地请问,大王您读的书里面都是谁说些什么呢?”
桓公说:“是圣人之言。”
轮扁又问:“圣人还活着吗?”
桓公回答说:“已经死去了。”
轮扁说:“这样看来,那么大王您所读的,不过是古人留下来的糟粕罢了。”
桓公很生气,愤怒地说:“寡人读的是圣贤书,你一个做车轮的匠人怎么可以随便议论呢!说出道理来则罢,说不出道理,那么就处之以死。”
轮扁从容地说:“我用我所从事的工作中观察到了这个道理。斫制车轮,动作慢了,活做得太宽,轮上的榫眼削得宽了卯起来就会松滑而安不牢固;动作快了车轮粗糙而且不合规格,活做得太紧,会因卯起来太紧,滞涩而安不进去。只有不松不紧,速度适中,手上顺利而能应合于心,心里想到哪里,技艺就表现在哪里,手心相应,才能制作出质量好的车轮。这种奥妙口说不出,我不能用语言直接传授,虽有技巧在里面,可惜我却不能使我儿子明白这种奥妙。我的儿子也不能靠我口传直接从我这里掌握我的斫削的技巧。因此,我到了七十岁,如今老了还是不得不总是自己动手斫削轮子。古代圣人死了,他们那不能用语言传给后人的技巧妙理都一起埋没了,随着他们一起泯灭了。这样看来,国君所读的东西,不正是古人留下来的糟粕啊!”
【赏析】
“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心里怎么想,手上就怎么做,人们常用来形容技艺的纯熟。
齐桓公是春秋时代齐国的第十五位国君,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于公元前681年在鄄(今山东省鄄城县)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齐桓公试图通过书本领悟圣人的精神,轮扁敢想敢说,把当权者遵奉的经典称为“糟粕”,反对人们死读书、读死书。
人们只有通过不断的揣摩、思考、实践,不断加强基本功的练习,才能够掌握学问的精髓,从而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后人用“轮扁斫轮”嘲讽了历史上那些轻视劳动人民的实践,专靠搬弄“圣人之言”装潢门面的统治者,强调了通过自身长期的实践取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
这个故事说明了道家对知识的看法。斫轮匠技巧精湛,经验丰富,重视实践而轻视知识。但是,另一方面,完全否定从书本获得间接经验的可能性,否定理论知识,否定人类知识的积累和连续性,则是片面的,有害的。
后“轮扁斫轮”用为成语,比喻高手技艺高超 master,expert of much experience.
轮扁,春秋时齐国有名的造车高手,名扁。
斫轮:斫削木头hack woods,以制造车轮。
成语“斫轮老手 expert wheelwright”就是源于这个故事。指技术纯熟、经验丰富的人 a man of rich experience,
后世,人们用“斫轮老手”来赞誉技艺高超的专家old hand ,an experienced exper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