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他们所说的,思考他们未说的——看见《你将来的样子》

“坏了!这真是一出好戏!”
如果当代有影视作品能让我们有这样的感慨,就说明它肯定是成功的!

最近看了一本《你将来的样子》,所讲的就是影视作品背后的故事——导演与编剧是以怎样的历练最终“搭”一出好戏的!
虽然说这是已经成功的导演与编剧借助访谈录的形式,回顾了他们的工作经历,行业中的苦与甜,这个行业的“秘密”,以及为已入行的新人和准备入行的潜在新人总结的经验、教训。与其说是方法论,不如说是受访的31名行业精英携手创作的励志书——但绝对不是流于表面的鸡汤,其中的干货,你要学会自行提炼。

【1】关于编剧与导演的经验与技巧
《你将来的样子·编剧导演入行经验谈》这本书我读了半个月,前前后后读了好几遍。因为每个人的访谈各有侧重点,而从这些不成系统的讲述中进行干货的汇总、整理、筛选、归类,是一件很费神的事儿。
我之前一直不太懂【剧本】与【小说】之间的关系,直到著名编剧王小平女士的一句“凡是电影镜头、摄像机不能表现的画面,一律不要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小说语言侧重于写意,剧本侧重于写实,小说中可以用大量的文字去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剧本不行。
由此,换个角度看,就与我们自己做视频文案一样,在撰写文案时,一定要想好画面的呈现形式,文案是把脑中想好的画面用文字表达出来。剧本也是这样的思路,编剧要尽可能在脑中预想好大概场景。似乎,这也说明了为何很多电影导演往往也是编剧,这两者本来是一脉相承的。

同时,好的小说想改编成影视作品,最好不要过于架空,一旦不能落地,就不能用现成的时代背景去套一个场景。这似乎也是国内不少科幻、玄幻、魔幻作品总是不伦不类的根源。西方的魔幻和玄幻作品往往有历史艺术品做参考,而中国的作品,魔幻学西方学不到精髓,科幻刚刚起步,玄幻难免不伦不类,更有甚者,抗战剧居然能打破次元壁,拍出超现实魔幻主义+青春偶像剧的质感,也不知道是该夸还是该赏。

这似乎也从侧面反映了新生代某些编剧和导演缺少一颗沉下来的心。往往急于求成,过于在乎表面的东西也忘了影视作品也要有一定的内核,也就是价值输出。
我发现很多编剧都强调创作者要注意身体健康,因为码字其实不仅是脑力活,更是体力活。如果没有好的身体做支撑,绝对会影响创作。同时,大量的阅读与写作是必修课,尤其是要让自己的知识储备跟得上时代需求。

至于导演,则更像是一家临时公司的CEO,统筹各方面资源的能力极为重要,就像郑晓龙导演说的,除了要会挑选好剧本、好演员外,如何保证全程衔接连贯,如何激发每个人的参与性,如何激励演员更好地在镜头前诠释剧本,都是导演的功力。
基于此,我觉得,各行各业的核心管理岗,要做的事其实都是相似的,那种大局观以及识人辩物能力很重要。而影视作品的受众更广,导演所背负的责任与压力更大——谁让人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呢?

【2】机遇就是浪潮
其实读完全书,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机遇】,如果没有机遇,你可能连入行的机会都没有,更没有什么名编剧、名导演的故事了。其实每个行业都有周期,如果是顺着周期跟着浪潮走,你几乎不用费力气也能看的很高,走的很远。
我国影视行业刚刚兴起时,很多机遇肯定是垂青之前就在体制内的人,这也是现在众多老前辈们的事业源点。
随着行业规划化、专业化,又有了接受学院教育熏陶出现的导演与编剧,凭借他们的关系和资源,他们是比圈外的人更多更快地接触到“核心内容”,这也是一种机遇。
如今,自媒体的兴起使得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导演与编剧,这个时候想要出头,也一定是遵循“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原理,之后,并不是说没有机会,而是竞争压力会很不小。

归总起来,无非是两种:第一,知晓机遇在哪,然后不懈努力;第二,不懈努力,然后机遇不请自来。
我想,这个年代,人是越发需要自己去感知机遇的位置和高度,然而为之努力。虽然说如今的年代,好作品不太容易被埋没,但你又敢说没有好的作品可能就是缺少些许运气而被永远埋没在了历史中吗?
作为个体,为了让自己不要成为那个分母,我们就需要揣摩市场。就像现在针对妈妈辈的影视作品较少,如果有编剧和导演想要出名,是不是应该考虑在这个方向努努力呢?

虽然前面提到,这些已经功成名就的编剧和导演有机遇的加持,但艺术作品几乎不可能立刻就出成绩。与机遇同步的,是大量的积累,无论是人生阅历,写作经验与技巧,学习和工作经历等都是铺垫。
这种蛰伏少则几年、甚至十几年,而且,这个行当过于“光鲜亮丽”,总会有人想加入。可如果一个行当的容量就那么大,旧人不奋力出作品出成绩,自然要被新人替代,这时候,不懈的努力就格外重要,与之伴随的,是人的生活压力、心理压力都会被无限放大。
杰出的编剧,就是要不停地写,不停地从生活中寻找灵感。的确,有些人可以请写手代笔,但这种事儿固然不是长久之计——名编剧的作品居然不是自己写的,好滑稽。

优秀的导演也是,虽然可以有各种副导演、执行导演等负责具体拍摄,作品最后还是需要自己把关的吧,自己的能力都不能随阅历提升,前浪很难一直奔涌。
另外,努力也囊括了一种职业精神,编剧和小说家还不一样,小说成稿后几乎不改动,而现在的编剧往往会跟着剧组边拍边改,那么,编剧作为最前端,如果拖稿,就不是一个人的事儿,而是一群人的事儿。努力,也是要恪守本分,不是随心所欲,要权衡所有人的利益。
而且,纵使是这些名导演与名编剧,也曾遭遇过投资方资金不到位,尾款不愿结清等各种事儿,总的来说,吃苦与吃亏都是个人努力之中必须要经历的,每个行当都相似。

【4】阅读他们所说的,思考他们未说的
我向来是个过于“算计”的人,诚然,“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代价就是肯定要吃苦的。这种“算计”也就体现在“思辨”上——对了,过激一点就是“撕逼”。
在访谈里面,难免有人会说从事这个行业是愿意为艺术献身,但实则还是金钱的诱惑——当然,任何领域只有金字塔顶尖的人是赚得钵满盆满,其余的可能只是喝喝汤。但即使是这类汤,也比其他行业要好上不少。
除了名与利,这类行当还有一个像医生、工程师一样的特殊性,年纪愈大、经验越足,简言之,这是一个适合做一辈子的事业,而不是仅仅为了果腹的职业。这里也就强调了短视与长视。虽然这个概念不能一概而论,但对于我们在【有的选】的前提下,是否要考虑当下所做的事儿对于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成长性与滋养性,能不能让自己具体相对不可替代性?

作为一本访谈录,这本书肯定会比一些名人出的自传要更真实。但是,既然是访谈,且访谈的对象都是导演与编剧,就要注意每个人的讲述都是根据过往经历得出的结论,有些经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比如编剧就是要通过各种练笔来保持手感,笔头子是吃饭的家伙,丢不得。
而有些东西就不太适合如今的时代,例如,当年很多人都是跳离体制投身艺术创作,现在,却有很多人身在体制内有了一重基础保障,再进行相关创作。如果从风险规避角度看,这也不失为一种“新潮流”。于是,像《你将来的样子》这类书更适合圈外人去了解影视行业的窗口。

当然,看完全书,我还是提醒所有想往演艺圈儿事业发展的啥都没有的真·文艺青年(文学青年),如果你们认为梦想的实现像书中描述的这般轻松——只要“有信、有望、有爱”就能可以,那完全可以把这种信心与动力放在更贴合大众的都市职场中。
最后的最后,我还是想跳开书籍说现实,假定你希望寻找到一生值得奋斗的事业,最好就是在从今天开始的5年内找到身上的闪光点,然后用心的打磨,人生最怕的是“碌碌而无为”。
如果你觉得自己砸了很多时间、用尽了力气还没有成绩,那就应该考虑自己的发力是不是用错了地方。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