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杜威:什么是教材】浅悟

2021-02-14 21:29 作者:纪仙臣和雪落樱  | 我要投稿

社会生活给予儿童一切努力和一切成就的不自觉的统一性和背景。既然学校生活是如此简化的社会生活,那么它应当从家庭生活里逐渐发展出来:它应当采取和继续儿童在家庭里已经熟悉的活动。学校应当把这些活动呈现给儿童,并且以各种方式把它们再现了来,使儿童逐渐地了解它们的意义,并能在其中起着自己的作用。这是一种心理学的需要,因为这是使儿童获得继续生长的唯一方法,也是对学校所授的新观念赋予旧经验的背景的唯一方法。

学校课程的内容应当注意到从社会生活的最初不自觉的统一体中逐渐分化出来。我们由于给儿童太突然地提供了许多与这种社会生活无关的专门科目,如读、写和地理等,而违反了儿童的天性,且使最好的伦理效果变得困难了。因此,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即“在做中学”,让儿童在情境之中参与活动获得知识经验。使儿童认识到他的社会遗产的惟一方法是使他去实践那些使文明成其为文明的主要的典型的活动。因此,所谓表现和建设的活动便是相互联系的中心。这便给予学校中烹调、缝纫、手工等的地位以一个标准。

目前科学教学的最大困难之一是:这种资料以纯客观的形式提供出来,或者作为儿童能加于他已有经验之上的一种新的特殊经验。其实,科学之所以有价值正因为它给我们一种能力去解释和控制已有的经验。我们不应当把它作为新的教材介绍给儿童,而应当作为用来显示已经包含在旧经验里的因素,和作为提供更容易、更有效地调整经验的工具。例如,化学学习中“检验装置气密性”的实验操作,很多学生都是知道操作步骤,对于其中的原理也是一知半解。怎么气压就小了?为什么形成水柱?这些问题也是迷迷糊糊。其实我们应该把实验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结合起来,就很容易明白其中的原理。这也是我们教师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杜威的这篇文章实际上表达了“教材心理化”的内涵。杜威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材心理化”的教育家。“教材心理化”是指教材编写致力于将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学法融入教学之中,使教材不仅包括“教学什么”,还包括“怎么教学”,从而把传统的只有老师讲了之后才明白的“教材”,改造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之材”。杜威认为教材心理化就是教材内容直接经验化,就是把学科知识恢复到他被抽象出来的,原来的经验恢复到直接的个人的经验。有一些知识,对于科学专家来说,他可以很轻松的通过这些概念理解事物表达观点,但是对于儿童来说,如果这些抽象的符号不能进入他生活经验的范围,他就不能真正换其他所指示的事物和观念,那么这种学习的作用仅限于应付课堂问答和考试,与儿童真实的生活毫无关联。相应的,对于教师来说,他要考虑的是如何将这些抽象概念表述的知识组织的儿童已有的经验当中去杜威主张将学科知识直接经验化,即将他恢复到原来的经验,经过直接经验化的教材,应该是在一个由目的的情景的发展过程中所观察的回忆的阅读的和谈论的种种事实,以及所提出的种种观念,这种教材不是提供一些现成的知识,让学生去学,而是给他们一些事情去做,从做中学,而不是从知识中学,这是教材,直接经验化致力的根本方向。教材直接经验化要满足两个条件:连续性和交互作用。杜威在本文中已简单阐述了“连续性”的要求。


【杜威:什么是教材】浅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