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晨宇—相爱的底色(清醒) 2017年3月

原文:卥夻https://weibo.com/3768274265/EzjtqydEo
曾经有幸和几个媒体朋友聊天,她们都说,无论之前对华晨宇什么看法,和他交流过后,很难不喜欢他。倒不是因为他谈话技巧有多高,也不是因为真的能从采访中学到什么。而是,他让你作为采访者,没有负担,开心地像聊家常一般,并且能从聊天中“真正看到他”,这种“看到”,不带掩饰,没有客套。遇到不想回答的,他会直接说,“这个我不想告诉你”。如果给他扣高帽,他也会直接说,“我并没有那样想”。
所谓偶像人格,都需要包装,用梦想,用努力,用正能量。而这些大众喜闻乐见的好感点,他却并不在意,甚至敢于去戳破。
很多人看到他的一些观点,会皱眉撇嘴,但内心深处又带着不太想承认的小赞同。比如“小时候有梦想,长大了就没有了”;还有“连续两年选择武音并不是因为坚持音乐梦想,只是因为离家近”;以及“我和歌迷之间不需要感谢,我把演唱会做好,他们看得开心就好了”;甚至“音乐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它只是一个工作、爱好”……他的很多观点在大多数思维定式中,是很打脸的。就像国王新衣里的那个小孩,在都自以为高明成熟却世故庸碌的众人里,因为说出了大家都懂却从不曾说的真话,显得格外突兀。
他敢于说,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认识十分清醒且明确。明确地知道自己要什么,自己是什么,自己能做什么。就像他在真人秀我是谁中说过的“我不迷茫”。这个虚华的世界上太多自我陶醉的人,以及依靠着其他人陶醉的人,比如粉丝依靠偶像。粉丝靠着偶像的强大来自我满足,仿佛强大的是自己。在华晨宇出国前,有些朋友说,我希望他去最好的音乐学院,拿个最好的成绩回来。他们并不在意华晨宇真正学到了什么,而是华晨宇是否会因此更牛逼。但迷茫的他们却忘了华晨宇那份不被人干扰的随性与清醒。
在大多数人鼓吹着国外的学院更高端时,他却说国内外的音乐学院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并且不能乱学,乱学就是浪费时间。而为什么仍然选择国外的学院进修,我不是他,但我想一是因为陌生国度的轻松自由,二是正好有可以学习的契机,一切便水到渠成般自然。
一个巧妙的因缘际会,参加了个真人秀节目而认识了伯克利的老师,便决定趁着假期去学一些之前不曾涉猎的东西。学习后发现,不适合目前自己的音乐,再调整内容去学别的。过程是随机性的,是不可计划的,是随意自由但又目标明确的。几个城市的慢节奏流浪游学,反而才像华晨宇该有的样子。
华晨宇在美国的这几个月,如果拍成一部纪录片,一定美极了。它节奏缓慢,悠然自得,像一首散文诗,又像是一段轻音乐。明媚的海,惬意的人,晨跑,闲逛,做饭,上课,偶尔弹弹琴,写写歌,就连游乐场里的项目,都是最温柔的旋转木马。
这个悠长假期,就如那首经典的诗。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晨跑、做饭,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0170311感悟自新京报采访—在美国8点睡5点起,还有二十天我就回来了!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3164797
华晨宇——相爱的底色(文案储藏栏)汇总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38554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