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自身修行生活开始

2023-05-09 22:57 作者:齐安后学王某  | 我要投稿

不是有一句“让社会来教育他”这样的话吗?其实这句话里所包涵的这种预计是不对,甚至根本不成立——因为社会从来就不会“教育”任何具体的个人。所谓的“被教做人”,比如某人触犯了法律法规或者在社会活动中受挫,那只是社会在正常执行其职能罢了。根本就不是“教他做人”。 人人都把问题、麻烦推给自己所想象中的那个“社会”,出于对自身安全与生活平衡的考虑,这都是符合个人的利益需要以及行为逻辑的。可是,问题不是被解决了——而是被层层忽视,直到堆积到现实社会中,弄得社会生态如此让人沮丧、不堪。 比如老师面对很顽劣的学生或学生面对很差劲的老师,双方糟糕的教育与受教育状态得不到实质性的改观,因为老师会想:没必要跟这些不成器的小孩计较太多。于是,那些本该被教育的学生,实际上是不受管束的,然后上了社会胡作非为;因为学生会想:你也不是我什么重要的人,毕了业就不必再怎么样。于是,那些本该被批判的老师,仍然在那里堂而皇之混日子,然后在岗位上合理合法误人子弟。 儒家所想象中的那个社会,是人人都办好自己手上、眼前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社会风气就正了。我们不能一边对自己应该当担的、应该做好的事情“打着折扣”去做,甚至“应付差事”“推诿搪塞”,而一边又抱怨、批评社会风气为什么会这样不好。要想社会风气清朗,真的需要从我们自己本身做起,成为一个以认真、负责的状态来经营生活的人——这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这种“辛苦”,与劳其筋骨以争夺生活资源的辛苦不同。前者是一种以不自欺的真诚与坚毅的信念以及充分的才智,让自己所担当的社会责任、义务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取得一个最优解。这比后者争取社会财富以让自己的生活维持继续乃至发展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更加艰难,因为那种生活是“不能企图消极的省事,而要求个主动的真切”,许多人纵然有钱了,也很难去过那种“较真”的生活。 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洞见到了这种“较真的生活”存在的可能性: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达到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物质基础,然后让每一位社会成员不再被物质条件限制,而能够达到这种真诚的、富有创造力与担当的生活状态;每个人都能立起自己的志向,明白自己的“天命”(自己所能发挥的能力,以及要担当的责任,能给世界创造哪些幸福与美好),然后渐渐在这种真诚的、富有创造力与担当的生活中,塑造、完善自己的人格与生命状态,最终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这就是所要追求的那个“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人格完善,善作善成。有足够的物质条件、精神意识和才智能力把自己的生活过好。 任重道远,在这个过程中保护好自己,既不自己主动半途而废,也不被外物外力在半途而废,共勉。

从自身修行生活开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