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通论—孙正聿(第三章)
第三章 超越常识
我们从反思的思维方式进展到对常识的反思,有两个理由。
第一,哲学的反思是有对象的,它反思的直接的对象就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而在这些方式当中,最基本的、最普遍的、最重要的或者说最根本的就是常识的思维方式。所以理所当然的哲学反思首先指向的就是常识。(常识是哲学反思的一个基本的对象)
第二,在对哲学的理解当中,我们碰到的最大的、最基本的问题(困难)就是用常识去理解和解释哲学,把哲学变成了冠以哲学名词的常识(常识哲学化),将两者混为了一谈。其结果是哲学没有了,我们所有的仍然是常识。
**1.常识是哲学反思的一个基本的对象;
2.用常识去理解和解释哲学,把哲学变成了冠以哲学名词的常识。
@关于第三章,我们讲三个问题:
1.解析常识,首先交代一下我们对常识本身的理解。
2.谈常识、科学和哲学,从三者的相互关系中进行哲学对常识(和科学)的反思。
3.哲学对常识的超越
一、解析常识(含义、种类、特性、功能)
1.三种概念框架
第三章 二、常识、科学和哲学 2.三种世界图景
3.三种思维方式(经验表象的、概念的、反思的)
超越常识 4.三种价值规范
1.延伸?变形?还是超越?
三、哲学对常识的超越 2.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
3.哲学常识化与常识哲学化
下边我以板书的方式给大家做一个简洁的勾勒。
一、对于常识,我简单交代一下常识的含义、种类、特性和功能。
二、1.概念框架是理解常识、科学和哲学的最基本前提,常识、科学和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三种概念框架,同样的词在这三种不同的概念框架中获得了三种不同的意义,表现了人类把握世界的三种不同的基本方式。而且正因为使的是一个词,所以我们很容易用常识或用科学去代替哲学,所以才需要反思。大家说的都一样的话,但实际上是使用了人类把握世界的不同的方式。
2.由于人类是使用常识、科学和哲学三种不同的概念框架去把握经验的世界,所以在这三种概念框架中,我们构成了三种不同的世界图景,体现了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3.我们一般都说坚持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反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但我们却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区分常识的、科学的和哲学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没有区分经验的/表象的、概念的/知性的、反思的/智慧的思维方式。
【没有做这种区分,就很难说你不是使用所谓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尽管我们学的是我们要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一分为二、尽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等,但是实际上我们往往是使用常识的或者说经验的思维方式去把握经验世界,所以它就构成了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经验的、概念的、反思的)
4.概念框架、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三者根本上起到一种规范的作用,所以它是三种价值规范。三种不同的价值规范不是以同一种方式来规范到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究竟是受到什么东西的规范呢?是常识?科学?还是哲学?这就是我要跟大家集中讲的第二个大问题,关于常识,科学和哲学在三种概念框架、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中的不同的地位、作用、兴趣和功能。
三,在此基础上,我们来谈哲学对常识的超越。我分成三点:
第一,哲学对常识的关系究竟是一种延伸的关系?变形的关系?还是一种超越的关系?
第二,我们能够实现从常识到哲学的超越与人类自身的生活密不可分。所以我讲一下,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
第三,由此,我们就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问题,即怎样来理解哲学和常识的关系?究竟我们学习哲学是实现了哲学的常识化,还是我们把常识哲学化了?有了这个问题,我们就能够更好地从哲学对常识的反思的关系中去理解究竟什么是哲学?
我们这门课程就追问一个问题,哲学究竟是什么?我们之所以要讲哲学对常识的关系,就是要在这样一种关系的反思中去理解究竟什么是哲学,大家理解这一点,这样就能够比较好地去理解我整个的课程内容了。这就是关于我们超越常识这一章要跟大家讲的基本内容。那么下边我首先来谈第一个问题,我比较简洁来说明一下,解析常识。
第一节 解析常识
生活常识 源于经验
经验→常识(知识) 自然常识 →经验 适于经验 功能
知识 政治常识 (特性) 囿于经验
超验→理论(知识)
1.含义
常识就是普通、平常且经常持久起作用的知识。
知识从总体上(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验性的知识(即常识知识),一类是超验性的知识(理论知识)。
常识是一种与经验密不可分的知识,所以我们习惯于把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称之为经验常识(或者说常识经验)。常识是一种经验常识知识,是一种以共同经验为内容的知识。经验常识也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具有价值的知识,而且是一种最经常持久起作用的知识。
**常识与经验密不可分,常识是一种经验常识知识,是一种以共同经验为内容的知识
2.种类
我们主要是按照常识来进行生活的,常识这种知识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常识、自然的常识和政治的常识。
(1)关于生活的常识,比如我们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就是说你尊不尊重老人的那个常识经验或者说经验常识;(2)关于自然的常识,比如我们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3)关于政治常识,它是我们常识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人是一种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总要用一些常识性的政治内容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比如我们常说的,“得不得人心”,“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等等。
3.特性
无论是生活常识、自然常识还是政治常识,它们都具有一个根本的特性,即经验的特性。
1.常识源于经验;
经验的特性包含着 2.它适用于经验;
三个基本方面: 3.它囿于经验(不能超脱经验)
*常识积累以共同经验为内容构成了常识的知识
常识就是共同经验。人类的、民族的或某种共同体的常识的积累,它以共同经验作为内容构成了常识的知识,这种常识直接来源于人类的共同经验。所以常识就是以共同经验为内容的知识。常识和经验联系到一起,但它不是一种个体的经验,而是一种共同经验的积累、积淀,是一种共同的经验。
常识以共同经验来作为它的知识内容,所以常识是来源于经验的,来源于经验的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适用于经验。我们获得的各种各样的关于经验的常识,基本上能够满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如在日常生活中、在面对自然的过程中和在我们的社会及政治生活中去遵循一些什么去避免一些什么。任何知识同时具有肯定与否定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他否定我们去做什么,另一方面他规范我们去做什么。一个健全的正常人,它是以常识来作为它的知识内容的,所以它能够适用于常识。
由于常识来源于经验,常识依附于经验,常识适用于经验,所以常识不允许我们超越经验,一切超越经验的思想和行为在常识的意义上都会被认为是荒谬绝伦的,离经叛道的,会被视为是一个傻子或者疯子。
【我们一般都是按照经验常识来生活的,而常识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允许你超越常识,这就是代际矛盾产生的原因,每一代都是按照他的经验常识生活,当到你变革(超越)了经验常识,而又试图去说服你的长辈按照你的经验常识来生活,那么在你的长辈的眼里,你就是大逆不道、离经叛道了。】
所以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讲科学范式时说,所谓科学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家共同体或者说科学家集团共同遵循的某种东西。科学家集团之所以能够构成这个科学家集团,就是因为它遵循这种科学范式。如果你向这种科学范式挑战,就无异于是向这个科学家集团进行挑战,因此你就不要指望着去说服这个科学家集团,你只有等到这种科学家集团被自然所淘汰。
他说的有点极端。不过这里边其实隐含的一个东西,就是说在科学的常识化和哲学的常识化的过程中,每个时代的常识都蕴含着科学和哲学的内容,但是一旦它转化为常识时,它就不允许你超越它自身了。所以哲学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去讨伐、批判这个常识,从而参悟这个经验常识。
要做到与时俱进、理论创新首先就是需要超越常识,哲学直接的反思的批判的对象就是这种经验的常识,这是由常识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它来源于经验,适用于经验,又不能够自身超越经验,他始终是围绕经验旋转的,他是以共同经验构成常识的内容的。所以常识的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它的经验性。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常识究竟有什么作用。
4.功能
常识的作用就是它对于每个人都具有一种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作为一个正常的普通人,你首先是按照世世代代的经验常识来生活和工作,因为常识给你提供了一个你最基本的思考问题的知识内容。
如果我们广义的说,常识作为一种知识,它同样是规范着我们(思想)想什么,不想什么;怎么想,不怎么想;(行为)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不怎么做。如果一个人缺少理论知识,那么其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依据就是常识。
首先常识决定着我们(思想的内容)想什么,不想什么,因为你只能在一种经验常识的范围中去想你所想的内容。你只有获得了超越这种常识的知识,有理论知识,才能够扩大你思想的内容。
其次,它规范着你(思维的范式)怎么去想,这是更根本的了,也就是说它规范着你想问题的思考方式,你就只有一种经验常识的思维方式,即恩格斯所说的“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的思维方式。一般来说,这是一种两极性的、极端化的思维方式。
在这个意义上,人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不仅仅是改变了自己的知识内容,而且也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
再次,个体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即他去做什么,怎么做。
所以只有超越原来的经验常识,才能够获得新的思想内容和新的思维方式,才能够有新的行为内容和行为方式。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水平的知识,个体的知识内容及其运思方式直接决定了其行为的内容和行为方式。
总结 什么是常识?
(含义)常识是一种普通、平常但是又经常持久起作用的一种知识。(分类)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把它分解为一种生活的常识、自然的常识和政治的常识。(特性)由于常识与经验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常识具有一种经验的特性,它(常识)既来源于经验,又依附于经验,适用于经验,但是它自身就是难以超越经验的常识。(功能)同时,常识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规范我们思想和行为的作用,它对于我们人的生存具有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美国的科学哲学家瓦托夫斯基曾说,常识对于人来说犹如动物的保护色。说常识就像那个动物的保护色似的,它能够使你去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使你能够生存下来。这就是常识它所具有的价值。
但是我说了,我们要跟大家谈的,显而易见,不是说一般性的理解常识,而是要在理解常识的基础之上,能够去对常识进行应有的反思。所以我和大家来讲第二个方面就是常识、科学和哲学,我也建给大家勾勒一下线索。然后我们要展开这个方面的理论内容。
首先,常识在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应当说是最重要的,我们只有在经验常识中才能够得到对于世界的认同、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沟通和行为的协调。(这都需要以我们有共同的经验常识为前提)(经验常识——最基本最普遍的层次)所以说常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具有生存的价值。健全的常识是一个健全人的标志。
但是,正因为常识在人类的生活中有这样一种重大的根深蒂固的作用,所以人类最难超越的恰恰就是自己的经验常识。习惯是历史的惰力,我们都是在这种经验常识的习惯中生活的,如果想要推进历史的发展,你必须实现一种对经验常识的超越。由此就提出了哲学对常识的反思的问题。因此我们进入到第二个大问题,关于怎么样从常识、科学和哲学的相互关系中去理解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
第二节 常识、哲学和科学
一、概念框架
如何理解这种反思关系呢?我想从这样一个角度入手,那就是人类要想把握这个经验的世界,必须使用语言概念,我们必须用概念去把握这个经验的世界。但是我们使用的概念本身其实有三个基本的不同的层次。【这就是我们原来想的比较少的问题,真正进入哲学思考,实际上是对于概念和语言的反思。】在我们日常的经验意识中,概念似乎只有一种特定的规定性,我们极少从概念的相互理解中去反思概念的自我理解。所以要从常识和科学进入到哲学,必须进入到对于概念本身的反思,在对概念的反思中,我们会形成一个基本性的认识,即:任何一个概念,它只能在特定的概念框架中才能获得概念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每一个概念的自我理解,这是一个基本前提。大家必须建立起这样一个观念,即任何一个概念,它都只能是、必然是在特定的概念框架中(才能)达到概念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每一个概念的自我理解。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就是说对于所有的概念来说,他要想达到概念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概念的自我理解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即它必须是在特定的概念框架中。也可以反过来说,离开了特定的概念框架,每个概念既不能够达到他的自我理解,也达不到概念之间的相互理解。第二,因此,我们所说的概念框架,它就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存在,而是作为具有不同性质的概念框架存在的。(这后一点特别重要)
我特殊要强调的意思是,作为人类把握经验世界的概念框架,它有三个基本层次的或者说三种不同性质的概念框架。人类把握经验世界的概念框架可以区分为常识的概念框架、科学的概念框架和哲学的概念框架。因此,即使我们可以使用同一个概念名称或“词”,注音字形都一样,但是它在这三个不同性质的概念框架中会获得不同的意义。
【只有理解了这一点,你才能区分开常识、科学和哲学】—【概念框架性质不同】
@三个例子
理解概念框架的不同性质是我们理解常识、科学和哲学的首要前提。为帮助大家理解这一点,我举三个例子:物质、真理、人(在不同概念框架中的被把握/理解的情况)
1.物质,我们学哲学触及到的第一个概念就是物质。(什么是物质?)
2.真理,我们学习哲学、科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真理(什么是真理?)
3.人,哲学是关于人类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哲学的世界观是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而要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必须从具有我的自我意识的人入手。那么究竟什么是人?
从“物质、真理、人”入手,我们来理解一下,我们究竟是以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框架来把握、说明这种经验世界的。
1.物质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实物 (常识) 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到的,
物质 属性 (科学)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思存关系(哲学)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回答思想客观性问题)
当我们一旦说出物质这个概念的时候,其实我们都是在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来使用这个概念/词的。一般人不在哲学反思的意义上来使用物质这个概念,甚至是在我们学过哲学之后也很难挣脱把物质理解为一种实物的思维方式,而这就是在一种经验常识的意义上来使用这个概念。【因为人们最普遍的知识就是常识,你的知识主要都是源于常识,你也信任于常识,你的思维也不允许你去超越常识。所以当你给人们去讲物质这个概念的时候,一般是在一个常识的层次上讲的。】
(1)常识层次无法回答科学、哲学对物质的定义
但在常识的层次你无法回答科学和哲学对物质的定义,例如在常识的层次你认为物质是实物,但物理物有抽象的概念(如“场”“重力”),那么物质第一性还是抽象概念是第一性(这个不在我们眼前的实物算不算物质)?你会陷入一种混乱。
因为科学意义上才又规定了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所以在科学意义上我们才能说“不在眼前的实物也是物质”。
你可以用辩证法去狡辩,比如你说形式逻辑都说A是A,而辩证法说A也是非 A,那男人既是男的也是女的吗?物质既是物质又不是物质吗?(实际上在科学层次就可以说实物是物质,不在眼前的实物也是物质。)(它不是辩证法的问题,而是你在什么层次上回答、理解的问题) (a是—a是说事物自身既包含着肯定因素,也包含着否定因素,事物在发展,下一刻是对上一刻的否定)(否定包含着肯定(合理因素,改造),同时又具有比肯定更高的内容。)
实际上,这里面隐含着概念框架的转换。如果你在经验常识的物理上去理解哲学的话,那哲学没有了,而人们最容易的就是在经验常识的层次上去理解问题,虽然我可以这样去背。你说什么叫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是在的哲学范畴,但继续往下去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不是说任何一个具体的东西,那不就是一个概念吗?那么概念这不就变成精神第一性了吗?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到的一种逻辑的混乱。因为按照人们经验常识能够理解的,物质只能是实物性的存在。
(2)科学层次无法回答哲学对物质的定义
所以甚至包括所谓的机械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哲学理论的机械唯物主义,它也很难超出按照科学去理解这个物质。他把物质理解为实物的各种各样的属性,层次、结构、要素、形态等,它都是按照物质的属性去理解和规定这个物质概念的。
而哲学是在思存关系中来理解物质的。所以物质的概念,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它只是成立于哲学的反思中,离开了哲学的反思,你就无法把握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就是这样一个问题。人们都是按照经验常识去理解问题的,了不得他按照科学去理解问题。但你让他跃迁到按照哲学去理解问题,而他又不是反思,他仍然是在一个直观的这样一个意义上去理解这个概念,那么它只能是把物质理解为实物了,了不得理解为实物的性质。如果它超越了实物及其性质(属性)来把握物质的话,它就必然自身陷入逻辑的混乱。
【 1982 年,光荣日报曾登载过一篇一个搞哲学的人写的文章,说我们需要重新定义物质的。说原来列宁、恩格斯关于那个物质的定义已经有些过时了,但是它定义完这个物质就更加匪夷所思了。
他说按照现代科学,物质就是实物和场的统一。其实他是常识加科学的统一,因为他改变不了这种常识的思维,还总想让人家知道这物质得是第一性的,有客观存在的。那么有客观存在的物质究竟是什么呢?他想来想去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的存在,那么还有一种所谓的关系的形态。所以这个哲学工作者就对这个作为物理概念的场做了引申,它叫做家庭场、阶级斗争场、社会关系场,即他认为凡是你看不见摸不着的关系,都一言以蔽之——场。因此它给这个物质重新下的定义叫做实物和场的统一。
我说你不如叫常识加科学的统一,因为那才是实质。你在经验常识的概念里面,你无法去理解这个物质概念。
(3)哲学对物质的定义
所以恩格斯说,物质的概念,它(物质)是对于各种实物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种理论的抽象,它抽象的结果概括为一个什么东西呢?为什么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性的哲学范畴?它只是在思维对存在的关系中来标志着那样一种客观实在性的一个范畴。而这个客观实在性的范畴是要回答一个特定的问题,近代哲学的思想的客观性问题。
所以如果你离开了哲学发展史上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孤立地去谈物质的概念,你就只能是涉入到常识或科学的概念框架。只有进入到哲学的概念框架——思存关系,你才能够去定义、理解和解释哲学概念、哲学范畴。否则你没有理解,你说来说去就又回去了,因为在常识的意义无法去理解它的哲学意义,你不可能把它的哲学意义还原为它的常识的意义。而一旦你做到这种还原的时候,你等于是从一种哲学的概念框架还原为一个常识的概念框架了。
因为他回答的问题并不一样。作为哲学的物质概念,它要回答的是思想是否具有客观性,思想的客观性的根据和来源是什么。(是客观实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就是说被我们的感觉所反映到的(进入思想内容的)才是物质,因此思想具有客观性。“物自体”不属于物质。
@这是我们举的第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显而易见是抽象一些。别看是我们最愿意用的词,但却是我们最难理解的一个概念。
2.真理
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
有没有(常识)表象与经验对象的符合 (描述)(对客观事物
真理 对不对(科学)思维的规定与存在的规定的统一(解释)(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好不好(哲学)两个尺度的统一 (理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实践)
**“是”与应当的统一=必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实然性+必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
“真理”这个概念/词,仍然是在三个不同的层次(概念框架)上去使用的,我把它概括为“有没有”,“对不对”、“好不好”。
任何一个概念,它都是在它的特定的概念框架中获得它的自我理解的,物质是这样,我们经常的使用的真理的概念也是这样。我们究竟把什么理解为真?
(1)经验常识之真
在一个经验常识的意义上,我们说一个东西是真理,是真的,其实是说“有没有它”。比如我说这是粉笔,你说这是真的或假的,是看到我这个地方有没有这个粉笔,它是不是这个粉笔。
在经验常识的意义上,我们说的“真或者真理”是表象与经验对象的符合。其实它就是我们平常定义真理的那前半句。我们今天说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这个定义,关于真理的这种理解,实际上是混合了两个概念框架,常识和科学的概念框架。
它首先是在常识的概念框架给你解释真理的,它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所谓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是说我的表象和对象是否符合,有没有,粉笔是不是这个东西。如果这里有一个粉笔,我头脑中有这个粉笔的观念,那么确实是反映了这个粉笔。于是我就获得真的认识。
【德国古典哲学它所讨论的普遍必然性问题,一会儿就触及到了。那大家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从一个比较前沿的地方入手,它触及的是一系列重大的哲学问题。我就从反思我们的一些个不证自明的概念入手,你看,我们前期不就这么来理解说什么叫真理。】
真理首先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应。那么什么叫做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应呢?就是说到底是不是他,有没有他。如果这是他,我反映为是他了,我说这就叫真理了。而这种所谓的真理是表象和那个经验对象的符合。
这是真理问题吗?所以恩格斯嘲弄地说,你别在这个地方使用真理的大字眼,用不着使用真理。言外之意,恩格斯的话就是说,那是常识,你千万别说掌握真理了,这个是个经验常识。这是一个常识之真。
(2)科学之真
超越常识之真,我们能够所能达到的是一个科学之真。科学之真不仅仅是问有没有的问题,它是问你那种解释对不对的问题,常识是一个描述的问题,而科学是一个解释的问题,两者是不一样的。所以它是符合的真理定义后半句,是对于客观规律的正确的反映。科学所回答的真理的问题是你的解释对不对的问题,是你的思维的规定与存在的规定的统一的问题。(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这就是对于表象的一种超越了,科学已经超越了表象,科学的认识不是表象的认识,因此科学意义的真理不能是表象,它要获得的是对于存在的一种解释,所以科学之真是一个思维的规定与存在的规定的统一,他超越了关于经验对象的表象的认识,他所要达到的是关于经验对象的一种解释,而不仅仅是一种描述。
(3)哲学之真
哲学所说的真理,它是两个尺度的统一,它是提供了一种理想。【所以现在国内哲学界,关于真理的讨论要突出强调真理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的问题,即是说你不能够离开价值观和历史观去理解哲学的真理观。】
哲学意义上的真理观不是单纯的追问我的表象、我的思想是否正确地描述了经验对象,我思维的规定是不是关于对象的规定,它追问的是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的问题,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的问题。因此在哲学的真理观中合乎逻辑的蕴含着价值观和历史观。
哲学的的真理观不是说我们原来关于真理的理解错了,而是说我们给真理下的定义是关于科学的真理的定义,科学的真理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的反映。
但是对于哲学来说,哲学不仅仅要回答一种实然性,甚至也不仅仅是要回答一种必然性,他要回答以必然性为基础的应然性的问题。
哲学是人类的一种理想性的维度,哲学是让人们能够给自己构成世界的客观图画,去把世界的现实变成非现实,把自己理想作为非现实变成世界的现实(列宁)。所以在哲学的真理观中,它是一个是(实然+必然)与应当的统一,是任何物种的尺度与人们内在的固有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这一点我觉得是我们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我们这样才能够去理解常识科学和科学。】你看我们都使用一个概念。【哲学:理想→现实】
【我们说“为真理而斗争”,不是为了我说粉笔就是粉笔而斗争,不是为了证明说粉笔有他自己的运动规律而斗争,我们是为了人类自身的解放,是为了我们每个人的全面的发展,是为了共产主义的事业,所以才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个“主义”是应然性和是的统一,是一种必然性和理想性的统一。这才叫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对于历史规律的展现,更是对于一种人类理想的一种引导。
我有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做《解放的旨趣、历程和尺度》。马克思主义是三个东西的统一。首先它是一种解放的旨趣,是一种人类解放的理想之维的一种自觉的承诺。但同时它又是一种解放的历程,是一个解放的一般条件和一般过程的展现。又不仅如此,它同时又是一个反观人自身的全部的历史活动的一个根本的尺度,这才叫真理,哲学意义上的真理。
所以哲学要寻求的是真善美的统一。所以我给同学们哲学通论上的签字是“弘扬真善美,求索天地人”。哲学就是求弘扬人类所指向的真善美,它要达到这种真善美的境界,所以他才去求索天地人。你要从真善美的统一中,知情意的统一中去理解和把握哲学的真理。【所以在讲主客关系时,我一再强调主体客体的关系蕴含着知情意的统一、蕴含着真善美的统一】
【所以我举这样一个例子,所有的都是这样。比如说什么叫意识?什么叫实践?就是大家平时能够接触到的全部的概念,你都可以在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去理解它。这个问题,今天叫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一当十,以不变应万变。一个懂了你全都懂了,一个没你懂了就进入到哲学了,你不懂就没进入到哲学,即使你把哲学概念都背下来,但你仍然没有区分开你是在常识的意义上、是在科学的意义上还是在哲学的意义上来理解这个概念的。】
3.人
常识 混沌的整体的表象
人 科学 各个片面的思维的规定性
哲学 一个悖论的超越性的存在
我们说一个人是人,是在人性、人格、人伦、人味上说的,这和科学对人的定义“人就是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的高级动物”是不一样的。这表明我们在常识的意义上,在科学的意义上,在哲学的意义上对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1)常识意义上的“人”
马克思说,如果从“人口”入手去研究政治经济学,你所获得的就是一个混沌的整体的表象。故在一个常识的意义上所说的“人”,不外乎是在我们的表象的意义上给我们构成了一个混沌的整体的表象。就我们这个样子,这就是常识经验意义上的人。
(2)科学意义上的“人”
科学对人的定义是,人和动物相区别,人能够思想,能够说话,能够直立行走等等,归根到底是在于人能够劳动。它是从各个片面的思维的规定性来定义人的。
(3)哲学意义上的“人”
哲学是把人理解为一个悖论性的超越性的存在。萨特说,除了人之外的所有存在都是本质先于存在,而只有人才是存在先于本质。“人”,在哲学意义上,既不是它的单纯的自然性,也不是单纯的思想或精神性,也不单纯是他的社会性,人的自然性、精神性,和社会性是相互规定的。
因此在哲学意义上,哲学把人理解为超越其所是的存在,或者说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是一种矛盾性的存在,是一种悖论性的存在,是一种不能以知性思维去把握的存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对于物的把握是使用知性逻辑,而对人的把握只能使用辩证逻辑。对人和对物的研究是不一样的,我们能够以科学的方式去研究物,却不能孤立地以科学的方式去研究人。】哲学是对人自身的理解,或者说哲学是一种人对自身的存在的自我意识的理论,哲学是一种理论化的人类自我意识。
由此,通过对人的概念理解,大家就能够在最深层的意义上区分开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
@哲学是人学
现在国内都说哲学是人学,但他们是从科学出发,把人当成各个侧面的思维规定去研究。或者是从其他角度去理解人,其实都不对。对人的理解只能是一种辩证的智慧。因为人自身是一种悖论的矛盾的存在,而哲学就是一种辩证法理论。【就在这。】
你离开这一点就无法理解辩证法,辩证法就是基于人自身的矛盾的本性,人就是不是其所是。如果借用萨特的说法,物是本质先于存在,你可以种瓜得瓜,但人是存在先于本质的,
人生而为人,它可以越来越是人,也可以越来越不是人,人是自己构成自己的规定性。所以萨特的理论是说,人应该为自己承担责任,人每时每刻都面临着他自己的选择,而他就在他的每一次的选择中把自已构成了他自己之所是。
哲学就是让人能够理解到人的这样一种矛盾的悖论的本性,从而像冯友兰先生说的那样(哲学就是)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常识和科学都没有触及这个问题,常识和科学都是把人当成了既定的人,仅仅是反思了人作为人可以不是人。因此,说哲学是人学,是因为它使人作为人而能够成为人,他意识到人自身是一种矛盾的悖论的存在。
@全球问题、人的物化问题
所以你用这种理论就可以解释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说当代人类面对两大问题,一,全球问题,二,物化问题。所谓全球问题现在是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恐怖主义、核战争威胁、能源危机、人口爆炸等等;人的物化就是指人同人自己所生活的自然,人所面对的他人,人与人的自己相互割裂、相互梳理。但是无论是全球问题和人的物化问题,归根到底根源在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就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市场经济的巨大的进步作用在于使人获得了独立性,但以市场经济为前提的人的独立性是建立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前提下。正因为人的独立性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所以它必然出现两个结果(二重性)。这都和技术发展有关系。
所以现代哲学它反思的一个重大的对象是技术。海德格尔、胡塞尔都和对于技术的反思密不可分的。在对技术的反思中,他自觉到了人类面临的这样的一些问题,这就是当代的水平上一种哲学的思考。
**人类存在的三大历史形态→(第二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存在→→→
→集中表现为市场经济(特点、实质特点)→市场经济及与之相应的人的存在方式的二重性→市场经济与现代化(深刻理解市场经济的二重性)→现代化的双重性矛盾→→→→→→
→现代化问题——全球问题、人的物化问题
@哲学—对时代问题的反思
【而你往前看不都是如此吗?
古代哲学意识到了人的感性和理性的分裂,而把感性和理性的分裂对象化给世界了,构成了影像世界同理念世界的分裂。古代哲学进入到黑暗的中世纪时,他把人的这样一种存在,野蛮的割裂为了造物主同这个世界的存在。所以费尔巴哈如实地说,上帝不外乎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把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给了上帝,所以它构成了一个彼岸世界与此岸世界的对立,神圣世界与世俗世界的对立。整个近外哲学是在意识到人的感性和理性、环境与人自身、诸多的自由同必然,即近代哲学探索到的一系列的矛盾和悖论中重新去理解人,所以整个近代哲学就叫做人的发现,他就在对人的悖论性的理解中发现的人。
而德国古典哲学是寻求自由的原则,我们怎么才能获得自由?我们迄今为止还常用斯宾诺莎的一个基本的想法,即把自由与必然联系起来。黑格尔把全体的自由性与各个逻辑环节的必然性统一了起来,但这只不过是一种理论理性。
(马克思对于自由原则的反思,)马克思首先反思到了人是两种尺度,人的生活就具有内在的矛盾,所以马克思给自己提出的使命是理解人自身的解放。
总结:
所以关于概念框架问题,我举这三个概念来作为例子,使大家理解常识、科学和哲学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尽管你使用的是同一个词或同一个概念,但实际上概念的内涵根本不一样,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情。当然三种内涵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但我现在要说明怎样才能理解哲学,因此我们把它区分开来。
大家回去可以做一些类似的工作,如分析什么叫实践,常识、科学、哲学分别怎么理解实践?比如说真善美,“善”“美”。大家可以找所有的概念来进行这种哲学的反思。那么在这种反思中去理解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从而理解哲学是对于常识和科学的反思、批判和超越。
理解哲学这种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我们能把它与人类把握世界的其它的基本方式既联系起来,又区别开来。其中,概念框架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
理解这三者的关系需要从概念框架入手,虽然我们使用的是同一个词或者说是同一个概念,但是在这三种不同性质的概念框架中,每个概念都获得了它特殊的规定性观念。它分别地获得了经验常识的、科学理论的和哲学反思的不同的意义。我想通过这三个概念(物质、真理和人)的反思,大家能理解哲学对常识和科学的超越。
概念只有在特定的哲学的概念框架中才是可以理解的。如哲学的真理(概念),它是一个存在论、真理论、价值论和历史观的统一,是一个世界观意义的哲学范畴,我们只有在一个哲学的概念框架中,才能超越对于人的混沌的整体表象的把握,对于人的各个片面的规定性的把握,而达到对人本身的一种矛盾性的、悖论性的理解,从而把人理解为一种超越其所是的存在。
常识、科学和哲学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都是不一样的。
二、世界图景
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直接的使人们构成了三种不同的世界图景,即常识的、科学的和哲学的世界图景。我们可以对比一下。
常识 经验的、实然的
世界图景 科学 超验的、必然的
哲学 反思的、应然的
1.经验的世界图景
常识是不离开(共同)经验的,所以常识给我们的世界图景是一个经验的世界图景。经验的世界图景,因为它不是超验的,所以它作为一种知识的内容是一种实然的世界图景。它只是向我们描述了这个经验的世界,它并不能够向我们说明这个世界何以是这个样子的。如果它要想说明这个世界何以是这个样子,它就会变成神话的、宗教的或者是科学的那种思维方式来把握这经验世界的。在经验的意义上,我们只能把这个世界把握为一个经验的世界图景。经验的世界图景有三个基本特征:给予性、凝固性、非批判性
第一,它是给予性的。经验的世界图景成立于人的共同经验,人们在这种共同经验中构成了关于世界的图景。而不是说我有一个理论背景,我赋予了这个经验的世界。所以经验的世界图景是给予性的、直观性的、表象性的。
马克思批评旧唯物主义是以一种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现实、事物、感性。所以列宁说旧唯物主义是一种愚蠢的唯物主义,我们又把它叫做素朴的或普世的唯物主义。就是因为经验世界图景是纯粹给予性的,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获得的,它没有从人的角度去理解世界图景。【大家联系联系,你才能够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它们那个话的真实的意义】列宁之所以说“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加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就是说旧的唯物主义以一种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这个世界时,它不理解世界图景是与人对世界的把握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它是凝固性的。在经验常识中,人们虽然可以看到世界的流变的现象,但我们构成的世界图景是不变的,它永远是我们看到的那个图景。
第三,它是非批判性的。这种给予性的凝固不变的世界图景,其最根本的特性是非批判性,这是它最大的弊病,它自身无法批评自己,因为它无法超越自己。
如果一味地在经验常识中去把握经验世界,那么人对世界的理解永远是浅薄的,因为经验世界永远是一个给予性的、凝固不变的世界图景,它自己没有能力去超越自己。只有当它引入知识之维,特别是理论知识之维时,它才有可能实现自我超越,这就是大家需要受教育的目的。所以说综合意义上,不要互相比较谁的学科好,闻到有先后,术业在专攻罢了,你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才有相应的世界图景。
所以这就是作为一个经验的世界图景,它是经验的,所以它是一个给予性的、凝固性的、非批判性的世界图景。
2.科学的世界图景
科学是对常识世界图景的一种超越,它超越为了一种超验的、必然的世界图景。所以科学的世界图景不是一个表象的世界图景,而是一个概念的、逻辑化的、符号化的世界图景。所以卡希尔在《人论》里描述科学时说,科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符号的世界图景,一个排列井然的、首尾相连的、系统化的世界图景。我们学习的所有科学都不是给予你一个表象的世界图景,而是给予你一个由各种符号逻辑组成的原理的世界图景。因此这样的世界图景是一个解释性的世界图景,是一个超越经验的世界图景。我们之所以要学习科学,就是因为我们能由之获得一个超越经验的概念化的、逻辑化的、符号化的、体系化的世界图景。
我们天天都说学理论,可是你不见得知道什么叫理论。理论就是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各种概念系统。没有看见系统不能叫理论,不构成概念系统的东西,不能真正地去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它就没有一种逻辑的强制力量。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理论的力量有一种说服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一种超验的、必然性的世界图景。
【我有信心给大家讲课就在于我认为只要你有理论的彻底性,你就能说服人,你只要能说服人,你就能掌握听众。你要把道理讲清楚。
而不在于你干巴巴的罗列出来】当老师讲课要“讲道理”,首先是在一个科学的层面上进行的,它不是一种常识的经验的描述,不是说你干巴巴的罗列出来就可以了。所以说科学的世界图景就在于它是一个讲道理的世界图景,它给我们一个以它的概念的逻辑体系所构成的、规范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理论。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首先你需要有科学为前提。
3.哲学的世界图景
哲学是对于科学的超越,它在反思意义上给予我们一个以必然性为前提的应然性的世界。
哲学给予我们的世界图景,是对人来说的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世界图景,所以哲学的世界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的世界观,它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把它归结为科学的世界观。哲学的世界观不仅仅是求真,它还要求善,求美,它要在真善美的统一中给我们构成一幅世界图景,这才是哲学。哲学是一种反思构成的世界图景或者可以叫做一种理想性的世界图景。所以离开了理想就没有哲学。
**真、善→美 善:有价值(我所想要的)→好:美
哲学是无用之用,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之维,一个应然性的世界图景,告诉人们应当这样来生活。(当然具体化它有很多的东西,但从根本上说是这个样子。)
它给我们提供的世界图景,不是经验意义上的实然的世界图景,也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必然的世界图景,而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应然的、理想的、超越的世界图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的世界图景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真善美相统一的、虚拟的世界。
人之存在是有人用这种虚拟的世界来引领你的现实的世界,使你不断地把你的虚拟的世界变成现实的世界,所以这才显示出来哲学之维的意义和价值。
三、思维方式
常识 表象的、直观的
思维方式 科学 概念的、知性的
哲学 反思的、辩证的
能够构成三个层次的世界图景是因为它首先是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区别于常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由此,我们能够在思维方式的意义上比较深刻地去区分常识、科学和哲学。常识用以建构世界图景的是一种表象的直观的思维方式,科学是一种概念的知性的思维方式,而哲学是一种反思的、辩证的思维方式。
1.常识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表象的、直观的)
@形而上学概念的两层含义
**形而上学概念的两层含义:
1.从亚里士多德追究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的意义上来将哲学解释为形而上学;
2. 在德过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意义上,从思维方式上提出了一种与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相对待的思维方式。
我在哲学通论中专门写了常识的思维方式,我突出讲了常识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关系,我首先要说明一点,我们是在两个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形而上学这个概念的。
1.形而上学的原意就是哲学的代名词,或者说哲学就是形而上学,我们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著作称之为形而上学,就是因为我们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们是按照亚里士多德追究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的意义上来理解哲学,从而把哲学定义为解释为形而上学,这是形而上学的基本的原来的意思。
2.但是在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在黑格尔的意义上,我们从思维方式上,在和辩证法相对待的意义上又提出一种说法,叫做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这种和辩证法相对待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根基是什么呢?
在日常生活中,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极可受尊敬的(恩格斯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辩证的思维方式,你没有办法存活。【我书中引大段的恩格斯的话,就是因为恩格斯这段话把道理说清楚了。】恩格斯说的多漂亮,他说在日常生活中,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已经足够用了,形而上学就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就是形而上学的公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是用这个公式去思维。女生就是女生,男生就是男生,桌子就是桌子,椅子就是椅子,我们都是这样想的。辩证了的话,它既是女生也是男生,它既是桌子还是椅子,它是粉笔也是黑板,没有这么想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一定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所以恩格斯说,这种日常的经验的常识的思维方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足够用了,是值得受尊重的东西。
有人批评说芝诺的“飞矢不动”太过荒谬,太过形而上学。但是列宁把话就说透了。列宁说问题不在于有没有运动,而在于如何用概念的逻辑去表达它。在经验的水平上箭矢当然是运动的,所以列宁说黑格尔说的真妙,在感觉的确实性上,芝诺并不否认运动,而是在概念的逻辑上用概念去描述运动时不知道怎样描述了。所以列宁引进了黑格尔这段话在旁边写到妙,妙极了。黑格尔说,从来造成困难的都是思维,思维把本来是连续的东西割裂开来,把本来是运动的东西使它僵化、粗糙化了。
你不是这样吗?你说运动,总得用静止和运动的矛盾来描述,你总得说它在这一点,它不在这一点。而一旦你说这一个事物在这一点或不在这一点,运动就没有了,运动就是说事物在每一瞬间就在这一点又不在这一点,所以问题不在于有没有运动,有运动谁都看见了,问题在于如何用概念的逻辑去表达它。所有列宁才在《辩证法是什么》的标题下说辩证法就是概念之间的相互依赖,概念之间的相互转化,概念之间的毫无例外的相互依赖,概念之间的毫无例外的相互转化,一切概念之间的毫无例外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转化。这才叫辩证法。我们那个那叫变戏法,恩格斯嘲讽说,“那不是辩证法,那是在说他思想和行政知识时,用来搪塞的语录词汇”。说的多一针见血,就像我们看到一些人在那标榜辩证法时说的。恩格斯就说拉倒吧,别说辩证法了,你现在这是缺思想或者缺时政知识,你没有辩证的思维方式,你说你看一方面是这样的,另一方面是那样的,你这是用来搪塞的语录词汇。所以老百姓才对我们的辩证法很烦,说辩证法就是变戏法,就是因为他离开了概念的内容,把辩证法变成了一种经验的描述。在经验的意义上哪有不是辩证法的。(比如啥都是既好又坏的)(?)
所以这样一种常识的经验的思维方式,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足够用的。但恩格斯话锋一转说到,“一旦进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发生惊人的变故,在这里,除了使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就不能起任何作用了“。所以恩格斯举了一系列的例子来说明,真正进行研究,你必须超过经验常识的思维方式,因为你要把握的不是一个经验之在,你要掌握的是一个超越之在。
2.科学的思维方式—概念的、知性的
这就进入到了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就是以概念的方式去把握经验对象,而常识是以名称去把握经验对象,我们之所以需要学科学,就是因为科学超越了对于概念的名称式的把握,使概念如实地变成了概念本身,也就是说它以概念的内涵去把握经验的对象,它对于这个经验的世界不是一种描述式的,而是一种解释性的把握,它以概念来把握经验世界,所以它构成了一个超验的必然的世界图景。
在常识的思维方式中,你只能构成一个经验的实然的描述的世界图景。世界图景不一样,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不一样,不转换一种思维方式你就无法构成一个科学的世界图景。这就是为什么你即使学了许多科学,但你仍然不能够用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去把握今天的世界。
3.哲学的思维方式—反思的、辩证的
哲学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给我们提供一种什么样的世界图景呢?
哲学的思维方式不是构成思想的维度,它是反思思想的维度,因此哲学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反思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
因为反思就是揭示矛盾,从人们看到是一个无矛盾的地方找到矛盾,这就是哲学的反思的思维方式。这种反思的思维方式它跟我们提供的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辩证法与哲学的反思是密不可分的,不在反思的意义上,你掌握不了哲学的辩证法。而只有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才给我们构成了一个现实与理想相矛盾的应然的世界图景。
哲学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矛盾的世界图景,就像它自身是一个矛盾的思维方式一样。对于哲学家也用不着去迷信它,很多的哲学家说出了很多的深刻的话,但也同样会说出一些很荒谬的话,比如说我很敬佩的哲学家卡尔纳普,它在分析语言的功能时,它那种分析的能力那种清晰劲,那是非常值得叹服的。但是它对于哲学和科学的关系的理解中却隐含着一种愚蠢。你像这个我常愿意提到这个加拿大那个哲学协会主席本帮子,说科学唯物主义,他说我们可以有一个分析的命题,可以有一个综合的命题,怎么能有一个矛盾的命题呢?这就是对于哲学的不理解,因为哲学的命题只能是一个矛盾的命题,而分析的命题和综合的命题是科学的命题。他从一个最基本面上就不理解哲学。他本身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物理学家。】
这表明了,学科学哲学的人一般都是一个数学家、物理学家之类的,但当他们回过头来搞哲学时确实存在着一个问题,即科学思维与哲学思维之间的关系,科学哲学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是你要理解你是搞科学哲学,你本质上是搞哲学的,如果你不能树立起一种哲学思维方式,你的科学哲学是没法搞的,因为你还按照科学思维去想你研究的那个哲学问题,你就背道而驰了。你追问的仍然是一种概念的、超验的、必然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你仍然想给予人们一种必然性的知识,而不是给予一种矛盾的东西。所以这个哲学是难以理解的。
人们最喜欢的就是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要问哲学到底是怎么回事?哲学就告诉你,到底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查尔莫斯就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中写到,人类使用迷惘,而终于更高的迷惘,这不就是哲学智慧了吗?你科学总让你追问到底是什么,哲学就告诉你,到底也不是什么,总有新的矛盾,人类始于迷惘而终于更高的迷惘。你看那个真正好的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写他对于人类知识的描述,它认为没有那个绝对的东西,人们总是以一种更好的知识来取代原来的知识,如此而已。所以卡尔波普的中文版序言里边说,我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我总是在今天否定昨天,永远是在一种迷惘之中,没有一种绝对的东西,永远是一种合法的偏见,而哲学就是给人们这样一种意识。
@@@辩证法在本质上说是批判的革命
所以马克思说辩证法就是在对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对它的否定的理解,从事物的暂时经过的方面去理解,从事物的必然灭亡的方面去理解。因此辩证法在本质上说是批判的革命,这才叫理解哲学,不理解这一点就没有哲学的思维方式了,哲学永远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它永远是在揭示矛盾的。如果一个哲学家试图说我给出一个最终的答案,那就是不理解哲学,哲学永远是不断更深刻地去揭示矛盾。
所以我说科学是把复杂的变简单,而哲学是把简单的变复杂。你逐渐地回头想一想,我原来说的东西,你就会理解了,它跟科学不一样,因为科学需要用在复杂东西中所求解到的简单的东西给予一种必然性的回答,而哲学是从看似简单的东西搜寻到它的那种复杂的东西,从而给予你一种辩证的智慧。
四、价值规范
1.常识的价值规范—箴言式的
这就过渡到第三点,任何一种知识都是对于人的一种规范。但常识、科学和哲学给予我们的是不同的规范。常识的规范是一种所谓箴言式的规范,我给大家罗列的三种常识,自然常识、生活常识、政治常识,它都是用一种名言警句、格言式的东西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它也作为一种价值标准来让你反观自己的行为,它不是一种逻辑化的、系统化的知识。
**【常识和科学怎么区别?有人问,如果一种常识形成全国共同的常识,是不是就变成理论了?我说那仍然不是理论,它还是常识,因为它仍然是一种共同的经验,它并不是一种超验的必然性的知识,它不在于有多少人接受这种东西,而在于一种思维层次的跃迁。
例如,谁都知道把手伸进火盆,手会被烧伤,这是共同的常识。但你说这算理论吗?理论能解释为什么你会被烧伤,所以它就不一样了,因此它的规范作用是不一样的。常识都是用一种非批判的箴言式的格言警句式的东西来规范你的思想和行为,使你在肯定和否定的双重的意义上进行思想和行为。而科学就不同了。
2.科学的价值规范—逻辑式的
科学的规范是一种逻辑化的规范方式。人们从他特定的思想的前提出发,就会合乎逻辑地思考下去,因为它(思想前提)具有一种逻辑的强制性。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习科学呢?科学的根本的作用不是解释性的,是规范性的。科学它从根本上说不仅仅是解释性的,它更重要的是规范性的。而我们一般在理解科学时,总是仅仅把它当成解释性的,而没有反思它的规范性,这点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
科学的意义不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一个科学的真理,帮助我们去解释这个世界,而在于它作为一种人文化的科学,它规范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具有解释和规范的双重功能,而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规范的功能。我们这样来解释世界,就会这样来规范我们的行为。 【**解释世界→规范行为 解释→行为】
3.哲学的价值规范—智慧式的
哲学对人的价值规范超越了科学,它是一种智慧式的规范方式,智慧的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我有篇文章叫做《示范生活的哲学》,示范生活就是哲学示范了一种生活样式。哲学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个重大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它告诉人们,除了你那样生活之外,还有一种哲学式的生活方式。
什么叫做哲学式的生活方式呢?用冯先生的话来说,就叫做“极高明而道中庸”或者冯先生所说的超越了自然境界、功力境界和道德境界的天地境界。因为哲学就是寻求天人合一,知情合一,情景合一,万物皆备于我,它就是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哲学并不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生活的理想,它是一种辩证的觉解。所以冯先生讲哲学是一种觉解,咱们用这个词非常漂亮,哲学不仅仅是一种研究,它是一种觉解,所以它是一种辩证的智慧。它要作为一种辩证的智慧来规范人们的生活。
大家要去琢磨,这样才能够理解。否则我们总是在科学的意义上去理解哲学的作用,说它也告诉我们一种必然性的知识,它不是的,哲学是要求我们把握一种必要的张力,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哲学既是一种研究的艺术,也是一则生活的艺术。
这样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它构成了三个层次的世界图景、三个层次的思维方式和三个层次的价值规范,因此我们不能够把哲学与常识的关系变成常识的哲学化,而必须实现哲学的常识化。 【常识的哲学化与哲学的常识化】
人类把握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式是常识,因此当我们去理解人类把握世界的其他基本方式时,我们往往是用常识去理解。因此,我们在理解哲学中所遇到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说人们用常识去理解哲学,从而把哲学变成了冠以哲学名词的常识(常识哲学化)。他是使用了一系列的哲学名词,但是这个名词的内涵却是经验常识。从这样一点出发,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去超越常识。
@常识
常识是一种普通平常但经常持久起作用的知识。常识的一个最根本的特性在于它与经验密不可分,常识也就是一种普遍的共同经验,它来源于经验、依附于经验、适用于经验,但它无法自身去超越经验。大家得理解常识时,主要是把它与经验联系起来,从经验的角度去理解常识。作为一种普遍经验或共同经验的常识,它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我们只有在经验常识中才能够得到对于世界的认同、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沟通和行为的协调。
*1.认同共同的世界图景;2使思想能够得以互相交流;3.使我们的情感得到相互的沟通,4.使人们的行为获得一种相互之间的协调。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常识对于人类来说具有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常识、科学和哲学
从常识、科学和哲学三者的关系中去理解哲学。要想理解哲学,就必须超越常识,我是从概念框架、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这四个方面来谈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个方面,即常识、科学和哲学是三种或者说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就是说虽然我们使用的是同样的概念或名词,但这个相同的概念或概念,它在不同的概念框架中具有了不同的性质,获得了不同的规定性。具体地说就是“任何一个概念它都只能是在特定的概念框架中获得它自身的自我理解和概念之间的相互的理解和相互的规定”。如果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够区分开常识、科学和哲学了。所以我上一次跟大家举了几个我们最容易把握的概念,比如说物质、真理、人。通过分析这三个基本概念,我们能够理解常识、科学和哲学可以使用共同的概念或名词,但是它在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中获得了常识的、科学的和哲学的不同的意义。
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卡尔·纳普曾说,你是使用的一个概念,但它实际上是承担了语言的两种不同的职能,一种是表述的职能,它陈述了一个经验事实;同时它也可能是承担了语言的表达的职能,表达了人的一种情感和愿望。
因此,在区别于表述和表达的意义上,我说哲学是一种表征。这不是说哲学有一套独立的概念系统,而是说在哲学的概念框架中,所有的概念都获得了哲学的规定性。【这就是我讲哲学与常识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说哲学同常识的区别不在于我们使用了什么样的概念和范畴,而在于我们在哪个层次的概念框架中来使用这个概念,从而使这个概念获得了相应的规定性。
从这点出发,我接着又讲了三种世界图景、三种思维方式和三种价值规范。
1.世界图景
我们可以使用同样的概念或名词(层次不同--意义不同),但我们构成了三种不同的世界图景,常识构成了一种经验的、实然的世界图景,科学构成了一种解释的、必然的(超验的)世界图景,哲学构成了一种反思的、应然的世界图景。这是三种不同的世界图景,它可以使用同样的概念去表述我们关于世界的理解,但是在这三个不同的概念框架中,世界图景获得了不同的性质,【概念框架性质不同→世界图景性质不同】
2.思维方式
同样的它也构成了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常识是一种表象的、直观的思维,科学是一种概念的、知性的思维,哲学是一种反思的、辩证的思维。
由于它构成的世界图景和它用以构成这个世界图景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它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规范也是不同的。【它—三个不同性质的概念框架中的概念】
3.价值规范
常识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箴言式的、说教式的价值规范,科学是一种逻辑化的、说理的价值规范,哲学是一种在反思层面上所构成的价值规范,它本质上是一种辩证的智慧,它要求我们在诸多的矛盾中去保持必要的张力和达到微妙的平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哲学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智慧。
这就是我们上一次围绕超越常识这个问题所谈的两个大问题。接着我们谈关于超越常识的第三个大问题,即超越对哲学的常识化理解。
三、超越对哲学的常识化理解【哲学对常识的超越】
我们整个这门课程是要追问哲学究竟是什么。要真正理解哲学就需要超越对于哲学和科学的二元关系的理解,我们原来都是局限在哲学和科学的二元关系中去理解哲学,所以很难深切地把握哲学。因此在这门课程中,我们首先是诉诸于对哲学和常识的关系的理解,我们不是一般地讲哲学和常识的关系,主要是在哲学和常识的关系中引导我们深入地去理解哲学究竟是什么。因为我们一般的人,包括我们通行的哲学原理、教科书,它的根本性问题就在于把哲学常识化了,用常识去理解哲学,从而哲学没有了,我们最后获得的仍然是一种经验的常识。
正是针对这个问题,我前面做了两个铺垫,现在我们落实下来就是要超越对于哲学的常识化理解。围绕这个大问题,我讲三个方面:
第一,哲学是常识的一种延伸和变形,还是一种对于常识的超越?
哲学的概念的内涵在本质上与常识是一致的还是不一致?我们通常的理解的最大毛病就在于我们把哲学理解为是常识的延伸和变形,而没有把哲学视为对常识的超越,这个问题是一个基本的前提。【世界观、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
第二,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
(第四章)我们在哲学研究中的一个更普遍的更重要的问题是把哲学视为是科学的延伸和变形,所以我们总认为哲学是对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而不理解哲学是对科学的反思和批判。
第三,哲学常识化与常识哲学化
作为一个准备,我们首先谈哲学是不是常识的延伸和变形,这种延伸和变形就是说我们使用了哲学概念,但我们是在常识的意义上去使用这个哲学概念,从而把哲学变成了冠以哲学名词的常识。你用的词汇都是哲学的词汇,但你表述的内容都是常识的内容。为了能说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分析四个问题。
这就能够结合我们(常识)通常对于哲学的理解,从大家最熟悉的东西出发,来反思我们对于哲学、对于哲学和常识关系的理解。因为哲学就是对于自明性的一种反思和批判,就是我们拿出大家平时认为习以为常的、不证自明的、不言而喻的对哲学的理解,对哲学和常识的关系的理解,来作为我们反思的对象。
平时我们是把哲学划分为世界观、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这样四个大方面。我们来看一下我们(常识)通常是怎样理解哲学这四个大部分的。【我们通常理解中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把哲学变成了冠以哲学名词的常识。所以我们来分析这四个方面。】
世界观 素朴实在论与哲学世界观
哲学对 认识论 直观反映论与能动反映论
常识的 辩证法 朴素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
超越 历史观 实证历史观与历史唯物论
(一)延伸?变形?还是超越?
为具体地理解哲学和常识的关系,我们对哲学四个部分的平常的理解进行一番反思批判。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哲学是分为世界观、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这样四个部分。我们通常都是按照这样四个部分的基本的理论框架来给同学们讲述哲学原理。我们来反思一下,我们对这四个部分的理解究竟是一种经验常识的理解还是一种哲学反思的理解。
1.世界观——素朴实在论与哲学世界观
关于哲学的世界观,我们讲过世界观与观世界的区别。我们平时理解的世界观都是在一种素朴实在论的意义上说的,究竟是有外在的世界,还是有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观念?如果我们对于这个问题做出回答说,外在的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而我们的精神活动或意识观念是第二性的,那么我们就达到了一种所谓科学的世界观。
在世界观的意义上,世界观问题包含着精神和物质谁为第一性的问题,但如果我们把世界观问题仅仅局限在谁为第一性的问题,那就把一个十分复杂的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包含着逻辑先在性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化为了一个精神和物质谁为第一性的时间先在性问题。这就是用一种素朴实在论代替了哲学的世界观理论,这是一个最突出的问题。
恩格斯说,精神和物质谁为第一性的问题,它要回答的是中世纪的神学所提出的“世界何以可能?”的问题,恩格斯明确地说,“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在先”这个问题,它以十分尖锐的形式对着教会提出来了。这个问题是说,自然界究竟是上帝创造的,还是它从来就有?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
但如果对问题的回答仅仅如此,我们就不可能理解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全部的意义或者说它的真实的意义。【我们平时都是把这样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变成了一个素朴实在论的问题。似乎是只要我们简单地断言说先有外在的世界,后有我们的思想观念,我们就都变成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其实不然,】因为只有能够理解了思维和存在的复杂关系,你才有可能真正地去理解精神和物质的这样一种复杂的关系。
哲学的世界观是以人作为出发点,去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它蕴含着无限的矛盾在里边,而不是直接的、简单的断言“是先有外在的这个东西,还是先有我关于这个东西的观念。实际上要想真实地回答这个问题,它蕴含着无限的矛盾,而这个无限的矛盾才构成了真正的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内容。
*世界观是人的世界观,它是以人(具有自我意识)为前提的,物质时间第一性自不必说,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对于人来说,世界是怎样的。人所构建的世界图景与人的思想的前提、方式、规则和根据(公设、解释原则、评价标准)有关,而这其中蕴含着十分复杂的思存关系问题。
*公设—知识性前提,解释原则—概念框架—认识论前提,评价标准—价值论前提
我们说哲学使人聪明,但我们总觉得它是一些枯燥的条文、现成的结论和一种空洞的说教。有这种强烈的反差的原因就是大家不去揭示它内在的矛盾,而把它变成了一个直接的、简单化的结论。而一旦你把它变成一个简单化的结论,它(给你的感觉)就恰好相反了。
比如说我们坚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说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但如果你仅仅简单地把哲学世界观归结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你就无法做到“从实际出发”,因为那个“实际”与你的思想之间具有无限丰富的矛盾,而你只有理解了这种矛盾,才有可能做到从实际出发。如果从哲学史上来看,它已经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革,那就是康德问题。康德明确地提出来,我们所要追问的“人类的思维把握存在是否具有客观意义”,是普遍必然性有没有客观性。作为哲学专业的同学,必须理解这样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不是说这个粉笔有没有客观性,而是我们关于这个粉笔的普遍必然性有没有客观性,那么这里边的矛盾就复杂了。
不仅仅是我在感性的水平上能够表象这个经验的对象,更重要的是在我的思维的规定上能够把握到客体自身的规定。你学习哲学,掌握哲学世界观,不超过素朴实在论,你永远是停留在一个常识的水平上,去建立你那种素朴实在论的世界观,而永远达不到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是一个最需要我们反复思考的问题。我之所以给大家讲这个哲学和常识之间的关系,主要就在这,就说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正常人,对于哲学的理解,出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用经验常识去理解哲学问题,从而把哲学常识化了。
如果我们理解了世界观是人与世界之间这种无限丰富的矛盾关系,我们就会超越素朴实在论而形成一种哲学的世界观。这是我要跟大家谈的第一点。
仅仅谈第一点,往往是难于理解的,我们把它具体化为第二个方面,大家就容易理解了。也就是说我们把世界观与认识论联系起来,大家就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在经验常识水平上的世界观和认识论还不是哲学意义上的世界观和认识论。
2.认识论——直观反映论与能动反映论
我们平时(直观反映论)都强调人的认识是一种反映,这是正确的。但我们在学习哲学时,往往是把人的认识就理解为一个对象变成映象,对象是第一性的而印象是第二性的这样一个基本的认识。当我们强调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一种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时,我们只是空洞地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话叫做把实践引进了认识论,第二句话叫做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却没有去追究当我们把实践观点引进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时,意味着哲学的认识论应当怎样理解。
列宁在《哲学笔记》“谈谈辩证法”一文中谈论了旧的唯物论同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都是怎样看待哲学唯心主义的,他做了一个高度的概括,列宁说,“从那样一种机械的、直观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看来,哲学唯心主义只不过是胡说八道;但是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只不过是把认识的某一个部分、环节、方面片面的夸大为、膨胀为脱离了物质的,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
列宁说,从旧唯物主义的素朴实在论和直观反映论的立场上看,哲学唯心主义只能是看成纯粹的胡说八道。因为在世界观的意义上,它说先有精神世界,然后才有作为对象的物质世界,这纯粹胡说八道。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它引申说,我头脑中有观念才有外在的对象,我头脑中没有相应的观念就没有相应的对象,这同样是胡说八道。
从我们常识的观点看,任何人都会认为唯心主义纯粹胡说八道。这就是在经验常识的水平上,我们对于物质和精神、对象和映像的一种理解。问题在于列宁强调的是后面这层意思,他说如果我们从作为唯物主义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看,(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问题就不是这样简单了,哲学的唯心主义把人类认识的某一个环节、部分、方面夸大了,这种夸大的结果才造成了一种所谓的哲学的唯心主义。
具体来说,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是一种把人的思维夸大了的唯心主义,在黑格尔看来,直观、想象也好、情感、意志等最后都要附归于人的思维,人只有用思维的理性去把握对象,才能够真正去理解这个对象的规律性。正因为他夸大了人类思维的这样一种作用,所以最后它才变成了唯心主义。然而,在这种夸大的过程中,它充分地展开了思维的能动作用,展现了思维与存在之间的丰富的矛盾关系。
贝克来和休谟夸大了人类感性的经验,所以贝克莱才说“存在就是被感知”,对于我不能感知到的存在,它如何能构成我的经验内容?同样,作为现代人本主义思潮,它夸大了意志等人类各种各样的非理性因素,在这种夸大中,它展开了思维与存在之间的丰富的矛盾性。所以我们理解哲学,必须去超越素朴的的直观的反映论,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的能动反映论。
能动的反映论,它是从人的主体出发去理解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无限丰富的矛盾关系, 如感性与理性、小我与大我、理想与现实诸多的矛盾都展现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就是说我们一般来说对于哲学认识论的理解仍然是一种 18 世纪法国唯物论的直观反映论理解,比如白板说、蜡块说,总而言之是认为,我有一个空白的头脑,我获得了关于对象的经验内容,就在我这个白板上打上这个印记,从而我构成了反映对象的内容,这样我就实现了我的认识。】
其实,人的真实的认识是以主体自身的存在为中介的,这个问题就完全复杂化了,这就涉及到了主体是怎样的存在,而主体是感性和理性矛盾的存在,主体是社会性的存在,主体是历史性的存在,主体是文化性的存在。所以对于人来说,他真正的认识关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所以它就构成了一种能动的反应论。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把认识论从一种经验常识的直观的反映论跃迁为一种哲学的能动的反映论。
【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家们探讨了以下的诸多的重大的哲学问题:
人的意识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 对象与对象意识的关系问题;
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关系问题;意识内容与意识形式的关系问题;
思维规律与存在规律的关系问题;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关系问题;
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关系问题;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问题;
知情意与真善美的关系问题。
当然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概括,比如说外延逻辑与内涵逻辑的关系问题。所以哲学就是哲学史。不了解哲学史就无法真正学会哲学。】
3.辩证法——朴素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引证了黑格尔关于芝诺的飞矢不动的论述之后,列宁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话他就直接引证了黑格尔的话,他说,芝诺并不否认感觉确实性上的运动。这第一句话就是说在感觉的意义,作为一个正常的普通人,没人否认它的运动、变化和联系。所以列宁追加了第二句话,他说问题不在于有没有运动,而在于如何用概念的逻辑去表达它。列宁这句话非常深刻地为我们在常识和哲学相区别的意义上把辩证法区别开来了。
我们通常都是在经验常识的意义上,理解的、掌握的是一种朴素的、直观的、表象的辩证法。我们总是追问到底它有没有运动,它之间有没有联系,它发不发生变化,我们都是在感觉确实性的意义上追问的。而这种追问超不出素朴实在论,因而它构不成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恰好相反,这种素朴的辩证法会直接的变成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大家想一想,你觉得我是承认辩证法的,但当你真正去思考问题时,你一定又陷入了所谓的形而上学,因为你所理解的辩证法是在感觉确实性上承认的辩证法,,前后、左右、上下、好坏、真假、大小,你都是在一个感觉的确实性的意义上去理解它的,真的把矛和盾理解为是有一个矛有一个盾了,而没有理解到它们是一种关系(矛盾关系),你把它实体化了。所以我上一次说,你看到了奔腾的江河,看到了奔驰的骏码,然而当到一旦你用概念去描述运动时,你只能是陷入“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中去了。我们总是问,你说我这个胳膊举起来没有,你只能做两种回答,你说举起来了,或者你说没有举起来,就是在感觉的确定性的意义上,你承认或否认运动,你永远是这样。
*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思维层面的)矛盾关系理解为了(现实层面的)绝对的运动或绝对的静止。
表面上看你这不是辩证法的吗,承认运动,承认联系,手拍桌子联系了,手拍桌子的过程是运动了,运动把手拍红了是变化了,运动、联系、变化你都承认了,但你同样是彻底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因为你说手拍没拍桌子?手疼没疼?你要么拍了要么没拍,要么疼了要么没疼。你总不能说我拍了也没拍,我疼了也没疼。(这是现实层面的东西)
所以很多哲学老师讲完了,大家就觉得不太好理解,说形而上学 A 就是 A, 辩证法A还是非 A,那怎么理解,桌子还是不是桌子?椅子还是不是椅子?所以人们说辩证法就是变戏法,人们确实是觉得在感觉确实性的水平上无法理解真正的辩证法,他在感觉确实性水平上所理解的辩证法是一种经验、常识、直观、表象意义上的辩证法,实质上归于形而上学。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升华为概念的辩证法。真正的辩证法是马克思所说的,辩证法就是在对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它的否定的理解,从事物的暂时经过的方面去理解,从事物的必然灭亡的方面去理解。因此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你看这多难理解,可不是说我们随便就学习了唯物辩证法了,把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就掌握了,事实并非如此。你往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化、庸俗化了,结果就像红楼梦说的假作真时真亦假,你糟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肯定理解中包含着对它的否定理解,是因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是会转化的,而不是说它既有肯定性的一面,又有否定性的一面。要从发展的层次看问题,辩证法把一切都理解为过程。
**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都是此一刻与另一刻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
为什么大家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离的远呢?我有一篇文章叫“亲近我们的马克思哲学”,你亲近需要把真的学到手,如果你把假的当成真的,真的也被你当成假的了,那谁也不愿意学那种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就是那些现成的结论,枯燥的脚本,空洞的说教。而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它是亲近我们的。
你要想真正的亲近,你得知道它到底是什么,你首先得对哲学理解,得超越对于哲学的常识化理解。而我们的学习哲学的当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把哲学当成常识了。所以你想一想,为什么需要学习呢?它不是说我们作为现成结论说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不是说这三条基本规律不对,完全是对的。但是我们往往把这三条基本规律经验化、常识化、朴素化、表象化了。正因如此,所以有些人才讨论矛盾究竟是一分为几的问题。之所以会如此这般地来讨论辩证矛盾,就是因为他是在素朴辩证法的意义上来理解辩证法。
有人说就否定之否定规律那能对吗?他说那个甬变成苍蝇,那不是三步,是四步啊,你怎么说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啊,这不对,那是四步。我说那多了,就举一次胳膊就不知道分多少步,你想想,我这可不是说笑话,那很多(搞哲学的)人文章就这么写的,问题严峻就在这了。我之所以重点跟大家讲这个问题的道理就在这,不然总没法理解。
毛泽东说帝国主义既是真老虎又纸老虎。所以有人就问,那哪个帝国主义真老虎,哪个帝国主义是纸老虎?帝国主义什么时候是真老虎?我什么时候是纸老虎?他就找那个实体性的东西,但真老虎纸老虎的含义并不是绝对当下实体性存在的。马克思讲,在对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它的否定的理解,这才叫辩证的一分为二,而不是把它分成两面了。
**真老虎纸老虎的含义不是说它一方面是真老虎,另一方面是纸老虎,而是说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人民革命斗争力量的壮大,真老虎会变成纸老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在人民面前本质上是虚弱的、落后的,在人民的先进力量面前是终究要灭亡的。
注意:从长期上看,它是纸老虎,但它有真老虎的阶段,这其中包含了从“真”到“纸的转化”,“真”到“纸”是对立统一的两面,否定这个矛盾存在着“真”的一面,也就否定了“纸”的一面,也就否定了毛主席的基本论断。毛主席说:“是真又是假,暂时现象是真的,长远看来是假的”。【要从历史的、发展的、转化的角度看问题】
说每个人既有优点又有缺点,这并不是辩证法,这是纯粹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优点就是优点,缺点就是缺点,“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所以真正的从常识达到一种哲学的反思,非常困难。
哲学的辩证矛盾是一种思维方式。什么思维方式呢?它把一切都理解为过程。所以恩格斯最欣赏的黑格尔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恩格斯语),把一切都理解为过程。辩证法说到底就是把一切都理解为过程。
之所以把一切理解为一个过程,是因为我们用一种肯定和否定的基本方式去理解事物时,我们能够理解为事物有一种内在的矛盾性,所以它从事物暂时经过的方面,从事物必然灭亡的方面去理解一切事物,所以它给人构成了一种批判的、革命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变化的。而不是说“把辩证法当成是一种在我们缺乏思想、缺乏实证知识时,用来搪塞的语录词汇”(恩格斯语)。比如,一旦没话说,就说一方面我们得看到我们有成绩,另一方面还得看到我们还有困难;一方面我们得看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另一方面我们还得看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还有反作用,我们把它变成一种套话了。恩格斯说得入木三分,它变成了在缺乏思想、缺乏实证知识时用来搪塞的语录词汇了,就是因为我们把辩证法当成了一种朴素的、直观的表象的、常识的、经验的辩证法,而没有真正地去理解马克思的这样一种唯物的、实践的、历史的辩证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这不是辩证法,这只是一个经验常识,一个事实性的东西。
我们一定要理解哲学和常识的关系。我们最大的毛病就是把哲学变成常识。同样在历史观上也是如此。
4.历史观——实证历史观与历史唯物论
关于历史唯物论,我们讲社会的结构,讲阶级国家,讲很多的内容。而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怎样把我们的历史唯物论与社会学的理论、与政治学原理去区别开来,究竟什么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其实非常明确。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的提纲》中就讲了,历史唯物论,它就要解决一系列的二律背反,解决一系列的矛盾,即人们自己的创造性的历史活动与历史发展规律之间的矛盾;
人作为历史的前提和人作为历史的结果的之间的矛盾;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互动关系的矛盾;
它要解决一系列的历史上的难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之间的矛盾的关系,这是它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思考的出发点,所以它才是一种辩证的、历史的唯物论。它的历史唯物论就是一种辩证的唯物论,它二者是一致的,它是以一种辩证的思考来解决历史中的一系列的二律背反问题。他不是给我们讲述一系列的关于历史的实证知识,他要讲历史的实证知识的话就又把它(辩证的历史唯物论)经验化、常识化、实证化了。
所以我给大家举这四个方面的例子,特别是和我们的教科书联系起来,我想大家能够比较好地去体会“哲学是对于常识的一种超越”。如果能够理解到这一点,那么下面两点我觉得就好理解了。
(三)常识哲学化与哲学常识化
我们不能用常识去化哲学,而应用哲学去化常识。怎么用哲学去化常识(使哲学常识化)呢?我认为有两个基本方面,一,用哲学去澄清常识;二,用哲学去变革常识。【澄清+变革】
一,澄清常识。因为常识自身不具备可批判性,所以它自身是作为科学和哲学的批判对象而存在的。哲学对于常识的澄清,就是追问 1.构成常识的根据究竟是什么?(共同经验)
2.常识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概念框架?(→) 3.常识为我们构成了一种怎样的世界图景?(经验的、实然的)、思维方式(表象的、直观的)和价值观念(箴言式的)如此等等一系列问题。哲学对于常识的澄清就是对于常识自身的一种追问、一种批判的反思,澄清常识所隐含着的思想前提,这就是哲学去化常识的一个重要工作。
二,变革常识。另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去变革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因为我在书里边已经比较多地去具体化地谈论了这样一种变革内容,我就不多重复了,这是这个第三个大问题的第二个方面。】
最后一个方面就是说,“哲学去化常识”是以人类的经验常识的生活发生变化为前提的。【比如说文革期间就有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的现象,一方面拼命喊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制定的所有口号都是,“是就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宁要社会主义的低速度,不要资本主义的高速度,宁要社会主义的白卷先生,不要资本主义的白砖尖子,把一切都变成了对立的两级。然而我们还说叫辩证法,有可能吗?把一切都对立两极到如此程度,谈何辩证法呢?】
(二)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
所以中国的改革开放才为中国的老百姓来形成辩证的思维方式提供了一种现实的生活基础,因为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是非日常生活的日常化过程,即
1.非日常生活日常化了,2.日常经验科学化了,3.日常消遣文化化了,
4.日常交往社交化了, 5.日常行为法治化了,6.整个的农村生活城市化了,
它把生活中深刻的矛盾暴露了出来。【发展中暴露出了矛盾/前与后发生了变化,产生了矛盾】
所以我们必须要在人的感性和理性、小我和大我、现实和理想中做出我们的一种辩证的理解和抉择。正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我们才有可能形成一种哲学的世界观,能动的反映论、唯物的辩证法和历史的唯物论。这就是我和大家讲的这个第三章关于超越常识的问题。
我们探讨了哲学与常识的关系,原因在于我们往往是用常识去理解哲学,从而把哲学变成了冠以哲学名词的常识,我们用了一套哲学的概念或语言,但我们表达的是一套经验常识的内容。我们讲哲学对常识的超越,并不是对常识本身做出一种价值判断,说常识好不好,我们只是要回答解决一个问题,即哲学是对常识的超越,而不是常识的延伸和变形,我们不能够把哲学变成冠以哲学名词的常识。如果不是在这个意义上,那么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具有健全的常识。
我们既需要有正常的经验的常识,又需要有一种哲学的思维,要做到“平常心,愚常思”,而不能颠倒成“愚常心,平常思”,否则个体之思想没有新奇之处,但行为却很乖张了。一个我们在生活当中要有健全的常识,平常心和大家一样。但在做思考时,要想有创新,你必须要有一种理论的反思,有一种对于经验常识的超越。
作为对于哲学的理解来说,了解哲学对常识的超越,这只是一个入口处。真正的难点是在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因为我们通常都是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去理解哲学、解释哲学、定义哲学的。我们平时对于哲学的理解、解释和界说都是从哲学和科学的关系出发的,所以通常我们就理解为说,科学研究世界的不同的领域,而哲学研究整个的世界;科学提供关于世界的不同领域的特殊规律,而哲学提供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哲学为科学提供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为哲学提供一种概括和总结的基础。我们所有的这些说法都是从哲学与科学的二元关系出发的。
因此,我们在理解哲学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我们只有理解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才有可能理解哲学。所以我们接着着重地来和大家探讨第四章的内容——反思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