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通论—孙正聿(第二章3/3)

2022-06-27 12:57 作者:哲心社  | 我要投稿

第三节 反思的发展

、哲学发展逻辑(反思的发展)

哲学作为一种反思的思维活动,它在哲学发展史上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而这个反思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实质上它正是表现了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

哲学的思维作为一种反思的思维,它是在哲学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的由于哲学反思的深化,它才构成了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

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1.反思层次的跃迁,    2.传统问题的深化和     3.思维方式的更新

哲学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反思的思维方式。哲学在它反思的过程中实现了哲学自身的发展。因此反思的发展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是统一的

从反思的角度,我把哲学的发展(史)描述为三个方面的统一。从反思的角度看,哲学的发展史直接的表现为反思的层次的跃迁,人类的反思不断地跃迁到一个新的层次,反思本身就是有层次的。

一、反思层次的跃迁

反思层次的跃迁,它真实地实现的理论内容是什么呢?

黑格尔说,哲学的思考不是一个离开内容的纯粹形式的思考。哲学是不脱离形式去讨论内容,不脱离内容去讨论形式,它是在思想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来实现自己的哲学反思的。哲学作为思想的自我反思,它是思想和内容相统一的进程,这样我们才能够把它们联系起来。反思的发展表现为反思层次的跃迁,在反思层次的跃迁中,同时实现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实现了理论内容的变革,即实现了哲学的传统问题的深化;另一方面,它同时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所以它又是思维方式的更新

*古代:万物何以可能?   近代:理性何以可能?

旧唯物主义:意识外存在与意识界存在的关系;唯心主义:意识界存在与意识/思维的关系

**学习哲学的人往往把反思当成一种纯粹空洞的思想活动,这是错误的。所以黑格尔说,哲学是最反对抽象的,哲学是最具体的,哲学是既沉浸到内容当中,又跳出内容之外,它是人类思想自己运动的逻辑。(层次=内容+思维方式)

哲学的反思在人类哲学的发展史上,直接的表现为反思层次的跃迁。但是他在反思层次的跃迁中,他同时实现了两个方面:

首先它实现了哲学理论内容,也就是传统问题的深化和发展。所以说哲学是以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问题。人类性问题永远是一个老问题。

我们现在哲学是否超过了古代人?哲学永远是一个人类性问题,但同时人类哲学反思层次的跃迁直接构成了传统问题的深化,使得人类性的哲学问题获得了时代性的理论内容。

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一开始就讨论一个问题,即能不能用发展这个概念来说明哲学的历史?在什么意义上才能说哲学是一个发展史?

同时,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内容的发展,它同时也深刻地表现在思维方式的更新。理解哲学的历史,不仅要看到它的理论内容发生的时代性变化,同时也要看到它去解决哲学问题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时代性的变革。

哲学史上的任何一种哲学理论同时蕴含着一种思维方式。

哲学难就难在思维方式的更新,没有思维方式的更新,你就无法推进传统问题的深化。而无论是传统问题的深化,还是思维方式的更新,它实质上都是一种反思层次的跃迁。因此,我们今天集中来谈反思地发展。

 

反思的发展

反思作为哲学思维,它并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东西,它自身是在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向前推进和发展的,这就叫做反思的发展。这个反思的发展不是一个空洞的东西,反思层次的跃迁,他实现了传统问题的深化和思维方式的更新。

**三个大会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马克思的本体论,马克思的哲学观我们要在反思的发展当中去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

我将反思的发展分为四个方面

一、反思与时代

二、反思与本体

三、反思与经验

四、反思与表征

 

1.反思与时代

所谓反思的发展,它是在自己的时代水平上所实现的反思层次的跃迁,所以哲学去求索人类性问题,它必然表现为一种时代性的内容。所以我们去理解反思的发展的入手处是反思与时代的关系(或者说从时代的角度去理解哲学反思的发展)。

2.反思与本体

作为一种时代性的反思,反思在自身层次的跃迁中获得了自己时代水平的关于本体的理解。所以反思的发展在哲学的意义上表现为对本体的理解、寻求和承诺的深化它在各自不同的时代的水平上承诺了哲学所寻求的不同的本体,或者说它赋予了本体不同的理解。

3.反思与经验

哲学的一个最大特点在于,它是对于人自身的反思,而对人自身的反思也就是对于人的经验的反思。他在经验的反思中推进了传统问题的深化和思维方式的更新。

4.反思与表征

反思的发展必然表现为哲学一系列原理、概念、范畴、命题,乃至它的整个哲学体系的更新。这种哲学的变化它不是表述一种经验事实,也不是表达一种情感意愿,而是表征了自己的时代精神的反思为内容前提方式,哲学得以以各个时代的哲学命题表征了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

关于反思的发展,我要和大家来谈这样四个方面,它蕴含的理论内容非常丰厚了,它需要我们在以后漫长的时间中逐渐地去体会它。

、哲学与时代

美国的导师哲学家丛书》曾从时代变换的角度,对于每个时代的哲学做了一个概括。

(古代:爱智的时代)     中世纪:信仰的时代;

文艺复兴:冒险的时代;   17世纪:理性的时代;

18世纪:启蒙的时代;    19世纪:思想体系的时代;

20世纪:分析的时代;   (21世纪:体验的时代)

 

哲学是以时代性的内容去求索人类性问题,因此哲学的反思具有自己的时代特征。因此我首先从时代的角度去阐释哲学反思的发展。

古代的反思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它源于对于大自然的惊讶,它惊讶所以它爱智慧,这和后来他越来越把智慧变成知识,正好是一个否定的过程。我现在不去描述这个过程了。

 

1.古代哲学:爱智的时代

作为古代哲学,它源于对世界的千变万化的千差万别的事物的惊讶。这种爱智它要反思的是整个的万物的统一性,寻求万物的统一性。所以他的这种反思直接的是对于人的经验的反思。在这种反思当中,它构成了古希腊哲学的两条最基本的路线:一条就是以德谟克利特为代表的所谓的原子论,而另一条就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所谓的理念论

这两条路线实际上要回答的是同样的问题,即万物的统一性问题。源于对万物的惊讶,它寻求一种内在的统一性,从而说明万物何以能够存在

恩格斯曾经有一句名言,他说“古希腊罗马哲学最终是合乎逻辑的归于神教了”。古代哲学在寻求万物的统一性的过程中,寻找现实因果关系的唯物论必然让位于寻找现象本质逻辑关系的唯心论,所以恩格斯说“古希腊罗马哲学唯物论最后必然是变成了唯心论”,它不可能是以唯物论来终结古代哲学,因为人们寻求万物的统一性,最后所能达到的只能是用一种逻辑关系去把握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恩格斯的论述说明古代的爱智的哲学一定转向了中世纪的信仰的时代。【古代哲学寻求统一性,最后把它寻求为了一个逻辑的存在,而这种逻辑的存在最后归于了一神教】因为人们要寻求这个“一”是为了获得规范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根据、标准和尺度。

2.中世纪:信仰的时代

作为一种逻辑存在的、规范人的全部思想和行为的“一”,它在西方哲学中变成了上帝,于是中世纪就变成了一种信仰的时代,先信仰而后理解,先上帝而后自我。

在中世纪,哲学变成了神学的婢女,即哲学被用于为神学做论证,这就是整个的中世纪。

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那个黑暗的中世纪。

3.近代:理性的时代

恩格斯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在经过了中世纪的漫漫长夜之后,人类从黑暗的中世纪苏醒过来之后,人才向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人是怎样的存在人和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所以对于整个近代哲学来说,它是一个人的发现的过程而这个人的发现的过程也是把上帝人化的过程

整个近代哲学就是一个上帝的自然化、物质化、精神化、人本化的过程。一言以蔽之,整个的近代哲学就是上帝人化的过程。

近代哲学是用人的理性去取代上帝,所以我们把整个的近代哲学概括为理性的时代,如果具体地说,这个理性的时代又可以分解为冒险的时代、理性的时代、启蒙的时代和思想体系的时代。这个上帝的人化的过程,它经历了整个漫长的近代这么几百年的历程,非常艰难。

4. 19世纪:思想体系的时代

从19世纪中叶开始,马克思的哲学、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使得传统哲学进入了现代哲学。传统和现代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的概念,它具有真实的理论内涵。19世纪的中叶,出现了一场哲学的革命,这场哲学的革命使哲学从传统转向了现代。那么这种转换是极其深刻的。我曾经以来三篇文章同一个语式来表达我对这场哲学革命的理解。那就是 1988 年写的从两到中介,1994年写的从体系到问题和 2001 年写的层级到顺序

5. 20世纪:分析的时代

把人类 20 世纪的哲学概括为分析的时代,这种概括是是有待商榷的。用分析的时代来概括 20 世纪哲学,它表明了人类反思层次的跃迁,但是又不尽然。

作为 20 世纪的哲学有三大思潮,即科学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果从这三大哲学思潮去看 20 世纪哲学,它蕴含着三大转向,那就是现代哲学家所概括的语言转向、生存论转向实践转向

他以分析的时代来标示 20 世纪的哲学,向我们非常鲜明地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提示,即20 世纪的哲学是一种学院化的哲学、职业化的哲学、技术化的哲学、专业化的哲学,没有一种分析的技巧,你就难以在 20 世纪的意义上来进行哲学研究。我不认为“分析”就是哲学研究的全部,但它是当代哲学家进行哲学研究的必不可少的基本的前提。

6. 21世纪:体验的时代

将21世纪概括为分析的时代,着也是有待商榷的,但它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提示,有助于我们去思考这个问题(21世纪的时代问题)。

这就是我和大家谈的第一点,从时代的角度去理解哲学的反思。然而时代性的变换只是为我们理解哲学反思的变换提供了一种时代的背景或者说生活的基础。真正去理解哲学反思的发展必须诉诸于哲学自身的理论内容。所以我们进展到第二个方面,反思与本体。

反思与本体

本体就是何以可能的根据。从古希腊哲学到现在哲学都是在寻求本体,哲学就是本体论。

哲学(反思的发展)就是在各个时代的不同的水平上(以反思的方式)去寻找本体,并将之表征出来以使大家了解。  本体就是何以可能的根据。寻找什么东西可能?

哲学对于它所寻求的本体的反思,经历了一个时代的转换的过程,在不同的时代它寻求不同的根据,并对这个根据做出了不同的回答,由此才构成了哲学史上的传统问题的深化,哲学永远是寻求本体,但它所寻求的本体、他对本体的理解和他对本体的承诺是具有时代性内容的。对于这个时代性的转换,我对它做了一个基本的概括,即

1.古代哲学,    它是追问万物何以可能?           原子—理念(爱智的时代)

2.中世纪,      它是追问世界何以可能?           上帝      (信仰的时代)

3.近代哲学,    它是追问启蒙何以可能?           理性      (理性的时代)

4.德国古典哲学,它是追问自由何以可能?                  

5.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人类的)解放何以可能? 实践     (思想体系的时代)

整个西方的近代哲学,它是追问人何以可能?但它不是一般性的追问的,它是追问把人带出蒙昧,实现人对自己的发现何以可能?所以我把它叫做启蒙何以可能

对于启蒙何以可能的问题,德国古典哲学作为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它灌注的是法国革命所要求的自由的原则。所以整个德国古典哲学所追问的是自由何以可能?人类的自由何以可能。    而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于他要追问的是人类的解放何以可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理解哲学的本体论和哲学的反思层次的跃迁,他要追问的不一样的。

1.古代

古代它追问万物何以可能,表面上看它是有两条追问的道路:原子论和理念论。但就像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在古代的水平上,原子论最后必然被理念论所取代,因为哲学只能在一个逻辑的意义上去把握万物的统一性。所以古代哲学最后导向了一神教。

2.中世纪

到了欧洲的中世纪,他开始转问世界何以可能?然后他认为“世界可能”是因为有上帝的存在,从而得出了上帝本体论。所以整个近代哲学是一个上帝的人化的过程。

3.理性的时代

在上帝的人化的过程中,它构成了一个理性的时代。在理性的时代,它追问启蒙何以可能,自由何以可能?在这个意义上,它又归结为一个东西,实质上是一个东西,在这里边有重大的变化,我们首先做一个高度的概括。那么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理性本体论

整个的西方近代哲学,前德国古典哲学追问是启蒙何以可能,而德国古典哲学追问是自由何以可能?但是作为整个的近代哲学,它是构建的一种理性本体论。在这个意义上,

    4.马克思的哲学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今天突出强调马克思的实践观,就是因为马克思把人的实践活动视为人类的解放。

反思与本体和上边的那个时代性的转换联系起来,我们就知道了在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的意义上,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所以我为什么说哲学就是本体论呢?就是你离开了本体论,无法去说明哲学。哲学干嘛呢?哲学就在寻求本体,但他寻求的不一样。古代哲学寻求的是万物,何以可能?中世纪寻求的是世界何以可能?那么前德国古典哲学它是追求人的发现,也就是人类走出愚昧的启蒙何以可能?那么到了德国古典哲学,他把这种人的发现归结为一个自由的原则。所以德国古典哲学大家看康德、费西特、谢林、黑格尔,乃至到费尔巴哈,他实际上是寻求自由何以可能?那么马克思把这样一种对于自由的寻求转换为了关于人类自身解放的寻求,他追问解放何以可能。所以我说什么叫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或者也可以叫做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那么这样我们不就把哲学反思层次的跃迁,同哲学传统问题的深化和理论思维方式的更新统一起来了吗?】

 

什么是哲学的反思?(将思存关系作为问题去反思,寻求主体)

哲学为什么是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在逻辑上是一个混沌的、整体的表象。将它升华为思存关系,它就表现为了一种哲学的、理论的秩序)

哲学反思什么(反思思存关系,找出主体)

反思怎样发展反思的发展在哲学的意义上表现为对本体的理解、寻求和承诺的深化

反思层次的跃迁(—反思经验、反思超验、反思先验)、    传统问题的深化、

思维方式的更新(—表象思维、形式思维、思辨/概念思维、辩证思维/唯物辩证法)

、反思与经验

我们只有引进了本体这个范畴,才能够真实地去理解哲学的反思。对于哲学反思的理解离不开本体,如果我们不引进本体这个范畴,就会把哲学的反思混同于一般的反复的思考。

我们往往都是在一个最一般的意义上去理解哲学概念的。然而,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具有它特殊的哲学的内涵。哲学的反思和哲学自身的使命是分不开的,哲学是为人类寻求安身立命之本的,哲学为人类寻求安身立命之本,也就是不断地追问何以可能的根据。这种何以可能的根据就是哲学所寻求的本体。【我们将来再去深入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先这样承诺下来,按照我这样一个意思大家来理解,从而我们来理解的这种反思。】

###本体就是(什么)何以可能的根据

如果我们首先承诺哲学所寻求的本体我们追问的什么何以可根据     那么关于本体,我们就可以同时提出两个问题  1.什么何以可能?

(如,   何以可能?                     2.对什么何以可能的回答(即为什么它可能?)            

 万物为什可能?)

 

 

1.什么何以可能?

这个问题深刻的表现了传统问题的深化和思维方式的更新,它是反思层次跃迁的产物和标志。

**反思层次的跃迁(—反思经验、反思超验、反思先验)、    传统问题的深化、

思维方式的更新(—表象思维、形式思维、思辨/概念思维、辩证思维/唯物辩证法)

所以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找出破绽迫其思考/跃迁,如休谟)

追问什么东西何以可能,标志着人们在什么水平上讨论哲学问题。哲学永远求索人类性问题,哲学虽然看起来好像永远是那几个问题,但是它是在反思层次跃迁的同时,永远追求本体何以可能的根据。

**【我真实地认为马克思是我们这个实在最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所寻求的人的解放(自由)何以可能的根据,发生了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对于人类来说,人的解放何以可能,根本上是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但马克思认为一切人的全面发展和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他为人自身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提供了一个本体论的根据(实践)。

我们慢慢来谈这个问题,我现在要向大家提示的是,本体作为何以可能的根据,它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它是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可能?第二个是对什么可能的回答。】

 2. 对什么可能的回答即它为什么可能?

前者比后者还重要,但我们一般容易记现成结论,比如说本体是水、火、无限物、四根、理念等。记住他说什么是本体是次要的,你首先要知道他在追问什么(何以可能)的根据。因此,正是在这个意义为大家做了一个勾勒(概括),整个的古代哲学能够和中世纪哲学区别开来,在于它追问的不是世界何以可能,我们往往把这个混为一谈。

万物何以可能与世界何以可能,就人类理论思维的发展水平来说,他提的不是一个问题。古代哲学提出的是万物何以可能?所以他最初把水当做万物的始基和基质,即万物所由来和万物所复归的那个东西,视之为万物的本体,万物的一种本原性的存在。在古代哲学的意义上,它那个本体是一个本原。

【1】古代哲学:追问万物何以可能?

在追问万物何以可能的过程中,构成了古代哲学的两个基本的思路或者说线索。

(1)原子。 人们最初只能是在一个非反思的意义上去面对这个经验世界(古代的最初的哲学不是在一种自觉的反思的层面上进行的)。人类的思维惊讶于大千世界的存在,这就是哲学的一个开端。人类自然而然地就会追问万物是从哪来的,而这种追问的第一步的产物必然是一种实体性的存在。这种思路发展到德谟赫利特时,他设想了一个量不同而质相同的东西,即原子,它试图以这种质相同量不相同的这样一种组合构成大千世界。但问题、矛盾马上就暴露了出来,质相同量不同的东西何以可能构成各种不同的东西呢?或者说它何以能构成一个万物的真实的统一性呢?(不能)。

所以古代的素朴的唯物论合乎逻辑的败给了古代的那个野蛮的(列宁语)唯心论。

(2)理念。 列宁说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一种野蛮的唯心论,因为柏拉图设想有两个世界,一个理念的世界,一个是它的影像的世界。但是柏拉图的设想是合乎逻辑的,因为你能够设想的作为统一性的存在,它只能是一种所谓理念的存在。而这种理念的存在实际上是一种逻辑的存在,是一种(普遍)概念的存在。

【【【我们所学的物质概念实际上就是一种逻辑把握的产物(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是一种逻辑把握的产物。所以恩格斯说,物质这个概念实际上是纯粹的思想抽象物,没有思想抽象,你怎么把握客观实在?但为了让你理解这种客观实在真实的实在性,列宁追加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

如果我们真正去把握事物的统一性时,如基本粒子、DNA等等 ,不管你追究到什么层次,也无法去真实地抓到万物的统一性。万物的统一性在哲学史上就变成了“在者”之“在”,一切有规定性的存在的那个抽象的存在。不管我们说什么,它都是存在,除了存在之外,我不再给它说出任何规定性,这才是一切存在的规定性。

我说一切存在的统一性只是它存在着,那么这样的一个存在纯粹的逻辑的存在,它不是个事实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黑格尔说它的那个纯粹的存在叫做纯有,也是纯无,纯有和纯无就是纯思。纯存在其实就是纯粹的你的思维把握的逻辑的存在,你一旦超越了纯粹的思维的逻辑把握的存在,它就变成规定性的存在了,而任何规定性的存在都无法去说明千差万别的事物。所以整个哲学在它追究终极存在的过程中,最后变成追究终极解释、追究普遍原理了。这就是亚里士德所做的概括,所谓的本体只不过是关于最高原理的原因关于是之所是”,“是为什么是”的那个原因。】】】

由此,我们就知道了古代关于万物何以可能的追究最后从原子论变成理念论的原因。

(当然,到了亚里士多德,又发生了一些摇摆,怎么理解形式和质料的关系,实体之间的关系。)但是它在整个罗马哲学的过程中归于了一神教(恩格斯语)

2中世纪:世界何以可能?       (世界:合乎秩序之万物)

归于一神教的中世纪哲学,它不是追问万物何以可能,而是追问包括人自身在内的这个世界何以可能。这个世界为何如此合乎秩序?(比如人怎么就能长眼睛看,长耳朵听,怎么该用的东西一个不多,一个不少,为什么狼就吃羊,羊就吃草,这怎么安排的呢?)

古代哲学寻求的万物统一性,最后归于了理念。这种理性逻辑的追究和人类这种(相信一切皆有安排的)信念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种一神教,就变成了作为造物主的上帝。【这都是合乎逻辑的,都不是偶然的】所以它构成了上帝本体问题。但是,在中世纪的哲学的发展过程中,这种上帝的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结果是上帝的观念变成了人心中规范着自己思想和行为的那个根据、标准和尺度,它(上帝)就成为了这样一种观念的存在。但是这种观念的存在构成了我所说的生命中不堪忍受之重的本质主义的肆虐,所以整个近代哲学要解决的时代性的问题就是,把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解放出来。正如费尔巴哈所说,上帝不外乎是人自己的本质的异化,人自己的本质的对象化

3近代哲学:启蒙何以可能?

因为上帝只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所以到了整个近代哲学,它开始追问,人何以可能?(人自身的发现),人怎么才能走出这样一种愚昧呢?所以启蒙何以可能?这就是从总体上说的理性的时代。但是在理性的时代中,17、18、19三个世纪不一样。

**推荐:卡希尔的著作《启蒙哲学》

17 世纪把理性视为一种真理的容器18世纪把理性视为一种理性的能力这种区别过渡到19世纪,到了康德,这种能力最根本的是一种先天综合判断的能力,这是康德的一种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的这个革命的结果,它才为人类的启蒙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的基础。康德在他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中,他要回答一个问题,真善美何以可能?所以具体的这个(什么)何以可能对于康德来说,是一个真善美何以可能?而真善美蕴含着的一个根本的原则是自由的原则。

因此整个德国古典哲学是一个自由的原则,是一个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18 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所要求的是自由、平等、博爱,根本的是自由的原则。而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所要求的自由的原则在法国革命的理论中并没有获得应有的理论的论证,他没有说明自由的原则何以是可能的。所以这个自由的原则何以可能是在德国的睡帽哲学中发生的(得到论证的)。      【德国古典哲学:自由何以可能?】

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它实现了对于自由何以可能的论证。黑格尔解决的一个根本的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思维的规律和存在的规律是同一个规律,它以此为根基,升华为个体的理性与普遍理性的辩证的融合。作为那样一种普遍理性,它自身是一个全体的自由性。所以黑格尔是在“无人身的理性”的自我运动中,实现了自由的原则。所以恩格斯说它是一个睡帽中的革命,这就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二重性。

**德国古典哲学的二重性:自由原则在理性中实现了,在现实中没实现。

4马克思哲学:解放何以可能?

正因为德国古典哲学具有二重性,因此作为现代哲学的马克思哲学,他提出的是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解放何以可能?

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集中的论述了人的自为自主的活动的本性人是怎样的存在?为什么人类能够获得自身的解放?)他讲人的本性就是一个自由的自觉的自为的活动,即实践的活动,解放之所以可能,就是因为人是一种实践的存在,人这种实践的存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历史的存在,所以人是在自己的历史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人类自身的解放。

**【【【关于马克思的这个哲学理论,我在这里做一个提示,希望同学们回去看一下马克思从 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到1844 年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 1845 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直到 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1818年出生,从他25岁 、26 岁、27岁到 28 岁,在这短短几年中,,他确立了自己的哲学世界观。大家回去读一下这几本文章和著作,你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

在1843年的《导言》里边,他首先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他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解放的问题(非常明确)。马克思说,我的哲学就是要实现人之自我异化的解放,将人从把人变成不是人的境地中解放出来。他提出人是人自身的最高本质这是马克思做出的一个最根本的论证,这就为他的这样一种哲学思想提供了一个理想之维。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集中论述了人的自为自主的活动的本性

人是怎样的存在?为什么人类能够获得自身的解放?因为人的本性就是一个自由的自觉的自为的活动。(即实践的活动)

*【那么这样的一种人类活动的本性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呢?是在 1845 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做出了极为简洁和精辟的论证。大家回去看一下马恩选集第 1 卷的第 16 页到第 19 页,就那么 11 条。看一下,逐条的好好分一分析,马克思就给我们讲,解放何以可能,因为人是一种实践的存在。那么这种实践的存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那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在 1845 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讲,解放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是一种实践的存在。

在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讲,人这种实践的存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历史的存在。人是一种历史的存在人在自己的历史的过程实现人类自身的解放。】】】

@哲学的反思层次的跃迁与它寻求本体之间是密不可分。哲学对于本体的寻求是诉诸对经验的反思在对经验的反思中,它推进了哲学反思层次的跃迁,从而实现了传统问题的深化和思维方式的更新。

、反思与经验

反思经验——超验的存在  |

反思超验——先验的存在  |   科学主义思潮    实验   批判狂妄的理性

反思先验——现代哲学------    人文主义思潮    体验   批判冷酷的理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践   批判抽象的理性

哲学的反思直接指向的是经验。在反思经验的过程中,人类形成了关于超验的意识,形成了关于超验的存在。而进一步的在反思超验的过程中,它构成了先验的存在。而在反思先验的过程中,它构成了现代哲学。现代哲学有三大思潮,即科学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三种哲学在对经验的反思的中获得的认识是不一样的。科学主义是诉诸于试验或者说实证,这是它的一个基本的东西;人文主义主要是诉诸于自己的体验;而马克思则扬弃了上述的各种理解,它(马哲)构成的是一种人类的实践。

科学主义思潮把整个传统哲学构成的东西视之为是一种狂妄的理性,它之所以把对于先验的反思诉诸于(构成一种),是为了批判狂妄的理性;而人本主义思潮之所以诉诸于体验,是为了批判一种冷酷的理性。马克思的哲学之所以诉诸于实践,是因为他要批判一种抽象的理性。他们诉诸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科学哲学在他批判狂妄的理性中获得了真实的理性,即科学。马克思在对于这种抽象理性的批判中,他诉诸(获得)的是人类的历史,而人文主义思潮在他批判冷酷理性的过程中,他诉诸(获得)的是文化。

【1】反思经验:超验的存在

这就是说哲学的反思是反思人自身的存在,而人自身的存在.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构成的最基本的东西是经验。

反思层次的跃迁与哲学寻求本体密不可分的。而哲学对本体的寻求诉诸于对于自己的经验的存在的反思。所以它首先直接反思的是人自己的经验。通过对经验的反思,它构成一个最根本的东西,即超越经验的存在,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对自己经验的反思,自觉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即我的经验包含着超越经验的东西,我还必须用超越经验的东西来解释、说明和规范我的经验的东西。

所以人类的反思的层次的跃迁,首先是从经验的层面跃迁为超验的层面,我对柏拉图哲学做了一个概括,我叫做类概念的困惑。你总要用一个概念的普遍性去把握经验的对象,那么在这个把握过程中,它造成了两个世界的分裂。

这和人类知识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形成知识就要构成超验的东西。而一旦形成超验的东西,马上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那就是究竟是经验给我们提供的东西是真实可靠的还是超验的东西给我们提供的是真实可靠的呢?经验论和唯理论就是在反思超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两种理论。因此进入到了近代哲学,反思超验

【2】反思超验:先验的存在

反思超验,在德国古典哲学的意义上获得了一种根本性的理解。反思超验就是反思普遍必然性何以可能,思想的客观性何以可能。

(如美的理念(概念)对于美的事物是否具有普遍必然性)

德国古典哲学在对超验的反思明确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

对超验的反思,实质上是对普遍必然性的反思,也就是对思想客观性的反思。因此普遍必然性何以可能就成为了康德的问题,所以他才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因为休谟已经提出(这个问题来了):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我们的分析命题虽然是永真的、先天的,但它不包括经验内容。我们的综合命题虽然具有经验内容,但它不具有先天的永恒之真。那我们怎样才能在先天与后天的统一(把后天的变先天)的意义上获得一种普遍必然性的东西,才能保证我们思想自身的客观性呢?所以康德有了一个哥白尼式的革命,他不是追问认识能认识到什么程度,而是追问人的认识自身何以可能,这就是康德的先验论。

**包括经验+先天的永恒之真=人的认识何以可能=追问先验的存在

***人的认识何以可能—先验论

先验论是追问先于经验的存在。先于经验的存在不是在时间上先于经验,而是在逻辑上先于经验。(思想活动→思想内容)。

对超验的反思构成了一种对先验存在的追究。整个现代哲学的一个根本性变化就在于对于先验存在的反思,这个不仅仅是反思康德,它直接的是反思黑格尔。因为黑格尔在这个意义上也是先验论,他承诺了先于经验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黑格尔最根本的东西就是他承诺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没有这个同一性,他什么也无法说了。所以恩格斯在批评黑格尔时就说,黑格尔哲学的结论已经默默地包含在他的前提里边了。。所以整个的 20 世纪的现代哲学都是以讨伐黑格尔开始的。

【3】反思先验:现代哲学

20世纪的科学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从讨伐黑格尔入手的。所以马克思的导言、手稿、提纲、形态都是以黑格尔为他直接的批判对象,批判黑格尔哲学。

但是三者对黑尔的哲学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科学主义思潮是把黑格尔的“无人身的理性”视为一种狂妄的理性,因此他要求用一种谦虚的理性来代替黑格尔的狂妄的理性,而这就是以科学去限制哲学,改造哲学,把哲学变成科学哲学。科学主义不是以科学为对象的科学哲学,而是要求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造哲学,把哲学变成科学哲学的哲学,这就是盛行于19世纪后半期以及几乎整个20世纪的科学主义思考。对中国教学界来说,它的一个重大使命就是批判科学主义思潮,不能够去理解和批判科学主义思潮,就无法在跨世纪的意义上再去搞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文主义思潮认为黑格尔的“无人身的理性”是一种冷酷的理性,所以他要求用一种丰富的人性去代替这种冷酷的理性,也就是用文化的多样性去代替哲学帝国主义。

【哲学原来被当成科学的科学,当做思想王国的王后,而不是被理解为一个思想共和国的公民。人文主义思潮,他认为应当用这样一种丰富的人性去代替这样一种冷酷的理性,也就是用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来代替那一种冷酷的理性。】

与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不同,马克思在他一系列的理论论著中向我们做出了这样的一种提示,那就是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哲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无人身的理性”,这种无人身的理性是一种抽象的理性,所以马克思要用人的实践活动来取代黑格尔的抽象的理性,而这种实践的理性本质上是人的历史的活动所以马克思把他的全部的哲学思想诉诸于(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边所创建的)唯物史观。

正因如此,哲学界说,马克思的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全部的马克思哲学。【这个这究竟怎么理解,我在这里边不讨论了,我只是做这样一种提示,就是作为现代哲学,它是在讨伐黑戈尔的这个无人身的理性中实现了反思层次的一种历史性的跃迁。】

 

这样一种反思所寻求的本体,反思对于经验自身的这样一种思考,它最后获得的是一种表征的一系列哲学命题。

我们要真正去理解哲学的反思,它不是没有具体的东西的,这个东西就是哲学用以表征他自己的时代精神,用以表征(那个何以可能的根据的)本体的历史性的哲学命题。

由此,大家就比较容易把握哲学了。笛卡尔为什么说故我在,贝克莱为什么说存在就是被感知,休谟为什么说因果习惯联想,康德为什么说先天综合判断,黑格尔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那么现代哲学为什么说语言是存在的家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如此等等,你就能够理解它不是在一个表述和表达的意义上构成一个哲学命题,而是在表征时代精神的意义上构成了时代性的哲学命题。而这些哲学命题正是深刻地凝结了反思层次的跃迁,传统问题的深化和思维方式的更新。

那么这就是我和同学们讲的第二章关于哲学思维,也就是如何去理解反思。我们以这种反思的哲学思维在哲学的海洋中自由地遨游。

 

 

 

 

 

 

 

 

 

 

 

 

 

 

 

【其他笔记】

1.教学内容安排:我从哲学问题入手,哲学研究什么问题;哲学以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研究自己的问题,所以进入到第二章哲学思维;哲学作为一种反思的思维,它究竟去反思什么东西,它的第一个直接的对象就是常识;那么在常识的基础之上,我们再去反思科学,所以我就按照这样一个逻辑来和大家讲这一轮的这个哲学通论。

2.**整个的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就批评一个东西:“同一律, A = A”,这就是反思层次的跃迁。

3.对超验的解释

赖新巴哈在《科学哲学的兴起》中说,知识的本质就是概括,而概括是为了寻求解释,寻求解释必然寻求解释的统一性。我们都是来学知识的,知识就是超越经验的存在对自身经验的反思寻求构成的是一个超验的东西。

4.疑问—看下先天综合判断

反思超验,在德国古典哲学的意义上获得了一种根本性的理解。反思超验就是反思普遍必然性何以可能,思想的客观性何以可能。(先天综合判断,认识形式—认识内容)

(如美的理念(概念)对于美的事物是否具有普遍必然性)

5.所以整个的 20 世纪的现代哲学都是以讨伐黑格尔开始的。沃尔顿怀特说,几乎 20 世纪的所有的哲学流派都是以攻击那位声名赫赫而又思想庞杂的德国教授的观点开始的,我心里指的是黑格尔。而这就是对于黑格尔的最高的一种奖赏。他第一句话开宗明义,就说整个 20 世纪的哲学都是以讨伐黑尔开始的。

 

 

我们第二章讲了哲学思维。哲学的思维就是一种反思,从根本上说,哲学的反思是对于思想前提的反思(反思前提)。哲学关于前提的反思在哲学发展史上有一个不断地跃迁的过程,即就是说哲学的反思的思维在哲学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构成了反思层次的跃迁,这种反思层次的跃迁同时实现了两个方面:传统问题的深化思维方式的更新。我们应该从这三个方面理解哲学反思的发展。因此我们说哲学是以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的问题。哲学的反思不是一个空洞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思想的内容和相形式相统一的深化和发展的过程。这就是关于哲学思维的基本要点。

*反思经验—超验的存在;反思超验—先验的存在;反思先验—现代哲学)—哲学思想内容

哲学是反思,反思是对前提的反思,哲学对前提的反思是一个推进哲学自我发展的过程。

(反思的发展和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是统一的这种哲学的反思它是有内容的。哲学反思的对象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思想前提)。

人类首先是以常识的方式去把握这个世界,同时它又以神话、宗教、艺术、伦理科学、哲学的方式去把握世界。我们要想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哲学的反思的思维方式,首先就要诉诸于哲学对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的反思。人类把握世界的所有的方式当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方式就是经验常识的方式。所以我们讲第三章,对于常识的反思,题目:超越常识


哲学通论—孙正聿(第二章3/3)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