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愚蠢!写了几十年的《多宝塔》,从来不知道它写了啥!《多宝塔》涉及的文字、历史、佛

2020-05-29 10:18 作者:大凝没事练练字  | 我要投稿


姗姗来迟的完整版《多宝塔》十日谈😍

《多宝塔》十日谈,是之前微信群里的一个免费小课。

当时的流程是这样的:早上出图,大家试着识文断句,到了晚上,再听咸鱼老师讲解。


讲解并不只是作翻译,咸鱼老师会补充文字、历史、佛教等一系列相关知识。


下面的文字是对“《多宝塔》十日谈”的整理。

因为《多宝塔》文章比较长,十日谈没有从头讲到尾,只是从中挑了十段。

不过,借由这十段,已足以了解《多宝塔》的大体内容,以及当时为什么会立这块碑。



第一日

 /

释文:粤《妙法莲华》,诸佛之秘藏也;多宝佛塔,证经之踴现也。发明资乎十力,弘建在于四依。

1、粤

发语词,表达一种审慎的语气。

按《说文解字》,粤字“从亏从宷(shěn)”,而“亏”是叹气,“宷”就是“審(审)”。


2、《妙法莲华》,诸佛之秘藏也;多宝佛塔,证经之踴现也。

《妙法莲华经》,是许多佛留下的秘密法门;一个挂满宝贝的佛塔,为了证明这部经书从地里跳了出来。


这里有一个典故,《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里说,佛讲《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讲到半路,突然出现了多宝佛塔:

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从地踊出,住在空中,种种宝物而庄校之。


之所以有这个神奇现象,是因为多宝佛曾立下誓愿:

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踊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


《多宝塔》上写的是“踴”,《法华经》上写的是“踊”,这两个字没有区别。

至于“踊”和“涌”,含糊点说没有区别,较真点说“踊现”是像人一样跳出来,“涌现”是像水一样满出来。

在《多宝塔》这,自然是“踊现”更形象,因为宝塔的出现更像旱地拔葱。


3、发明资乎十力,弘建在于四依。

《法华经》得以出现是因为佛有十力,《法华经》想要弘扬要靠佛教徒四依。


发明,阐发、昭明。

弘建,弘扬、建设。

发明、弘建的宾语没有明写,理解为佛法也可以。


“十力”和“四依”都是佛教术语。

其中“十力”说来复杂,简单理解为佛才有的智慧、能力即可。

民国时有位学者自我感觉良好,以此为名,那就是“熊十力”。


至于“四依”,可以多说几句。

所谓四依,一般是指:依义不依语,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依义不依语,听人说法要关注语言背后的道理,不要盯着几个字眼。

依法不依人,学佛不能搞个人崇拜,“仁波切”什么的很可能靠不住,要跟着佛法,不要跟着某个大师。

依智不依识,见识是表面的、有限的,学习得用脑子,得试着了解更全面、更深刻的东西。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佛经有了义经和不了义经之分,简单理解,不了义经是劝人入门的书,了义经是助人成佛的书。



第二日

  /

释文:有禅师,法号楚金,姓程,广平人也。祖、父并信著释门,庆归法胤。母高氏,久而无妊,夜梦诸佛,觉而有娠,是生龙象之征,无取熊羆之兆。


1、有禅师,法号楚金,姓程,广平人也。

这句懒得翻。(众人:???)


2、祖、父并信著释门,庆归法胤。

楚金的爷爷和爸爸都是佛教徒。

意译的话就是如此,所以说白话文并不一定比文言文啰嗦。


信著释门,在佛教圈里,他们有很好的信誉。

庆归法胤,他们很高兴成为佛教事业的接班人。


信,诚实可靠,有信誉。

著,为人所知,很显著。


“信著……”的句型可以追溯到《春秋公羊传》:

桓公之信著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

齐桓公的信誉在天下得以彰显,是从曹柯之盟开始的。


后来有了“信著乡里”、“信著州里”、“信著远番”、“信著神明”等一系列说法。

这个信誉也不一定是诚信,在不同的语境里也可以是威信、忠信。

在《多宝塔》这,自是对佛教的虔诚信仰。


胤,后嗣。

法胤,佛法的继承人。


关于“胤”字可以多说几句。

汉字里的“月”字旁,很多时候都是“肉”字旁,比如说肝脾肺肾,“胤”字也是如此。


按《说文解字》,“胤”字的造字逻辑是这样的:

从八,象其長也;从幺,象重累也。

就是挂着块肉延续下去,所以“胤”的意思是“子孙相承续也”。


3、母高氏,久而无妊,夜梦诸佛,觉而有娠,是生龙象之征,无取熊羆之兆。

楚金的母亲高氏,很长时间都没怀孕,结果某天夜里梦到一堆佛,醒来就发现肚子里有孩子在动。很明显,这孩子长大了更可能做和尚,而不是做高官。


“妊娠”摆一起是怀孕的意思,但细究起来也是有区别的。

妊是怀孕,娠是胎动。


“是生龙象之征”,这是生和尚的征兆。

龙象,龙是水里最有力的动物,象是地上最有力的动物,佛教常用这个词形容精进修行的罗汉。

考虑到“龙象”是佛教的词,所以“龙象”和“般若”很搭,于是《神雕侠侣》里有“龙象般若功”。


“无取熊羆之兆”,不是生高官的征兆。

熊固然是熊,羆也是一种熊,它们都是猛兽。


梦见这两种猛兽可以是生男孩的征兆。

《诗经·斯干》里说:维熊维羆,男子之祥。


此外,熊羆也可以作武将的代名词,比如《唐会要》里说:

熊羆者,猛兽也,适可以旌武臣之力也。


但放进《多宝塔》的语境,“男孩”固然不合适,“武将”也好像差点意思。

“是生龙象之征,无取熊羆之兆”,应该是说楚金禅师打出生就注定了要出世而不是入世,所以我意译成了“高官”。


第三日

 /

释文:尔后,因静夜持诵至《多宝塔品》,身心泊然,如入禅定。忽见宝塔,宛在目前,释迦分身,遍满空界。行勤圣现,业净感深,悲生悟中,泪下如雨。遂布衣一食,不出户庭,期满六年,誓建兹塔。

1、尔后,因静夜持诵至《多宝塔品》,身心泊然,如入禅定。

之后,楚金禅师在一个安静的夜晚诵习《法华经》。当诵习到《多宝塔品》,楚金禅师身心都安静了下来,仿佛进入了禅定状态。


因,就、乘、趁。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此天之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多宝塔品》,《法华经》第十一品。

佛经的章节称“品”,《法华经》共二十七品。


泊,本义为浅水,后引申为停靠(泊船)。

身心泊然,就是身心都靠岸了,一副安静从容的样子。


2、忽见宝塔,宛在目前,释迦分身,遍满空界。

忽然看见宝塔,好像就在眼前,空中到处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分身。


空界,理解为空中即可。

唐人广宣有一句诗“法筵花散后,空界满香风”。


3、行勤圣现,业净感深,悲生悟中,泪下如雨。

因为楚金禅师行为勤勉,所以释迦牟尼佛的分身才会出现。

又因为楚金禅师净化了自己的业,所以面对这一切感触颇深。

最后,楚金禅师终于有所领悟,又在领悟中生起了慈悲,泪如雨下。


所谓“业”,是一个外来词,对应梵文Karma,音译的话是“羯磨”。

简单来说,业是一切行为,关于业的分类,可看下图。

4、遂布衣一食,不出户庭,期满六年,誓建兹塔。

于是楚金禅师穿着简陋的衣服,一天只吃一顿,不走出庭院,花了六年时间,发誓要建这座塔。


一食,佛教有一种“日中一食”的饮食方式,主张一天吃一顿,而且这一顿还得在中午。


第四日

 /

释文:至天宝元载,创构材木,肇安相轮。禅师理会佛心,感通帝梦。七月十三日,敕内侍赵思偘求诸宝坊,验以所梦。入寺见塔,礼问禅师,圣梦有孚,法名惟肖。其日,赐钱五十万、绢千匹,助建修也。


1、至天宝元载,创构材木,肇安相轮。

到了天宝元年,人们开始搭建木材、安装相轮。


创,开创;肇,肇始。两个字都有开始的意思。

“创构材木,肇安相轮”,就是开始“构材木,安相轮”。


材木,一般指能做木材的树,但在这不妨理解成“木材”。

相轮,塔顶上那个一轮一轮的东西。

2、禅师理会佛心,感通帝梦。七月十三日,(帝)敕内侍赵思偘求诸宝坊,验以所梦。

楚金禅师领会了佛的心意,出现在了皇帝的梦里。七月十三日,唐玄宗让内侍赵思偘去各个寺院里找,看梦里的事是真是假。


“理会佛心,感通帝梦”,这种句子好懂不好翻。

理会就是理解、领会,感通则是感应联通。

这件神奇的事在《楚金禅师碑》里有更详细的记载。

据说,唐玄宗当时做梦梦到了一个法名带“金”的僧人,就派人去各个寺院找。


“(帝)敕内侍赵思偘求诸宝坊,验以所梦”,有几个小点。

首先,敕字前面有一个空格,表明行为主体是皇帝,只是出于尊敬,所以不写。

其次,偘是侃的异体字。

最后,宝坊是寺院的美称。


3、入寺见塔,礼问禅师,圣梦有孚,法名惟肖。

赵思偘到了千福寺,看见佛塔,问楚金禅师叫什么,发现皇上的梦是真的,禅师法名里真的带个“金”字。


孚,使人信服。

圣梦有孚,皇上的梦使人信服,也就是说皇上的梦得到了应验。


肖,像。

法名惟肖,禅师的法名和梦见的一样。


4、其日,赐钱五十万、绢千匹,助建修也。

这句也懒得翻。(众人:???)


第五日

 /

释文:至四载,塔事将就,表请庆斋,归功帝力。时僧道四部,会逾万人。有五色云,团辅塔顶,众尽瞻睹,莫不崩悦。大哉观佛之光,利用宾于法王。

1、至四载,塔事将就,表请庆斋,归功帝力。

到了天宝四年,多宝塔即将建成,人们上表请求搞个庆祝活动,把建成的功劳归于皇帝。


就,完成;将就,即将完成。

将就,在今天有勉强适应的意思,估计是从“即将完成(还未完成)”引申出来的。


庆,庆祝。

斋,在这不妨理解为斋会,就是请佛教徒们吃斋。


2、时僧道四部,会逾万人。

当时到场的和尚尼姑、善男信女有上万人。


僧道,其实只是说僧,只是说佛教徒。

这就是所谓“偏义复词”,即一个词由两个字构成,但只强调其中一个。


比如《出师表》里有“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赏罚不应该不一样。

“不宜异同”,就是“不宜异”,“同”字只是来凑音节的。


另外,早期的僧人也可以叫道人,比如《世说新语》里竺法深就被称作道人。

其实和尚也是求道的,叫道人并无不可,只是后来要和道教徒相区分,就不这样叫了。


四部,即四部众、四类佛教徒。

佛教徒可分四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都是梵语的译音。


其中,比丘为男子出家僧;比丘尼为女子出家者;优婆塞为在家信奉佛教的男子;优婆夷为在家信奉佛教的妇女。

所以在上面的意译里,我简单翻作和尚尼姑、善男信女。


3、有五色云,团辅塔顶,众尽瞻睹,莫不崩悦。

有五彩祥云,围绕着塔顶,大家都抬起头看见了,没有不高兴的。


团辅,成团打辅助,就是围绕塔顶、烘托塔顶的感觉。

崩悦,像山崩一样喜悦,就是非常高兴。

“崩悦”这个说法很有意思,让人不禁想起韩寒《三重门》里那句难以翻译的“文思如尿崩,谁与我争锋”。


4、大哉观佛之光,利用宾于法王。

这场面真是壮观,做佛教徒真好。


这句话仿写了《周易》里的一句话:

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原来的句子是说,观察王国的光辉,利于做周王的宾客。

意译一下就是,共享盛世做大官,骆宾王的名字就是出自此处,所以他字“观光”。


回到《多宝塔》,为了配合佛教主题,也为了句式整齐,作者做了点小修改。

这种化用的写作手法,在后面我们还会看到。


第六日

 /

释文:禅师谓同学曰:鹏运沧溟,非云罗之可顿;心游寂灭,岂爱网之能加?精进法门,菩萨以自强不息。本期同行,复遂宿心。凿井见泥,去水不远;钻木未热,得火何阶?

1、禅师谓同学曰

楚金禅师和一起学佛的人说


2、鹏运沧溟,非云罗之可顿

大鹏鸟飞去大海,不是几团云能拦得住的。


很明显,这只大鹏鸟来自《庄子·逍遥游》: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罗,本义是逮鸟的网。

云罗,就是云组成的罗,但这个网明显逮不住大鹏鸟。


3、心游寂灭,岂爱网之能加?

内心向往寂灭,哪里是爱网能束缚的?


心游寂灭,即心游于寂灭。

寂灭,在一般人眼里并不是什么好词,在这却是一个好词,不妨理解为“淡定,不再追着外物跑”。


4、精进法门,菩萨以自强不息

面对精进法门,菩萨选择自强不息


菩萨修行有所谓“六波罗蜜”,就是学习佛法、传播佛法的六种方法。

这六种方法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般若波罗蜜是这么来的)。


另外这句话像《周易》里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5、本期同行,复遂宿心。

我想和大家一起进步,实现多年来的心愿。


本期,本来指望着。

复遂,同时实现了。


同行,一起走。

宿心,一直以来的心愿。


6、凿井见泥,去水不远

打井看到泥,离水已经不远了。


7、钻木未热,得火何阶?

钻木取火,木头还没热,哪里能有火呢?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得火何阶”是“得火何基”,哪里能有得火的基础。

只是因为唐玄宗叫李隆基,所以不得不避讳。


最后整体翻译一下楚金禅师说这几句话的意思: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佛法的向往。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第七日

 /

释文:夫其法华之教也,开玄关于一念,照圆镜于十方,指阴界为妙门,驱尘劳为法侣,聚沙能成佛道,合掌已入圣流。


1、夫其法华之教也,开玄关于一念,照圆镜于十方

法华宗觉得学佛可以顿悟,而众生都能成佛。


玄关,玄妙的关隘。

开玄关,打开这个关隘,指获得佛法的精髓。


圆镜,圆的镜子。

当然,这是比喻,喻指遍映万象、纤毫不遗的智慧。


照圆镜于十方,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开了玄关,获得了观照十方的智慧。

另一种是,十方的人都有“照圆镜”的机会。


结合《法华经》里龙女成佛的故事,第二种理解可能更好。

因为《法华经》的突出特点就是,认为一切众生都可成佛,只要因缘成熟就可以顿悟。


2、指阴界为妙门,驱尘劳为法侣

法华宗指出,烦恼即菩提,要在尘世里修行。


阴界,阴是阴,界是界。


阴是五阴,即色受想行识,五种遮蔽人的可能。


界是十八界,十八界是666:

🤙色 声 香 味 触 法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尘劳,尘世的烦劳,常用作“烦恼”的代名词。

驱,驱赶、驱使,即变“尘劳”为“法侣”。


学佛之人,一般都提防阴界、讨厌尘劳,这两句说的却是更高一层的道理:

指阴界为妙门,驱尘劳为法侣。


3、聚沙能成佛道,合掌已入圣流。

只要你够虔诚,坚持下去,一定能在修行路上取得成就。


聚沙,《法华经》里有“聚沙成塔”的典故,在这比喻坚持、积累。

合掌,即合十,佛教圈里问问题前总得合掌表示恭敬、虔诚。


第八日

 /

释文:三乘教门,总而归一;八万法藏,我为最雄。譬犹满月丽天,萤光列宿;山王映海,蚁垤群峰。

1、三乘教门,总而归一

佛教有那么多不同流派,但最后的追求是一样的。


乘,可组词乘车、乘船,有坐交通工具的意思。

三乘,即通向佛法的三趟车,具体来说,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2、八万法藏,我为最雄

在那么多不同流派里,我(法华宗)是最厉害的。


法藏,即佛说的教法;八万,形容数量多。

这一句也可译为,在那么多佛经里,《法华经》是最厉害的。


3、譬犹满月丽天,萤光列宿

法华宗就像是天上的一轮满月,点亮了整片天空,而别的教派像散布着的星宿,发着萤火虫一般的光芒。


丽,一般解释作“附着”。满月丽天,一轮圆月挂在天上。

但为了让对比更鲜明,在上面的翻译里加了句“点亮了整片天空”。


萤光列宿,“萤光”可以视作动词,“满月”看“列宿”,觉得它们的光像“萤光”。

满月自然是指法华宗,列宿就是别的流派。


4、山王映海,蚁垤群峰

法华宗像须弥山一样巨大,倒映在海中,和法华宗相比,别的流派像蚂蚁堆的小土包。


山王,山中之王,在佛经里,一般指那座世界中央的“须弥山”。


垤,小土堆。

蚁垤,蚂蚁堆的小土堆,常见于蚁穴周围。


蚁垤群峰,别的流派是群峰,但法华宗视它们为蚁垤。

这话有点像“一览众山小”,又有点像“除却巫山不是云”。


第九日

 /

释文:嗟乎,三界之沉寐久矣!佛以法华为木铎,惟我禅师超然深悟。其貌也,岳渎之秀,冰雪之姿,果唇贝齿,莲目月面。望之厉,即之温,睹相未言,而降服之心已过半矣。

1、嗟乎,三界之沉寐久矣!

啊,三界已经沉睡太久了。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在这其实是说,这世界已经很久没出高僧了,而现在终于迎来了楚金禅师。


2、佛以法华为木铎,惟我禅师超然深悟。

佛祖用《法华经》作教化,只有楚金禅师get到了。


木铎,以木为舌的大铃,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总要派人走街串巷敲这个木铎。

《论语》里有人说孔子“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于是“木铎”后来有了“教化”的意思。


3、其貌也,岳渎之秀,冰雪之姿,冰雪之姿,果唇贝齿,莲目月面。

楚金禅师长得很帅(这意译是不是过分了点?)。


岳,山,如五岳;渎,河,如四渎。

岳渎之秀,有名山大川那样的秀丽。


果唇,嘴唇像频婆果一样红。

贝齿,牙齿像贝壳一样白。


莲目,瞳子呈绀青色。

月面,脸又圆又干净。


楚金禅师长得很可能没那么帅,眼瞳也不一定是绀青色的。

这一段描写其实是照着佛来写的,佛教里说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其中就有果唇、莲目等描述。

所以表面上看,这段话在夸楚金禅师长得帅,其实是说,楚金禅师一看就像是个得道的高僧。


4、望之厉,即之温,睹相未言,而降服之心已过半矣。

远看很有威严,近了却发现很温和,他还没开口说话,我就已经折服了。


“望之厉,即之温”,这话又有《论语》的影子。

《论语》里有这么一节: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望着庄严令人敬畏;走近又显得和蔼可亲;听他说话,则严厉不苟。”


第十日

 /

释文:夫发行者因,因圆则福广;起因者相,相遣则慧深。求无为于有为,通解脱于文字,举事徵理,含毫强名。


1、夫发行者因,因圆则福广;起因者相,相遣则慧深。

引发行为的是因,因圆满了,福报也就多了;造就因的是相,破除了相也就有了深邃的智慧。


这句话怪怪的,怀疑作者为了文采,放弃了措辞的严谨。

作者的意思可能是这样的:要想有福报,就得种善因,要想种善因就得懂无相的道理。


有相、无相的概念颇为复杂,这里不做详细阐释,只说一个简单的东西。

法华宗里有所谓有相安乐行和无相安乐行,比如啥也不懂、虔诚地念《法华经》就属于有相安乐行;而认真揣摩书中道理、修炼自己的内心就叫无相安乐行。


2、求无为于有为,通解脱于文字

努力有为,追求无为;通过文字,渴望解脱。


无为、有为,也是组复杂的概念,这里只能就事论事、点到为止。

无为,不造作,不乱作为,是学佛者追求的一个目标。

有为,有所作为,对自己有要求,是实现目标的手段。


3、举事徵理,含毫强名。

摆事实讲道理,拿起毛笔勉强写一写。


含毫,含住笔毫,代指构思文章。

强名,勉强命名,这里指写文章。


前面说“通解脱于文字”,这里说“含毫强名”,都暗含了一个道理:

文字本身不是道,只是没有更好的传授方式,所以勉强写一写。

类似的思想,在《道德经》里是“道可道,非常道”,在禅宗里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想了解更多或者想报名学习书法

报名请联系教务长 (大凝爱书法全拼小写:daningaishufa)


文字 | 咸鱼癸

👍


愚蠢!写了几十年的《多宝塔》,从来不知道它写了啥!《多宝塔》涉及的文字、历史、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