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船只简介》

她诞生在美国的土地上,就如同那些将会乘着她出航的人们一样。在五大湖和田纳西河谷附近开采的矿石通过驳船和火车运输到底特律和匹兹堡的钢厂并在新泽西州卡姆登,由来自48个州的工匠加工,焊接,锤击在一起。1930年,她烧得通红的龙骨被铺设在造船厂里,船体在铿锵的锤击声、喧哗声和飞溅的火花中逐渐成形。147条高强度钢从船头到船尾逐渐展开,她的上层建筑向着太阳伸长攀升。1932年,她第一次入水,并被命名为“印第安纳波利斯号”。
印第宏伟而苗条。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时任美国总统】将她打造成了自己的国舰,并邀请世界各国领导人和皇室成员在她那抛光的柚木甲板上璀璨的星空下跳舞。当战争来临时,她带去战斗的许多水手还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他们睡在三层铺位上,星期天早上去做礼拜,星期天下午在扇形船尾【fantail】上掷骰子。他们在格伦·米勒【Glenn Miller ,在40年代的大型跳舞乐队时期最受尊敬的乐队】的歌声中起舞,随着安德鲁斯姐妹【Andrews sisters,少女时代就组成的三人和声合唱小组】唱歌。他们称印第为他们的初恋情人和王后——至少他们的妻子叫她“另一个女人“。
印第安纳波利斯是二战太平洋舰队的旗舰【准确的说是大部分时间作为斯普鲁恩斯上将的太平洋第五舰队旗舰】,而太平洋舰队是现代世界史上最大的海军舰队。沿着她的中轴线,她配备了3个250吨重的炮塔,每一个炮塔都有3门8英寸【203mm】的大炮,它们可以在18英里的射程中轰击海滩,摧毁碉堡和穿透敌舰的装甲。她的船身上分布了24门40毫米的博福斯防空炮,她的一些雷达拥有致命的瞄准精确性,还有32门机关枪,它们可以用20毫米炮弹所形成的冰雹覆盖一英里宽的作战范围。第五舰队司令雷蒙德·斯普鲁恩斯(Raymond Spruance)上将将建造一座从珍珠港向西延伸至日本的岛屿桥梁,并在各国的鲜血中举行最终的葬礼。
到了1945年夏天,太平洋战争正朝着它火热的高潮汹涌而来。在七月的最后一周,一种被称为“世界毁灭者”的新式武器诞生了【即原子弹】,并由查尔斯麦克维三世【Charles B. Mcvay III,时任舰长】所领导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号交付了这个最为机密的海军新式武器的核心元件【核燃料铀】到达发射点。启程返回的四天后,午夜刚过,一艘日本潜艇发现了印地,并用两枚鱼雷击中了她。三百人随船沉没。当印第沉入菲律宾海的海底峡谷,近九百个人也随之落水。最终仅有316人幸存。【这句话怪怪的,是说被击中时有300人当场死亡,完全沉没时又有900人相继落水,也就是船上共1200人左右】
印第安纳波利斯的沉没是美国海军历史上最大的海难。这也是一个跨越两个世纪的国家丑闻。那将会是一个有争议的军事法庭:敌方证人;谎言和阴谋;执掌权贵者;支离破碎的生命;自杀……
十年紧随着又一个十年,幸存者们将为他们的船长而战,全力纠正庸俗的的不公。随着印第的故事向前推进,历经了从富兰克林·罗斯福到小布什等共十三任总统。而这起事件也涉及到一位名叫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制作人【Steven Allan Spielberg,1975年使他获得美国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导演提名的惊悚电影《大白鲨》灵感即来源于印第安纳波利斯海难事件】,一个叫亨特·斯科特的11岁男孩【Hunter Scott,弗罗里达州彭克拉市学生,在小学课余研究作业中发起了为麦克维船长平反的项目,走访了150位幸存者,检阅了800份官方文件,并向美国国会提出了自己的证词】,一个叫鲍勃·史密斯的特立独行的立法者【Bob Smith,麦克维船长平反案促成者】,还有一个船长——威廉·托蒂——和印地同名的潜艇船长【William Toti,潜艇为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十号舰:SSN-697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在平反过程中组织了多次访谈与上诉】。人们为了她奋斗了几十年,而这五十年来未能决出胜者。
印第安纳波利斯现在成了战争的坟墓,但请别就那样埋没她。将卷胶倒带,看看她的历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