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认知 张辉教授 南师大

critical theory + 系统功能语言学(社会)
历史的选择
批评认知语言学 = 批评话语分析 +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语言学理论/研究方法,也能够成为解构话语的工具
话语本身的特征
话语背后的概念结构/认知过程

语言使用相关的概念结构及其功能


Cruse & Croft (2004)
语言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同其他认知系统共同发挥作用;
Grammar is conceptualization.
The knowledge of language comes from the usage of language.
与乔姆斯基完全相反的假设


身体 世界 心智/大脑 认知 - 抽象概念的具象化
经验 认知 现实
空间概念 container schema
隐喻拓展 内外 边界 物理空间 - 身体/国家
ARGUMENT IS WAR
XXX IS A JOURNEY
Image Schema - Force Dynamics
哲学、物理学、心理学、语言学
微观词句:
物理力/心理力/社会力互动在语言中的表征
宏观篇章:
语篇衔接、逻辑关系、观点博弈
话语世界分析:
物理世界 主观世界 客观世界 概念世界 符号世界/话语世界
人同时存在并游走于多重世界中


大米在碗里 - 干净的
大米在衣服上 - 脏的


移民话语
flood into 国家看作容器


心理空间>话语空间
话语空间是由话语构建的心理空间
心理空间也可以由音乐/绘画构建

趋近:不断向自身身体靠近




空间比时间概念更basic
Christmas is approaching. 空间代时间

空间 时间 价值观


趋近化理论:
词汇和语法层面的分析
外围实体 vs 内部实体
threat / conflict
意识形态的物质化


us vs. them
内部 vs. 外部

从过去 /将来 - 现在

指称中心内部 - right
指称中心外部 - wrong

通常使用动词词组 表征 趋近化process



批评话语分析主观性很强,科学性较弱
所以要多方认证 强化科学性
语料库 + 心理实验(受众接受情况)

批评认知语言学:语言理解与接受的分析视角——再论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建构







Antcon提取数据

词项/构式出现次数超过门槛值才纳入统计范围









批评认知语言学: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认知语言学的“三个轴线”与“三个层面”——第14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侧记
认知语言学在中国:回顾、现状与展望——第十届中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综述
认知批评话语分析角度:
- 意象图式分析
- 批评隐喻分析
- 话语世界分析
趋近化理论从话语世界角度分析话语
趋近化理论源起:
心理空间 - 话语空间 - 趋近化理论
Fauconnier & Mark Turner(2002) - <The Way We Think>
心理空间 & 概念整合
Chilton(2004) - <Analyzing Political Discourse: Theory and Practice>
话语空间理论
Cap(2013) - <Proximization: The Pragmatics of Symbolic Distance Crossing> 趋近化理论
理论上
不同的词项/构式对话语的建构
所反映的意识形态、立场、观点
不同的话语策略对构建trust/blame/stance/position等的影响
discourse strategy:
subjectification discourse strategy
方法上(语料库+心理学实验)
语言理解与接受实验:
操纵话语变量
观察受试对不同话语特征的反应
方法的改进 实证研究 可重复性 可验证性
更具可操作性 科学性
公共(环境/媒体/医疗)话语/政治话语:
话语实体(IDC vs ODC)
意识形态的威胁/冲突(IDC vs ODC)
对立关系
强调冲突性和对立性,很适合用来分析总统辩论/政党之争
- 话语实体(IDC vs ODC)
- 立场三角(不同主体 不同立场)
- 力动态(主力体 vs 抗力体)
实体 就是 NP(人工标注 主观判断)
语料的人工标注方法:
3人独立标注
争议 - 商量 - 统一与否 - 保留/剔除
validity/reliability test 怎么做?
信度分析/效度分析
依然具有主观性,但一定程度上减少
趋近化理论的缺陷:
分析工具不明确
分析过程模糊

施事 受事
责任划分/责任赋值 攻击性感知
asymmetrical vs. reciprocal verb constructions
John hit Tom. 非对称构式
调换顺序 agent patient 改变 关系不对等
John clashes with Tom. 交互构式
调换顺序 关系不变
英文:主谓结构为主!

在有关城市暴乱的报道中,是否使用FIRE metaphor,如果使用,那么警察用水枪镇压暴乱的行为,在读者的认知里就得以合法化了。(问卷调查)
主观化/客观化的话语策略,如何影响读者/听者对战争话语的识解?(Hart 2018)
主观化话语策略(eg. personal authority;以我的人格保证;第一人称)一般不靠谱
客观化话语策略(eg. 组织/机构 authority;第三人称)
统计代词的使用
提供主观/客观的evidence来证明话语的真实性/可靠性
semi-true experiment 半真实实验(一些变量无法控制)
为何选择时间空间价值观三个维度?(因为它们基本?谁定义的?标准是什么?)
能否纳入其他维度?
从时间、空间、价值观三个维度分析话语
能否和力动态图式/立场三角融合?


趋近化理论中蕴含着认知语言学的各种思想(概念隐喻、意象图式、心理空间、概念整合...)
力动态在语篇中表征为观点/立场(价值观)间的力互动
总统辩论 不同议题下
- IDC(主力体) ODC(抗力体)NP
- 时空(危机感/压迫感)
- 价值观(力对抗)
可融合的关键:都体现对抗关系!
将力动态图式融入趋近化模型中
能体现价值观之间对抗/博弈的动态互动过程!
趋近化理论本身认为ODC的价值观趋近IDC的价值观,并对其产生威胁/压迫(过程导向)
但是忽视了IDC的反应,没有表明这种趋近的结果
在价值观维度融入力动态分析,使重新构建的趋近化模型,更能体现IDC与ODC之间的互动性,并对博弈结果进行表征。
趋近化模型 只体现ODC向IDC趋近的趋势
力动态 能体现ODC向IDC趋近后的取效结果
Langacker的桌球理论
能量传播链 energy chain
主观性与主观化
主体间性
focus
由点及面
理论方法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