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伦真的就是小丑吗?谏山创为什么要挑衅读者?——时隔1年,再论《巨人》结局的争议

25年前的夏天,恰是剧场版《EVA:真心为你》上映之时。导演庵野秀明在片中近乎执着地加入了挑衅观众的元素(在动画里穿插来自观众的几封恐吓信、以及影院观众席的画面),加上TV动画《EVA》的结局本身就招致骂声一片,表达之晦涩、叙事之固执终于激发了狂热而愤怒的舆论,向庵野秀明讨伐而来。

时间回到去年,漫画《进击的巨人》于一片口诛笔伐中宣布完结,总共139话。回顾完结之时的舆论环境,“烂尾”的声音其实在漫画连载到135话之时已经冒出苗头,读者逐渐意识到“主人公”艾伦或许根本没有一个解决事件、拯救世界的方法,可又不愿相信,直到完结前的138话还在期待着作者能有所反转。反观作者谏山创马不停蹄地画着结局,不宣布停刊,不中止连载,毫不犹豫地给出了他最初所设想的结局:“是的,艾伦从头至尾就是这个故事的反派,停止你们所有对他的幻想吧!他就是一个为了救下伙伴而牺牲无辜之人的偏执狂。”
所有的自我安慰化为乌有,再也无法忍耐的读者终于将内心的愤怒宣泄了出来。

倾注巨大心血的读者面对这种结局怎么可能会不愤怒呢?
无论是为终章设想出各种解决方法的智囊型读者,还是购买原作漫画、购买周边等大力支持作品的发电型读者,都不可能点点头说:“嗯,我接受了。”
但尽管如此,在时隔将近一年的今天,我们仍有必要重新来审视这个作品的结局。
艾伦真的就是一个小丑吗?谏山创真的是个不对作品负责的混蛋吗?
在《进击的巨人》整部漫画中,艾伦是最初领我们进入故事的“主人公”。但在他牺牲伙伴、逐渐了解世界的真相后,作者毫不犹豫地在他陷入绝望的转折点切换了叙述视角,于90话后转入读者所认为的敌国——马莱篇。
就像马莱人将素未谋面的艾尔迪亚人视作恶魔一般,读者对马莱自然也没有多少好感,但作品于莱纳、阿尼等人留下谜团,他们这么做肯定是有原因的吧?莱纳有真心把艾伦视作伙伴吧?读者心中留有的一线期待,使我们愿意跟随故事逐渐体会到马莱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人类,如同故事里的贾碧体会到艾尔迪亚人鲜活的生命。有趣的是,这个过程在戏内戏外同步进行。

那么,我们最初认定为“主人公”的艾伦呢?
从马莱篇开始,读者与艾伦的距离变得越来越遥远。因为当视角切换到马莱国,“进击的巨人”艾伦·耶格尔就成为了最大的反派、乃至是全世界的公敌。即便故事回到我们熟悉的帕岛上,艾伦也始终对自己的计谋语焉不详,我们熟悉的那些面孔:三笠、阿明、让、利威尔、韩吉等悉数成为艾伦的敌人,为的就是想让我们代入到艾伦以外的角色之视角下,完成艾伦“主人公”——“反派”的这一转变。
可谏山创终究低估了读者们前期与艾伦建立的共鸣与连结,读者宁愿欺骗自己,宁愿相信艾伦不会牺牲所有人,艾伦一定有他坚持地鸣的理由。就像阿明一直对艾伦抱有一线期待,遗憾的是我们没能如谏山创所预料的那般,代入到阿明或是任何一个其他角色的视角看待这个故事。
读者所期待的从始至终就不是艾伦的毁灭,因为这才是他们坚信的“主人公”。
到这里,我们就能找到漫画结局遭到质疑的根本原因:
作者有意在挑衅读者,或者说,正在有意挑战我们所能承受的极限。

马来篇开启的那一刻起,谏山创就铁了心将艾伦视作反派来塑造。艾伦特立独行地潜入敌国,吃掉了战锤巨人;艾伦在关押期间,面对韩吉站在伙伴角度下的质问,仅仅给出决绝的回应。曾经让人热血沸腾的“献出心脏”,如今在帕岛的百姓口中弥漫出了异样的气氛,让人不寒而栗。艾伦与我们过去坚信的一切都在疏远着伙伴、疏远着读者,但我们还是宁愿相信艾伦有难言之隐,即便结局他会死去,也一定会在我们的心中回来,有力地向我们证明,他仍然善良。
可到头来,艾伦根本没有拯救所有人的英雄计谋。就如谏山创所说,这个故事的结局绝不会像《反派的鲁路修》那样,事实亦是如此:
鲁路修与昔日伙伴站在不同阵营,最后为的是“反叛”;艾伦与昔日伙伴站在不同阵营,最后为的是“进击”。
艾伦只是一个向往着自由、朝着无谓的目标一味进击的偏执狂。艾伦从不觉得自己能拯救所有人,甚至他自己都渐渐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迷失自我。这是一个可怜而又可恨的“反派”,只是我们跟随他的反派视角经历了以他为“主人公”的故事,并将反派视作“主人公”读完了他贯彻到底却又谈不上胜利的人生。
这就是谏山创“挑衅读者”的真相。作者将反派作为“主人公”来塑造,直到这个角色陷入迷茫、对世界感到绝望的转折点——这一命运的转折点——再切换到真正的“正派”视角。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一些影视作品里的经典反派人物,他们的塑造通常在正派视角下完成。如果将《进击的巨人》切换为经典反派的塑造,并以阿明作主人公为例的话:阿明坚信着他昔日的伙伴没有背叛自己,那个艾伦绝不是会毁灭世界的人,其中一定有什么误会。但经历种种变故,阿明意识到艾伦已经迷失了自我,自己必须要要阻止其毁灭世界的计划,最后和一众伙伴与他对抗。艾伦悲惨的人生会在这个故事进程中,经由主人公阿明的塑造而叙述出来,我们最终会代入到阿明对他的同情之中,但绝不会原谅艾伦。
在以上塑造反派的经典方法中,读者与反派始终存在着距离,会同情他的遭遇,但不会对反派产生极为剧烈的共鸣。即便是完全以“反派视角”叙述的故事,我们在阅读时也会清楚记得主人公是反派,带着对他的忌惮心理进行阅读,最后就不会与自己的期望有过多分歧。
可是,谏山创挑战了读者所能承受的极限。他大胆地缩近了我们与艾伦的距离,再在这枚定时炸弹临近爆炸的刹那切换视角。
这一冒险而又充满实验性的叙事方法无疑会引起读者第一时间的厌恶,但说不定在漫长时间的考验下,会成为漫画史上的一枚里程碑。
没有人会为了让读者深刻理解到反派是有血有肉的人,就将我们与恶的距离缩近到几乎不存在距离,再将一切化为乌有。但谏山创做到了。就凭这一点,《进击的巨人》存在着超乎寻常的叙事价值。尽管作者谏山创在完结期间做了几个错误的决定也是不可绕开的:
首先,作者在故事的收尾阶段显然操之过急了。他没能以最好的笔力收束整个故事,读者们不能接受艾伦是反派的结局,反而被他一把点燃了怒火;
其次,作者过于执着于“主人公到反派转变”的角色创作模式,太过期待大家对此的反应,这种偏执形成了“挑衅读者”的局面;
最后,在收到读者的负面反馈后,作者着急忙慌地宣布了加页。这说明作者虽然在作品里倾注了足够的决心,但本人对其仍然摇摆不定,处于怀疑。这一点对作品来说是减分项,加页的内容反而为大家的怒火添了一把油。

不过,撇开谏山创本人存在的动摇与错误决定,《进击的巨人》作品本身依旧贯彻了最初的意图与价值。当初怒不可遏的读者们,或许有朝一日会在无意间发现箱子里积灰的这本漫画,翻开的那一瞬间,刹那间体会到艾伦这个人物身上所背负的重量。
我们或多或少会将素未谋面的人视作了恶魔,艾伦本来会是我们眼中的“恶魔”,不会与我们产生交际。但我们有幸在这部作品里体会到了他的血肉。这个向往着自由的“偏执狂”并非恶魔,而是曾与我们有过强烈共鸣的,一个真挚的少年,一个鲜活的生命。
25年前的夏天,《EVA》系列与庵野秀明因其挑衅观众的叙事,遭到所有人的口诛笔伐。
25年后的夏天,《进击的巨人》与谏山创又会如何呢?且让时间充分沉淀,回以这部作品一个客观的评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