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路线11 龙回头海房沟组地层观测路线 路线总结

2021-08-02 15:38 作者:FRCYHDLDL  | 我要投稿

一、完成工作量

1.路线长度:3.4km

2.路线定点:3个

3.照片:2张,素描图:3幅,信手剖面图:1幅

4.采集标本:23块

二、主要认识

1.地层

①大红峪组(Chd)

属中元古界长城系(Ch)。

岩性为灰白色厚层块状石英砂岩质单成分砾岩,砾石主要为石英砂岩岩屑,局部发育有紫红色色调,可能夹有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砾石分选性极差,次圆状-园状,砾石粒度约为0.3-0.5m。

②海房沟组(J2h)

属显生宇中生界中侏罗统(J2)。

主要岩性为紫红色厚层-块状复层分砾岩夹灰绿色中薄层砾质岩屑中砂岩。砾石次圆状-园状,分选性中等。砾石成分有闪长岩岩屑、正长岩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石英晶屑等。砾石具有一定的定向性,可以指示水流的方向。夹层的砂岩中见有红色结核,结核大小约为0.15m。该组岩石因海水的作用形成了海蚀崖、还是东、波切台等海岸景观。部分砾石因节理而破碎。

该地层与下覆大红峪组(Chd)在南部为断层接触关系,在北部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与绥中花岗岩(Ars)为沉积接触关系。沉积接触面及角度不整合面均发育有底砾岩,其中砾石为次棱角状-棱角状,还发育有风化壳。

海房沟组(J2h)与绥中花岗岩(Ars)界面素描图

海房沟组(J2h)与大红峪组(Chd)界面素描图

信手剖面圖


2.岩浆岩与变质岩

①绥中花岗岩(Ars)

岩性为灰绿色块状等粒中粒绿泥石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主要矿物成分为碱性长石40%、斜长石30%、黑云母10%、石英20%。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粒度约为2-3mm,花岗结构。该岩石在接近沉积接触面附近发育有钾长石斑晶,变为似斑状结构。

②辉绿岩

发育于海房沟组(J2h)内,发育有多套辉绿岩岩墙及岩床,部分沿断层分布,部分风化面为褐色。

海房沟组(J2h)内基性岩墙素描图


3.构造

①节理

所有岩石均不同程度发育有剪节理,部分剪节理切穿砾石。

②褶皱

北部的海房沟组(J2h)地层内发育一个向斜、一个背斜的复式褶皱,为对称倾伏中常褶皱,两侧地层产状及褶皱产状未知。

③断层

南部的海房沟组(J2h)与大红峪组(Chd)为断层接触,该断层属于秦家屯断裂带。由断层面产状及上下盘地层可以推知该断层为一个逆断层,具体产状及断距未知。

海房沟组(J2h)绥中花岗岩(Ars)接触处发育一条正断层和两条逆断层,但两条逆断层产状过陡,经分析其形成时仍然为伸展成因的正断层,随后地层发生倾斜导致这种情况。自南向北三断层断距依次为0.3m、1.5m、0.5m。除此以外推测该处辉绿岩岩墙也是沿一个正断层生成,但其断距未知。三个断层与该推测断层产状未知。

三、存在问题

本路线的主要问题有砾石成分观察不细致、构造关系不明确、素描图图中修改过多导致失真等。

该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东部,发育有绥中花岗岩(Ars)、大红峪组(Chd)、海房沟组(J2h)三套地层。

太古宙时,该地区形成绥中花岗岩(Ars),构成华北克拉通的基底。

长城纪(Ch)时,该地区处于河谷环境,物源区岩石几乎全部为石英砂岩,石英砂岩被剥蚀后快速堆积形成石英砂岩质砾岩,构成大红峪组(Chd)。随后地壳抬升,经历了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等构造运动发生褶皱、剥蚀。

中侏罗统(J2)时,该地区处于辫状河冲积扇环境,交替处于扇根和扇中两种状态。在扇根时形成复层分砾岩,而在扇中则形成砾质砂岩,构成了海房沟组(J2h)。

白垩纪(K)时,因燕山运动该地区处于伸展环境,因而形成包括秦家屯断裂在内的一系列正断层,并有辉绿岩岩墙侵入。随后地层发生褶皱而倾斜形成了现在的剖面。

 


路线11 龙回头海房沟组地层观测路线 路线总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