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南方的东西普遍娇小,蟑螂却很大?

2023-02-19 16:06 作者:Snow囧诺  | 我要投稿

传说中国的南北差异,比欧美两洲都大。 任何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进入“南北大PK”模式:豆腐脑要吃咸的还是甜的;冬至吃饺子还是汤圆;粽子该是甜粽还是咸肉粽…… 南北差异不仅停留在认知层面,还上升到感知层面。 人们普遍认为“北大南小”,北方人骨架更大、个头大,南方人往往骨架更小、个子小。这不是错觉,在《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中显示,在19-22岁的男女学生中,平均身高排名前三的分别是黑龙江、辽宁、山东;排名倒数前三的为云南、广西、贵州。 但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蟑螂——南方的蟑螂,可比北方更大更凶猛。对此网友辣评: 北方什么都大,蟑螂却那么小一只;南方什么都小,蟑螂不但大还能飞。 为什么南方盛产大蟑螂? 有北方个头儿的南方蟑螂 南北方蟑螂个头儿差异如此之大,因为它们根本就不是一个品种的蟑螂。 分布在南方的大蟑螂主要是“美洲大蠊”,属于蜚蠊目蜚蠊科的大蠊属。虽然叫“美洲大蠊”,但其实它们的老家在非洲。1625年被从非洲带到美国,之后又跟着商业传播散播到了全世界。如今在美国、加拿大、中国南方都已十分常见。 盘踞在北方的蟑螂则是“德国小蠊”,则是蜚蠊目姬蠊科的小蠊属,与“美洲大蠊”从身材、外貌到饮食喜好都不一样。

 

论身体“高大强壮”美洲大蠊有绝对优势:

 

美洲大蠊身长一般为27~40毫米,偶有个头特别出众的个体。成虫体长几乎无性别差异,但雌虫相对更宽;

 

德国小蠊体长在10~15毫米,雄成虫的翅接近腹端, 雌虫的翅超过腹端。

 

看“外貌印象”美洲大蠊也是艳压德国小蠊:

 

美洲大蠊呈红褐色,前胸背板(靠近头部)有黑褐色“蝶状斑”, 斑的中线向后延伸 成“小尾”,身体后缘呈灰黄色渐变;

 

德国小蠊大多是浅棕色或棕色,体色比美洲大蠊更浅、饱和度更低,成虫前胸背板有两条平行的黑色纵条。

热爱美食的美洲大蠊:

 

美洲大蠊虽食性广泛,但更热衷淀粉与糖,因此更喜欢出没于餐馆、食品加工厂、食品杂货店及面包房等场所;

 

德国小蠊也爱吃淀粉与糖,但对腐烂食物、人的痰也不反感……不挑食是一种生存优势,能使它们无处不在。

热爱美食的美洲大蠊: 美洲大蠊虽食性广泛,但更热衷淀粉与糖,因此更喜欢出没于餐馆、食品加工厂、食品杂货店及面包房等场所; 德国小蠊也爱吃淀粉与糖,但对腐烂食物、人的痰也不反感……不挑食是一种生存优势,能使它们无处不在。 “将功补过”,美洲大蠊因具有药用价值,对人类还有一些贡献。

 

比如常见的药品“康复新液”,就是由美洲大蠊的虫体提取物制成,既能内服,治疗胃部和肺部病症,还能外用,恢复溃疡、烫伤等各种伤口。

另外,我们常说的“蟑螂粉”,也是用美洲大蠊制成的,官方名字为“美洲大蠊粉”,用温水冲服,能够解毒消肿,甚至能缓解虫蛇咬伤。《神农本草经》里就曾记载,美洲大蠊入药能“ 主血瘀,症坚寒热,破积聚,喉咽痹”。 由此可见,“美洲大蠊”虽是害虫,但在某些领域,存在一定价值;而德国小蠊最大的危害,在于只有危害。 蟑螂普遍有污染食物、传播病菌的害处,德国小蠊由于个头儿小,便擅于钻进各种犄角旮旯,进行更“深层次”的破坏。比如进到衣柜里毁坏衣服,钻到书柜上啃食书页,甚至可以钻到电脑、电视等精密设备中,不知不觉地创建自己的帝国。 别看德国小蠊身材小,人家的繁殖力却很强,单次可繁殖37~44只“小小蠊”。 相比之下,美洲大蠊单次只能繁殖14~16只“小大蠊”…… 生得多不算本事,子女生存能力差照样不能实现种族兴盛。德国“小小蠊”继承了父母的优秀基因,比美洲大蠊更富含蛋白质,尤其是探索毒素等化学信号的“离子受体”更厉害,抗药性方面也更加优秀,因此生存能力过硬。 而美洲“小大蠊”却存在一种“基因缺陷”,时常因蜕皮失败而“夭折”,活不到成年的美洲“小大蠊”就无法繁殖……

为什么南方的东西普遍娇小,蟑螂却很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