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历史证词!水户上原:李小龙喜欢用比武来证明自己的实战理论和技巧

2023-03-28 18:02 作者:为道塾截拳道  | 我要投稿

历史证词!来自同时代一个世界级美国专业武术媒体人对于李小龙的贴身观察

水户上原:李小龙喜欢用比武来证明自己的实战理论和技巧

作者:水户上原  翻译:为道塾翻译小组 译校:朱建华

1968年,《黑带》杂志主编水户上原(右)为美国柔道大家海沃德·西岗颁发该年度黑带名人堂奖牌


作者简介:世界著名《黑带》杂志联合创始人、原总编辑,日本剑道、合气道高手。洛杉矶时期李小龙后院截拳道私教弟子和朋友。

他和李小龙1966年相识,然后1967年在洛杉矶拜入李小龙门下,在李家后院跟随李小龙一直练到他返回香港开启功夫电影事业为止。因此,无论是作为武术家,武术专业媒体人,还是李小龙弟子,水户上原都有机会站在美国武坛和李小龙家后院,从这两个方面长时间、近距离的深入观察和了解李小龙与各国武术家、搏击冠军们的互动、教学及其带来的影响,以及截拳道后期的整个精炼进化过程。

正是在水户上原的大力支持下,《黑带》出版社与琳达·李合作,在1970年中出版了《截拳道之道》和《李小龙技击法》两部李小龙武学经典,成为至今以10余种文字畅销全世界的武学巨著,影响了世界上一代又一代武术家和武术爱好者。

1980年代中,水户上原以其当年亲身经历和见证,结合众多了解李小龙的顶级武术家们对于李小龙的同行评议,撰写出版了格斗家而非电影演员李小龙的历史传记——《李小龙:无与伦比的格斗家》。本文即该书“特别鸣谢”和“前言”部分,我们仅从书名,以及这两部分简短文字中,即可管窥水户上原和当年美国武术界对于1971年返港拍片之前的格斗家李小龙的专业综合评价。这代表了那个时代了解李小龙的顶级武术家,美国专业媒体人乃至武术界对于格斗家李小龙的权威历史见证和主流专业定论。

 

文武双修的一代武哲、截拳道宗师李小龙在他的书房中阅读


特别鸣谢

像这样的书,不是出于一个人的判断,而是汇聚了多种观点之后形成的结晶。我要感谢所有直接或间接为这本书的撰写做出贡献的人。

我特别感谢李俊九(为道塾注:美国跆拳道之父)在香港逗留期间向我介绍了他所了解的李小龙的情况。感谢前AAU全美柔道冠军、空手道职业选手海沃德·西岗对于李小龙的格斗实力提出的见解。

李小龙与李俊九在加州马里布海滩切磋

1968年,两个新出炉的黑带名人堂冠军与黑带颁奖嘉宾李小龙愉快合影。两位世界级冠军都是李家后院的训练常客
《黑带》总编水户上原采访李小龙的母亲和弟弟


我还要感谢李小龙的母亲何爱瑜女士,她为我提供了很多她儿子少年时在香港的一些背景情况。感谢黄锦铭赫伯·杰克逊与我分享了他们在李小龙家学习截拳道时的很多经历。

我衷心感谢琳达·李和阿德里安·马歇尔允许我使用这位已故演员和格斗家的照片,其中一些照片以前从未出版过。

我还要感谢Rainbow和Ohara Publications的工作人员,他们为编辑这本书付出了巨大努力。

1970年,多米尼加共和国,李小龙以强侧前置的标指和侧踢向公众直观展示截拳道长兵近取的科学原理


前言

当人们看到我的时候,他们总是问李小龙的武功到底有多好?“他的实际格斗能力和他在电影里展现出来的一样好吗?”或者“他用替身了吗?”他们总是想知道李小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是一位顶级格斗家,还是只是一位擅长表演的功夫演员

一些没有和“这位演员”打过任何交道的人,有时会傻乎乎地下结论说:“我听说他只擅长拍电影——实际上,就连棕带都能打败他。”

为道塾注:棕带,日韩武道黑带之下的色带级别,这和几十年后那些说李小龙不如县级、省级散打运动员的“大聪明”们如出一辙。

李小龙和弟子李恺在振藩国术馆向《黑带》记者介绍截拳道的全接触实战对抗训练模式
1970年,洛杉矶郊外,李小龙的截拳道踢拳自由搏击训练


许多了解李小龙的顶级武术家都不会因为他的高超武功而给予他任何公开的称赞,因为样做会让他们觉得李小龙将他们比下去了。还有一些冠军们不喜欢李小龙,因为他不是一个处世圆滑的人。

在很多武术家之间的交流场合李小龙喜欢用比武或切磋,来证明自己的实战理论和技巧,他会毫不犹豫地让别人难堪却不自知

为道塾注:这是宗师级武痴李小龙的一个显著特征,就像美国中量级世界空手道冠军吉姆·凯利所言,他知道很多,包括亲眼所见李小龙与武术家们比武的事迹,用吉姆的话说,在比武中,无论对方是什么级别,李小龙都是不可触碰的,李小龙拥有极快的反应、移动和动作速度,以及超强的距离控制和时机捕捉能力,他的打击力度不亚于重量级冠军,李小龙比那个时代的冠军们都要高一个层次。这无论是否过誉,事实上,李小龙从来不是为了追求胜负而与人比武,或为了将武术作为谋生的职业而上擂台搏击,他纯粹是为了追求武道境界,实证自创武道的科学格斗效率,成就最强武术家,而不断检验自我,印证武功,这让李小龙超越了胜负变得纯粹而真实,这也让李小龙因此在武术家圈子中让人欢喜让人忧。

李小龙弟子伊鲁山度在《吸收有用的》书中回忆说,当年但凡有武术家到李家拜访,他都会找机会戴上拳套,或不戴拳套和对方切磋切磋。李小龙会抓住每一个机会直接而坦率的,与自己感兴趣且有代表性的武术家坐而论道,起而切磋,以便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无知的原因”,藉此以武证道。所以,与印证武功,检验武学,完善自我相比,那些俗世人际之间的面子和虚荣,不在他的考虑范围。成为一个自信、真实、真诚的自我表达的人,事实上也是李小龙对于自我的人生期许。由此,李小龙在美国武术界,既有一群真心佩服他的武林朋友,如柔道冠军海沃德·西岗、美国跆拳道之父李俊九、美国空手道之父艾德·帕克等,也有不少讨厌他,排斥他的传武大师和搏击冠军们。


1967年,第四届长堤国际空手道锦标赛上,李小龙面对满场来自世界各国的空手道大师和职业选手,利用演武之前的演讲,一边介绍截拳道,一边批判传武


李小龙非常优秀,他自己也知道。他能如此优秀,是因为他真的全身心地投入到武术中。他不是一个普通的格斗家,他总是认为有办法可以让他的拳击和踢击爆发出更大的劲力和更快的速度。

他觉得白种人比东方人拥有先天优势,因为他们通常体型更为高大,但他相信这些体型优势,可以通过更多更高效的训练和更好的技术来克服他看到了功夫的缺点,所以他发展出了自己的截拳道。

他开始借鉴应用拳击、击剑和其他格斗技的原理和技巧。只要经过格斗压力验证现实可行,他就会采用它们,但他绝非照搬混合,他同时也在自我创造。

他很有创造力,也很有智慧。他能够在统一的原理原则之下,将所有这些不同的技术结合起来,让它们完全融合成为一种完美的科学格斗艺术。


他认为所有的攻击性锻炼,都必须付诸于高强度的体力,贯注强大的精神意念。“尽你所能全力打击沙袋!”他经常这样说。“不要只是击打表面,应劲贯神集,想象你的拳头穿透沙袋,同时快速地旋转你的腰髋,那正是你的发力核心所在。”

他过去常常强调,任何人在没有贯注强大精神意念的情况下,即使不断打击沙袋百万次,也都是在浪费时间。“在没有任何精神情感的情况下拍打沙袋,你只是在浪费时间。你必须发自内心地强劲击打,否则,你的打击永远不会爆发出穿透性劲力。”

你的精神力量能够让你创造奇迹——李小龙
李小龙创造性借鉴或自制的现代搏击训练工具
在佐山聪弟子中村赖永开办的日本格斗艺术馆中,陈列了受李小龙影响而制作的系列修斗分指手套 


有人问我,未来会不会有另一个李小龙出现。

也许吧,是的,但是那个人必须拥有非常深厚的武学修养,勤于思考,并将他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格斗上。他必须像李小龙一样热爱格斗,热爱格斗系统训练和科学研究

自从1966年认识李小龙之后,一直和他保持联系直到他逝世的时候,我必须承认,像他这样的人并不多。他非常有创造力,对武术非常痴迷,如果他发现自己的打法有任何缺陷,他会全神贯注地花费几个小时训练来纠正它



最让我困惑的是,他能把“无规则节奏”(Broken Rhythm为道塾注:又有译“破碎节奏”,我们有时也称它为“结巴子节奏”)这样的高难技术或动作做得如此流畅。但当我的朋友或我试着这样做时,我们看起来非常让人尴尬。

李小龙确实有把高难的技术变得简单的诀窍。


李小龙在进行截拳道特有的纸靶训练
《猛龙过江》剧照。不可触碰的格斗者,无论对方的身高体重!面对韩式合气道七段高手黄仁植的快速侧踢,李小龙一个钟摆步即轻松化解,并建立反击优势


历史证词!水户上原:李小龙喜欢用比武来证明自己的实战理论和技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