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e点感悟】不要“做自己”,“我”什么都不是
此文以记录我读书时的一些感悟。
注意:当我使用“真正的我”这个带引号的词时,我指的是庸俗意义上的意思,当我不用引号使用这个词时,我说的才是我的意思。
1“做自己”是一个意识形态陷阱(幻象):
“我想生活在一个可以做任何事,不用’做自己‘的社会。”(齐泽克语)
你有遇到过“真正的自己”如此的问题吗?我们可能总是在想着在我们的社会身份的面具之下有一个真正的自己,比如那个热爱文学的我、那个热爱音乐的我、那个热爱游戏的我······人们总想着摆脱那些虚伪的社会面具去追寻那个“真正的自己”,我们再次面对的是“我是什么?”这一本体论问题,如果你真的以为那个“那个热爱文学的我、那个热爱音乐的我、那个热爱游戏的我······”就真的是你的话,那么,我要告诉你:你错了。拉康会说:真相是,你以为的你其实就是你的面具,而面具之后空无一物。在表象之下一无所有。
换句话说,当你以为真正的我就是那个“那个热爱文学的我、那个热爱音乐的我、那个热爱游戏的我······”的话,你恰恰就忽视了这些“我”恰巧就是社会身份的面具,这些“我”是自我,而不是真正的我。所以,这些庸俗的“真正的我”实际上就是一副面具而已,就是你的自我而已。人们把自我误认成了真正的“我”,把真正的“我”认为是那个“那个热爱文学的我、那个热爱音乐的我、那个热爱游戏的我······”这样的误认根本就是幻想,要记住那只是你的面具,而不是你。
成功学、庸俗心理学口中的“做自己”实际上不过是意识形态的诡计而已,他们不过是通过推销这种“做自己”来达到其营销手段而已,如果你真的认为买了什么产品就可以”做自己“时、如果你真的以为听从了某个“心理专家”的箴言就可以做“真正的自己”时,你恰恰就落入了“梦想贩卖者”的圈套之中,它不过是资本主义中那名为”真我“的商品。你越是被资本异化你就越是想要找到一个名为”真我“的商品。
2那么,什么是你的面具?
根据拉康的理论,人的意义是由大他者(可理解为社会背景、资本主义、符号(社会)秩序、权威、父亲母亲······)附予的。且看欲望图:

在图中,来让我们看这个图的上半部分。字母“A”代表了大他者。“Che vuoi”是主体(我)的发问:“我是什么?”。两道弯曲的矢量线指向的是幻象公式:$<>a,它代表了“真正的我”这一幻象。当人们不知道自己的意义时,总是会依附于某个大他者的眷顾,得到作为自己身份认同的幻象。比如在各个文化圈中认识自我的人:“通过弹钢琴我明白了自己的人生意义、通过写作我明白了自己的人生意义、通过吃喝玩乐我明白了自己的人生意义·、通过听某人的课我找到了我人生的意义·····”钢琴家也好,作家也好,追梦人也好,这些本来就不是我们真正的自己,而是大他者给予的头衔而已,它是一个象征的符号身份,是你的面具。
如果不是大他者,人们压根不知道自己的意义是什么。但是,大他者的“真正的我”往往要比真正的我更被体验为真实,人总是生活在对意义的寻求中,他们永远相信“我是意义”,而不是“我有意义”。那些认为自己就是大他者赋予的意义这一恋物癖式追梦者,认为自己是多么独特、有多么独特的爱好的自恋恰巧就是被意识形态幻象所俘获的人,正是他们容易落入资本的圈套之中。
幻象(梦想、愿望)支撑起了你的现实,结构了你的欲望,作为“真正的我”不过是大他者送你的一副面具。这像是一场交易,用你对大他者的崇拜与大他者赋予你的意义相交换。
3主体的真相,那么我究竟是什么?
看到欲望图右下角的那个“$”了吗?那就是主体,是一个“崇拜”着大他者的人。如果要一探主体的究竟,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我恐怕要为这句话加一个“不”字,即“我不是什么?”答案是:“我”什么都不是。真正的我就是什么都不是!
在这里,应当将真正的“我”看作是一个空无,而正是因为它是一个空无,正因为它什么都不是,它才想要去戴上面具,才想要去得到什么。作为一个被强行拉入象征秩序(你可以理解为人类文明)中的人类,他已经习惯了充满语言和意义的生活,失去意义对他来说是灾难性的。让我们引用马克思的名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尽管这句话并没有完全切入人的本质,但它得以让我们瞥见符号(社会)身份对人的重要性,为了让自己得以正常地生活,我们不得不戴上这虚幻的符号面具。你正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才会去追求意义,大多数拒绝不了意义,因为在那之前他们早已被大他者打上了身份的记号。
当然,我也无法拒绝如此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