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胡桃上门推销~~聊聊生前买棺材的"棺材本"文化

2021-10-11 18:17 作者:henry89104  | 我要投稿




《礼记·檀弓》

“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

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即可。"



.



在原神中,往生堂是璃月地區的棺材鋪,且還包辦葬禮等一系列服務,

而新任堂主胡桃則主打"生前買棺材"以備不時之需,做為推銷手法


雖然在故事中這概念被當成思想過於先進、跳躍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遗体保存不易、棺材置办不能及时等因素,

生前买棺材、置备相关事物准备,成了非常实际的选项

.
因此在古代确实有这项传统习惯,这件事并非稀奇

.
家裡有上了年紀的老人,大多早已準備三至四寸或是五寸厚的大桐木板,

預防老人突遭不測,有現成的板材,人稱這樣的木板為:土料板

之后等需要之时,再请木匠前来"做寿"







出于避讳会有雅称"寿材"、"寿衣"来借指棺材、衣物


子女在父母还健在时便会为父母购买寿衣,有为长者增寿和其儿孙添福的意思


亦会在一个人61岁生日时送上寿衣为生日贺礼。这种寿衣,当地民间称为「张老衫仔裤


同时老人也多半在自感年老体衰之时,

着手置办自己的棺材,或者亲朋相送

也有沖喜的說法


棺材⽤客家话来说⼜称「寿板」,寿板必须直立在牆壁边,不能平放靠地,


站立的寿板就称「立棺」、「站寿」,


「立」谐⾳「占」,站寿=占寿,


家中立棺添福寿的意味,


俗谚说:「站寿年、较⻑寿」。


此外,在福建、广⻄⼀带,


有在家中放棺⽊的风俗,棺⽊竖立于客厅边,


因此也称为「竖寿」、「竖棺」、「竖板」。


若是家庭经济富裕者,则会挑选良辰吉⽇延请⽊⼯师傅製作棺⽊,


选⽤⾼级⽊料来订製⼀副棺材,製造完成后,再上漆

北京的生育婚姻和丧葬 19世纪至当代的民间文化和上层文化


也就是俗語中的
"棺材本"文化


此外也有"借壽材"的情況,例如兒女先早走一步,

因此將老人家自己的棺材(或者是辦喪預算)挪用

.


四世同堂 老舍
秣陵春.高陽

.

.

【關於胡桃棺材賣不出去】


当然上述这些都是以家中有老人、明确知死之将至者、空间较大的郊区乡村前提来说

(或者是遭大疫而提前購置)


如果是居住城市已有棺材铺者,家中放置棺材的需求自然是大大下降,


伴随着交通改善、物流的进步,人口城市化,

操辦葬禮事務,由自家轉向葬儀社全權負責


这项习俗也自然随之消淡(變成先買好靈骨塔位)

而對於年輕、正值壯年人來說,提早買棺材也自然還沒有必要,


這也是劇情中胡桃銷售失敗的因素


.


不過與冒險家協會的商業合作,對雙方來說,倒是非常合理

【買一送一案例】

民間故事案例

.
.
.

最後引用洛夫乔伊的一段话:

我所用的‘彼世’这一观念,并不指对未来生命的信仰和关心。

系念死后将是什么情况或一腔心思都想着你所希望得到的欢乐即将来临,

那显然是对‘此世’恋恋不舍的一种最极端的方式。

如果把‘彼世’想象成与‘此世’并非截然异类,而是大体相同,

则‘彼世’不过是‘此世’存有模式的延伸而已。

这一想象中的‘彼世’,将和我们所熟知的‘此世’一样,

依然是一个由变动、感性、多元与尘缘所共同构成的世界。

所不同的只是尘世中的苦略去了,乐则提升了,以补偿人在生前所遭到的种种挫折罢了。

如果人们所向往的‘彼世’是这样,

那么它在本质上恰恰是对‘此世’依恋的一种最极端的表现
。”

那些虚构的道德规范通过它们的视觉形象得到了生命的辉煌,而墳墓正是此世的永恒。

胡桃上门推销~~聊聊生前买棺材的"棺材本"文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