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评《沂蒙历史》

2021-06-29 06:50 作者:王照伦  | 我要投稿

 评《沂蒙历史》

王照伦

 

    山东省临沂地区第一部地方史教科书——《沂蒙历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出版发行了,它作为全区初级中学乡土历史课本,在当地的地方史编写和教学中功不可没。该书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填补了区内乡土教材在历史领域里的空白。然而,通过对部分(因手头资料所限,难以对书中的全部史料进行考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核实,发现书中存在一些不实之处。另外,部分注释亦不够准确。在印刷质量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残字太多。出于对全区中小学生的关心,加之方志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心所使,针对书中部分问题谈点浅见,以求教于教育界、方志界、历史界、出版界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师友。

    一、史实有误

    真实是史书的生命。《沂蒙历史》在对当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记述时,存在着史料不实、地名不准、溢美避恶等方面的问题。

    1.史料不准。《沂蒙历史》在第12页介绍仲由时,存在3处问题:

    一是说《论语》中关于他的记载多达38处,不准确。仲由,字子路、季路。《论语》中谈“仲由”3次,谈“由”22次,谈“子路”47次,谈“季路”4次,共计76次。《沂蒙历史》说《论语》中关于仲由的记载有38次,是引用了内部出版的《平邑县概况》以讹传讹所致。

    二是说仲由“做过季孙氏家族的总管”,也不准确。据《中国历代名人辞典》载:仲由做过“季氏家宰”。在这里,“家”,不是指家族,而是指春秋时期卿大夫宗族与政权组织。总管卿大夫宗族与政权组织——“家”的“家务”的官称之为“家宰”。可见,把古代的官职“家宰”译为“家族的总管”是不妥的。

    三是说仲由“立即赶往保护原国君”,与史实不符。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仲由听说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即欲进城,子羔(高柴,字子羔)告诉他卫出公已经逃到鲁国避难,不可进城送死。仲由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进城当他被人打落冠缨时说:“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可见,仲由并非去保护原国君,因事先他知道卫出公已脱险。

    2.地名不准。《沂蒙历史》第7页在介绍“洼子地遗址”时说:“洼子地遗址位于今平邑县唐村乡洼子地东北方向。”平邑县无唐村乡,应当是“唐村岭乡”。

    《沂蒙历史》第23页谈汉阙时,说“原立于城北莲花山的八埠岭上,现存于平邑县城第三实验小学院内。”这句话有两处地名错误。一是汉阙原立位置叫“八埠顶”,不是“八埠岭”。二是汉阙现存于“平邑镇第三小学院内”,不是“平邑县城第三实验小学院内”,平邑县没有“第三实验小学”。

    《沂蒙历史》第61页说左宝贵是“费县地方镇人”,不妥。左宝贵的故里,当时叫“费县庄上社地方村”,清光绪版《费县志》对此有载。

    3.溢美避恶。《沂蒙历史》在61~64页中讲了左宝贵的情况,缺乏客观公正、秉笔直书的史学传统。一是对左宝贵镇压人民起义的事只字未提。1856~1868年,左宝贵随清军转战大江南北,参与了镇压太平军和捻军起义的活动。1875年他镇压了东北伐木工人起义和金矿工人起义。1891年他镇压了东北热河朝阳一带的金丹教起义。他从一名普通士兵成为清政府军的将领,完全是镇压人民起义有“功”的结果。对他镇压人民起义的情况清光绪版《费县志》有详细记述。二是看问题的角度欠妥。《沂蒙历史》在第63页说左宝贵“在战斗中,多次立功受奖,得到提拔。”左宝贵一生所受的功和奖,除平壤战役之外,都是在对人民起义的镇压中获得的。我们社会主义的历史教科书,既不能扭曲历史,更不能站在专制统治者的立场上,对镇压人民起义的事作肯定的记述。

    二、注释不妥

    在《沂蒙历史》的一些注释中,存在着不准确、不规范等问题。

    1.不准确。《沂蒙历史》在第12页中说仲由是“春秋鲁国卞人”。对“卞”的解释是:“卞,今平邑县仲村镇。”人们从注释中看到“卞”就是今天的“仲村镇”。其实不然。“卞”,是鲁国的“卞邑”,其故城在今泗水县之卞桥,仲由的故里仲村当时属卞邑。正确的注释应是:“卞,即卞邑。仲由故里今平邑县仲村镇当时属卞邑。”

    2.不规范。《沂蒙历史》在第12页、28页、39页分别对武城和南城作了注释。12页的注释说:“武城,即南武城,位于今平邑县魏庄乡土桥村西。”28页的注释说:“南城,今平邑县魏庄一带。”39页的注释说:“南城,今平邑县境内。”给人一种武城、南城不是一个地名的错觉。作为春秋鲁邑的南武城和西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南城县,在不同史籍中有南武城、武城、南城、南成4种叫法,故城遗址在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村。在一本书中,同一个地名,不论在历史上有几种叫法,都应对它作统一的注释。

    三、残字太多

    我们仅从《沂蒙历史》第10页上的残字中,就可以看到该书在印刷质量上存在多么严重的问题。这一页共有347个字,其中有33个是残字,占总字数的9.51%。

    总之,编教材,要慎之又慎。特别是中小学教材,更要慎重。因中小学生辨别能力较差,往往把老师说的和书本上写的事情当作千真万确的东西,教材稍有差错,会对学生造成深刻和长远的伤害。基于此,谈了以上几个方面的看法。其目的在于引起历史课教师的注意,在讲授《沂蒙历史》时更正其中的错讹,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历史知识。


评《沂蒙历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