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抢了《唐探3》的票房?只不过是一种营销手段
眼下《你好,李焕英》(40.52亿)总票房已经超过了《唐人街探案3》(40.32亿),于是各路媒体集体高呼前者抢了后者的票房,事实真的如此吗?

两部影片的票房应该是同一批观众贡献的
个人认为《你好,李焕英》的确会稀释掉《唐人街探案3》的一部分票房,但数量并不会太多。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你好,李焕英》的总观影人数为8628.6万,《唐人街探案3》则是8256.3万。观影人数差距不足400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在看过《唐人街探案3》的8254.2万人中,又有多少人也去看了《你好,李焕英》呢?相信很多人在春节期间都不止看了一部影片,如果看过两部及两部以上的话,估计选择《唐人街探案3》和《你好,李焕英》会占大多数。换而言之,两部影片的票房大概率都是由同一批观众贡献的,那么又何来谁抢了谁的票房呢?
《唐人街探案3》输在了“剑走偏锋”上
当然了,《唐人街探案3》豆瓣评分只有5.6分是有原因的,起码影片质量是低于大部分观众的预期了。个人最大的感受是“剑走偏锋”了,《唐人街探案2》的成功,让《唐人街探案3》迷恋上了大场面。包括在世界上最为繁忙的路口取景,因此不能说剧组不够用心,但观众真的想看这些吗?

显然不是的,《唐人街探案3》作为一部侦探题材的电影,应该更为重视推理、解密的过程。从这一点上来说,《唐人街探案3》明显逊色于《唐人街探案2》。《唐人街探案2》起码涉及到了侧写,包括同族相残的犯罪心理以及Y字型切口等细节。对于观众而言,观看侦探题材电影最大的乐趣就是在于同主角一起对案件进行抽丝剥茧。《唐人街探案3》恰恰反其道而行,剥夺了观众这方面的乐趣。虽然加入了“Q”组织这条剧情线,但模仿痕迹过于明显了。身为一名动漫迷,第一时间就联想到了《火影忍者》中的“晓”组织。但表现手法过于生硬,没有达到让观众惊喜的程度。
《你好,李焕英》只赢了最后10分钟
对比《唐人街探案3》,《你好,李焕英》的确更胜一筹。不过《你好,李焕英》只赢了《唐人街探案3》10分钟,也就是影片结尾的那10分钟。没有那10分钟的煽情,两部影片可谓是半斤对八两。即便是这样,从性价比的角度来说,还是《你好,李焕英》更为出色。毕竟《你好,李焕英》的制作成本不足1亿,而《唐人街探案3》的投资高达6亿多。

关于《你好,李焕英》只赢了最后10分钟的说法,有很多人表示了不认同。不否认《你好,李焕英》前期剧情为最后10分钟的煽情做了大量的铺垫,但问题是前期剧情是否足够吸引人。只是说幸好《你好,李焕英》选择在春节档、在影院上映,如果是一部网络大电影的话,恐怕很多人都看不到最后。过去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则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客观来说,《你好,李焕英》的成功是由很多因素共同促成的,影片本身并不像网上吹捧得那么好。
媒体热捧《你好,李焕英》的原因
至于《你好,李焕英》抢了《唐人街探案3》票房的说法,说实话更像是一种营销手段。春节档正式开始之前,《唐人街探案3》一马当先,预售票房就高达6亿多。在《你好,李焕英》大获好评之后,媒体一直拿《你好,李焕英》跟《唐人街探案3》作比较,甚至衍生出了很多的话题。比如说张小斐之前的“辛酸”经历,不惜扯上了杨幂和袁姗姗。还有贾玲有望成为全球票房最高的女导演,包括贾玲要瘦成一道闪电的承诺等等。可以说媒体一边把《唐人街探案3》按在地上“摩擦”,一边无限度地追捧《你好,李焕英》。在这样的舆论大环境之下,《你好,李焕英》才终于在票房上反超了《唐人街探案3》。

媒体之所以如此营销,是因为大众更愿意看到以弱胜强的事例。如此营销不仅帮助了《你好,李焕英》,而且也对媒体自身有莫大的助益,起码是提高了阅读量。时至今日,有关《你好,李焕英》依旧层出不穷就是最好的证明。在满足了广大网友的好奇心之余,各路媒体也是“收获”颇丰。
《刺杀小说家》才是被抢了票房的那一个
最后想说一下《你好,李焕英》到底抢了谁的票房,个人认为应该是《刺杀小说家》。不知道有多少人去影院看过《刺杀小说家》,单纯论影片本身,毫不夸张确确实实是碾压了《唐人街探案3》和《你好,李焕英》。可惜的是,目前的票房只有7亿多,远低于之前的预期。在《你好,李焕英》的40亿票房中,最多只从《唐人街探案3》那里抢走了3到5个亿,在《刺杀小说家》这里起码分掉了10到20亿。也就是说,在这个春节档《唐人街探案3》和《你好,李焕英》都是大赢家,真正的输家其实是《刺杀小说家》。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