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花亭奇谭》,个人浅谈男性与女性创作者对于角色塑造的差异
《此花亭奇谭》是一部较为优秀的轻百合动漫作品,一方面这部动漫作品营造的轻松治愈的氛围在轻百合作品中独树一帜,具有女性创作者视角的影响。另一方面,可爱的环境描绘与生活哲理化的小故事也令这部动漫作品有着不同于其他轻百合作品的特征,更加清新自然,不矫揉造作,主要原因同样在于女性视角的运用。
不同于以男性作者主导的轻百合作品,女性作者笔下的故事,人物的互动更加细致,角色的心理活动更加自然真实,对于角色塑造与人物关系的展现也更加流畅。
本篇文章简要分析下女性作者对人物塑造如何“细致入微”,同时猜想一下此类现象出现的原因。这里则选自第七集后半段莲与枣去夏祭盛典时的部分片段进行分析。
在剧情设定中,莲与枣是一对CP,莲爱慕枣,但是莲一旦想到与枣在一起,就会开始自怨自艾,担心自己配不上枣进而失去枣,而没有发现自己的存在其实也在“治愈”着枣。
在下面的几个镜头中,莲的“小心思”展现的淋漓尽致。






类似于上面例子中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十分具有女性视角的风格,往往不同于男性作者。男性作者所创造的轻百合作品的角色时,更多是一种“符号化情绪的”描写作为特色进行的。
例如《悠哉日常大王》第三季第二集的这个片段,一条萤本身是爱慕小鞠的,但在与学姐交谈时被小鞠碰上,为了不被误解,一条萤最终用十分夸张的手法进行了解释。而女性作者一般是不会设计角色有如此突兀化情绪转变的,女性作者笔下的角色,情绪转变往往是逐步展开的。虽然可以存在无厘头的举动,但是感情铺垫是循序渐进的。

而在LL系列《虹咲偶像学园同好会》的第11集“名场面”之中,对比于女性作者对角色(步梦)的情绪塑造却显得很扭曲,一方面情感表达十分的强烈,另一方面配合肢体动作的巨大冲突。这样的设计,一般在女性作者设计的角色作品中较为少见。在设计的情况下过多的加入了“视觉感”,原因在于无法做到“身临其境”的共情,这也能说明此场景的出现也参考了男性作者的意见。



而要解释此类现象,个人觉得可以将电影中的“表现派”、“方法派”与“体验派”的概念引入进行分析。原因在于漫画家对与漫画角色的描绘可以看作是漫画家利用漫画角色进行的一次“表演”,因此分析角色表现力,用表演方式的理论同样也是适宜的。
“体验派”对表演的要求就是:从自我出发,生活在角色的情境里。“方法派”传承自体验派,同样要求演员达到下意识的真实反应,但有一点显著不同,那就是方法派允许演员替换交流对象,而体验派不允许。而“表现派”不强调从自我出发,而是强调在内心中先构建出一个“角色的形象”,强调模仿。
作为女性作者来说,因为描绘的角色便是女性,因此对于女性角色的塑造不需要进行“体验”,可以直接将心中构建的角色形象直接“模仿”输出即可。这样作者想要利用角色输出情感,经历的环节少,情感失真度低,因此作品情感表达真挚细腻,不必需要不符合常态的“符号”类的夸张动作,夸张语言或者夸张情绪进行演绎。
而对于男性作者来说,因为描绘的角色与自身的性别不同,因此男性作者需要对自己设计的角色进行灵魂体验,即用自我的意志,体验角色活着的世界中进行抉择。因此在动漫中所表达出的情感表达,往往更接近于作者本身的情感体验,这与角色本身的情感表达还是有区别的。而之所以用“符号”化的夸张因素,是为了加强角色的情感表达。
上述的原理,也可以用下面的例子所示:
体验派——直男演同性恋,直男说我就是同性恋。
方法派——直男演同性恋,将男人当成女人,代入爱女人的感觉。
表现派——模仿同性恋。
如例子所言:在表现派看来,如果表演的十分真实生动且形象的话,便是说明模仿程度高,而之所以模仿程度高则是说明模仿物与被模仿物的差距并不大。换句话说,只有模仿物与被模仿物差距较小的话,模仿程度才会更高。
因此作为女性作者的话,角色本身是女性,除非类似于去体验些没有经历的事物(例如《荒川爆笑团》的包袱,很多涉及到男性视角,这是没有办法用“表现式”进行表达的,因此需要回归到“体验式”或者“方法式”),否则的话使用表现式的描写更加适合。
而作为体验派或者方法派的话,类似于例子中的直男一样,无论怎样描写都无法将同性恋的真实感所表现出来,而只能将直男想象中的“同性恋”所表达,因此角色的情感更接近于直男自身的情感。
放到男性作者身上也一样,他们笔下的角色,情感表达更多是作者情感表达的代表,因此更加具备符号性。类似于《魔法少女小圆》这个扔苹果的桥段,虽然是女性角色的互动,但无论从动作层面上还是语言层面上,都存在着浓浓的符号性(即男性表达善意的方式:利益交换),推动剧情的功能更完善。
当然这并不代表女性作者对角色情感表达必然使用表现式,而男性必然使用体验式与方法式。如果在正剧的剧情下,需要用男性的“外在”视角进行描绘之时,女性作者在描绘女性角色时也会使用体验式进行描绘(例如在《白沙的水族馆》中的扔苹果镜头)但是这里更多是为了推动剧情的行为。男性作者在描绘女性角色时大多无法使用表现式,因为性别不同造成的隔膜可能很难逾越。


所以,女性作家所塑造的女性角色才会显得更加真实,情感更加充沛。86版《西游记》中,女儿国一集,杨洁与阎肃分别为故事填词,前者为《女儿情》,后者为《相见难别亦难》。而杨洁版本的更加符合女性角色的感情基调。
杨洁版:
鸳鸯双栖蝶双飞,满园春色惹人醉。
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
女儿美不美。
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
只愿天长地久,与我意中人儿紧相随。
爱恋伊爱恋伊,愿今生常相随。
阎肃版:
相见难,别亦难,怎诉这胸中语万千?
我柔情万种,他去志更坚。
只怨今生无缘。
道不尽声声珍重,默默地祝福平安。
人间事常难遂人愿,且看明月又有几回圆。
远去矣,远去矣,从今后梦萦魂牵。
当然,《此花亭奇谭》的魅力不只如此,富有哲理且温馨的剧情运用了类似绿川幸的《夏目友人帐》、漆原友纪的《虫师》的哲理治愈风格。而在对于人物情感表达方面则与今野绪雪的《圣母在上》及其高屋奈月的《水果篮子》类似,主角柚子的人设形象也像本田透一样,非常的完美主义与浪漫主义化。而其他角色的性格塑造也不脸谱化,十分多样。
同时在塑造途中强调感情气氛,多心理描写,多展现印象与美好,十分符合少女动漫(不是美少女动漫)的特点。

虽然漫画作品颠沛流离,从一迅社的杂志《Comic百合姬S》转为《月刊Comic Birz》连载,在受众方向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从核心剧情及人物表达上看,更加亲近于“少女漫”的特点,因此按照杂志社所划分的“少年漫”的分类模式去划分这部动漫的话,个人觉得有些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