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冬日随笔
自从我去了外地上大学之后,就很少有机会正经在北京过冬了。完整体验北京的冬日,属于三年来的头一次。
今年的北京格外冷——前几天看报道说气温跌破几十年来的最低值,绝对称的上是冷冬了。西伯利亚寒潮加持下的寒风则是让体感温度一降又降。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人们一定不会想在这样的天气里体验何谓风中凌乱。
因为一些事由,我前几天“有幸”出去见识了一圈。自然,走在街上是需要戴口罩的。而冬日戴口罩其实是一件有点儿难受的事儿。嘴里的哈气在口罩上快速结成水珠,潮湿冰冷的口罩糊在脸上,绝对不是什么愉快的体验。
而哈气难免会从口罩上面的缝隙飘到眼睛的位置,戴眼镜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而戴的时间长一点,这些水汽就会挂在眉毛上、睫毛上,冷风呼呼一吹——眉毛睫毛上的水就成冰了。我一度有一只眼睛是没法完全睁开的,之能勉强用手撑开,才把上下睫毛冻结的碎冰分开。这样的体验是前所未有的,也让我重新认识了一下北京冬天的威力。
所以那天之后我就没有再出去了,毕竟也没有十分紧急需要出去做的事情,饭也可以在家里做。
但冬日里还是有很多需要来回奔波的人,离我们比较近的无疑是外卖小哥——风雨无阻的他们堪称每个懒得做饭/没法做饭的宅家人的拯救者。我记得去年有一篇文章说出了外卖小哥们所面对的系统性困境,在算法压迫下只得“用命送外卖”,为了不超时,顾不上交通规则、人身安全。在当时引起了一阵舆论热潮,几个外卖软件也做出了有限改变。在那之后似乎就变得不了了之了。
外卖小哥快速送餐的源动力并不光是比较苛刻的时间限制,还有“多劳多得”的薪资分配方式。多送几单虽然多拿的不多,但长此以往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为了赚钱、生活——这或许是更核心的问题所在。
说到底,外卖小哥的困境是市场需求的产物,是多方利益博弈下的平衡点。或许在新的薪资分配方式/生产配送方式更新之前,他们的困境都没有办法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但至少见面道声感谢,说声辛苦。大家都是为了生计奔波的人,偶然交集,点头示意,表示尊重,足矣。
至少在这些出来奔波极其辛苦的日子里,我愿意在家自己做做饭,让他们少跑跑路。虽然带有极其明显自我满足的意味,但也是我自认能为他们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