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的《姐姐》影评,直面时代的痛点,我们不必悲观

2021-06-26 15:33 作者:喻湘霓哦  | 我要投稿


电影是演的,你或许是真的

你好,首先感谢你的观看,这是一篇迟来的电影《我的姐姐》长篇影评。我其实在电影院看完电影回家后就已经开始构思这篇文章了,也写了部分内容。但由于很多不可抗因素,我过了两个月后才完成它……


(jue dui bu shi yin wei wo lan)

那么话不多说让我们开始吧~


视听语言:

本片以蓝色色调为主,一直贯穿影片始终,电影越往后你会发现蓝色的元素原来越多,无处不在。

就连出现的车也是蓝色的啊啊啊啊啊

蓝色代表的是溢出屏幕外的朦胧忧愁

也是充斥在环境中的悲伤压抑

配乐方面:电影多次去除大环境的声音,同时刻意放大各种物件的音效,来传达人物情绪和推动情节,这种处理在电影前期感受非常明显,比如电影开头,女主在跟亲戚对话和收拾东西时,电影用各种切菜、拖鞋拍地、水杯碰撞等尖锐声音杂糅在一起,让人难受,来表现女主和其他人的矛盾对立,但其中女主并没有太多的台词。

电影99%采用成都话,拍摄地也选在了成都,亲切的成都话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为电影增添了几分烟火气,也不至于完全听不懂。话说近几年主讲方言的国产片越来越多,观众对其的接受程度也提升了。


电影主讲方言能带来这么多好处,我觉得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是“方言不是普通话”,就是它“不是什么”比它“是什么”更重要,尽管普通话在全国普及,但中国人在家里和亲近的人说话时,还是用着这各地的方言,即使不用方言也会用各地自带的一些小腔调,比如南普这类的,跟菜市场老板砍价时,操着一口方言比你说多少客套话都有用,普通话过于形式和书板,有时候电影的一些中心句和哲理句,让角色用普通话从嘴里说出来就莫名尴尬,还带有点“说教意味”的感觉。

图片来自网络


“压抑”是《我的姐姐》这部影片最好的总结,整一部电影看下来,我觉得它“压抑”过度了,先暂不谈情节主题,整部电影的视听语言几乎时时刻刻都在表达着伤感和压抑,让观众长时间处于一种不舒服和疲惫的状态。好的电影从头到尾不可能只由一种情感基调来主宰,要有紧有收,有主有次,这样才有对比,这样才能让观众印象更深刻。

电影其中偶尔有(也只有)几个放松的桥段,还都是抢着时间来放给观众看的,然后又马上回到捶心的剧情中了,所以观影过程中不免会有觉得乏味的时候。


情节主题:

我们先来过一下电影剧情,这部分比较长,要用到另一个专栏来写,为了保证下面内容的连接和理解,最好还是看一下这个“情节速过”吧,我知道这很花时间也很长,大家当短片小说来看就好


专栏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1391555

在所有的情节主题分析开始之前,我先要说说该篇剧情上的问题(因为我怕等一下我就忘记了),其实电影前面的剧情都挺好的,但越发展到后面情节越乱,就是你明显能感觉到后面编剧不知道怎么写和该怎么办了,比如安然突然和男友分手显得突兀,而且没有了后续。甚至这个看似“开放性”和“留白”的结尾在我看来,其实是电影找不到答案,不能完整和清楚的传递思想给观众。


好了好了,接下来到我们的重头分析:


电影的名字虽然叫《我的姐姐》,但更多的是以姐姐为中心故事来展开,不是以弟弟视角叙述来叙述,电影想表达远不止姐弟亲情,现在再仔细看一下这张海报↓你会觉得别有意味

电影这次很好的抓住了时代的痛点,挖掘了当代人的内心世界,它不只是一个流露在表面的东西,电影想表达远比我们所想的要深一些


重男轻女+二胎政策+房产争端


这一套现实组合拳直击人心,我相信每一位观众多多少少都会对这些东西有所感触,或者看到过,或是在经历。


但不同一般的单纯对重男轻女反映和批判的作品,《我的姐姐》多添了一份新的讨论,即姑姑说的那句:你看我是姐姐,从生下来那天就是,一直都是。

所谓的“重男轻女”是否真的是来自父母辈的偏心,还是来自作为年长的姐姐或兄长,自己主动承担起的那份照顾年幼弟妹的责任呢?


我有一个比我大三岁的哥哥,所以我在家中是属于受到关爱和保护更多点”的那一个,自然无法太多代入和理解电影中的主角,但那天电影我是和妈妈一起去看的,看完后我跟她有交流了一下。我外婆一共生了5个孩子,我妈就是最大的那个姐姐,她有着两个妹妹两个弟弟,无论是小时候妈妈还没上完高中就出去打工补贴家里让其他兄弟姐妹受到更好的教育,还是大家都工作成家后,妈妈对弟弟妹妹的各种很多的照顾帮助(特别是对两个弟弟),都与电影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我就问她“妈,那你有没有觉得家里是重男轻女,小时候各种家里的资源分不到给你啊?”她的回答正如电影里姑姑表达的那种自豪感一样“我是子女中最大的那个,我是大姐,那种事情当然是要来做了,他们都还小,想做也不合适啊”。其实谈到这里也很明白了,就像政治课本里写的,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需要用辩证的思想去看待,传统里的重男轻女观念,确实是毒害了不少人,但其中的尊老爱幼、长兄如父、长姐入母等美德也确实引导着人们不断施行着善心善举。


对于那些经历过重男轻女毒害的朋友,我不是想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去说些什么,但我还是觉得选择去治愈和释怀,总比选择苦恨一辈子要好。因为真正强大有勇气的人,是在看清丑恶的世界经历摧残后,仍能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女主安然小时候因受到不平等待遇所建立起来的看似“坚强独立”的人格和心理防线,其实是脆弱的,表现在于她面对“真正”内心打击后就破罐子破摔,与男友分手,以为逃离一个地方不管那么多就能解决一切。

而且话又说回来了,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人人都是受害者,电影中年幼的弟弟也并没做错什么,却要接受家庭亲人的抛弃,将来可能造成有人格上的缺失,然后长大后带着新一轮的伤痛去组建新的家庭,难道这就是正确的吗?恶性循环中总有人要站出来改变,为自己也是为他人。


电影在人物设计上,姑姑和安然都有相似的“人生轨迹”,也提现上面讲的那种循环。电影最后肯定要赋予安然能跳出循环的希望,我们要看到安然最后的Good Ending,也要看到已经向现实妥协了的姑姑,她在她的一代中贡献了自己的努力,对安然的养育和支持,帮助下一代终结恶性循环。虽然姑姑对安然抚养也是在重男轻女观念的强迫要求下进行,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跳脱出这个圈子:

套娃也不是非要装进同一个套子里

END


最后分享两个电影内外我觉得很巧趣的地方(巧趣:又巧妙又有趣,我自己发明的词23333)


电影其中是涉及到了国家比较敏感的2T政策和房产问题,安然父母之前各种钻漏洞和对孩子的不公平对待,其实从某个方面来说,这也在批判之前的2T政策等所暴露的弊端毛病,所以考虑到过S的问题,那么在情节的设计上,电影故意把故事设定在父母去世之后开始,一方面这是剧情的需要,另一方面中国人有信奉一个观念,就是死者为大,人都死了,以前犯的错别人心中也就不会太过的追究。这个地方不得不说编剧真的安排得太妙了。


其实在电影院看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了开头的龙标下面标注的是“2020”

也就是说《我的姐姐》在2020年是已经过审可以上映的了,但它却等到了2021年的4月2号,结合我最开始说的,它是一部无论在视听语言还是情节主题上都非常深刻压抑的电影,那么这样看来,确实只有放在清明档这个特殊的档期才能吃掉最多的市场。最终电影拿下了8.6亿的票房,这对一部敏感压抑的类型的片子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厉害的成绩了。这里给电影的宣发和策划点个赞!


好了,以上就是这篇文章的全部内容

感谢你的阅读,感谢你的时间,我们有缘再见


我的《姐姐》影评,直面时代的痛点,我们不必悲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