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矛盾焦虑型依恋及其整合

2017-11-30 13:29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有一类人,他们常常发现自己很孤单,当他们付出很大的时间、金钱和努力去追求一些人时,如果她们答应了继续交往,他自己又会先撤离关系。在一开始,他们是希望从他人处得到自我价值的肯定,所以会努力地讨好别人,而当别人真的接受了自己,关爱自己时,他又会因为“我是没有价值的”、“别人怎么会喜欢一个没有价值的人呢”这类观点给困住,他没有被彻底接纳的经历,所以当别人接受了他时,他反倒会因为陌生的体验而觉得“不安全”,所以从中主动撤出,再次进入孤独状态,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父母不经常关心孩子,或者不经常与孩子保持协调一致,孩子就会长期处于羞耻状态(被人忽视或者别人发出困惑的信号时,感到恶心或慌乱)。孤立的存在状态会与羞耻成为突触中的烙印。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大脑皮层发展得更加充分,羞耻状态便会与具有皮层构造的信念联系起来,即开始有了“我是不好的”、“我是糟糕的”的观点(从一种内在的体验变为了一种关于自我的核心信念)。这种“我是不够好的”观点实际上也是孩子的一种保护策略,孩子宁可相信自己是不好的,也不愿承认“父母或照顾者是不可信的,他们随时会抛弃我”,感到自己有缺陷,比意识到自己的依恋对象是危险且不可靠或不值得信赖的感觉更好,羞耻的心理机制至少保全了他对安全感的幻觉,使他不至于变得疯狂。

这种羞耻感会推动我们获取成功,证明自己很优秀,值得别人尊重,但与此同时,任何压力或失败的迹象都可能使曾形成的“自己是瑕疵品”的感觉浮现,让人反应过度,与人保持距离。阻止别人及自己发现阴暗的自我概念,将糟糕的自我真相掩盖。在个人的亲密关系中,他人会渐渐走近我们公众形象的真实自我,我们会越发感到脆弱,害怕自己有缺陷的真相被揭穿,使得亲密关系遭到影响。

之所以羞耻会如此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是因为羞耻等依然处于未被整合的状态,这些状态会触发自动化的、不受欢迎的行为。如果某个人的状态时未整合的,他就会感受到内心的痛苦,并倾向于混乱或僵化(这是一种锁死的状态,即“反应性”,它意味着我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以前的学习决定的,往往是基于求生本能,而且是自动的)。

如果一个人是健康的发展,那么他将是逐渐承认并接纳的,整合了多样化的状态。有很多自我状态是以我们基本的生物性驱力为核心的,比如探索、掌握、玩耍、繁衍、资源分配、性与归属等。不同的心理状态会对我们的感知产生不同的影响,有的心理状态会扭曲我们的感知,比如幼年时遭受过身体虐待,那当他在看到别人举手发言时,也会倾向于将其感知为“准备被打”,这种从上而下(不是由于外界刺激作用产生的反应,而是由于我们的认知倾向导致的反应)的信息流常常会干扰我们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使得我们错失很多关系、很多机遇。

不过,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消除这种从上而下的影响(这是不可能的,且不利于生存,试想,如果我们不能根据过去的经验进行反应,将会产生多少错误),而是在这种心理状态影响感知的过程中,对其进行觉知,让我们觉察到这一过程,这一过程又被称为“状态整合”。

状态整合包括三个维度:一,不同状态之间的整合,即对运动、智能、性欲及灵性等诸多状态进行整合,让它们处于一个“合作”的状态,而不是强行把它们归整到严格同质的统一体中。二,整合状态的内部,保持状态指向的一致性,如我想要好好学习,以让知识填充我空乏的内心,但是由于幼时我常被伙伴嘲笑“笨”,这种心理创伤会给我“去学习”这个活动加上一个包袱,这时,我得整合我向前的驱力(去学习)和阻碍向前的阻力(心理创伤),让内在状态保持一致。三,人际关系中自我状态、自我定义的一致性。外在的经历,很大程度上为我们的自我作了一个界定,然而,这个界定或与我们内心深处的感知是不一致的,这时,我们就需要保持开放心态,看到二者之间的矛盾差异并寻求平衡点,让“我”过渡到“我们”的状态(即不单纯是个人的自我概念,这个自我概念还需要包容人际关系中对“我”的定义)。

在整合中(针对状态内部的整合),最好的方法时创伤重演,即再次想象,在想象中回顾最初遭受创伤的情境,让神经放电的模式与当初一致,此时,处于内隐记忆中的碎片被整合,潜意识的创伤被外显化了。这一过程可能会非常痛苦,我们可以使用一些策略给予“自我同情”、“自我关怀”,比如,把一只手放在心脏,另一只手放在肚子上,通过类似于拥抱自己的动作来拥抱自己渴望被爱、被接纳、被关注的童年的内隐记忆。


矛盾焦虑型依恋及其整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