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蒙大意》王守仁 (原文與疏文)
本文出自,王文成公全集。是阳明夫子指导地方学宫,文教建设的文章。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以上原文,以下南风疏文)(我所教导的东西,就是这个样子的。随波逐流的人总是有的,若不明白道理?会以为这样的方式老旧了。会失去很多的美好。我也将到其他地方任事,所以特别叮咛,给你们说清。你们教童子学习的时候,要去深入体会圣贤的意思,继续做下去,不要因为人云亦云的迷惘,而改变了中心标准,尽可能地,去做好开蒙的工作。不要忘记,不能忘记呀!)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雠而不欲见,窥避掩复,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以上原文,以下南风疏文)(就像近代做开蒙工作的人,每天只叫人读诵和抄写,处罚小朋友不守规矩,却没有引导正确的行为。想要小朋友变得聪明,却不晓得灌溉心中的善念。用棍棒打、用绳子绑?对待他们好像罪犯。让他们像是入了监狱、在坐牢,哪个人会愿意呢?就会把老师当做是狱警,能躲就躲。在看不见的地方玩耍,甚至会有否认、说谎的行为,触发了抵抗和无知的拒绝。行为养成的像是小偷,目光关注表面,性情又不稳定,丧失成长的可能性,一天天堕落下去。这样把他们压迫到罪恶去,却要求有好的表现,怎么可能做得到呢?)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以上原文,以下南风疏文)(古代圣贤教育,是教导人伦。后来的人,不断地走向背诵,和纸上的练习,所以先王的教育形式看不见了。现在教导童子,要先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主要项目。让他有来由,有阶段地,一步步长大。就要用能感应耳心的歌声,来清楚他的志向。引导礼仪的行为让他形象端庄,朗诵书本让他学习知识。现在的人不能汇通,就说歌诗、习礼,不是重点?这都是门外汉,浅薄的想法,不仅不足,还污蔑了圣贤教育的用意呀!)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盪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以上原文,以下南风疏文)(普遍来说,学童的心理,是喜欢游戏,害怕拘泥的。就像青青草苗,还未木化,有足够的空间就伸展抒发,压抑干扰就会退缩枯萎。教导童子,一定要导向顺利,呼应节奏和份量,让他欣然接受。这样一来,就会自动前进,不会停止。就像是雨水按着时节落下,春风徐徐温温,点滴感染花草,一草一木都活泼灵动,自然一天天长大,日日夜夜有所感化。若是冰冰冷冷的操作,那就会失去了活泼,一天天衰弱。所以说,触发歌诗时,不是只有感应心声,还可以生发动作,发生气息到歌曲里,抒发灰暗的心情在音节的进退上!引导礼仪活动的时候,不是只有讲究仪态端正,衣着端庄而已,还可以来往人际,温暖人情。而且运动身躯,拱手、弯腰、鞠躬都是整肃体态的良方。看书读出声音来,不仅仅是眼睛关注,发出声音,动作心灵,还会有良好的记忆效果。高低起伏,句读清楚,这样意念专注准确,会减少思虑的模糊。这些方式都是用来,顺利引导志向,清晰思想的。调整性格和态度,消除自私自大,根治幻想不听话。明确的使他进入礼义的世界,而不感到冲突,身心一致,内外同步,而不知道是甚么原故。这些就是先王施教的奥妙之处。)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