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隈研吾和他的三本书

2020-01-08 11:56 作者:郑楠建筑师  | 我要投稿

      大家好,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一个建筑师,我们不会谈他的作品,而是谈他写的三本书。他就是隈研吾

       坦白说,我从大学的时候看到畏研吾的一个作品后,就忽然对他产生了特别负面的印象,以至于只要在书上或者杂志上看到这个名字,就立刻翻过去,不想看他的其他作品以及个人思想。是哪个建筑让我从开始对畏研吾就特别反感呢?就是这个建筑M2 大楼


     畏研吾的第一个作品,他说他想演绎和讽刺东京城的混乱和后现代建筑的批判,但是当时的我觉得这个建筑是对矶崎新驻波大楼的拙劣模仿。而且它没有驻波大楼比较优势的驻波广场。

 

 

         矶崎新的也经常套用古典城市空间的元素,但并未滑入低俗,相反,他的古典元素总是给人一种超越现实的感觉。一种介于现实与非现实的疏离感。

      当时的我觉得又一个没有新意,还想吸引他人眼球的建筑师出现了。

      在我不关注他的一段时间,畏研吾还是频频出现在我的眼前,从长城公社到在上海为中国企业家做的各种会所,畏研吾还是找到了为中国人易于理解、并感受的品牌空间。


            从建筑作品对设计价值的侧重点观察,畏研吾的作品有两个阶段,在石材美术馆之前的畏研吾还在模仿矶崎新、祯文彦等建筑师,在石材美术馆之后,畏研吾开始关注材料、与材料的建构方式上的创新。

      促使我谈这些的原因就是在我讲混凝土那一章的时候,有个同学评论到“封面令人高潮”。在我看来建筑学的学生在学校中几乎没有混凝土之外的,有关建构学方面的知识。这一点也是畏研吾感到的我们行业内的弊病。

        在这里我们引出了今天要讲的第一本书《自然的建筑》。

         这里畏研吾谈到混凝土设计的随意性,当然从另一面也是混凝土的优势,最后畏研吾谈到了自然的建筑,在我看来应该是可持续的建筑,而不是盲目的建筑设计,目前太多的建筑工程,大拆大建本身就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但这一问题牵涉面太广,有关资本的短视扩张、政府的经济刺激方式、以及某些政治性愿景的表达,都需要大型建筑工程的存在。建筑师反而是其中最不值得一提的一环,试问埃及金字塔的某个石匠对金字塔的建造与否是否有决定性作用,答案是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我们谈到资本、政府、社会对建筑设计的左右,那么我们就可以拿出畏研吾的第二本书。《负建筑》。

在这本书里,畏研吾虽然讲的是日本的经济泡沫时代,对于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比如美国的住房房贷政策(70-80年代的住房政策,并不是指次贷危机的那次)让普通人的政治立场普遍转右,偏于保守。是不是和现在我们社会氛围很像?当然,次贷危机之后,美国的左翼和民粹重新兴起,同样也可以归咎于房贷政策的失败。他谈到泡沫时代各种开发建设的日本,建筑师也只是随波逐流的一个群体,大型建筑财团也会资助日本的建筑师团体,但这些并没有让整个潮流有任何改变,心里清楚的畏研吾并没有对建筑师有过多苛责,在这本书里,通篇都有一种无奈、谨慎、想说又不能说的情绪。

     很理解畏研吾,既希望他人的理解,又不想让自己的某些观点吓跑一部分人。对于我来说,则是已经受够了这些模棱两可的评论,忽左忽右的立场,我们何时才能认清自己的现实,认清自己确然没有依附于资本的资格,才能以一副“癞皮狗”的态度撕咬这个本身已经支离破碎、大而不倒的异化世界。

      记得在一次讨论方案的路上,一个专家对我说,设计人员应该远离市场策划、经济分析这些工作。因为这些工作会影响设计方案更高纬度的合理性。事实上是,我们已经深入策划工作太多了,以至于我们都成了多面手,而忘记设计本身很久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畏研吾还是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设计方法,以形成的自己的品牌特性。很多建筑师让别人记住自己的方式是造型和空间,比如扎哈哈迪德、安藤忠雄。畏研吾则很特别,他让别人记住自己的方式是使用材料的独特手法,就是他的建构手段。如果翻阅他的作品,你会发现,在他的手上,无论是石材、木头、混凝土、蜂窝铝板,都会以一种不常见的方式搭接,比如石材博物馆,石头以一种细密的方式形成片状的透光墙,这一点和我们常识中的厚重石材感觉有很大区别。他经常用的木头经常以超越常识的跨度让人印象深刻,比如高知县的梼原木桥博物馆,令人惊讶的不是悬挑,而是用木头做的悬挑。其次是和古代斗拱相同的搭建逻辑。


      最后一本书是和我们的生活有关,畏研吾的《十宅论》。谈到不同的阶层对建筑与空间的理解,这里面偏向日本的阶层文化,更私人化一点,另一面,谈到建筑师与品牌之间的关系,建筑师的品牌塑造,这里倒是很让中国的读者去读一下。

        三本书的观点和思想互有重叠,畏研吾写书的目的也非常明确,就是宣传自己的品牌,但这也让他在阐述某些问题的时候或多或少有些顾虑,毕竟要面向所有人,不能让有些读者读到的时候感到不适,我刚才谈到的弥漫在其中的那种无奈、谨慎、想说又不能说的情绪就是这一反映。

       这篇泛泛而谈的读书笔记也算是对从前无知的自己的某种清算吧,原谅自己的无知吧,人家其实啥都知道,只是不像你傻乎乎的说出来而已。有时间我还会重读一边,和大家分享其中的有趣内容。


隈研吾和他的三本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