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球发展和演变 - 2A

以下内容是根据笔者记忆
和咨询一些老玩家及当事人核实
以及一些可查阅的资料为基础所写
文章会以世界大体发展的方向为叙说观点
并会带有一定的主观看法
若有其他观点 请另行讨论 均不作答
因为有些年代实在太久远
很难完全考证 可能会带有错漏
仅供读者参考和了解

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
希望各位先阅读一下前言
谢谢


为什么首先说的是2A而不是1A呢?
首先,先讲解一下悠悠球的早期发展。近代悠悠球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20-30年代,那时候在北美一带开始流行。但当时的悠悠球性能有限,空转不强,加上发展时间不长没太多的招式开发出来,因此需要空转的招式只能玩一些比较简单的,例如:遛狗,婴儿摇篮之类等。
因为悠悠球的性能关系,导致能够玩到的单手花式有限,取而代之的是不需要强空转的回转系招式。当时玩到一定程度的玩家,基本都是向双手回转系花式发展。

1930年代视频

然后到70-80年代,悠悠球的材料有所改变,性能虽然提升了,但这个时期的高级玩家依然是以双手回转系的招为主要玩法。直到90年代,滚珠轴承技术才普及用于悠悠球上。

1992年, Dale Oliver在加拿大举办的国际杂技联盟大会上里举办了世界悠悠球大赛(World Yo-Yo Contest)。开启了近代悠悠球竞赛,成为了每年一届的赛事。顺带一提,举办人Dale Oliver获得了当届赛事的冠军。


1992年世界赛视频
可以说从1992年到1997年,世界悠悠球大赛水平都差不多。比赛的胜出者都是很早期的老一辈选手胜出。参赛者也是全部都是以双手回转花式为主。

1995年,在商人Alan Nagao的商业营销下,悠悠球在美国夏威夷悄悄地带起了一个热潮。不少玩家由此接触到悠悠球,包括后来鼎鼎有名的Yuuki Spencer, Alex Garcia, Paul Han都是因此而接触到悠悠球。后来到1997年,Alan Nagao 又将这个营销方法带到了日本,联合BANDAI,让悠悠球在日本甚至全世界火爆了起来。
其实可以这么说,在1997年BANDAI没在日本推广之前,世界悠悠球的中心都是在北美。基本上当时最厉害的玩家都集中在了美国和加拿大。
当时那么多玩家会玩2A除了是和当时的悠悠球性能有关之外,另外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咨询很不发达,大多数玩家只能跟着教程学。在基础30招后更加进阶的招式便是THP单手招式,和THP双手招式。玩家在练完基础30招后,很自然的会跟着进阶教学里学习双手招式,觉得接下来玩双手是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可以这么说,当时的10个玩家9个都会玩双手花式,一是因为悠悠球的性能,二是当时的大环境大家都是玩双手花式。
顺便一说的是,在1998年或之前的比赛当中,很多玩家都喜欢在比赛里做一些与招式无关的事情,例如跳舞,摆姿势等。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因为当时的人想让比赛看起来比较有趣一点,想从表演上着手,但可惜那个年代刚起步都在摸索中;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当时有些玩家的招式不太足以玩3分钟那么多的时间,很多玩家都通过跳舞之类的来凑时间。

到了1998年,在BANDAI热潮中诞生的新一代玩家初步成熟。这年的世界赛第一次正式划分成DIVISION A (1-Hand)和DIVISION AA (2-Hand),也就是后来的1A组别和2A组别。
1998-1999年,日本和美国新一代玩家不断涌现,这时候的2A开始变得比以前更加的多样化,但此时期的2A依然是以回旋系招式为主。
而在1998年,第一次有日本人去参加世界赛,从而也让世界2A出现了一股新的力量。
1998年 Jennifer Baybrook 获得了世界赛2A组冠军,成为了第一位悠悠球女性世界冠军,也是世界赛分组后第一位2A冠军。

顺便一提的是,在1997年的时候胶托已经出现,但不是所有玩家都会选择使用。另外使用铁托的玩家有些会选择多绕两圈绳子以便更好的回收。
众所周知,胶托的发明在2A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早期的时候却不是每个玩家都喜欢使用。胶托目的是为了让悠悠球更加窄,为的是在做回转花式的时候回收更灵敏,快打的速度更加快。虽然快打速度提高了,但当时胶托弊端也是很明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其时还没发明“磨胶托”的方法,玩家们都是直接把胶托放进去,其次是因为当时普遍的悠悠球绳子都比较粗,两点导致快打的时候失误率也随之提高,容易打出螺旋纹(UFO)的快打。
因此,当时很多玩家依然是选择使用铁托,例如1999年世界赛上,AA组世界冠军 Takumi Nagase 当时比赛使用的就是铁托。
胶托的出现从侧面也可以说,当时的玩家已经有把悠悠球区分的趋势了,哪些改装玩更适合双手玩法。
细心的玩家可能会发现,在这之前的玩家2A绳子相对于现代来说都比较长。笔者认为这是由于这以前并没有1A和2A的概念,单手双手都是用同一个球,所以2000年之前的2A绳子会特别长,非常考验玩家的功力。


2000年,在跨越了千禧之年之后,悠悠球也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大多数玩家的重心也开始转向玩法更多样化的1A单手组别研究,加上X组的成立,让人感慨2A玩法是否已经走到了尽头了呢?
其实2A玩法也在新时代里悄悄发酵当中。在大概2000年的时候,一些玩家玩起了与传统回旋花式不太一样的奇怪招式,将其中一只球的绳子绕到去了另外一只手里。即使这种看似简单的绕臂不是很成熟,现在看起来很简单,却是开启2A招式新次元的一个大门。而这种玩法现在的人称之为“挂臂”或者“绕手”。
第一个玩挂臂的玩家是谁?是谁发明了挂臂玩法?有一种说法是 Alan Batangan 是其创始者,在现在能找到的比赛视频里 Alan Batangan 是第一个在比赛中玩挂臂的玩家。是不是他所创造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但笔者认为挂臂应该是属于是一种民间智慧,也许是某个玩家偶然玩出来的,但最后成为了大家的东西。
这种玩法虽然很有创意,但在当时一开始并不是太多人会对此研究这种招式。或许是对新事物无从下手吧,万事开头难。也许当时也有人研究,但并没有玩出太多的东西,谁知道呢?
2001年,世界赛当中,逐渐有玩家玩起这种新兴起的玩法。当年冠军 Matt Harlow 和亚军 Koji Yokoyama 在比赛中也展现了一些比较基础的挂臂玩法,似乎大家都在摸索这种新玩法当中。其实不难看出,这年世界赛与往年的相比,招式变化十分之大,似乎进入了一个新年代。招式逐渐开始走向现代化,就像一场工业革命,新的时代已经悄悄地拉开了帷幕。
顺带一提的是,在2000年之前的赛事玩家玩得都是比较自由奔放。基本上就是自由发挥展现招式,而从2000-2001年开始,玩家会开始注重起舞台感。笔者认为,这时的悠悠球玩家对赛事的理解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在经过2000-2001两年的过渡期之后,2002年的2A仿佛进入了一个新的年代。挂臂的出现为2A玩法注入了新的能量和新的动力。玩家们都陆续研究起玩法更丰富,可玩性更高的挂臂类招式。玩法方面相对于以前单纯的回旋系花式,可以说是近现代化了。
笔者认为,挂臂玩法在2002年才开始流行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当时的资讯不发达,视频都只能在悠悠球网站上下载,而且期限很短,很多视频只有一段时间能够下载。但由于当时 Matt Harlow 在夺得世界冠军后,这种玩法才真正暴露在大众视野下。加上由于是“世界冠军”的影响下,所以才被更多的玩家所研究和开发。
绳子的长度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了,不再像以前那样的长绳子。使用短绳子除了在快打速度能够提升之外,还在做一些高难度招式的时候比较容易控制球,长度更符合现代招式所需。
顺带一提的是,Matt Harlow 成为了最后一个欧美2A世界冠军。从2002年开始,2A组别的顶尖玩家开始由日本人彻底垄断,北美2A玩家实力逐渐被拉大,日本2A开始称霸全球。

现在的人要是提起“铃木”,估计都只会想到1A世界冠军“铃木裕之”。但其实在早期的时候,说起“铃木”的话,大家都会问“是哪个铃木”?因为当时还有一个“铃木”非常厉害,那就是 Yukihiro Suzuki (铃木幸宏)。
在2002年里,2A组别像雨后春笋获得了新生命一样迸发了。尽管大部分2A玩家都开始研究起挂臂玩法,但是 Yukihiro Suzuki 却是另类的。尽管世界的潮流已经往挂臂走去,但 Yukihiro Suzuki 始终坚持回旋快打类饿招式作为比赛招式。
Yukihiro Suzuki 除了在悠悠球技术上花功夫之外,平时更是对舞蹈有研究。他的比赛非常注重身体的肢体动作,并且高难度的肢体动作配合其回旋类招式难度是十分之大的。尽管没有挂臂招式,但他毫不输给其他选手,2002年日本全国赛中斩获冠军;其后的2002世界赛屈居亚军;2003年世界赛季军,都足以证明了他的实力。
Yukihiro Suzuki 的快打难度极高,犹如杂技一般,不是一般玩家所能做到的。即使到现在,也几乎见不到这种高难度的快打,可以说是一种绝世武功了。由于其发型,舞姿,经常穿背心等等,而且会杂技一般的快打,给人一种“功夫”的感觉,因此也有些玩家称他为“李小龙2A版”。

另外,他蒙眼玩2A,甚至蒙眼比赛,也是那个年代一个亮点。

Yukihiro Suzuki 蒙眼2A
2004年,Yukihiro Suzuki 远到法国学校进修表演,并加入了当地一个表演团体,成为了一名专业的悠悠球表演者。Yukihiro Suzuki 除了在欧洲进行商演之外,也会在日本参加一些街头艺术节目等。不管是不是悠悠球玩家,圈内圈外他都有不少的粉丝。
2012,Yukihiro Suzuki 曾想回国出席日本全国赛的,但由于当时他在德国公演,并且后来增加了不少场次,最后在排期上赶不上日本全国赛。但不幸的是,后来他在公演期间突然去世,享年26岁。死讯是后来由妻子公布的,至于死因并没有说明。在当年的日本全国赛中,大会曾为他默哀1分钟。
Yukihiro Suzuki 的2A风格非常具有独特性和冲击性,相对于竞技场上,笔者认为他更注重在艺术上的追求,是一个玩出了自己个性的玩家。无论是比赛还是表演,其艺术性都不是普通玩家能追上的,可以说他的离开,是对悠悠球圈子一大损失一大遗憾。

Yukihiro Suzuki 生前的表演预告片

说到2002年,不可不提的是人就是 Shinji Saito 这位传奇2A球手。2002年,Shinji Saito 第一次参加世界赛,并获得当届的冠军。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2002-2015世界赛期间,2A组别一共获得9次世界冠军(2010,2012,2013,2014没有参加,2008亚军)。
Shinji Saito 早期的招式融合了很多其他选手的招式,学习了不少精华,或者是他强大的秘诀。
虽然 Shinji Saito 在世界赛的成绩非常突出,但相比之下在日本全国赛里的成绩却不是很如意,在参加的日本全国赛里,只在2009年里得过一次冠军。2016年之后,Shinji Saito 便没有参与官方正赛了,以后会不会再参赛是一个未知问题。
顺便一说的是,2007-2009世界赛曾经有COMBINED组(全能组),均由 Shinji Saito 获得冠军。


这个时期,还有一个玩家还要介绍的是 Hiraku Fujii ,或者说 Hiraku Fujii 可能是这个时期的关键人物。在这个挂臂刚刚兴起的年代,Hiraku Fujii 对此的理解相对于其他玩家可以说是独特的,或者说是超前的。当别的玩家的挂臂还是主要是回旋招式的时候,Hiraku Fujii 却研究出更多的需要空转类的挂臂招式。这类挂系招式更复杂,难道更难,也奠定了现代2A挂系招式的一些的套路和路线。
Hiraku Fujii 凭借独特的招式获得了2002年日本全国赛亚军。Hiraku Fujii 在各种大赛都取得过非常优异的成绩,经常取得头三名。虽然在日本全国赛和亚太悠悠球锦标赛中取得过冠军,但不幸运的是,Hiraku Fujii 从未在世界赛中取得过冠军。名次在季军和亚军直接徘徊,也被玩家开玩笑的称他为“三奶命”。


最后要说的是 Koji Yokoyama ,另一个2A传奇人物。Koji Yokoyama 出道相对比较早,1999年便参加了世界赛并获得2A组第二名的好成绩。虽然他出道比较早,但他并不像同期的玩家一成不变,甚至退出了圈子。Koji Yokoyama 的招式一直随着时代而进步着,而相对于他的技术,笔者更欣赏他的比赛编排。Koji Yokoyama 的舞台编排是当时其他选手少有的,或者是被忽略的因素。关于 Koji Yokoyama 这位选手,笔者想在后文再提及。


在经过时间的洗礼,2A组别厚积薄发一般地迸发了出来。招式系统上虽然有所突破,但相对地,玩家需要性能更好的悠悠球支撑更高难度的招式。既要拥有灵敏的回收,又要保证要有足够时间的空转能力,这种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球听起来似乎不太可能。
说到这里,要补充一下2A球的发展。主要说 Yomega 的两款球,雷达 (Raider) 和火球 (Fireball) 。
顺便一提的是,雷达和火球出了很多特别版本,例如一些知名球手的“签名版本”。

说到雷达,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从这个球诞生开始便一直是个传奇。1991年,Yomega 公司发售了雷达,也是现代第一批滚珠轴承的悠悠球之一(注:非第一个使用滚珠轴承的悠悠球)。雷达优越的性能很快的受到大批玩家的喜爱和追捧,可以说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最受欢迎的悠悠球。大批冠军和知名玩家使用的都是这款球,如:Jennifer Baybrook, Alex Garcia, Takumi Nagase 等等。在后来1A和2A组出现后,雷达一般被玩家专门用来玩2A。直至今天,依然有不少2A玩家会选择这款球。
虽然雷达1991就已经面世,但国内玩家比较熟悉的雷达恐怕是 Yomega 和 BANDAI 在1998年合作版本 Hyper Raider 。



另外一个要说的同样是来自 Yomega 公司的火球。这款球其实比雷达的历史更早,发行于1989年。球型与雷达接近,最大的不同是其使用的是尼龙轴承而非滚珠轴承,因此性能上大打折扣。



上文已经提及过1997年就已经出现了胶托,但其实要到了大概01-02年,玩家们才发明了磨胶托,这时候胶托才真正起到了作用。
至于什么是磨胶托,和其方法是什么这里就不详说了。磨胶托就是将胶托底部用细幼的砂纸打磨弄薄,一般是根据个人习惯来调节厚度。使用磨胶托后的球,在2A性能上会得到极大的提升,既有回收需要的灵敏,也有不俗的空转能力。
通常玩家都是使用雷达和火球配磨胶托的,甚至后期有些玩家喜欢用一半雷达拼一半火球。
听起来磨胶托好像很简单,但难度是非常之高的。一些新手可能要磨废一堆胶托也磨不到好的胶托,另外磨完胶托的球还需要拧球,这个拧球也是需要技巧的,很容易就拧爆。以前玩家有句原话是什么我不太记得了,大概意思就是“至少要拧爆4个球交学费才能学会”。而如果使用火球改装的话,更多一个步骤,就是需要换中轴,因为火球的中轴距离是不一样,而雷达则不需要换。
因此,磨胶托都是老玩家靠经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尝试才学会的技能。

2002年至2007年这6年之间,2A组别其实算是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新的回转招式和挂臂玩法都在不断的探索和开发出来,逐渐变得成熟,迈向了一个新的层次。这个花絮可以反映出当时一般2A玩家的水平。


这些年的世界赛的宝座都在 Shinji Saito 和 Koji Yokoyama 之间展开。虽然 Koji Yokoyama 从1999年开始,直至2007年,一共在世界赛拿过8次亚军,和1次季军,另外还获得过2次AP冠军和2次JN冠军。但是可惜的是,Koji Yokoyama 始终没有得过世界冠军,这是一个遗憾。
在2007年的世界赛中,Koji Yokoyama 高超的技术,一流的编排,征服了场上的所有观众。在这近乎完美的发挥后, Koji Yokoyama 本人兴奋不已,在台上非常激动。当大家都以为胜利女神这次终于能站在 Koji Yokoyama 这边,终于能够首次获得世界冠军的时候,结果却是以3分之差,落败于 Shinji Saito 。
2007年之后,Koji Yokoyama 便悄悄的消失了在世人的眼中,传言他回到家里继承了家里的事业。

Koji Yokoyama 最后一场比赛
笔者认为,Koji Yokoyama 的比赛花式是非常具有观赏性的。他不单技术一流,更能带动观众,看他的比赛是一种享受,能完全沉浸其中。但不幸运的是,当年的赛制并没有很好的定义“表演分”,若果当年是按照现时的赛制比赛的话 Koji Yokoyama 或许早就能获得一两次世界冠军了。可以说,Koji Yokoyama 对比赛的理解是超前的,即使是现在,也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和参考。
笔者在之前也写过一篇关于他的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一下。



顺便一提的是,在2000年代早期或之前,2A玩家流行比赛踩上凳子上面玩一段。

进入2008年后,又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虽然有像 Koji Yokoyama 这样的玩家离开了圈子,但也有像 Hiraku Fujii 一只坚持的玩家;更有些原本的二线玩家崛起成为了新的主力军,亦有当年的小孩子逐步成熟担起了大旗;当然还少不了还有新的玩家加入成为新一代的苗子。

2008年,Takuma Yamamoto 就像开窍了一样迎来了大爆发,打断了 Shinji Saito 世界赛的连胜,成为了新的世界冠军。
Takuma Yamamoto 不单招式难度上升了一个层次,尤其是挂臂系,而且招式长度还比较长。因此,在技术分上,Takuma Yamamoto 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时至今日,Takuma Yamamoto在比赛中的技术分部分都是十分之高的。 但相对地,表演分部分是弱势,尤其是在现在的比赛机制里会更加体现这点。
但是,Takuma Yamamoto 的发挥并不稳定,决赛经常会发生换球的情况。因此,有些玩家会说“ Takuma Yamamoto 比赛能不能夺冠,主要看他换不换球 ”。
Takuma Yamamoto 获得了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 的日本全国冠军;2008,2013,2014 的世界冠军,成为了新一代的王者。


新一代的王者还有一个人,那就是 Shu Takada 。Shu Takada 6岁便开始接触悠悠球,但因为当时比较年幼,加上日本2A组别玩家高手如云,Shu Takada 早年并没有多少人会关注。正是当时日本浓厚的悠悠球坏境,Shu Takada 才更好的学习和吸收了前辈们的技术和经验。
一直到了2010年,Shu Takada 获得了日本全国赛2A组亚军,才开始慢慢进入众人视野。
Shu Takada 就像一颗亮眼的新星,让人看到不一样感觉的2A。Shu Takada 十分注重比赛的编排,他的每场比赛都能很好的将招式和音乐搭配起来;更难得的是,他比赛中融合了不少舞蹈和一些高难度的肢体动作,如空翻。笔者认为,Shu Takada 是受到平时跳街舞的影响,因此他对音乐和肢体动作上的理解比其他选手有更多的理解和相关知识。
当然,Shu Takada 厉害的秘诀里还有一点,那就是非常高的成功率。即使他的招式动作难度很高,但 Shu Takada 在比赛中却很少失误,这也成为了他成功的一部分吧。Shu Takada 比赛中还喜欢纯跳舞一段,但笔者并不鼓舞这种行为。后来的比赛规则里,还针对了这点进行了相关的说明和修改,这是后话。
2012年里,Shu Takada 获得了个人第一个世界冠军头衔,但随后的几年里各种大赛一直都屈居于亚军。直到近几年,Shu Takada 终于确定了自己的霸者地位,2016,2017,2018连续三年获得世界赛2A组别冠军。

顺便一说的是,Shu Takada 还是大名鼎鼎的 Shaqler 其中一种成员,并在2015年的世界赛里获得了AP组冠军。

既然提到了 Shaqler ,这里必须要介绍一下这个团体。Shaqler 是目前世界上水平最高以2A为主体的表演队伍,在2010和2015年世界赛艺术表演组中获得了冠军。Shaqler 的成员有:Atsushi Yamada, John Ando, Shigesato Kurita, Takeshi Maruyama, 后来加入的还有 Shu Takada 。可以说,Shaqler 每个成员的2A水准都十分之高,个人都获得过不错的名次。他们的表演不仅技术高超,而且搭配起音乐后观赏性极高,即使不懂玩悠悠球的观众也能看得津津乐道。


2008年到2016年基本就是处于一个三足鼎立的状态,Takuma Yamamoto, Shu Takada, 加上若影若现的 Shinji Saito 常年占据了这个年段的最强王者席位。当然,除了以上三位之外,这个年段还有很多强劲的2A玩家,例如:Hiraku Fujii, Yasushi Furukawa, Ryo Yamashita 等等,就不一一介绍了。
而到了2016年后,Shu Takada 的成长,加上规则的完善,优势逐渐明显,是目前最全面的2A玩家。Shu Takada 玩球还会融入不少舞姿,因此观赏价值更高,这才是玩球的正确方法,非常值得玩家们学习。
SHU视频
相对于日本2A的垄断地位,世界其他地区的2A组别,可以说基本没有什么发展,甚至停滞或者退步,老玩家离去,而且没什么新人着手2A组别。
欧美方面,只有一些老玩家还坚持玩一下2A,基本没什么新人。其中老玩家 Joseph Harris 可以称得上是欧美2A的代表人物了,除此之外还有当年美国的全能小神童 Grant Johnson 的2A能过得去。欧洲方面 Matyas Racek 或许算是一个能期待的2A新星,但只是相对于欧美来说。

至于亚洲方面,日本就不说了,地位无可动摇,其他地区无法相提并论。台湾和韩国曾经看似看到了希望,但最终也只是昙花一现;香港也靠着廖文奇,陈俊熙等老一批的玩家撑场,实力可以说是除了日本之外最厉害的2A地区了;至于中国大陆方面,近几年来有蚁诚豪和陈建聪两位玩家算是撑得起一下场面;剩下的其他地区2A组别可以说近乎荒漠状态,还需要当地玩家去发展。

最后说一下2A组别的未来吧。2A组别发展了有20多年了,通过几代玩家的努力,那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已经经过了好几个发展层次和年代,至于下一个分水岭是什么时候并好不说,但是未来还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Arata Imai 就是其中的一个期待。虽然现在的玩家大多数都只是留意 Arata Imai 的1A招式,但其实他的2A招式比1A招式重要得多了。他的2A招式可以说是现在2A招式可寻求方向的其中一种,犹如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让大家参考。其2A招式交叉手,更多的利用不同空间,做出更多元化的招式,无疑是2A玩法一个新的探索方向。
Arata Imai 成长还是顺利,这两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在2017日本全国赛第三,2018日本全国赛第二,成绩在稳定进步。笔者认为他可以专心发展2A,不知道以后会否被1A影响耽误,变成了两头不到岸。

剩下的2A希望之星并不多,但也有几个值得说一下。比较早期的 Ginji Miura ,是所有人所期待的希望之星,也曾被誉为下一个 “Shinji Saito” ,但是他却早早弃圈,现在只是偶然露个面;另一个大家就比较熟悉了,今年上海举办的世界赛当中 Akira Kato 给中国观众带来了很深刻的印象,他的高速快打和挤牛奶已经很好的说明他的实力,是一个实力派的玩家,也有玩家认为他日后能称霸日本;还有一个就是 Yamato Fujiwara ,虽然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比赛有人留意了,但其当时大家都比较留意 Ginji Miura ,所以 Yamato Fujiwara 有点像“备胎”的感觉,但 Yamato Fujiwara 是一个非常勤奋努力的玩家,也是冠军人物候选之一。
以上所说的这几个年轻玩家,虽然现在没什么人关注,但其实已经非常厉害了,只是因为他们在日本,前面的人掩盖了他们的光芒,要是放在其他国家早就已经称霸全国了。但是,他们都十分年轻,终有一日会成为主力军。


还有一点想说的是,通常2A玩家玩1A都玩得不错
而且还玩得比较特别
Paul Han 是早期的2A和1A双修玩家就不用说了
除此之外还有 Shinji Saito, John Ando, Ginji Miura, Shu Takada, Arata Imai 等等
1A风格都别具一格

经过这么多年,2A悠悠球上也有了一些改变和发展。

首先要说的是 Yomega 在2008年发售的雷达EX,Yomega 也称可调节轴距的悠悠球作为此球的卖点。
雷达EX其实跟上文介绍的雷达基本上是相同的,但不同的是,雷达EX配送了很多铁托。有红、紫、黄、绿、蓝,五种颜色的铁托,每一种颜色代表一种厚度铁托,玩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铁托,从而达到进行调节轴距的效果。
但不巧的是,雷达EX的口评并不是太好,很多玩家都觉得雷达EX不好用,甚至用回了普通雷达加胶托。


接下来要说的这款是 YoYoFactory 在2010年所设计生产的 Loop 900 。顺便一说的是,Loop 900 是 Shinji Saito 的签名球。
Loop 900 是根据 YoYoFactory 在2008年所生产的第一批 Loop 720 基础上改良出来的2A球。Loop 900 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六角螺丝可进行轴距的调节。Loop 900 新颖的设计,加上明星签名球的效应,很快得到了有效的宣传,对 Yomega 雷达常年在2A球霸者的位置上发生了一定的动摇。
但 Loop 900 的弱点也非常明显。虽然可以通过六角螺丝调节轴距,但每用一段时间轴距就会松,又要调整。尤其是当 Loop 900 变旧后,这个情况就特别严重。


接下来跟大家介绍的就是 YoYoFactory Loop 720 。Loop 720 在2008年就已经发售了,但笔者要说的不是那个版本的 Loop 720 ,旧版 Loop 720并不好用。笔者要说的是后来2017年新版出的 Loop 720 。新版的 Loop 720 不要调节,直接可用,大大方便了新手不会调球的问题。Loop 720 的出现,也撼动了雷达的2A球霸者地位。越来越多玩家选择 Loop 720 作为其用球。


最后要介绍的是国产2A球的骄傲,奥迪所生产的千面蝠。这款球是由中国资深2A玩家人称魔王叔叔的周汝驰所设计的。顺便一提的是,千面蝠是中国冠军蚁诚豪的签名球。
千面蝠和 Loop 720 一样,买回来不需调节便可直接使用。千面蝠附送了垫片,玩家也可自行根据自己情况调节厚度。总体来说,千面蝠是一款不输给 Loop 720 的2A球,甚至有玩家认为性能比 Loop 720 更优越。但是两者用起来的感觉并不一样,有各自的优点。
千面蝠有2018上海世界赛特别版,印有大赛的logo(如下图)。顺便一说的是,大赛logo那个玩悠悠球的玩家就是千面蝠的设计者周汝驰。


当然还有其他款,例如 Loop 1080 ,Loop 2020 的就不一一介绍了

另外再简单普及一下2A玩家需要的一些配件,有:绳子、润滑油、护指、护臂

绳子
90年代的绳子都比较粗糙,其实不太适合玩2A。现在推荐的绳子有 Kitty String 的 normal 系列的绳子。但总的来说,2A绳子因人而异,粗幼看个人习惯。


润滑油
润滑油能让2A快打时候更加流畅,也能让悠悠球更好的回收。早期的润滑剂其实是有两种,一种是膏状的,另一种是液态。顺便一提的是,早年部分地区比较难买到润滑油,有些玩家会用凡士林代替。
随着时代的发展,膏状的润滑剂逐渐被淘汰,现在一般使用的都是液态的润滑油。各种牌子有自己的润滑油:Yomega, YoYoFactory 等。



护指
长时间的快打会对手指带来很大的负担,因此有些2A玩家会带上护指玩2A。早期的护指是棉布状的,因为比较难购买,而且价钱偏贵,所以后来的玩家有些用医用胶布代替上护指。



护臂
护臂又称“丝袜”。护臂有两个作用,一个是用来做挂臂类花式时候用来保护手臂以免划伤,另一个是因为护臂比较滑,做挂臂类花式的时候也比较好做。早期的护臂是由选手直接减掉丝袜一部分套在手臂上用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找到更加适合的产品代替。


从无到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除了上面所提及的玩家外
更重要的是
还有无数名不知名玩家在背后付出和努力
我们或许会变成历史的一部分
但没有人知道接下来会怎么样
未来是属于所有人的
yo fo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