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不决,量子力学!-20230318
上午送Tony去兴趣班,学习乒乓球和足球,顺势在旁边的图书馆悠闲的度过一个上午。 把《上帝掷筛子吗》读了八章,做为理工科的学生,里面的人物耳熟能详,但之前只是被动填鸭式的了解了些砖头,瓦砾或尘土,从未尝试理解物理这座教堂,也从未理解如何去构建物理教堂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 犹如花费美好的青春在茂密的森林里探索,所有的精力放在捡摘路边的果实,却从未去思考探索森林的目的和目标?是否有森林地图,哪里是确定地带,哪里是混沌地带或未知地带,个体更愿意选择哪个地带去探索(或应用),好像探索森林的目的,理所当然的为了应对考试。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甚至95%的老师也不知探索森林的目的是什么?而只是机械的重复无数遍,在短暂而确定的道路上,传授给学生闭着眼睛也知道果实在哪里,知道在所谓的终点,考核官会问果实的大小,颜色,味道..... 但这是目的吗?绝对不是!姑且不论目的是什么,这些考验只是对过程的检验,从本质上已经脱离了目的(或结果)范畴。 回归本书,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再到量子力学,以及贯穿其间三百年的波动和微粒的对抗。牛顿,胡可,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薛定谔,波恩,爱森堡等一帮如雷贯耳的大师,在光子波动性和微粒性之间相爱相恨,相知相杀。 但哥本哈根派最终的解释却让人大跌眼镜。电子本无本质,表现出何种结果,取决于你的观测方式。 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瞬间迷离起来。薛定谔的猫,更是把相对抽象的微观世界原理,赤裸裸的展示在宏观的生命上,后面再增加意识的介入,以及对意识本质的拷问,简直一个头两个大。 不过也有所获,一定程度上解答关于人性的思考。我个人一直认为人性是难以定义,模糊不清,表现出来的行为也是善恶交织,美丑相伴,左右转换。 电子或光子本质的特性理论上是无法被度量或观测,因为度量仪器本身也是电子或光子,会对被测量或观测对象产生巨大的影响,类似拿着手工称,去称一粒灰尘的重量;或者拿着一个手电筒照射,去观测一个光子。 人性是哲学纬度的不可测量,哪怕儒家内部,孟子和荀子各持相互矛盾的“性善论”和“性恶论”。 同样,人性的复杂,或许在我们接收了多年唯物主义教育的思维看来,很容易将其简单化,犹如传统力学,尝试类似“因果律”来认知和解释,但在细微的层面,何尝不似量子力学,人性的表征取决于观测哪个方面,“双缝干涉”得到善,“泊松亮斑”得到恶,而人性本身的善恶犹如不死不活的可怜猫。 人性无法清晰测量,不是意味着没有善恶是非的标准,不是没有道德范围。对个体而言,人性是宏观的事情,类似经典力学对宏观世界依然有效,只是不适应微观世界。道德的善恶标准对个体依然有效,只是无法适应人性深层的复杂性罢了。 理解了这些,对人的认知,或许可以更深刻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