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坑火未熄山东乱:焚书坑儒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2021-05-19 13:13 作者:红叶奇说  | 我要投稿

竹帛烟消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火未熄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如果你去街上问老百姓,秦始皇该不该“焚书坑儒”,老百姓肯定100%说不应该,因为,他们不懂得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秦始皇认为当时的儒生、术士有诽谤朝庭、妖言惑众、以丹术等乱纲之举,怒而毁焚其书,并坑埋儒、朮之士四百六十余人。

但凡涉及医学、农业及其科技之书不在焚毁之列。西汉孔子后人孔安国在〈尚书序〉中皆有记载焚书坑儒的纪录。当时文人传"术士坑,六艺绝",六艺大慨泛指丹术耋黄之秘藉一类之书。

其实,“焚书坑儒”的出现,并非只是文化思想论争的结果,其背后是与当时激烈的政治较量和权力的角逐有密切关系的。

焚书。起因是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秦帝国当时实行的“郡县制”,并提出了“恢复古制,按照古制分封子弟”的要求,遭到丞相李斯驳斥和反对。

后来,李斯据此向秦始皇提出了“禁止百姓以古非今,借私学诽谤朝政”的建议,得到秦始皇采纳,并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同时,限期交出博士馆以外私藏的《诗》、《书》等烧毁;

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这就是轰动大秦帝国以及秦国史学界的“焚书”。

从“焚书”的发生及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其实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和操盘手都是当时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李斯,可以看出整个“焚书”的前因后果当中,夹杂着太多李斯的“私货”,秦始皇只不过是一个“被动”的建议采纳者,而且焚烧的只是《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和博士馆以外私藏的《诗》、《书》等,如果因此“归罪”于秦始皇,无论怎么说都显得简单粗暴了一些。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之所以引发了“坑儒”,虽是嬴政采用了李斯的策略,但却起因于秦始皇当时听信方士们的长寿之术有关。

秦始皇大权在握,威震天下,他想能长寿不老。嬴政听信方士关于长生不老的说法,屡次打发方士到处寻找长生秘诀。想是秦朝万年,秦王万年。

其实,世间哪有什么长生不老之秘诀呢?方士们只是投秦始皇之所好,奉了圣旨,拿了银子,炼丹制药,尽力耍弄各种各样的花招想让秦始皇相信有长生之术。

可是,到最后,根本就没有能找到长生不老的实际招数,于是,方士们再也法子了,他们不再敢觐见秦始皇,只有逃亡了。

方士侯生、卢生等潜逃之后,秦始皇雷霆大怒,当时,方士也属于儒生,于是,秦始皇命御史抓来儒生,立案审查,秦法严酷,懦弱的儒生们顶不住了,便互相告密,案件牵连的人越来越多,涉案人数多达四百六十余人,秦始皇震怒之下,下令在咸阳把他们都活埋了,并昭告天下,以示儆诫。

可见,所谓的“坑儒”,主要是起因于秦始皇被方士们欺骗而将涉案的儒生进行坑杀,秦始皇要坑杀的是欺骗他的那些方士们,是谎称能炼丹制药,能使人长生不死的方士,是一群行骗邀功、蛊惑人心的方士。

当时,迷信盛行,以“方术”欺瞒行径而成名的人不少,如羡门高、正伯侨、徐福以及他们的徒子徒孙卢生、侯生、韩众等等,都是欺骗众人的方士。

侯生、卢生等迎合了秦始皇想长生不老的需要,谎称能使秦始皇弄来长生不死之药。

结果连累了很多儒生被坑杀。所以,“坑儒”原是坑杀方士,但却因案情牵涉广,“坑儒”扩大化了,使不少儒生冤死了。

其实,在秦代,虽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但并没有完全废儒,有些儒生还当了不小的官,宋代郑樵说:“陆贾,秦之巨儒也;郦食其,秦之儒生也;叔孙通,秦时以文学召,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三十余而问其故,皆引《春秋》之义对,是则秦时未尝不用儒生与经学也。”

可见,陆贾、郦食其、叔孙通在秦时已是著名的儒生,他们并没有被坑杀。

秦始皇之后,秦二世还召儒生问策,所以,“坑儒”并不是针对大多数儒生,而只是被当时方士案件牵涉到的儒生。

历史是客观現实,也只有经历者以客观公正的身份撰写才最可信。但是集便是经历者,也会因身份地位不同,立场观点有异,同样一件事,结果也会相反或两样。何况大多历史事件是后人撰写,是否真实,真值得打个问号。

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但人们对于历史的“看法”与“感觉”,往往会横看成岭侧成峰,甚至千人千观!

正如人说的历史是个小姑娘,怕的是后人的淡妆浓抹,结果完全有可能掩盖了小姑娘原来自然扑实的天真。人们看到的只是化妆后的小姑娘,脂粉掩盖了真相,因此有的说丑,但也有的说漂亮。

坑火未熄山东乱:焚书坑儒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