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自转载】浅谈韩K2主战坦克水平
这篇是本人微博文章的转载,所以水印之类的也不用去掉。(原文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909286592741766)
根据特殊的网络环境来考虑,我会沿用我与他人合作之前写的一个大篇的一句话,那就是:请注意我对于这篇文章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查找资料,如果您真的要对我批判一番,希望您拿出强有力的资料参考与论点出来,我不会因为一个人无凭无据且无需代价的仅仅是简单动动嘴的言论而做出回应。
所以,现在我已经准备好趟这趟浑水了,你们可以自由转载截图,并添加自己觉得符合自己的观点评判
从2014年至今,K2从开始正式实战化部署起,就一直站在国内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评论两极分化,却很少有人真正的相对客观的来详细分析。在很长的时间里,只有台湾同胞写的一篇文章。对此,我想做这么一次尝试,既是排雷,也是我本人观点的大鸣大放
在开始正式的论述之前,本人认为在谈论一个国家具体的军事装备中,从所属国的资料视角来论证会更加合理。因此,本文引用资料来源将以韩文资料为主。接下来便是正常论述的部分:
-核心问题:韩国坦克国产化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国产化”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所以,在接下来的论述中,笔者会穿插讲述;同时,本文采用自己论述与韩文资料的翻译引用结合方式编写。
-----------------------------------------------------------------------------------------------------首先从火力方面讲起:
K2的主炮CN08,在一直以来都被国内外所认为是对莱茵金属L55的授权生产/仿制型。但是,事实并不是如此,CN08是韩国自己研发的产品,其具体发展可以追溯到K1A1时期:
현재 대한민국 국군에서 사용하는 120mm 포탄은 풍산에서 생산되고 있으며 120mm 날탄은 풍산에서 개발한 다단열처리(Cyclic Heat-Treatment)와 이중소결(Double-Cycle Sintering) 공정을 통한 텅스텐 중합금 관통자로 생산된다.[5] 또한 텅스텐, 니켈, 철을 조합한 WSM 4-1 중합금 소재로 생산되는 독일의 DM53/63의 관통자와 달리 K-2 흑표의 전용 포탄으로 개발된 XK279(K279)는 텅스텐 관통자의 고질적인 문제인 머시루밍(Mushrooming) 현상을 최소화하기 위해 텅스텐 91.xx%, 니켈 4.xx%, 철 2.2xx%, 몰리브덴 2.3xx%을 조합한 복합관통자[7]로 개발되어 기존의 텅스텐 관통자보다 관통력이 10% 정도 향상되었다고 한다. KSTAM계열을 제외한 나머지 포탄들은 현재 국군이 운용하는 흑표 전차의 CN08 주포와 K1A1, K1A2의 KM256, CN03 주포에 사용이 가능하다.
국내외 밀리터리 사이트에서 CN08 포신의 외형이 Rh120과 비슷해서 CN08이 라인메탈의 라이센스로 생산되었다거나 55구경장 Rh120 활강포를 기반으로 개발했다고 언급하거나 오해하기도 하는데, 국과연의 K-2 전차 개발자들은 CN08 주포가 라인메탈의 Rh120을 기반으로 개발했다는 언급을 한적이 없으며 주포 개발에 참고하기 위해 실험용으로 독일로부터 Rh120을 수입했다는 루머도 사실이 아니다. 그러나 1998년부터 생산하기 시작한 K1A1의 주포인 KM256이 흑표 전차의 개발이 한창이었던 2003년에 국과연에서 개발한 44구경장 120mm 활강포인 CN03의 포신과 부품 설계에 영향을 주거나 참고가 된 것은 사실이며, 더 나아가 근본적으로 KM256도 44구경장 Rh120 활강포를 기반으로 재설계된 M1 에이브람스의 M256을 라이센스 생산한 것이다.
사실 이스라엘의 IMI MG251이나 프랑스의 CN120과 달리 M256 활강포는 미국이 독자 개발한 것이 아니라 미국제 부품을 여러 부분에 적용하는 등 미국의 요구사항에 따라 라인메탈 사에서 44구경장 Rh120을 기반으로 설계해준 것을 미국의 워터블리엣 아스널 조병창(Watervliet Arsenal, WVA)에서 양산한 것이며, 이를 기아기공에서 그대로 면허생산한 것이 KM256로 K1A1 주포로 장착되었다. 국과연은 여기서 그치지 않고 2003년 KM256 활강포를 대체하기 위해 44구경장 CN03 활강포를 자체적으로 개발하였고 2004년 이후에 양산된 K1A1과 창정비를 통해 개량된 K1A2 전차부터는 CN03이 사용되고 있다.# 여기에다가 CN03의 설계를 기반으로 포신의 길이를 55구경장으로 늘리고 서멀 슬리브에 동적 포구 감지기(Dynamic MRS)를 장착하고 포신과 포가대를 포함한 주요 부품의 설계를 단순화하거나 경량화하여 독자적으로 새롭게 설계한 것이 CN08이다.
2006년에 국과연에서 진행했던 심포지엄에서 차기 전차(K-2 흑표)의 주포가 경량이면서 고강도로 설계됐다는 언급을 한적이 있었고 실제로 CN08 주포의 순수 포신 무게는 1,324kg으로 55구경장 주포인 라인메탈 Rh120 L/55의 1,347kg보다 23kg 더 가벼우며 주포(Gun mount)의 무게도 3,103 kg으로 4,160 kg의 RH120 L/55보다 1톤 이상 가볍게 설계된 것도 특징이다. 육군이 제시한 흑표의 55톤의 전투 중량의 작전운용성능(ROC)[19]을 충족하기 위해 주요 부품을 지나치게 경량화한 탓인지 RH120 L/55보다 날탄의 유효사거리가 1km 짧다.또한 개발 당시에 ADD의 개발자들이 포신의 수명을 늘리기 위해 스위스에 위치한 표면 전문처리 업체인 하트크롬(Hartchrom AG)에 방문해서 크롬도금 기술이전을 요청했지만 기술이전을 거부 당했고 이후에 국내 업체인 코텍(Cotec)에서 독자적으로 활강포용 크롬도금 기술을 개발해서 CN08 포신에도 크롬도금 공정 기술이 적용되었다.
而根据韩文资料,笔者可以做出以下总结,即:在国内外军事网站上,CN08因为其外观与Rh120相似,因此推测出CN08是根据莱茵金属的许可证生产的,或者基于55口径的Rh120滑炮开发;但是国科院的K-2坦克开发商(WIA官网PDF等)

并没有提到CN08主炮是根据莱茵金属的Rh120开发的,甚至是为了参考主炮的开发,从德国进口进行测试的RH120也并非如此。不过,从1998年开始生产的K1A1主炮KM256确实影响或参考了CN2003的炮身和部件设计,CN03是由国科院在44年开发的120口径CN03滑炮的炮身和部件设计,并进一步,从根本上基于KM256-44口径Rh120滑炮重新设计的M1艾布拉姆斯的M256。
同时,与以色列的IMI MG251或法国的CN120不同,M256滑炮也不是由美国自主研发的,而是美国人根据美国要求在莱茵金属公司44口径Rh120的基础上设计的,由美国Watervliet Arsenal,WVA量产,在进口韩国之后则由起亚机厂进行授权生产,型号是KM256 K1A1主炮。而国科院不止于此,2003年为了代替KM256滑炮,自行开发了44倍径的CN03(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1211045625/https://www.ntis.go.kr/outcomes/bridgePdf.jsp?techId=XT2-2006-0878),从2004年以后量产的K1A1和通比改良的K1A2坦克开始使用CN03。此外,基于 CN03 的设计,将长度增加到 55 倍径,并在热套筒中安装动态球体探测器 (Dynamic MRS),并简化或减轻关键部件的设计,从而自行重新设计了 CN08。(https://m.dcinside.com/board/war/2090064)
2006年在国科院举行的研讨会上曾提到,下一辆坦克(K-2黑豹)的主炮设计为轻型、高强度,实际上CN08主炮的纯炮身重量为1,324公斤;比L55的1,347公斤轻23公斤由于主要部件过于轻量化,满足了陆军提出的55吨黑豹作战操作性能(ROC)。但是,与RH120 L/55相比,有效射程短了1公里。
此外,在开发时,ADD 的开发人员访问了位于瑞士的表面专业处理公司 Hartchrom AG,以延长其主炮的使用寿命,并请求镀铬技术转让,但技术转让被拒绝,随后,韩国公司 Cotec 独立开发了用于滑膛炮的镀铬技术,并将此技术得以应用。 (来源:전해액의 Fe 농도에 의한 크롬도금 탈락 연구 -박 진 생 * 국방기술품질원 )





因此,综合来讲,韩国人的CN08和CN03的火力系统的主炮部分的技术自主性是非常强的,得益于韩国人的学习能力和对国外技术的消化能力,已经实现了主炮工艺的自主。
而从规格上来看,CN03与CN08的结构与RH120不同,与M256相似,再结合前文从而得知:粗暴的将韩国坦克炮认为是授权生产或者引进生产线是十分荒唐的
接下来是性能方面,K2主炮与自动装填机系统相连,主炮膛压为690MPa,初速为1760 m/s(K279 APFSDS)。这取决于弹药的类型,但主炮的最大射程为3公里。120 mm L/55 CN08滑膛炮比安装在K1A2上的120 mm L/44 KM256滑膛炮具有更大的穿透力和最大射程。

而装弹机则为逆向法国勒克莱尔系的产品,其指标性能、设计等几乎和勒克莱尔没有太多出入,所以对K2尾仓的批判也是无依据的。
( 자동장전장치는 1분당 최대 10발 이상을 장전 가능하며, 프랑스에서 개발된 르클레르 전차의 자동장전장치를 역설계하여 개발했다고 한다.)

而关于CN08所使用的炮弹K279,该弹在国内一度有不小的争议,而在笔者查找资料之后,做出了如下总结:
세계적으로 많이 쓰이고 있는 관통자의 재료로는 열화우랴늄과 텅스텐 중합금인데 일반적으로 열화우랴늄이 텅스텐중합금보다 관통력이 6~10% 정도 우수하다고 평가되왔다.그런데 최근들어 열화우랴늄이 걸프전 신드롬과 발칸시드롬의 주요 원인으로 지목되면서 환경오염,질병 유발등 세계적 우려의 대상이 되었다.열화우랴늄이 탄을 발사할때나 탄에 맞았을때 인체에 치명적인 미세한 우랴늄 산화물 분진이 발생하게 되는데 이라크전이나 발칸반도에서 이 탄을 사용한 미군 병사들에서조차도 신체적인 문제점이 나타난다고 정부를 향해서 소송을 하는 상황이다..그래서 세계적인 관심이 텅스텐 중합금 관통자의 개발로 모아지게 되는데 우리나라에서 세계 최초로 텅스텐 중합금의 약한 관통력을 극복할수 있는 기술이 개발되었다.그것이 다단열처리 기술과 미세조직제어기술 이다. 다단열처리 기술은 반복되는 열처리를 수행함으로써 재료의 충격 인성을 기존 텅스텐 재료에 비해서 획기적으로 향상시키는 기술이며,미세조직제어 기술은 열화우랴늄이 가지고 있는 셀프샤프닝(자기첨예화,자기단조화)효과 즉 표적에 맞으면 더욱더 뾰족해지고 스스로 날카로워지는 현상을 텅스텐중합금에서도 나타나도록 만든 기술이다.기존의 이론을 뒤엎은 이 기술들은 관통자를 완성탄으로 제작하여 실제 체계에 적용한 관통시험에서 본래 텅스텐 기존탄보다 10%정도 관통력 향상을 보였다.즉 이것은 ADD에 의해 개발된 텅스텐중합금 관통자의 관통 능력이 열화우랴늄 관통자에 필적하는 관통력을 나타냈다는 것이다.
在一般的认知中,在世界范围内常用的穿透材料是贫铀和钨聚合金;一般来说,贫铀的穿透力比钨聚合金高6%至10%左右。然而,近年来,贫铀弹被指为海湾战争综合症的主要来源,环境污染和疾病诱发等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同时贫铀弹或被击中时,会对人体产生致命的细小的铀粉尘而造成贫铀污染(参考1991年的B23车);在伊拉克战争或巴尔干半岛使用这种贫铀弹的美军士兵也会出现身体问题。因此,随着钨聚合物穿甲弹的发展,全球关注的钨聚合物技术在韩国尚属首次,能够克服钨聚合物的弱穿透力。它是一种多级热处理技术和微组织控制技术。多级热处理技术是一种技术,通过执行重复的热处理,与传统钨材料相比,大大提高了材料的冲击韧性,而微组织控制技术是一种技术,使自淋浴(自添加、磁化)效果(自添加、磁化)效果在钨聚合材料中表现出更尖锐和自我锐化的现象。颠覆现有理论的这些技术将穿透器制成完成弹,再应用于实际系统的穿透试验中,比原来的钨传统弹提高了10%左右的穿透力。换句话说,这是ADD开发的钨穿甲弹,其穿透力可与贫化铀(M829A3)相媲美。该技术被同时运用于K274N\K276和K279.


以上的弹头特化技术是其一,其二则是韩国的SCDB等新型发射药的运用,这都对韩国的穿甲弹性能提升有莫大的帮助。

不过,K279最大的争议还属减少穿杆直径的轻杆从而获得更好的数据的跑分弹的言论。对此,笔者认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有的言论还需要资料来作证: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两者的直径,实际上是一样的,因此,笔者认为,K279为轻杆的结论经不起推敲。
其三,具体性能方面,以下是根据公式推测所得出的数据:

再结合韩国资料所说的700mm左右,笔者认为该弹的性能为DM53-DM63的水平。总的来说,从韩国对发射药、钨钢技术的研究和综合数据的表现,K279在世界范围内来看,性能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另外还需要说明一点:杆弹在保证飞行速度的情况下杆直径越大越好,盲目追求长径比对自身的性能数据也是不利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因为K279是用于比KM256主炮具有更高药室压力的国产120mm L/55的炮弹,因此,如果用120mm L/44炮发射,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不合理。但是,从KM256的原型美军M256主炮发射更强的M829A3或A4炮弹的情况来看,在KM256上使用K279可能并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此外,K2还配备了智能弹药(KSTAM-II,它配备了自己的制导系统,在引导到目标后,在最后阶段打开小型降落伞,修改坐标,使其准确命中目标。),这使K2可以攻击远距离的敌方坦克顶部。即像普通炮弹一样发射,但却是用自身的传感器导航敌方坦克,从而完成攻击。


接下来是火控方面,其中火控也和CN08一样,在国产化这一方面有许多争议;诸如外国购买拼装等充斥在互联网。然而根据笔者所翻阅的资料,这一结论可以被推翻:
공은 국방부 산하 국방과학연구소(ADD)로 넘어왔다. ADD는 1년여간의 연구끝에 관련문제를 해결했고 이 과정에서 티아이사 포수 조준경 기술을 파악할 수 있었다. 티아이사 불량품이 국산 조준경 개발의 시발점이 된 것이다. ADD는 1992년 K1전차 포수 조준경 독자 개발에 나서 1996년 국내 기술로 만든 포수 조준경을 선보였다.
이렇게 개발한 포수 조준경은 현재 우리 육군의 기갑부대 핵심 전력인 K1A1 전차에 장착해 사용 중이다. 전차 포수조준경 개발과정에서 축적한 기술을 바탕으로 포수 조준경과 기술적으로 유사한 전차장 조준경과 탄도계산기 등 전차 사격통제장치들이 뒤따라 개발됐다. 현재 이들 역시 K1A1전차에 탑재해 운용하고 있다. 또 ADD는 K1A1전차 조준경 기술을 바탕으로 K2 전차와 K21보병전투장갑차 등의 조준경을 독자적으로 개발했다.
한국형 포수 조준경은 미국의 M1A2나 독일의 LEOPARD2, 이스라엘의 MERKAVA 전차의 조준경과 대등한 성능을 가진 것으로 평가된다.
특히 기존 조준경에 비해 기동 중 안정화 정확도와 관측 선명도, 배율 등이 증가돼 K1 전차보다 사거리가 늘어난 K1A1 전차에 적합하게 만들어졌다. 화면 녹화 기능이 있기 때문에 포수가 실제 사격하거나 비사격 훈련 시 표적에 대한 조준점의 위치 확인이 가능하다. 훈련 효과 증진과 사격 결과 검증이 가능해졌다는 의미다.
또 기존의 조준경에 비해 레이저와 열상장치가 독립적으로 운용되기 때문에 편리하고 열상장치 고장 시에도 정상사격이 가능하다. 무색투명한 창을 사용하고 있어 주간 광학계 영상이 자연색으로 표현돼 관측이 편리하다. 또 기존 조준경에 비해 전력 소모가 약 40% 감소해 전차가 시동을 켜지 않은 상태에서도 가동할 수 있는 시간이 늘어났다. 적에게 발견되지 않고 조용히 기동할 수 있는 ‘기도비닉’시 사용하는 데 유리해진 것이다.
경제적 효과도 컸다. 기존 미국 티원사의 포수 조준경에 비해 가격이 60% 이하 수준으로 줄어 K1A1 전차 장착시 막대한 국고 절약에 기여했다. K1 전차의 씨오투 레이저 거리측정기 부품이 단종돼 유지·보수가 어렵다는 점을 감안하면 조준경 국산화는 단순히 외산 대체를 넘어서 전력 유지에 기여했다는 평가다.




以上是关于韩国国产的KGPS和其它部件的国产化进程,第一代韩国国产的火控由韩国国防发展局(ADD)设计,三星泰雷兹(现韩华)制造的韩国炮长主瞄准镜(KGPS),为K1A1另外开发的新国产型号,使用美国第二代热成像仪(240x2元扫描型),升级有拉曼效应人眼安全激光测距仪,用于所有484辆K1A1坦克,升级后的K1A2一样沿用。第二代同为ADD设计,装备韩华制造的韩国炮长主瞄准镜-1(KGPS-1),这是为XK2项目开发的全新型号,集成有索夫拉迪尔的新型第二代热成像仪(480x6元扫描型)与电视摄像通道,主要用于第1与第2批次的K2坦克。而在最新下线的K2中,装备了韩华系统开发的新型韩国炮长主瞄准镜-1 II型(KGPS-1 II),最主要升级了韩华的第三代凝视型热成像仪取代旧的热成像仪,此外还升级了高清全彩摄像头等,2021年开始投产,用于第3批次以后的K2坦克型号。跟KGPS-1 II炮长镜并行开发的还有车长用的KCPS-1 II车长周视镜,一样升级有第三代热成像仪。所以,如今的韩国坦克的火控,已经开始实现了国产化。
-----------------------------------------------------------------------------------------------------
防护方面,K2的又一争议点,这一方面需要从K1谈起:
争议点最早出现在K-1 基本型可能配备美国制造的复合装甲,或 1980-90 年代的 SAP 型号,这些型号在首次生产时就已实现国产化,但没有任何改良。 虽然在K-1 开发组撰写的论文中说,K-1 基本型的装甲改良被写成“未来挑战”。然而,这些信息成为了非常致命的争议。众所周知, K-1坦克的开发主要围绕M1,因此K-1坦克很可能以早期M1艾布拉姆斯的技术为基础,被开发成更小、更轻的韩国坦克,因此不可避免地与早期M1的性能相似或略有下降。对于早期M1坦克,使用BRL-1复合装甲,如果以K-1为例,考虑到开发时受到美国和西方阵营的复合装甲技术和M1艾布拉姆斯的影响,因此,笔者估计K1早期的防护水平和M1/M1IP相当。

此外国会监查中公开的K-1坦克的防御能力数字相关的表格在也可以参考,大致上是车身前部688mm、炮塔前部740mm、侧面322mm。


上图为K1A1升级的新KSAP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从中得知,新升级的KSAP使K1A1达到了600mm级别的防护。对此,笔者首先需要指出的是,韩国人的复合装甲技术是绝对可以说得过去的,其次也做到了复合装甲包的国产化

同时,作为参考,在2004年韩国军事网站余永元军事世界根据国防部的国会报告内容指出:K-2黑豹坦克的KE防护力水平是K-1的防护力的1.85倍,因此可以推测,初期K-1坦克的防护力很有可能在400~500mm之间,而后期K-1A1的防护力约为600mm。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其他数据都提到,最新的K-1系列是标准。但是大部分人会混淆这个部分1.1倍是指“正面”的“厚度”,1.85倍是指“防护力”。其实正确理解的部分是:在 55吨时,同一车辆的 LOS 值不可能差 1.85 倍。而1.85 倍可能基于 K1A1 中当时安装的旧 KSAP 值。换句话说就是:1.1倍表示LOS值,1.85倍表示防护力 ;但是LOS值相同的话,装甲材料所占的体积相同。所以该说法并不成立,因此,los值可以认为基本相同,而防护材料得到了升级,从而获得了更好的防护。
关于K2,由于现阶段我们并不得知K2的具体los值,只能根据现有资料进行推论;不过至少可以肯定的是,K2的防护性能肯定是要优于K1A1的。
其次便是防护外形的问题:同样也有不小的争议:

从这张图我们可以很直观的了解到K2的防护外形,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此图来对K2的炮塔来进行一些推测:

在这里笔者需要首先提出的是:K2的“头皮“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从图上来看,根据实车比对,会发现K2的炮塔侧箱的角度高了一截:其中后半部分高于主炮塔,前半部分低于主炮塔,从而可以印证箱子角度比较大。当然,这个看观察镜便可得知,观察镜必须平行,所以K2的”头皮“还是存在的——但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因为侧箱迷惑性很强。
根据现有资料所进行的现有分析,在这里,笔者承认K2依旧存在着”头皮“的弱区(这一问题在K2PL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一切以实际情况出发,从K2的”头皮“于炮塔总投影相比,被弹面积并不大,所以笔者不认为这是一个能一棒子打死的问题。


车体方面,根据2005年的XK2样车、以及上面韩国国会监察所公开的K1数据来看,二者的车体构型实际上并无太大的区别(注:2014和2007批次的K2的车体仅仅是外形改变,装甲构型相同)。二者总体上los足够,装甲带覆盖的地方也比较严实,综合性能是合格的。


另外根据上图,我们可以得知,K2的车体大倾角部分通过增加爆反的方式进行了防护加强,从而认为K2的首上水平与M1一样也是过于武断的。
其次,K2、K1的外形较为低矮(相比起同代西方坦克)这一做法被称为压缩装甲带;无论是K1,还算K2,都通过压缩装甲带来提升面密度,从而来提高防护水平。综合来讲,K2的防护设计还是比较优秀的。
----------------------------------------------------------------------------------------------------
动力方面,K2的动力问题十分复杂;韩国国防部的最初计划是,从2009年开始,进行K2的系统综合工作,进入量产阶段,到2011年完成实战部署。然而,此时,动力包(发动机和变速箱组合)问题导致部署计划破裂。最初,K2计划像上述一样,装备由德国制造的发动机和换挡装置组成的动力包,但2005年左右,国防部考虑到如果装备海外企业的动力包,在出口时需要另外获得出口批准(E/L)的问题,而且每次出口时都有不少金额以版税的名义流向海外企业,因此决定推进动力包的国产化。因此,防卫事业厅虽然收到了多数企业提出的通过海外技术合作开发Powerpack的提案,但最终选定了提交自主开发计划的企业,并选定斗山S&T重工业为发动机开发企业,斗山基础设施核心(现代斗山基础设施核心)和变速器开发企业。这些企业在开发期间给予5年时间,到2010年为止交付成品。虽然在开发期间有人指出,在从一开始就没有积累技术的情况下,在5年内完成开发是有点不合理的日程,但开发却一直被强行推进。
最终,防卫事业厅宣布,从动力包开发开始6年后的2011年3月,因发动机和变速箱试验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原定于2012年年底进行的K2实战部署。但是,1随着国产动力包的稳定性和耐久性问题被发现,决定首先按照原计划为第一批量产车配备德国MTU制造动力包,国产变速器宣布将追加开发期限延长1个月左右。K2第一次量产于 2014 年至 2015 年,配备 MTU 的 MTU-883发动机和德国 RENK 的 HSWL 883TM 变速箱,并再次将部署日期推迟。此时,国产变速器也并没有停止开发,在开发期间,韩国一共投入了2014亿韩元的政府预算和9亿韩元的企业自行开发费,全力进行开发,但国产动力包问题始终并没有得到解决的迹象。
而采用德国动力包的K2也并不让人省心,德国制造的动力包从开发阶段开始,就被指出了相当大的问题和缺陷,但国产动力包没有通过的恶劣条件下的单件耐久性测试。据报道,德国动力包在测试期间行驶的16184公里中,仅严重可靠性故障就发生了11次,平均每1471公里发生一次故障。因此,德国制造的动力包也很难通过以更恶劣的条件进行的9600公里无固单件耐久性测试。
装备德国制造的动力包进入实战部署的先行量产批次K2坦克也都出现了大大小小的问题。(https://news.sbs.co.kr/news/endPage.do?news_id=N1004346900)以至于K2许多严重的缺陷,甚至没有发生在国产动力包:
-制动压力工作异常,或在下坡时发动机转速升高至 3,000 rmp,并且发生了制动失灵。
- 无法从 1 档起步或根本无法换档的故障。
- 在变速箱中发现 O 形环和金属杆脱落。(这意味着无法通过更换或修理部件解决的严重问题。)
- 发动机停机,因为变速箱冷却风扇无法运作,因此行驶里程不到 300 公里。
- 变速箱部件磨损严重,变速箱内堆放着大量铜屑和木屑。
- 由于焊接强度不足导致油冷却器焊接部分开裂而导致泄漏。
但是德国对缺陷的事后措施却显得毫无诚意且拖沓。当时,系统开发商现代Rotem没有德国变速箱的维修技术,因此不仅无法应对变速箱故障,而且有密封部件,无法随意拆卸和维修,因此无法及时解决。在德国产冷却机的情况下,虽然出现了持续不工作的缺陷,但反复表现出不解决根本问题、只进行适当修理的敷衍态度,在保修期过后,甚至出现了拒绝免费维修的过分行为。

最终,由于继续需要确保现有动力包的替代品,国产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开发没有取消,而是继续进行。因此,当第二次量产开始的时候,韩军对动力包的要求略有下降,届时发动机完成了开发,但变速箱仍然低于要求标准,因此斗山DV27K发动机和德国变速箱混合的“混合动力”型。防卫事业厅认为,第三批量产的K2实际上是最终引进部分,因此最后推进了国产变速器(S&T重工业的ESTS15K)的引进,但防卫事业厅和企业在试验评价标准上存在分歧,最终决定采用与第2次相同,即国产发动机-德国制造变速器组合。新一批的K2坦克也将与今年开始进入实战部署,与初期K2坦克交替。
在这种情况下,直到第三次量产分合同期到来,韩国国产变速器才表现出稳定的性能,而作为第1、2次量产分变速器供应商的德国人在2年内接到了“如果不能与公司签订第2020次量产分合同,很难维持产品生产线”的通知,因此防卫事业推进委员会采用了国产发动机和德国变速器相结合的“混合动力”方式的动力包。防卫事业厅于2020年与系统综合企业现代Rotem签订了K21第2次供货合同,并决定配备与第2次量产相同的国产发动机+德国产变速器组合的动力包。在当时,K2如果连海外出口都未能实现,目前还没有进一步量产的计划。如果不能继续追加量产,即使追加量产,如果国产变速器开发最终以失败告终,作为研究开发费投入的2亿韩元和政府投资费用306亿韩元也将消失。
K2动力包问题往往是由于没有与整体开发日程保持一致,只以国产化为名而引起的。最初计划安装德国制造的动力包,在开发日程的后半段,以核心装备国产化和尽量减少外汇外流为名,突然转向国内开发,通过海外企业提出技术合作或技术转让的现实方案也被排除在“国产化”的名分之下。在开发动力包时,国防规格标准持续未达到要求,因此干脆改变标准本身也引起了争议。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此外耐久性标准也引起了争议。最初的要求是连续行驶320小时,而最初制定的国防标准则提出了相当于发动机行驶距离的9600公里连续行驶的要求。但是,在最初的质量检查过程中,出现问题后,更改了标准,在进行耐久性测试后,因故障更换的部件被设置为“237小时”,所以重新进行测试,但未更换的部件在一次测试中被捕获为320-A,如果未发生故障,则通过处理。换句话说,国防标准是9600公里标准,但实际上故障发生在7110公里,这一点也有反驳,因为没有开发经验,评估标准从一开始就被过度提高。
因为没有作为评价标准的指标,所以以前开发的K-9自行火炮的动力包为标准没有出现的问题,从把本来就没有连续行驶的自行火炮的标准代主战坦克车用动力包开始就变得不合理了。K2动力包随后进行了2次测试,并出现了几个问题,主要是裂纹(裂纹)或泄漏,变速装置损坏等,但发动机侧的问题大部分得到解决,从第二次量产开始,国产发动机可以安装。
根据上表我们也可以得知,韩国国产变速箱在更苛刻的换档条件下,换档次数是德国变速箱标准的三倍,此外,德国变速器在测试期间允许进行常规维护,而国内变速箱的测试则不允许。换句话说,它要求苛刻的测试条件来挑战物理极限。因此,笔者认为无事故7110公里的行驶也绝不是坏成绩。
根据2014年9月22日文章中报道的国产动力包,斗山制造的动力包的性能不符合ROC(作战要求性能)。以32km/h加速为标准,为8.7秒,虽然斗山方面表示“只有0.7秒的差距”,但是加速度问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站在外行的立场上看的话,会认为只是小数点差;可惜在反应速度相差几秒钟的战场上,即使只有几秒钟,也会带来很大的差异。坦克不是连续行驶,而是短停,并加速的情况很多。而ROC 本身也是一个标准,这可以通过查看同代坦克的来了解:例如,M1A1达到6.8秒,M1A2 SEP达到7.2秒。不过在韩国相关报道中,虽然说与K-1系列坦克的加速能力相比非常出色,从韩国标准来看,其加速性能还是可以被称为3.5代坦克的。(事实上,也有K2的同代坦克,其0-32公里/小时的加速力接近10秒,比如挑战者)
事实上,这部分是S&T变速器的问题尚未被公开,而“动力包完全由斗山负责”时出现的信息,有可能存在错误之处。事实上,韩国国产动力包的性能不是只有发动机,S&T变速箱的问题很多。因此,除非 DV27K+ ETS15K变速箱的测试信息出现,否则无法确定是否完全是 DV27K 问题。
在这里,笔者当然明白斗山DV27K在内的国产动力包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但是根据上文,相信读者也能理解其中的一部分原因:韩国人是在几乎零基础的情况之下耗时数年开发出的国产发动机,并且其中参杂着许多复杂的原因。但是,尽管与国外先进水平仍然有差距,国产发动机达到了合格的水平。从这一方面上来看,韩国人已经达到了他们自己的需求。因为对韩国人来说,大部分部件能做到自产 还能保持一个相对不错的指标,韩国人已经达到自己的目的了;并且,一个部件自产所带来的意义是非凡的,这意味着装备生产的自主,同时产业链上也省下了许多开支。

而ETS15K则是6试6败,至今也没有在K2上得到采用。(韩国声称2021年12月修复了变速器问题,2022年只剩下耐久性测试工作,之后又证实打算进入第4次量产部分,但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关于是否量产的追加报道)在这里,笔者认为,作为一个近30年才开始接触现代坦克的动力包制造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技术在起步阶段的过程总是挫折的。所以,将一切交给时间。
此外,波兰的军火大单也对韩国的动力包完全国产化也带来了助推作用:
Wojskowe Zakłady Motoryzacyjne wspólnie z Cegielskim mają spory potencjał, aby stać się hubem produkcyjnym i serwisowym dla koreańskich czołgów, także w zakresie ich zespołów napędowych, zgodnie z kompetencjami poznańskiego Centrum Zespołów Napędowych.
Dodajmy, że pierwsza partia czołgów K2 ma jeszcze dysponować koreańskimi silnikami i niemieckimi przekładniami, ale docelowo zarówno silniki i przekładnie będą produkcji koreańskiej, więc mogą być elementem pakietów negocjowanych z przemysłem Republiki Korei. - Zakontraktowane czołgi K2 (...) będą posiadać zespół napędowy z silnikiem produkcji koreańskiej, zblokowany z przekładnią produkcji niemieckiej. Docelowo, ich wersja rozwojowa, zostanie wyposażona w przekładnie koreańskie" – poinformował w odpowiedzi na pytania Defence24.pl rzecznik Agencji Uzbrojenia ppłk Krzysztof Płatek.
根据波兹南动力装置中心的能力,Wojskowe Zakłady Motoryzacyjne与Cegielski一起有很大的潜力成为韩国坦克的生产和服务中心,在动力装置方面也是如此。
“让我们补充一点,第一批K2坦克仍将配备韩国发动机和德国变速器,但最终发动机和变速器都将在韩国制造,因此它们可以成为与大韩民国工业谈判的一揽子计划的一部分。- 签约的 K2 坦克 (...) 将有一个带有韩国发动机的动力装置,用德国制造的变速器锁定。最终,他们的开发版本将配备韩国变速箱“——在回答军备局发言人克日什托夫·普瓦泰克中校 Defence24.pl 提问时说。
所以,在波-韩军火订单持续的过程中,我们也许可以看到K2成功采用ETS15K。
K2是注重机动性的坦克,朝鲜半岛越往北走,险峻的山地就越多,因此,无论在何种地形上,都要求能调整坦克的高度,使其保持稳定的姿态,这一点非常重要。因此K2采用了半主动液气悬挂,提高了重量/空间/机动性这三个要素。半主动意味着计算机可以调整负重轮的高度,具有控制车身姿态的能力’通过适当调整悬挂的高度来产生更多的俯角。K2使用液气悬挂时,可以通过传感器根据地形以电子方式有效地控制悬架,因此提高了夜间机动性和行驶舒适性。值得注意的是, 根据技术开发。即使车身重量随着后来的改进而增加约24%,但是得益于技术进步,悬挂的容差可以预计提高20%左右。此外,黑豹的角度调整水平相当不错,它提供了符合要求的俯角。

此外,K2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发和并使用动态履带系统也是值得一提的(该概念本身是美国陆军TADEC为M1系列坦克开发而提出的方案,测试也非常成功,但由于成本问题,它并没有真正应用)。DTTS 是一种装置,通过测量车辆履带的瞬时张力来恒定地调节,其功能是,通过计算机和液气控制单元始终保持履带张力,根据行驶过程中接地的路面形状随时变化。与以前坦克兵不时检查履带的时间相比,它相对少了一些麻烦,在维护方面也有很大的好处,如帮助延长悬挂装置的使用寿命,但最重要的是,它大大减少了在战斗中陷入致命机动状态的可能性,可以说具有重大意义。
还有值得一提的则是K2的悬挂强度,作为一辆55吨的坦克,K2拥有不错的悬挂强度,这也保证了后续的K2PL和K2NO有相当多的防护升级方案

总的来讲,K2的动力与行走装置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有不足也有优点,也拥有很不错的发展前景和升级冗余。
另外K2 可以渡河到 2.1 米,无需渡河设备,如果配备以塔形设计的浮潜器,则潜水深度可达 2.4 米。该技术是根据2世纪1990年代末作为“熊事业”引进的T-80U坦克获得的诀窍制作的。渡河性能非常优秀。

-----------------------------------------------------------------------------------------------------
在设备传感器方面,K2采用的动态炮口探测器可以通过测量移动时的命中率校正来减少误差,并计算目标的提前量,具有自动射击功能,无需在射击点匹配时才射击目标。因此,在穿越崎岖不平的地形时,K2可以瞄准目标,具有出色的机动射击能力。
此外K2坦克采用了毫米波段雷达EHF雷达,这一点也是独一无二的。K2可以通过与射击控制装置联动的雷达提前预测行驶间地形层高,从而提高移动间炮击时的稳定性。EHF 雷达安装在炮塔的前部,并配有激光测距仪和侧风传感器。EHF 雷达还与悬停装置相连,当车辆停止行驶并尽可能降低高度时,其可以参与引导 KSTAM-II ,并计算到目标所需的角度。

在2012年2月28日,防卫事业厅和国防科学研究所表示,“成功开发出了能大幅提高坦克、装甲车等地面战斗车辆生存能力的主动防御系统”。它的名字叫KAPS,以硬杀伤而闻名。KAPS是一种先进的生存设备,由三维探测跟踪雷达、热探测跟踪仪、控制计算机、发射装置、防御弹等组成,可以探测目标,在威胁判断后,使敌方反坦克导弹和火箭在到达坦克之前失效。但是在首次量产的K2中,但主动破坏系统目前没有安装,由于缺乏相关的步兵战术系统,与系统相关的理论缺乏,以及与软杀系统联锁时的问题的发生,一直没有安装。直到在2022年俄乌战争之前,由于路径依赖性问题,KAPS硬杀伤也只进行了开发,没有装备。目前K-2黑豹装备了软杀伤APS,不过原案中的探测雷达等倒是保留了下来。当然,K2很难同时对付多枚导弹。虽然K-2黑豹防御系统的范围很广,但处理它的计算机显然也有其局限性。因此,如果超出计算机的处理范围,K2的APS也会失去作用。

注:从为挪威投标的K2NO来看,战利品主动防御系统似乎是出口型的选装产品。
-----------------------------------------------------------------------------------------------------------------
杂谈与总结:
2008年12月,国防科学研究所决定减少K2坦克的引进数量,因为预算问题。2008年,当时的国科院决定减少坦克引进量,主要是因为雷曼兄弟事件和次贷危机,以及欧洲金融危机的余波。国科院向国会报告,从2009年到2017年,引进数量从600台减少到400台左右,事业费也将减少1.8万亿韩元至3.9万亿韩元左右。国科研从2011年到2012年,为了第一次量产,申请了1.14万亿韩元的预算。

K2坦克是价值约850万美元(约99亿韩元)的昂贵坦克,这比俄国的T90M、法国的勒克莱尔价格贵得多,与德国的豹2坦克的价格相当,甚至还有高出,这在很长的时间内使K2在出口市场处于不利地位。其实这是因为在开发延迟过程中,由于单价上升,再加上量产数量减少等问题,开发费用没有得到解决,最重要的是,从头开始重新开发动力包,在国产化过程中,费用发生了很大的问题。
综合来讲,任何事情事出有因,对于K2也不例外。诚然,K2的开发成功与韩国人所接触的先进技术的机会有关,但是更多的深层因素则是韩国人对于陆军军备的上心程度和研发力度的投入度。韩国人经历了多年的摸爬滚打,在K1上进行技术积累,并最终在K2上得到了结果;现如今K2PL拿下了波兰的大订单,K2NO和代表欧洲坦克最高水平的豹2A7同台竞标,这对K2来说是值得庆幸的;对于韩国人来说也是值得拿出来“炫耀”一番的。
在最后,借用韩国人的话:“질주하기 시작한 상처 입은 검은 표범.”受伤的黑豹开始冲刺。来作为今天的结语,K2、K9等的背后是韩国军工的突飞猛进。虽然韩国如今的态度阴阳怪气,但是韩国军工的成就还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