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典籍中共通的神秘智慧
你好,我是熊猫不着急,
这是一个缓慢的探索古老智慧,治愈与启迪心灵的频道
最近收到一些来信,问关于什么是爱,如何进入冥想,为什么总是痛苦等等普遍而本源性的问题,本期熊猫用自己局限的认知,陪伴大家慢慢走进那些延续千年,不断被误解,但仍然具有生命力的古老智慧。
本期内容,会让你更加体会到古老典籍《佛经》、《道德经》,《圣经》,以及灵修,瑜伽,冥想,现代认知心理、接纳疗法等等到底是在说什么。
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谦逊的发掘这些关于内在探索的指引,为了方便大家记忆,我们分为六点来谈。
第一,我们内在都存在着功能失调的疾病,而治愈它不能简单依赖思考,而要靠体悟。
这个疾病是什么?什么又是体悟呢?
首先呢,所有的这些古老的智慧,它们都有一个核心的洞察,就是人类被自己的感官和思维所局限,进而创造了一种普遍的功能失调,一种存在于内在的疾病。
这在圣经中,被描写为,亚当夏娃偷食分别善恶树上的智慧果,而被逐出伊甸园。
在东方神话《西游记》中,也有一个相似的片段,就是孙悟空在八卦炉中炼出火眼金睛,一种能分辨人和妖的能力,进而更加的好斗,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
它们都因为一种能力,一种分辨能力,而深受痛苦。
这种能力,是人类现今文化建构的普遍基础。这种分辨,创造了善与恶、好与坏、人与妖的二元对立,同时带来了急躁、焦虑、暴力、鄙夷、恐惧、战争。
人们现实中所有渴求的东西,渴求爱,一个男人渴求女人,一个身处恐惧的人渴求安全,一个安全的人渴求刺激,一个弱小的人渴望变强,一个强大的人渴求返璞归真,城里的人渴求城外,城外的人渴求城里。
这种外在渴望的本质,都源于一种内在的渴望,渴望二元对立的终结,渴望完整与宁静。
而古老的经典,都告诉了我们同一个答案,这个渴求无法在外相世界被满足,
而需要用一种新的超越感官与思维的内在心灵感知,被称为“悟”。
“悟”不是基于头脑的理解,而是内心或者说是身体的感知,感知到表相对立背后合一的本质。
《心经》说“空不异色、色不异空”
《道德经》说“善之为善,斯恶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圣经》说“爱你的敌人”
所有这些路标,都指向一种,我们无法用思维理解的,融化二元对立边界之后的心灵感受。
就像《左手指月》中唱的“你是我,无二无别”。
而现今人类的思维是基于二元的,所以这个答案无法依靠逻辑思辨、推理演化得到,试图通过思考得到答案,都是徒劳的。
但是,你的身体可以感觉到它,你会感到美好,会真挚,会兴奋的颤抖,会发自内心的共鸣,而这种感觉,就是体悟。
第二,超越到思维之上,而不是落入思维之下
在清醒的状态下,带着思维,超越思维,在看起来满是分裂的世界里,体悟到合一,
在有形中看到无形,在鲜活中感受到空寂,在我中看到你,
这就是爱,是慈悲,是自然。
而思维会说,你是错的,我是对的。
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融合、爱、喜乐的美好状态,
除了根本的转化我们意识,还可以非常短暂的通过麻醉思维,退化到纯动物状态而感受到,
比如通过食物、酒精、性、药物,但它们都让你看到了天堂,却无法安住,进而走向恶性循环,它们落入了思维之下,而不是超越到思维之上,这就是成瘾的本质。
瑜伽、冥想、禅修、佛、道、耶稣等各种道路,都是让我们在清醒中带着思维,和思维做朋友,驯服思维,同时体悟到我们超越表相真实的本质,爱的本质,而不是麻醉思维,对抗思维。
第三,答案不在问题之外,而在问题之中
此刻,你的头脑中会出现一系列基于传统二元观念而产生的问题,比如:
你觉得一元一定比二元好吗?
融合一定比分裂好吗?
要如何在冥想中,摆脱思维噪音,我总是安静不下来?
我要如何从痛苦中解脱,我还有救吗?
你能说些有效的方法么?
嗯,有效的方法一定有,但它听上去没有西红柿炒蛋一共分三步,这么清楚,相比之下它更像一门艺术。
文字与语言是基于二元思维的,比如这些问题中隐含的比较、摆脱、解脱,无论它的初衷与起点是什么,它最终都回到了彼此分割的二元语境。
所以达摩说“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如果勉强用语言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的头脑一定不理解,但也许身体可以多少体会到,我们可以尝试用这样一个句式,带来一些启发。
你要的答案,不在问题之外,而在问题之中。
你想要的解脱,不在痛苦之外,而在痛苦之中。
走上内在探索道路的小伙伴,一定可以从这句话中感受力量和启迪。
而这些话从逻辑上看起来是矛盾的,但这种矛盾会产生一种美,体会到这种矛盾的美感可以打开终结对立的大门,它会带来接纳的力量。
你想要的宁静,不在噪音之外,而在噪音之中。
第四,形象与行为层级无法根本解决问题,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无为而无不为。
在现实生活中,爱这个词,是最被大家广泛接受的,也是最容易产生误解的。
当耶稣说“爱你的敌人”
它可以是和你的敌人拥抱,握手言和。
也可以是更加珍惜你的敌人,更加享受你的战斗。
爱与合一,它不在形象与行为层面,它不管你是战争还是和平,它不帮你做选择。它是一种意识状态,它永远专注、有效,最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如果你在合一的意识中,你选择和平,那你是一名有魅力的外交官,你选择战斗,那你是一名战斗的艺术家,一名太极高手,你永远知道如何用最少的力量取得胜利。
所以不要纠结于形象与行为,战争或和平,工作或考研,出世或入世,不要纠结于选择,
请关注自己此刻的意识状态,当你处于这种状态,你会像流水一样灵活,你就不会走到进退维谷境地。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做如是观”
形象和行为层级,也许可以消除症状,但是无法根本的解决问题。我们倡导和平,反对战争,而如果我们没有超越形象和行为,没有意识到本质的合一,很快和平运动,会演化成一场战争。
我们会无意的走进,我们所反对的东西,成为自己讨厌的人。
第五,让评判变成发现
熊猫走入宁静前,有一个简单的方法。
就是凝视前方,问自己,
“如果此刻,眼前的场景就是一幅名画,那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把我们习惯性的评判转向发现,因为评判是基于既有思维的认同,而发现会从既有认同中解脱。
从评判到发现,正好印证了美学的发展历程。
美学最深的话题,是关于残缺美的,关于一个断臂维纳斯的故事。
就像罗丹说的“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这时,残缺美的概念出现了,此刻,基于外在世界的美丑评判已经不重要,美已经不依赖外在,而依赖于你是否拥有洞察与发现美的能力。
美开始由外在转向内在。
现在永远是人生中最光荣的时刻,而妄念会让你无法认同这句话所带来的内在喜悦。
当我们陷入痛苦的时候,这句话,一定无法发自内心的说出来,
你的心里一定会想,“什么?此时此刻,无法变得更好?最光荣?我要一直如此痛苦吗?”
我们一直想从痛苦中摆脱,而它却始终环绕着我们,痛苦的本质与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第六,痛苦是不得不收的礼物
事实上,痛苦都是礼物,它在你作为一个点向前移动的时候,不断的向后拉扯着你,
它不是阻挠你的敌人,而是告诉你,亲爱的,你错了,你不是一个点,你是一条线,
请接纳我吧,我在让你变得更长,
而当我们思维中前后方向的二元对立终结时,我们的自我认知的维度就提升了。
我们就从一个点,变成了一条线。
痛苦就变成了恩赐。
而我们基于对立与评判的迫切逃离,不会根本摆脱痛苦,世界会不停的以各种面貌,来提醒你,用那些让你感到痛苦的东西,来提醒你,它不会用快乐来提醒你,因为快乐,不会让你反思。
所以,除非我们超越了自我认知的维度,认知到自己的本质不是一个点,而是更加广阔的线,看到自己更加高维的存在。
不然,我们的痛苦便不会终结。
时刻问自己:
如果此刻是完美的,那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从评判转为发现,是挣脱局限思维的一个大门。
因为世界不会错,世界一直是完美的,没有行为可以逃脱宇宙法则。
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视百姓为刍狗”
宇宙的完美,不因个人好恶而转移,它是一种冷酷的完美。
而会错的,和不完美的,不是真实的存在,
而是我们头脑对世界局限的认识,对于事物的片面定义。
视频到这里,亲爱的小伙伴,
此时
你我也就不再是两个分割开的个体,
我就来到了你的世界,
我们就开始了连接,
我就成了你的我,你就成了我的你,
从此我们就有了羁绊,
不要害怕羁绊,不只你我
我们和万事万物都有羁绊,
都无法分离,只要此时
打开我们的心,去拥抱这个世界
带着我们所有的伤痛
一个个的去接纳它、打开它虚张声势的包装
去探索,去发现
伤痛就会和我们自己
一起融化在这温柔的空气里
我们就分不清,哪个是我,哪个是你
我就可以在你真挚的微笑中,
深深的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而这种感觉
就是爱
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