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五百万年后的世界4——葱绿盎然的西北太平洋


暮春时节的北半球,气候比今日的谷雨节气更加温暖,柔和的阳光穿透海面,挺拔的巨藻生长到了二三十米高——此时正值藻林一年中最旺盛的阶段,藻林的覆盖面积相当之广,几乎覆盖了整个白令海西岸的近海开阔水域。
巨藻林是温带海洋中的季节性森林,是众多奇特的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是不少动物终于的食物来源。为了啃动巨藻的嫩枝,麟鳚,这种体长可以达3米的大型绵鳚下目长着板状的牙齿,牙齿向口外凸出,甚至延伸出厚实的嘴唇。麟鳚的牙齿不仅可以用来进食,还可以当作武器撕咬来犯者。与现代的狼鱼一样,麟鳚有较强的领地意识,护卵期的麟鳚无法容忍其他生物离自己过近,雌雄两条麟鳚正在位于海床的洞穴上方不停徘徊。

不仅是肥大的麟鳚,小鱼也非常依赖藻林作为庇护。蜒雅罗鱼是海生的鲤形目,它经常和另一种小鱼——胡瓜鱼目的棱鳞滑鱼结伴混成小群觅食,这两种体长大约15厘米的小鱼平时就在藻林顶端活动,以浮游生物为食,它们填补了鲱形目衰退以后小型群游滤食饵鱼的空白。


这些数量庞大的小鱼有时会成为中小型掠食者的目标,体长60厘米的荫鲑是不洄游的鲑形目,它一生都待在浅海开阔水域之中,借助藻林的掩护发起伏击。遇到猎物时,荫鲑会爆发突袭猎物,口前端的弯锥状大牙可以有效的咬住还在挣扎的猎物。

但这条荫鲑突然感到背后一凉,它试图往海藻更密集的地方躲避,躲避一种体型更大的、贪得无厌的捕食者。冠竹荚鱼演化出了真正的游离小鳍,它们是海洋中的流氓,因第一背鳍延长成翎状而得名,这些1.7米长的大鱼结成小群,扫荡藻林外围的大小猎物,只要是比它小的鱼,不管能不能吞得下,也都会成为冠竹荚鱼的狩猎目标。

冠竹荚鱼的不远处还有两条伺机捕猎的大鱼,它们的体型够大,不太担心会被冠竹荚鱼挑衅。身长1.2米的镰鲉和身长1.8的长形甲线鱼,是平鲉和多线鱼更为迅速的后代,但它们仍然是伏击性的捕食者,当与猎物的距离足够短的时候才会开始追击。


除了水中的食肉动物,小鱼群还需要提防来自水面上的掠食者,远东鸬鹚的祖先是北半球寥寥几个延续下来的普通鸬鹚种群的一支海生后代,从中国东部沿海一直分布至白令海的北方,它们至少有祖先的两倍大,但还没有像更新世时在这里捕鱼的白令鸬鹚那样放弃飞行能力,甚至宁肯增加些阻力也把翅膀变得相比常规的鸬鹚更宽大一些——在这片多变的海域,灵活的迁徙能力对物种的延续尤为重要。
这样较大的潜水鸟比在海面上浮潜扑水的海鸟拥有更大的捕猎范围,它们可以一口气憋上一分钟潜入十几米的水中,或是在海藻林间追逐鱼类,带着尖长钩嘴的头部在最前方引路,配合大眼睛和灵活的长颈观察着附近的环境,略微撑开翅膀的一节掌舵并控制升降,然后用有力的脚蹼打水追击。吞食能力强的鸟对于看上去大小合适的猎物都十分贪婪,有时一次下潜可以抓上几条棱鳞滑鱼甚至整吞一条未成年的荫鲑,鸟颈的灵活性是捕猎的助力,在稍微开阔一点的地方它们还会进行简单的合作追猎,对于猎物来说,在水中成群穿梭的鸟未必比擅长爆发的大鱼更容易摆脱。

藻林的外围,即将成年的扁旗蛸正成群离开藻林前往远洋,这些长度最大可以达到4米的扁扁的大章鱼是游泳捕食者,可以凭借速度捞食中小型的鱼类。幼年的扁旗蛸浮在藻林之上,它们捕食藏匿其中的小鱼虾。

一个较小的、不到2米的扁旗蛸没有跟上同类,它被袭击了,发起攻击的动物是浮海豕,这可不是一种鲸类,而是一种完全水栖的掠食性海豹,因为体态臃肿,长得像个煤气罐而得名,这么大的猎物对于浮海豕来说没法整个吞下去。
浮海豕身长2-2.5米,它们一辈子都不再返回陆地。为此,它们的前肢完全成鳍,后肢变成鱼尾状,总体外形越来越接近鱼形。由于它们并不会返回陆地繁殖,幼崽直接在水中被生出来,但是它们的幼崽出生后会在水面漂浮几天时间来练习游泳,母亲在这个时候会紧盯着幼崽,这时候的浮海豕还非常脆弱,即使是荫鲑这样的小猎手都对其虎视耽耽。

来犯的小型捕食者会被浮海豕母亲赶走,这几天的守护工作让她非常疲惫,并且这片藻林中有的捕食者就连成年浮海豕也会对其感到恐慌——长尾狸鲨是一种身长3米的大型角鲨,三五成群的它们会有计划的袭击大个的猎物,例如浮海豕,而浮海豕的幼崽很显然是更容易得手的目标。面对这些比自己还大的鲨鱼,浮海豕母亲退却了,它的幼崽尽数葬身鲨口。事实上,除了长尾狸鲨,凶猛的冠竹荚鱼也会伺机吞食孱弱的浮海豕幼崽。而即使是这样凶险,每年也总有很多幸存的幼崽可以度过这几天,几天后它们就能较为娴熟的游泳,在跟随疲惫的母亲学习捕猎一个月后就会逐渐离开母亲,独自闯荡这片凶险的碧绿之海。

感谢冈瓦纳舌羊齿和跑跑散人Dominnic兰对我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