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4.28 王廷相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28、王廷相(1474—1544)
明代反理学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字子衡,号浚川,河南仪封[i]人,官至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他在任官期间,勇于同宦官[ii]、大官僚[iii]进行斗争。在天文学、音律等方面,有深刻研究。
王廷相认为:“气也者,乃虚固有之物”。[iv]“虚不离气,气不离虚,无所始、无所终之妙也”。[v]气是宇宙空间所固有的事物。宇宙空间离不开气,气也不能离开空间而存在,宇宙的气是无始无终的。“此气常在,未尝澌灭”。[vi]他批判了朱熹关于“气根于理”的唯心主义学说,提出“理根于气”的唯物主义命题。他说:“天地未生,只有元气,元气具,则造化人物之道理即此而在,故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vii]又认为元气是运动变化的,“故气化行焉”。[viii]在历史观中,他坚持“理因时致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斥责理学家关于“惟理独不朽”[ix]的形而上学观点是“痴言”;所谓“太极散而为万物,万物各具一太极”的思想是错误的。“谓之各得太极一气则可,谓之各具一太极则不可”。“世儒专言理一而遗理万,偏矣”。[x]
王廷相提出“博于外而尤贵精于内,讨诸理而尤贵达于事”[xi]的认识论。肯定认识“不过思与见闻之会而已”。[xii]强调“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xiii]反对离开见闻思虑的“德性之知”。他批评程朱理学是“泛然讲说以求知”,陆王心学是“务为虚静以养心”,“皆不于实践处用功,人事上体验”。[xiv]他们的错误是:“空寂寡头,门径偏颇,非禅定则支离”。[xv]
王廷相的著作收集在《王氏家藏集》和《内台集》中,其中《慎言》、《雅述》、《横渠理气辩》等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
注:
[i] 今兰考。
[ii] 刘瑾等。
[iii] 严嵩等。
[iv] 《雅述·上篇》。
[v] 《慎言·道体》。
[vi] 《太极辩》。
[vii] 《雅述·上篇》。
[viii] 《慎言·道体》。
[ix] 《雅述·下篇》。
[x] 《雅述·上篇》。
[xi] 《慎言·潜心篇》。
[xii] 《雅述·上篇》。
[xiii] 《王氏家藏集》卷二十七,《与薛君采二》。
[xiv] 《王氏家藏集》卷二十七,《与薛君采二》。
[xv] 《石龙书院学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