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欢”“瑜“ 邓欢瑜202120200430
浙江师范大学
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 对外汉语文字教学专题
开课时间: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
学院 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
学科专业 汉语国际传播
学号 2021202020430
姓名 邓欢瑜
学位类别 全日制硕士
任课教师 林源
交稿日期 2021年 11 月 30 日
成绩
评阅日期
评阅教师签名
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制
释“欢”“瑜”
——《汉语大词典》释义商榷
摘要:本文主要参考《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故训汇篆》《古汉字疏证》《古汉字诂林》等古籍并举大量例证为“欢”、“瑜”二字分析释义、比较古现代释义并做对《汉语大词典》的意义分布做稍微调整。可见“欢”字意义众多,且《汉语大词典》中尚有未标明的释义;而“瑜”字虽已在现代口语交流中不常出现,但仍以其它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
摘要写法不对。参考陆老师的。橘 语言文字应用那篇。
摘要应是最重要的结论。最核心的信息。但现在信息量为零。
关键词:本义 歡 瑜 喜樂 美玉
欢的释义
尽量用汉语大字典 这是文字学作业,不是词汇学作业
“欢” 即“歡”,亦作“ 孉 ”。亦作“ 懽 ”。三者都可看作是“ 欢 ”的繁体字。
《汉语大词典》中“歡”有8个义项:1.快乐,喜悦。 2.谓使欢乐。3.情谊;欢心。4.交好;融洽。5.相爱男女的互称。 6.酣畅;起劲。7.古代吴地称造帆为欢。8.用壮语唱的山歌。[]本文将从汉语大字典、说文解字段注、古汉字诂林、古汉字疏证 书名号 等各种古文字资料中找取注释分别支撑以上八重字意,并试图增加一项别意。
看一下我的论文 “释顽”学习那篇的写法
看起来不像一篇论文,只是一个资料长编。没头没脑。
1.本义:快乐,喜悦。《汉语《书·洛诰》:“公功肃将祗欢。” 孔颖达疏:“公功已进且大矣,天下皆乐公之功,敬而欢乐。”「晋」潘岳《笙赋》:“乐声发而尽室欢,悲音奏而列坐泣。” 鲁迅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这一天似乎大家都有些不欢。”《说文》:懽,喜祟欠 也。从心,雚声。《段注》:欠部‘欢,喜乐也。’欢与懽,音义皆略同。“欢”取义于“欠”“讙”,《说文》:“欠,张口气牾也,象气从儿上出之形。”《说文》:“讙,哗也。”指“喧哗”。故“欢”指达到“欢呼、欢叫、欢歌”程度的“快乐”,本义爲“非常高兴”。“懽”与“欢”音义皆同,只是造字取譬不同。“懽”着意于情生于“心”,“欢”着意于高兴到“张口”“高歌”。后“懽”废“欢”行。“懽”与“慆”,一取义于“欢呼”,一取义于“雀跃”,都比较兴奋,快乐的程度比较高。[]古籍用例如:《书·洛诰》:“公功肃将祗欢。”《楚辞·九章·哀郢》:“外承欢之汋约兮,谌荏弱而难持。”考《故训汇篆》欢:欢,喜乐也。《说文· 欠部》|《文选·张恊<七命>》“倾四海之欢”李善注引《说文》曰|《玉篇· 欠部》。《古文字诂林》中歡:喜乐也。从欠,雚声。呼官切。歡即今人言哈哈大笑或呼呼大笑之本字。歡欯音同晓纽转注字。喜乐也当作喜也乐也。皆非本训。从笑之初文篆形近欠者也。字见急就篇。
另考《礼记·曲礼》:“君子不尽人之欢。”意为君子不可要求违背意愿、强作欢乐来迎合自己。考《荀子·大略》:“夫妇不得不驩。” 驩。通“欢”。考《庄子·至乐》:“若果养乎?予果欢乎?”俞云:“诗二子乘舟‘中心养养',传训养为忧。与下句欢对文。”释文:“元嘉本‘若果’作‘汝过’,‘予过’ 作‘子过’。”因“养”释“忧”,可见“欢”与“忧”相对。古汉语大词典中《礼记·檀弓下》:“啜菽饮水尽其欢。”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
谓使欢乐。「前蜀」韦庄 《延兴门外作》诗:“马足倦游客,鸟声欢酒家。” 「明」唐寅 《和沈石田落花》:“难将灰酒欢新爱,只有书囊报可怜。” 这一释义表明“歡”在古代具有动词的属性,而发展到现代,由于词汇已基本语法化,即“今天的词法曾是昨天的句法”,歡已几乎失去了动词的属性。
情谊;欢心。《左传·昭公四年》:“從宋之盟,承君之歡,不畏大國,何故不來?”「三國 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吾新失母兄之歡,意常淒切。”「宋」王安石 《送李屯田守桂陽》詩之一:“永懷故人歡,不願百金易。” 另,《古汉语大词典》 中释为喜爱,赞赏的心情。[]《韩非子·存韩》:“斯之来使,以奉秦王之欢心,愿效便计,岂陛下所以逆贱臣者耶?”笔者认为此处比情谊要更为精确,而情谊的解释更为宽泛。通常,提及别人之“欢心”时,若对方为不亲近的对象,尤其是令己尊敬的人,译为赞赏更为贴切。而《故训汇篆》中,将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吾新失母兄之歡”中的“歡”译为“爱”,也为情谊的一种。[]
交好;融洽。《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阳生素与乞欢。” 「晋」潘岳 《寡妇赋》序:“乐安任子咸有韬世之量,与余少而欢焉。” 「宋」范仲淹 《唐狄梁公碑》:“时长史司马方眦睚不协,感公之义,欢如平生。” 「元」刘祁 《归潜志》卷四:“﹝ 张彀 ﹞性友爱,弟瑴才高,相与甚欢。”
相爱男女的互称。《乐府诗集·吴声歌曲一·子夜歌之四》:“自从别欢来,奁器了不开。”意味自从与爱人离别,我的梳妆盒不在打开。「唐」郭元振 《子夜四时歌》之三:“邀欢空伫立,望美频回顾。”相爱的男女间,常以与对方相处的时间视作欢乐的时光。故将欢代指“爱人”。
酣畅;起劲。「唐」王涯 《秋思赠远》诗之二:“走马台边人不见,拂云堆畔战初欢。”如:越说越欢。 这一释义直到现代,仍然保留着。尤其是在北方的一些方言中,虽然比起主要释义“喜乐”较为冷门,但接受程度广。这与我国影视剧中常见的采用方言的现象有关。
古代吴地称造帆为欢。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舟人称谓有据》:“余生长泽国,每闻舟子呼造帆曰欢……及观「唐」乐府有诗云:‘蒲帆犹未织,争得一欢成。’是知方言俗语皆有所据。” 这一释义与吴地临近海洋,水系畅通有关。
歌曲名。 《汉语大词典》中意原为壮族唱的山歌。并引朱自清 《中国歌谣》一:“ 广西象县的僮人又有所谓‘欢’,是用僮语所唱的山歌。”而故训汇篆中第9项意为:晋吴声歌曲,多以侬对欢。欢乃妇人,侬乃男子耳。江南谓情人为欢。《能改齐漫银》卷一。现如今,这一少数民族“歌舞”受到相对较好的保护与传承,并编成歌舞剧出现在一些大型晚会上。
以上便为《汉语大词典》中所记载的“歡”的八项意义,此处第八项参考《故训汇篆》将意思泛化,改为“歌曲名”。另,《故训汇篆》中“歡”第7项意为“歡,宴。”,第8项意为“歡,謂饮食”。故此处“歡”可多加一项意义:
宴。考《文选·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太平多欢娱”吕延济注。句中,“欢娱”代指宴席。另《故训汇篆》中第8项考《礼记·曲礼上》“君子不尽人之欢”鄭玄注。为意——饮食作证。但第一项意思中考此句“歡”意为“欢乐”,此处不为证。“宴”这一释义具有指代的含义在其中,现今已几乎不用。
“瑜”的释义
瑜[《廣韻》羊朱切,平虞,以。]《汉语大词典》中为四项释义,分别是:1.美玉;2.玉的光彩;3.形容美好;4.特指专有名词“瑜伽”。《汉语大字典中》分为三项:1.美玉;2.[瑜伽];3.玉的光泽。可为上四项作补充。《故训汇篆》中,瑜主要释义亦为“瑜,瑾瑜,美玉也。从玉,俞声。”共有14项分义,其中9项释义皆与玉有关,余下释义分别为:1.美貌也;2.与愉亦通;3.瑜石,似金;4.孚瑜,言美色也。5.其中间美者。
根据上述考证,可将“瑜”的释义分为以下5种
1.美玉。《说文解字段注》中为:“瑾瑜也。凡合二字成文。如瑾瑜,玟瑰之類。其義旣舉於上字。則下字例不復舉。俗本多亂之。此也字之上有美玉二字是。从王。兪聲。羊朱切。古音在四部。”《古文字诂林》中“瑜。瑾瑜。美玉也。从玉,俞声。马叙伦 桂馥曰。左传正义引无瑾瑜二字。礼记聘义。瑕不掩瑜。郑注。瑜。其中美者。亦不曰瑾瑜。山海经。瘗用百瑜。郭注。瑜。美玉名。续汉书应珣 字季瑜。然则连谨言之曰瑾瑜。单举曰瑜。则玉之美者尔。王筠曰。文选琴赋注引上文云。瑾。玉名。左定五年传疏引本文云。瑜。美玉也。然则瑾瑜两字各自为义。广韵亦分为二。伦按许本训玉也。今挩。但存校语耳。【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一】[]。另考《左传·宣公十五年》:“山藪藏疾,瑾瑜匿瑕。” 孔颖达 疏:“瑾瑜,玉之美名。”《山海经·西山经》:“ 羭山 神也……瘞用百瑜。” 郭璞 注:“瑜,亦美玉名。”《楚辞·九章·怀沙》:“懷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礼记·玉藻》:“世子佩瑜玉。”《淮南子·缪称》:“无所用之,碧瑜粪土也。”
2.玉的光彩。比喻优点。《礼记·聘义》:“瑕不揜瑜,瑜不揜瑕。”(揜,通掩)这一释义意味微弱的瑕疵掩盖不了玉的光彩,即微量的不足之处无法遮挡住大的优点。 晋 潘尼 《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玉以瑜潤,隨以光融。” 柯灵 《香雪海·怀傅雷》:“这些意见,当然难免瑕瑜互见。”
3.形容美好。《汉书·礼乐志》:“象載瑜,白集西。” ([师古注]象载,象舆也。山出象舆,瑞应车也。瑜,美貌,言此瑞车瑜然色白而出西方也。又人名。)颜师古 注:“瑜,美貌也。言此瑞車瑜然色白而出西方也。”《故训汇篆》中第14项:孚瑜,言美色也。《玄应音义》卷十三“孚瑜”注引《篆文》。
4.其中间美者。《古文字诂林》与《故训汇篆》中皆考《礼记·聘义》“瑕不掩瑜”郑玄注。另《故训汇篆》中《文选·潘尼<赠陆机为吴王郎中令>》“玉以瑜润”李善注引郑玄曰。这一释义并没有出现在所有古文字书籍里,可见是具有争议的。在此处引用的两例案例中,瑜也可意为“美好者”,但“其中间美者”有比较的意味在其中,更为贴切。
5.见“ 瑜伽 ”。梵语。相应之意。《瑜伽焰口施食要集》:“瑜伽, 竺國 語,此翻相應,密部之總名也。約而言之,手結密印,口誦真言,意專觀想,身與口協,口與意符,意與身會,三業相應,故曰瑜伽。”《汉语大字典》中[瑜伽]又分别表示为a.大乘佛教的派别之一,称“瑜伽宗”;b.印度哲学的一派,此派注重调息、静坐等修行方法。
在现代,瑜字几乎已消失在中国人的口语交流中,更多的反而出现于取名上。尤其在新一代父母中,“瑜”由于其美好的释义,常常得到年轻的父母青睐。可见,瑜已渐渐虚化。除此之外,便是出现在一些比较常用的成语里,譬如“瑕不掩瑜”等。最后一个释义“瑜伽”也是十分普遍的字词用法。而其它的释义——“玉的光彩”“中间美者”都并不常用。
以上便是我根据古代典籍整理出来的“歡”“瑜”二字具体释义,不当之处,还请老师海涵并指正。外,二十余载,时至今日方知父母所予名,谓之何意。为父母者,用心良苦也,使我感动良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