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艾丝,星期六》Chapter 6

6.《罗生门》
阅读,做梦,阅读,做梦......当他不在这里的时候,我只能如此消磨这时间。毕竟,我不过是被困在狭小空间中的一个无趣的女人。
走出书屋,沿着漆黑的道路,向着能看见淡淡光亮的远处前行。气泡,一个接一个的,在身旁延展,破碎,散落。虽说是气泡,却没有轻灵圆滑感,而像是从时间的洪流中侥幸逃出的木板,终在静谧中化作木屑。
我知道自己离不开这里。无论如何向前,与那光亮之间的距离仍无法缩小半毫。即使如此,也抱着几分打发时间的想法,在这里徒劳的走着。
“人心诚然如无明之黑暗,更如烦恼之火燃至尽头。”
“我在一个雪后的傍晚,站在邻居的屋顶上,看过黑漆漆的乌鸦。”
“看,鸟儿已经静静地睡着了,不知道羽绒被和枕头的鸟!”
伸出手去,缓缓的触碰着苍白而有些泛黄的木板。苦难,绝望,疾病,创伤,企盼......如此一般的词如同云烟一般向脑海中挤压着。而在那云烟之中,是一位面露憔悴,戴着一头未经打理的卷发,用着尚且澄明的双眼打量着世间的青年......
“芥川龙之介先生.......吗”。
“所有神的属性中,我最同情的是:神不能自杀。”我记得他说过如此的话。如果神失去了信仰却又无法死去,如果我失去了......至少我可以死去。
印象之中,书屋里应当是有芥川龙之介先生的书的。虽然已经不大记得是什么时候读过的......可能比起他的作品,他本人反而还更吸引我一点。
我记得,他是一个极其矛盾的人。他怀着对人性极度的绝望,认真的看待着人性和人生。苦心孤诣追求突破自我,却与现世的道德起了冲突,想过一场死而无憾的生活,却又与养父母一同过着谨小慎微的生活......“如今,我将自杀。这也许是我这一辈子里唯一的一次任性吧。我也与所有的青年一样,有过种种梦想。可时至今日看来,也许我毕竟是疯子所生的儿子。我现在对自己不必说,对一切的一切都感到嫌恶。”这种痛苦与绝望,以及对于人性的怀疑与人性可能的希望,融入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之中。
即使他的生命只有短短35年,在文学上的贡献却是无比巨大的。除小说外,诗,和歌,俳句,随笔,散文,游记,论文......对宗教题材,历史题材和现实主义题材也是运用自如......不,如今去回忆这些也没什么作用,这里只有我一个人。
转身,果然没有走出多远,也好。
从书架上随意抽出一本作品,《罗生门》,印象之中是芥川先生的小说集......旅人先生会喜欢吗......在下一次见到他之前,读一下这本书吧。或许,他也会喜欢。
一点一点的,任几乎已经停滞的时间流逝起来。
......
即使时间再度停滞,我也没有见到想看到的人。随意的将书合上,放在一旁。缓缓地吐了口气,趴在桌上,侧着头,注视着滴答流逝的时钟。
如果要从这本书中选出我最喜欢的作品,大概是以之命名的《罗生门》和《鼻子》吧。这两部作品,倒都表现了生存的困境——对生存的不安与苦恼。而在细微处又有所不同。《罗生门》更为压抑,晦暗不明。每个人均在乱世之中苟且生存。象征着罗生门的楼梯下方,是人仅存的道德。而上面,却是人与人之间丑陋的冲突。生前作恶的妇人,以死人维生的老妪,以及抢劫老妪的“下人”。人性的恶在这里展现的淋漓尽致,可偏偏都恶得有苦有衷。芥川先生的现实阅历谈不上丰富,他又是抱着怎样的想法,写出了这部作品。“遵从规范的指引。”可我已经从那条路中脱离了,即使不后悔......可,我,是恶吗。我的面前,是罗生门吗。
可即使是,我也不想回头,我想继续活下去,这算是一种利己主义吗?
人们常常说《罗生门》,是一个普通人在利己主义的驱使下堕落的过程。如果他不做强盗,就无法生存。仅仅是为了活下去,抛弃了道德,获得了勇气,这是一种利己主义吗。可我觉得,他只是想活下去,而道德没法帮他活下去。他真的,应该受到批判吗?
越是如此去想,越是同情芥川先生。在他眼中,人性到底是怎样一副模样。旅者先生,您会如何......
荧蓝色的蝴蝶轻轻的点在书页上,缓缓的扇动着翅膀。是啊,这里只有我一个人。
......
相较之下,《鼻子》便温和一些了。“旁观者的利己主义”,可以如此去概括这一本书。“人们的心里有两种互相矛盾的感情。当然,没有人对旁人的不幸不寄予同情的。但是当那个人设法摆脱了不幸之后,这方面却又不知怎地觉得若有所失了。说得夸大一些,甚至想让那个人再度陷入以往的不幸。于是,虽说态度是消极的,却在不知不觉之间对那个人怀起敌意来了。——内供尽管不晓得个中奥妙,然而感到不快,这无非是因为他从池尾的僧俗的态度中觉察到了旁观者的利己主义。”本该清心寡欲的主持却对自己的相貌耿耿于怀甚至于放下尊严,也添了几分讽刺。不过,文章的重点并不在主持上,而在众人。只有行怜悯的小善,也只有见不得别人好的小恶,只有卑微的旁观者的利己主义。
不过我也想,或许老主持也值得研究。或许他太在意这个鼻子了,还要装成无所谓。或许这份缩小鼻子的渴望,反倒使他在成功后备受焦虑煎熬。“不然,那邻家的狗,为何多看我两眼呢?”
如果旅人先生的鼻子也.....噗,不,我当然不会嘲笑他,但可能会忍不住多看几眼。但这几眼对于旅人先生来说......他会觉得我是在嘲笑他吗?或许老主持,也有着如此的担忧。他不与人沟通,单方面确认了他人的敌意。或许别人只是不习惯,小沙弥也只是单纯打狗的鼻子,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于是他以为,“硬是把鼻子弄短,或许出毛病了吧”“如此一来,必然再无人嘲笑我了”。然而老主持的喜怒哀乐,终也只是他人的笑柄。
那,旅人先生会喜欢怎样的作品呢。
会喜欢《橘子》这样温情一点的作品吗?还是《杜子春》这种主角在道德上比较完美的作品。又或者是《玄鹤山房》和《海市蜃楼》这样惨淡绝望的作品......应该不会。他大概会喜欢带有一些殉教色彩的宗教作品,虽然他拒绝信教。《圣·克里斯托弗》或者《基督徒之死》之类的吧......即使知道不可能实现,旅人先生也怀着对于完美人性的虚幻的向往。和芥川先生十分相似。不过,他也可能会喜欢《地狱变》吧。强权之下人性的扭曲,竭尽全力阿谀奉承的小人物,以及对艺术充满执意与无可奈何的追求——“到地狱里——地狱里我女儿在等着我”“她等着呢,坐这辆车——到地狱来吧”。艺术创作的巅峰达到之后,留下的便是对身在地狱的女儿的愧疚与自责,留下长满青苔的墓碑弃世而去。这种决意与牺牲,伴随着淡淡的讽刺与劝喻,旅人先生是相当喜欢的。
或许,或许他喜欢的是《河童》。如果这样的话,便和我一样了......
下次来的时候,推荐他看一下芥川龙之介先生的作品吧。
今天的少女,也在等待着不知何时会到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