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时效性——纸媒图书的先天软肋

2023-05-30 13:28 作者:路边小石杜辉  | 我要投稿

 

/杜辉

 

         市场发展太快、科技进步太快,以至于时效性这个话题虽然没有被图书出版遗忘,但也被部分的忽略了。曾几何时,赶时间点,追热点还是图书的市场手段之一。但短短十年,科技进步,移动互联网普及,让图书时效性的这一软肋更显突出。

         一本图书按正常流程,从开始写稿到最终出版,再快也要6-12个月的周期。这其中写作需要3-6个月时间吧,这速度其实已经是有些糊弄了。图书出版流程,严格按三审三校,然后申请书号、CIP、委印单,再然后印刷、入库、铺货、上架,这个周期也需要4-6个月。所以说一本一般的书,正常出版周期少于半年,就是DDDD的呵呵。但现代的市场变化太快,热点转换更快,按这个常规出版周期,如果图书的时效性因素过多、过重,那最后等图书出版上市了,市场需求也就过了,最后大概率成为“死书”。

         十多年前,记得为了赶如世界杯、运动会等时效性强的热点,许多出版机构都会流程开绿灯、加班加点出一些时效性强的图书品种,但其实这类图书大部分市场惨淡,当然有项目采购、政府采购的除外。事件热点一过,这类图书也就无人问津,就是特价处理都不一定有人要,最后只能当废纸化浆。这类产品对资源的浪费,对利润的损耗无疑是巨大的,但人都很怪,许多人仍乐此不疲,总是想和时间赛跑,总是不信市场的邪,总是有侥幸的赌徒心理。但现实不会给你留什么面子,大部分的结局都是脸在地上疯狂摩擦。

         这个时效性不单单是图书主题的时效性,还有内容上的时效性,尤其是现在科技更新换代极快,网络带来了即时的信息流,所以内容的时效性更是成为图书的软肋之一。

         二零零几年,我去西南物流(当时北京最大的物流中心,许多出版机构的库房都设在这里)。进到某以计算机类图书知名的科技出版社。上千平的库房,过期的计算机图书堆得满满的、高高的(比如DOS的书),但这个社这样的库房有两个。计算机类图书主要是操作系统和各种应用软件的图书,如WINDOWS、DOS、c++,等等(我不是搞计算机的只记得这几个),这些软件基本几年、每年,甚至几个月就会推出一个新版本。新版本一推出,旧版本就会逐步淘汰,那对应的图书也就不会再有市场,成为废纸。这类图书就是特价,都少有人问津,很难大量处理。

         以一个千平库房放500台货估算,一台一层5包,码放10层,每包20本,每本平均定价25元,那这两个堆满旧书的库房,无效库存就有2500万码洋。十多年前的2500万可是很值钱的。

         作为出版机构的出版社可不单单是压在这里2500万码洋的图书(成本按20%估算,500万制作成本),两个库房的仓储费是要出的,里边的库管员是要发工资的,如果规范的还要买财产保险(绝大部分出版机构不会买,然后别出事,有个水火灾害,新书、废书一起变废纸。曾有家创业板的图书公司干过这事。库房着了,没保险,然后呵呵了。也挺服的,都上市了,还不知道给库房买保险,这经营理念妥妥的村里作坊,上市了不过是大作坊)。然后一年两次,还需要财务、发行去盘点库存。这里的损失可远不止500万的制作成本。

         那很多人会问出版机构为什么不把这些废书处理?因为有财务制度、各种规定的限制。如果是国企,你把废书处理掉,这是国有资产流失。如果是上市公司,这也是公司资产流失。当然中小规模的民企就要灵活许多。记得图书报废年限是5年,那按比例每年只能报废20%(可能有误,咱不是做财务的),但大部分图书平均退货率就超过20%,库房只能是越堆越多。还有的规定是要报废图书,就要按比例冲减利润,那可掉的都是肉,少的是银子,谁干?所以时效性强的图书,如果过期,其损失是要叠加许多额外成本的。

         赘述了许多,只是想说明,时效性对图书出版选题策划、生产、资本、利润等多方面都有巨大的影响。但是不是不做这类时效性强的选题就可以了呢?显然也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比如这几年流行的各种科技概念图书,5G、元宇宙、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等。许多概念只是概念,其应用空间更多是展望,而不是实现。所以许多这类书稿,出版后一年再看,有些内容过时了,有些内容预测错了,有些内容被现实推翻了,有太多的书过几年都会被自己打脸。

         诸如此类的时效性内容还有许多。比如一些经济类科普读物,数据每个月都在变化,其所揭示的内容、趋势、方向可能完全相反。比如一些企业和企业家的传记,这几年还是风生水起的,过两年没准丑闻不断,甚至负债倒闭。还比如一些学术专著,引用的相关法律、规定,时不时的就有所修订、废止、变更,其内容意义也就大打折扣,甚至变得毫无意义。诸如此类太多太多,不胜枚举。

         科技的发展,信息的便利,让图书出版走到了一个生死转折点。传统的思维与逻辑在新的市场需求以及科技环境下,已经很难适用,曾经的成功案例和经验也许只剩下回忆的价值。既然图书出版的内容滞后性天然存在、不可避免,那不如就少做具有时效性元素的图书,多找一些不受时效性干扰,或者干扰极少的选题。

         比如一些经典经济理论读物,其几十年后也仍具有学习价值;如一些经典文学,几十年几百年后仍能传承,不断吸引新人阅读;如一些历史读物,历史大体架构已定,所变更的不过是细节,所以就算考古、研究有所发现,对读物影响也不甚巨大;还比如一些科普读物,一些理论已是通识,理论突破不是一朝一夕,所以也具备几十年甚至更久的价值。既然世界在变,环境在变,市场需求在变,那我们想活下去惟有适应与顺应。

         做市场不能以我喜欢、我能做什么为基准,而是要以消费者需要、市场喜好为前提。且要做好一个企业,一个产业,应该是做概率,而不是赌产品。某类产品,做十本,能有六七本赚钱。某类产品做十本,能有一两本爆款。那你是怎么做?如果是做企业那自然要做概率,如果是赌徒,那自然是去赌爆款。但赌博总会有输家,而概率下,赢家很可能会越做越大。

 



时效性——纸媒图书的先天软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