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IDAS 4D.
正题.
也是说来巧,我寒假没事逛淮海路的阿迪达斯的时候正好就被4D科技所吸引了,作为一个买过不少鞋的人我甚至没怎么好好瞅过这项科技,导致我脑袋一热准备买一双试试看。4D这个科技说起来也是好笑,堪比阿迪达斯的重量级核武器,在2015和Carbon公司合作并创造了Futurecraft 4D这一系列——一个听着就富有未来感的鞋子。在2018年的三月第一次进行了市售,但是仅有10w双,每一双基本上都被炒到了400多刀,将近2600多RMB,尽管如此依旧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去为他买单,大部分都是为了尝鲜去购买这个全新黑科技。直到2020年这项科技才真正的进行市售,但作为这么有创意的科技,阿迪达斯出乎意料的却几乎没有任何的广告的同时价格开的也高的惊人,这也导致了很多大众普通人根本接触不到这项科技也没有意愿去付高昂的价格买他。这个科技其实我并没有太多想要讨论的“历史”因为真的没什么太多鞋现在运用到了这项科技身边也没有什么人穿过他,所以主要还是多说说这个的设计思路和我自己的体验。

介绍.
那什么是4D中底科技呢又或者Futurecraft 4D到底是设计怎么样的鞋子的生产线呢?4D科技是阿迪达斯其实简单来说就是通过3D打印技术来制作的鞋款,他们的3D打印技术其实并不是自己所研发出来的,而是和Carbon公司联手至今。Carbon公司主打的就是自家的3D打印技术,虽说3D打印技术可以追溯到1980年的日本,但Dr. Joseph DeSimone和Ermoshkin父子在2015年随后一块合作出了新的3D打印方式名叫Continuous Liquid Interface Production(CLIP)中文叫做连续液体界面制造技术,这项科技的原材料是使用液态的光敏树脂(Photo Polymer),这种材料又叫UV树脂,在波长为(250-330nm)的紫外线照射下会使得这种聚合物之间会结合出交联聚合物高分子,从液态转为坚硬的固态。但传统的光敏固化效果会使得树脂与玻璃进行粘合,所以升级版的CLIP科技在紫外线经过的的地方会使用聚四氟乙烯(PTFE, C2F4)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塑料王,不仅耐高温且不会溶于各种液体。同时聚四氟乙烯有着透过氧气的用途,而氧气又是树脂的阻聚物,导致了固化树脂和底板有一层不可被固化的区域,使得树脂不进行粘合,加速打印过程。区别于传统的立体光刻(SLA)打印技术,这种方式的打印技术不仅成本价格便宜且速度更快。


商品.
现在的4D的鞋型基本上分为Ultra 4D, Alphaedge 4D, 4DFWD和第一代的Futurecraft 4D。鞋型基本上就是Ultra和Pure Boost, Alphaedge Boost/Bounce换了个中底而已,没什么特别突出的新颖,准确的说阿迪达斯也没在4D的设计上下什么功夫。唯一值得可以说的可能是阿迪达斯和Parley长期以来的合作不管在球鞋还是运动鞋上对于环境的保护。Parley是一个保护海洋的非营利性环保组织,很多和阿迪达斯的鞋上其实用了环保的海洋塑料。在新的4DFWD中,鞋面的Primeknit(之前一篇有提到)使用了Parley Ocean Plastic技术,目的就是减轻海洋塑料污染问题,鞋面上的材料基本上是50%海洋中的塑料和50%聚酯纤维,这也是为什么4D选用了Linen Green(类似于亚麻绿)作为很多4D材料的颜色。






Parley循环的海洋垃圾用于中底上

体验.
那我自己其实是纠结下买了最初的Futurecraft 4D第一代的鞋子,只不过那个配色是2022新的,主要是在实体店体验下来不管那个店员怎么介绍一代和之后3D打印的区别,我其实并没有感到什么不一的地方,都是和木板子一样。同时第一代不管是在外观整体的简洁上,亦或者设计语言上我觉得更加能突出这双鞋的意义。这个鞋首先必须得吐槽鞋帮设计的真的很奇怪,鞋口小到基本上塞不进去,买尺码的时候一定要买大了整整一码的,不然根本穿不进去。就算穿进去了,袜子也会被摩擦所影响在鞋里卷在一起。然后4D的脚感其实在第一次上脚的时候是感觉很硬的,是那种一大块板砖嵌在鞋底的感觉,和市面上主打脚感的那些科技相违背。但在磨合之后他对于脚型适配度还是不错的,和别的中底不一样的点在于踩4D这项科技是很费劲的,我一个大60kg的胖小伙不靠整个身体的力量压下去或者是踩到地面特别突出的部分的时候其实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的,虽然鞋底整个一体性和过度的感觉十分流畅在起跳和跑步的时候能明显的感觉到鞋子的过度,但是脚感在正常走路的时候并不是很舒服。但我认为如果体重大一点,这双鞋下陷感和下陷的极限还是很离谱的。打个比方如果我把鞋子踩在台阶沿上,身体的力都施在那小块地方时,整个中底形变还是很强的,基本上可以把厚厚的3D打印部分给踩穿了一样。但是就算这样1899+的发售价是真的无法理解,二级市场价格也都普遍高于1000元。而且作为阿迪达斯这种天天不是5折3折的品牌,4D几乎不进入折扣区,这还怎么让我喊出我永迪的口号!况且要是中底不小心卡了泥巴是真的没法清洗。。虽然并不是很后悔去尝试(假的),但是有这钱不去买耐克的Invincible系列,阿迪达斯自己的Ultra Boost, 合着买4D这智商税真心不推荐。老老实实Zoom, React, Boost这些传统老牌中底系列还是更值得更香。

一些想法.
这个做球鞋科技这方面研究其实无非都是大同小异的,除了解构使用物理的方法进行缓震之外,其实在材料缓震方面各个场都是用的差不多。反正只要是高分子的弹性材料发泡的科技都管他叫超临界发泡材料,搞得我穿了半天这些中底科技都是差不多的脚感。就好比阿迪达斯的Lightstrike, 安德玛的Hovr, 甚至是李宁的四雷其实我感觉都没啥特别的脚感,虽然上脚很是舒服但没什么值得探讨和亮眼的地方,同时这类科技都有大大小小的毛病。比如Lightstrike的衰减速度,Hovr骗人的“网格”设计等。都主要是软弹适中,在形变方面做不到很大的极限,给你一种轻轻松松踩下去了,但是好像没几厘米就踩到底了的感觉,不能说不好穿吧但就是少了些啥。导致我自己在创新文章这方面着实有点难度,我之后会去找找一些不是那么大热品牌的科技比如彪马的Nitro, New Balance的Fuel Cell, 甚至匹克太极也一定在我穿着的名单之中,但其实我对他们的期望值也没有特别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