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拜仁6-2萨尔茨堡 酣畅淋漓的对攻大战,球员储备成为制胜关键

在刚刚结束的欧冠比赛中,拜仁以6-2的大比分在萨尔茨堡主场拿下了3分,以全胜的姿态完成了小组赛前三场。然而这个雨夜中,比赛的进程却并不像比分反映的那样有压倒性优势,反而长时间处于互相钳制的焦灼状态。

从首发状况来看,拜仁在聚勒、格雷茨卡缺席的情况下依然拿出了4-2-3-1的“最已阵”;而萨尔茨堡方面同样在达卡、阿德耶米等主力伤缺的情况下,从联赛中更常用的4-2-2-2变阵成了4-3-2-1圣诞树阵型,前场的三人组平均年龄也不过21岁。本以为萨尔茨堡从莫斯科火车头借鉴了经验,准备和拜仁来一场攻防大战,谁知美国教练马什利用中前场的青年军,谋划了一场激烈异常的对攻大战。

本场比赛开局阶段,萨尔茨堡就利用了拜仁后防线的混乱打进一球——与其说是后防线的混乱,不如说在这粒进球前,对方在中场的盘带和传递都没有成功拦截下来,基米希和托利索这条防线被过掉之后,第二梯队的阿拉巴和博阿滕也无人上抢,导致对方年仅20岁的中锋科伊塔拥有了比较大的起脚空间,一次封堵折射后,对方的贝里沙拿球侧向射门得分。这次防守体现了拜仁本场比赛大部分时间的防守状况,防守无力,后防线跟进不足。而中场防守的缺失,也不完全表现在中场。比赛中,进攻线在丢球后的反抢也不算到位,有时候甚至能看到莱万、穆勒第一时间选择退防而不是反抢。防守不到位的具体表现,整场比赛下来,虽然比分是6-2,但拜仁的射门次数并没有明显的领先优势。

谈到射门次数,就不得不谈谈拜仁本场的进攻。如果说此前的对手都是虚张声势在开场阶段对拜仁防线进行一些压迫然后撤回去的话,本场的萨尔茨堡就是真刀真枪地从开局到最后都在和拜仁做球权上的博弈。从赛后的数据来看,萨尔茨堡的青年军比拜仁整体多跑动出了将近三公里,这个跑动量放在球场上,就是前场的三人加上一名边后腰对拜仁后防线的干扰,致使拜仁的后卫无法向中场传递。这一点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中场二人组基米希和托利索的触球次数相较以往的比赛大幅度下降,拜仁的控球率不足60%,整个后防线的传球成功率都明显下滑(只有阿拉巴高于90%,还是因为本场长传次数6次相对博阿滕的10次较少)。

当球无法持续地向前输送的时候,前场的四人自然而然地需要适当回撤来增加中后场的人数帮助出球,然而在回撤之后,对方的阵线也跟随压上,把中场的传球空间压缩起来,两个边路在肉搏之中没能尝到甜头,尤其是和对方高大边卫克里斯滕森对位的科曼,本场5次尝试过人仅有两次成功,9次对抗3次成功,只送出了1次传中,前场球员诸如此类的数据不胜枚举。于是在这种局面之下,对方在下半场六十分钟到七十五分钟左右,对拜仁的球门形成了围攻之势,在这段时间里,对方完成了6脚打门。
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纵使对方掐住了拜仁的七寸,也把自己的弱点暴露了出来。在整体阵型前提的情况下,对方也需要大量跑动来维持前后场的往返,这种踢法拜仁球员已经再熟悉不过——体力不支的帕瓦尔和科曼被萨尔和萨内换下,拜仁前场其余球员还留有余力,而对方的后腰和两个边卫已经是精疲力尽,但也没有对位换人的空间,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踢。结果就是在拜仁一次次的推进过程中,对方20岁的年轻后腰卡马拉疲于奔命,对方对位的中卫沃贝尔和边后卫乌尔默在萨内持球的时候也无人上抢。让如此具有威胁的球员一次又一次获得传球和射门空间,也无怪最后拜仁能够在短时间完成大比分反超。

萨尔茨堡本场用大量的体力拼了75分钟,但是没能顶住最后15分钟的冲击,不过相比上周他们的兄弟球队莱比锡,至少他们创造出了不少机会,甚至是绝佳机会。
至此,拜仁继续保持欧冠连胜纪录,将数字扩大到了14场,也希望能将这个状态持续到周末的国家德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