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24】第七章第三节:概念

2020-12-07 23:48 作者:躺坑老碧的学习瞎记  | 我要投稿

知识点如下——

第七章 思维

第三节 概念

一、概念的含义和种类

A.概念(concept)的含义

书上定义——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的总称。

作用——人们掌握了概念,认识就能超越感、知觉的范围,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更好地认识事物。

组成——

概念的内涵:概念对事物的特有属性的反映;

概念的外延:具体的、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那些事物;

概念的内涵增加,外延就变小了。

 

等级/层次——

概念家族:由上位概念、基本概念、下位概念构成;

基本层次的概念最容易在头脑中激活,然后再扩散到概括网络中的上位概念或下位概念。

 

概念和词是不可分的——

概念是用词来表达、巩固和记载的;

概念的形成也是借助于词和句子来实现的;

词的意义不断充实的过程,也是概念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

概念与词不是一一对应的,同一概念可以由不同的词来表达,同一词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B.概念的种类

a.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根据概念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

合取关系(conjunctive concept)——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它们在概念中必须同时内在,缺一不可;——最普遍的概念;

析取概念(disjunctive concept)——根据不同的标准,结合单个或多个属性所形成的概念;

关系概念(relative concept)——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

 

b.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根据概念形成自然性——

自然概念(natural concept)——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概念,自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由事物自身的特征所决定的;

人工概念(artificial concept)——在实验室的条件下,为模拟自然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人为地制造出的一种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常常可以人为地规定。

 

二、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No.1:什么是概念形成?

书上定义——个体掌握概念本质属性的过程。

研究困难:自然概念的形成,涉及许多因素,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实验手段研究自然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不可能的。

问题解决:心理学家设计了人工概念,并对人工概念的形成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自然概念的形成。

 

A.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实验一——

人物:赫尔;

方法: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做概念,用无意义的音节给他们命名,如用00代表彳,ser代表歹,li代表力等;采取配对学习的方法,将汉字与某一无意义音节配对呈现;

过程:用12个汉字组成一个单元代表一个概念,共12个单元,每次呈现一个单元的刺激,直到被试者自动将偏旁和无意义音节联系起来为止;

结果:说明被试抓住了这些汉字的共同特征,同时排除了无关的因素,如行、徘、彷等字都叫00,因为它们都用彳作偏旁,当彳与00建立起联系就说明形成了概念。

 

实验二——

人物:布鲁纳等人

方法:设计了81张图片,图片的属性按性质分为四类——

a.图形:有圆形、方形、十字形;

b.图数:每张图上的图形数目分别为1个、2个、3个;

c.颜色:有绿、黑、红三种;

d.边线:每张图片的边线数目分别为一条、两条和三条;

——81张图片上的属性的不同结合,可以构成许多概念——

a.合取概念:如“三个黑色圆形”包括了圆形、三个、黑色三个属性——这种图片有三张;

b.析取概念:如“三条边线的图片”可以指不同形状和数量的图片,也可以指不同颜色的图片——这种图片有27张;

c.关系概念:如“在双边红色图形左边的图片”。

过程——

a.同时将81张图片呈现给被试,说明图片都有哪些属性以及怎样将图片结合成概念;

b.然后指着一张图片对被试说,我现在心中有一个概念,概念的属性可以在这张图片上看到,请你按自己的想法,每次指一张图片给我看,“对”与“错”我随时告诉你,看看能否发现我所想的概念;

c.主试提示给被试的图片是“单边、一个、黑色、圆形”,主试中心的概念是“黑色圆形”,被试可能按下列顺序发现主试心中概念。

结果——

a.被试选择:单边一个黑色圆形——主试判定:对;

b.被试选择:单边一个红色圆形——主试判定:错;

c.被试选择:单边一个黑色方形——主试判定:错

d.被试选择:双边一个黑色圆形——主试判定:对;

e.被试选择:单边三个黑色圆形——主试判定:对;

——实验到此为止,被试说:“我想你心中的概念是‘黑色圆形’。”主试说:“对。”

结论:被试已形成了这种人工概念。

 

B.人工概念形成的途径

a.假设检验说(hypothesis test model)——

人物:布鲁纳等人

内容——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被试根据对实验材料的分析、综合与主试提供的反馈,提出了种种假设,当某种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概念也就形成了。

 

b.样例学习说——

人物:茹什

内容——自然概念的形成以样例学习为主,即在掌握自然概念时,不是掌握它的一个或者几个本质特征,而是对概念样例的记忆——记忆中有代表性的一个或者几个样例就是概念的原型,即范畴中最能代表该范畴的典型成员。

 

三、概念结构的理论

A.层次网络理论(hierarchical-network-model)——

人物:柯林斯等人

来源:针对言语理解的计算机模拟提出的,后来被用来说明概念的结构。

内容——

概念是以结点(node)的形式存储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这些实际上也是概念;

各类属概念按逻辑的上下位关系组织在一起,概念间通过连线表示它们的类属关系,这样彼此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了一个概念的网络;

在网络上,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括的水平越高;

提取概念的意义就是对网络搜索的过程,搜索的距离越长,反应时间越长,搜索距离的长短通过连线的长短来表示。

 

实验——

人物:柯林斯等人

方法:让被试阅读句子并判断句子意义的合理性

结果:发现判断“金丝雀是鸟”的时间比判断“金丝雀是动物”的时间要短;

解释:核实“金丝雀是鸟”在网络中搜索的距离比核实“金丝雀是动物”搜索的距离短;

结论:符合层次网络模型的预期。

 

B.激活扩散模式(the spreading activation model)——

人物:柯林斯等人

基础:层次网络模型

发展:放弃了概念按照逻辑上下位关系组织起来的框架

观点——

各种概念组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概念网络;

在概念网络中,连线的长短表示概念联系的紧密程度——连线越短,概念间的联系越紧密;

它假定当一个概念被加工时,其意义激活会自动传递到相关的概念,使得相关概念的意义也得到激活,而且激活的强度随着传递距离的增加或者传递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作用 ——

较好地说明了概念的组织结构;

成功地解释了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语义启动效应(semantic priming effect)”:短暂地呈现单词“医生”比短暂呈现“奶油”,更能加速随后呈现的单词“护士”的识别。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24】第七章第三节:概念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